原文刊載於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v1/blog_content.aspx?id=1277
買多少保險才是合適 |
大多數人可能沒有真正去想過,如果需要保險的話,要買多少保額是合適的?多數的情況應該都是業務員告訴客戶說他需要買的額度是多少,客戶衡量他自己的預算後就購買了,或甚至是因為人情關係買的保單。老實說保險商品琳瑯滿目,有不同的險種、不同的給付條件,光是看保單條款就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要去弄清楚保險的區別還真是不容易。不過保險業務員有幾十萬大軍,專業守紀律的不在少數,但是難免有極少數業務員用比較不正確的方式在銷售保單,消費者還是有必要對保險的專業稍做涉獵,在投保時也可以維護自己的權益。 首先在投保壽險時到底需要投保多少保額?比較常看到的說法是保費應該是收入的十分之一,這樣的說法太過籠統,單以保費來做計算並不合適,同樣的保費,但是買到的保障額度可能天差地遠。另外一種算法是用自己還可以工作的年期與收入來計算,例如預計還有20年工作生涯、每月薪水6萬,他所需要買的額度是:6萬x12個月x20年=1,440萬,這種算法又太過於簡化,它並沒有去考慮家庭負擔等因素。 在理財規劃的實務上我們常用的計算方法,是用一種比較貼近實務的算法,以他所需要的準備(A),去減去他已經有的準備(B),所得到的值(C)是他所需要購買的壽險保障額度。這其實是一種家庭資產負債表的概念,假設這個人發生風險的當下,壽險的給付額度可以幫他清償掉家庭的負債、貸款等,另外提供一筆金額讓他的家人有緩衝時間做應變(例如配偶需要重新學習工作技能,以便回到職場工作等等調整),完成心願(讓子女完成學業、有能力獨立自主等)。 這裡面的A與B就包括了: A. 所需要的準備: B. 已有儲蓄準備: A跟B都知道了,這時候(C)也就是他所需要購買的壽險保障額度,算法是C=A-B。 1. 同樣的保費,你購買定期險,可以買到比終身壽險多將近5倍的保障。 很可惜的是,定期壽險在台灣普遍接受程度不高,一方面是業務員較不願意主動推薦客戶購買,再者是消費者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終身型的會比較好。 不過就財務規劃的觀點,你可以思考幾件事情: 第二點是終身壽險保障額度一般是固定的,如果從通膨的角度看的話,這樣的固定額度是隨著時間過去,一直在降低它的真正價值的,以3%通膨來算,100萬的保額30年後的價值,會相當於現在的41萬,所以你認為它是終身保障有那麼必要嗎? 在整體財務規劃上,它也必須與你的預算做配合來考慮,千萬不要買了一堆保險超出自己的預算,每年繳費都很吃力,甚至於讓保單停效,這都失去買保險的意義了。如果能夠在當初做保險規劃時,就先做好財務規劃,把自己與家庭的財務目標訂出來,再根據自己的狀況算出需要的保障額度,然後配合預算,比較各個商品的成本效益後再投保,這樣的投保過程就是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決定的,比較能符合自己的需求。之後只要每半年、一年,或是家庭工作狀況改變(結婚、生小孩、失業等),再做定期的檢視,看是否需要調整就好。 當然定期壽險還是有它的某些特性是你應該了解的,定期壽險指的就是只保障一個固定年限,過了這年限保障就消失了,你必須注意它的保障年期是多久,在那之後是否需要再另外購買另外一份保單來延續你的保障?再來是定期壽險,因為不是終身的,所以它的現金價值並不是一直成長的,以終身壽險來說,因為它的保障期限是到身故為止,因此它的現金價值會隨著時間而增加,但是定期壽險是時間愈久,它就愈接近保單的到期日,因此保單的現金價值反而是在接近到期日前就會開始降低,以30年期的定期壽險為例,大約在第22年開始就會開始下降,一直到歸零為止,萬一你中間需要做保單的變更(更換險種、延長年期等等),這些因素是你必須要考慮到的。 一份保單因為年期很長,一般都在10年、20年,甚至更久,它也無法像一般的金融商品一樣,隨時可以中止,如果購買了在中間做解約,可能會有相當程度的損失。因此如果投保前做好評估、了解自己的需求,也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來購買合適的商品,對自己會是比較有利的。(保險商品內容各家保險公司都有差異,可能與本文內舉例之保費數據不同)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部落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