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登於今周刊: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v1/blog_content.aspx?id=1398
是時候該檢視你的保單了 |
最近一則〈問題壽險保單不全賠 7月定案〉的新聞又造成不小的話題,新聞指出:為避免經營不善的保險公司,用低價或高保單預定利率搶賣保單,遭接管後反由全民埋單,金管會研擬保險公司遭接管後,高利率保單將打折,方案最快在7月出爐。業者說,此舉對儲蓄為主的儲蓄險、或年金險衝擊最大,未來保戶買保單得慎選保險公司。(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自從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王儷玲在今年2月出任金管會副主委一職後,陸續看到金管會對保險監理開始有了一些不同的做法,真是非常值得讚許。壽險處理是一個存在已久的問題,沒有人願意去碰觸,消費者也一廂情願的認定若保險公司出事,「反正政府會接管、保單會全賠」,業務員還肆無忌憚的對客戶宣稱:「台灣不會有保險公司倒閉,有事政府一定負責」。這次看到金管會甘冒大不韙,讓這問題浮出檯面討論,讓這問題回歸市場面,應該是相當明智的決定。 金管會以後如何處理這些問題壽險公司,細部辦法還沒出來,但是方向大概會是: 金管會的措施固然是藉此向業者施壓,逼迫其改善自身的財務,另一方面也是提醒消費者慎選保險業者,投保應該更加謹慎,投保前除了聆聽業務員的產品介紹外,也應該做一點功課,留意一下業者的財務資訊,很多資訊都可以在保險業公開資訊觀測站查的到:保險業公開資訊觀測站。 如果跟保險業者有理賠糾紛,業者遲遲不願理賠的話,也可以找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申訴,讓該中心針對你的案件做評議。評議中心的評議委員會決定,若金融服務業應該要給付金融消費者,而每一筆金額或財產價值在一定額度以下(10萬及100萬),金融服務業者必須接受評議,賠付給消費者。這是一個不須訴諸法律途徑的申訴管道,不過它的評議結果額度是有限度的: 依據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第29條第 3 項── 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有針對人壽保險公司的申訴案件及申訴率統計表,也可以做為評估保險業者的參考。資料顯示每家業者去年受到消費者申訴案件的多寡,比例愈高應該表示該公司在理賠、服務、業務員訓練……等出現一些問題,讓消費者的申訴率飆高。為了閱讀方便,此處將其申訴率表示方式改為百萬分比及排序,數字愈大代表被申訴比例愈高。當然這只是一個參考數據,因為不是所有的保險糾紛都會交付評議中心去評議(例如金額太大,可能就直接訴諸法律途徑),但是這項數據多少反映業者的經營指標,可以做為評估的參考。
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2012年人壽保險公司申訴案件及申訴率統計表(部份) 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申訴案件及申訴率統計表
自從2008金融風爆以來,經濟情勢變動很大,很多經濟結構都改變許多,以前沒有預料到的事情現在都發生了。消費者應該學習保護自身權益,畢竟保險業者是私營企業,不是公營單位,也不是慈善事業,祈求所有保險業者永遠屹立不搖是不切實際的。趁著這一波你應該把保單拿出來做一番檢視以下的項目: 1. 檢視保單是否需要做調整? 2. 保單投保是否過於集中同一家保險公司? 3. 保單是否可以配合你的財務目標? 4. 保單是否有適法的疑慮? 2008年9月15日的經濟日報登出一張照片,三個大標題從左至右寫著:「雷曼倒了、美林賣了、AIG呼救」,看起來相當觸目驚心。有誰會料到158年歷史的雷曼兄弟投資銀行會倒閉;美國最大券商賣給美國銀行;連一向是擁有AAA最高評等、世界最大保險企業的AIG都要靠美國政府援助才能免於倒閉。這些例子都讓我們重新定義對金融業的看法,企業總是有興衰起伏,如果恆常不變是一種奢求的話,唯有自己更加小心,留意風險一直存在,才能儘量避免誤觸地雷。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部落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