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登於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v1/blog_content.aspx?id=1337
![]() |
以前在金融業服務時,公司高層最常講的話就是:公司的目標就是要做到one-stop shopping,讓消費者「一次購足」所有的理財商品與服務,當初聽起來覺得相當有道理,但是現在則相當懷疑其必要性了。 美國1999年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GLB),廢除區隔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與保險的Glass-Steagall法,讓業者可以跨界經營。但是2008年的金融風暴卻讓全世界都吃足了苦頭,一直到現在經濟還不能穩定成長。當時我陪客戶夫婦倆去跟一家銀行爭取,看如何妥善處理他們的雷曼兄弟連動債的投資損失(已經虧損了80%的本金),當我把連動債的產品說明書拿給銀行經理看,指出它英文的說明書最後一條明白寫著:「本產品只能銷售給法人機構,不能銷售給個人。」那銀行經理當場愣住說:「真的有這一條嗎? 」 沒錯,雷曼兄弟連動債的投資說明上是真的有這一條說明,只是銷售的人員應該也沒有人有空去研究它的原文說明書,整個銀行也許只有當初負責產品設計的人曾經看過這個條文,但雷曼兄弟這家100多年歷史的投資銀行怎麼可能出事?商品還是先賣了再說吧!華爾街的金融業者大家愈玩愈大,明明沒有貸款能力的人可以給他二胎貸款,然後把他們在銀行的不良債權,再包裝後變成另外一種投資工具來銷售。投資銀行像雷曼兄弟等也無所不用其極,包裝愈來愈多複雜到連金融從業人員都看不懂的商品在銷售,終於在2008年爆發金融風暴,影響了全球經濟,一直到現在還餘波盪漾。 後來美國於2010 年7 月15 日,通過「陶德-法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法案又名Dodd-Frank Act(簡稱DFA),以加強管理衍生性商品風險連結不明,且所受管理程度不足的問題;為了加強消費者保護也設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The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Bureau;CFPB),利用CFPB 為消費者保護專責機關,這個機構雖設於聯準會Fed之下,但有獨立預算與獨立首長,算是職責區分相當清楚的單位。 台灣也在2011年6月29日公佈了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在其第 1 條總則就有明白宣示:為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公平、合理、有效處理金融消費爭議事件,以增進金融消費者對市場之信心,並促進金融市場之健全發展,特制定本法。特殊的是其第 4 條條文: 本法所稱金融消費者,指接受金融服務業提供金融商品或服務者。但不包括下列對象: 根據此法,現在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辦理民眾申訴案和協助評議委會的各項審查,評議一旦成立,民眾可在90天內將評議書送到法院核可,銀行及其他金融業者就須強制執行。 但是可惜的是此法訂有「排富條款」(第 4 條條文):該評議處理機制,僅供財力在3000萬元以下的弱勢消費者使用。在這項法規中的金融業涵蓋面很廣-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第三條:本法所定金融服務業,包括銀行業、證券業、期貨業、保險業、電子票證業及其他經主管機關公告之金融服務業。 換句話說現在你只要有金融商品消費糾紛,不管是銀行、證券或保險業者等,你可以找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申訴,他們會做出裁決,如果是金融業者需要賠償消費者,他們的裁決就視同法院判決,金融業者就必須賠付給消費者。 不過也不用對此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太過寄以厚望,因為它的給付是有額度限制的: 因此,首先這法規的排富條款就已經排除了一部份的人,再來是它即使爭取成功,能夠拿到的給付也蠻有限的,例如:目前保險保額100萬是相當基本的保額,但是即使你有再多的保單,它最多也只有給付100萬元,因此多數人應該也是只能把它當成是跟保險公司爭取未果,在走上法律途徑解決前的最後的一個方式吧! 不過根本解決之道,應該還是消費者本身在購買金融商品前要慎重選擇。在理財規劃上我們碰到民眾對保險有一些錯誤的認知,導致其購買的保單無法達到想要的效果,在此僅舉幾個常見的迷思: 1. 儲蓄險等同於定存嗎? 另外一個原因是保單無法隨時解約而不會有損失,如果你在銀行有一筆定存,你提前把它解約了,損失的是不能賺到原先銀行要給你的利息,但是保單如果你中途解約,最後拿到的錢是會被收取解約費用的。 2. 反正是保障跟存錢,買愈多愈好? 看到這幾年的金融情勢的變化,真的覺得讓一切回歸基本面最好,金融業者應該思考他們的強項是在那裡,專注把他們的本業做好,否則就會像超商業者一樣,販賣品項與服務包山包海,於是你就會發現一個消費者站在你前面,只是為了訂一盅佛跳牆,店員手忙腳亂的翻一堆表格跟消費者解釋,無辜的你卻要在後面苦等15分鐘還沒輪到你,你願意接受這樣的情況嗎? 消費者也應該慎選金融業者,讓銀行、保險、投資業者各司其職、回歸他們的本業,強去要求保險業者擔任銀行或投資業者的角色,結果可能跟你的預期會有不小的落差,檢視自己的需求讓保險發揮它該有的保障功能,也許是最萬無一失的方式。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部落格:
|
圖片來自:Mark Morgan,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