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理財,你該有一套投資策略

4572324728_c7ae22cc32 (2)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99626?page=5

有人說投資要停利停損,有人說停利不停損,到底誰是誰非?會不會到頭來只是白忙一場,投資標的頻繁進出,付出了不少的手續費,而你的投資依然沒有起色?

在投資理財的領域背後,是龐大的商機(基金、股票投資),因此在報章、雜誌、網路等媒體也是被討論最多的一個題材,各大基金公司更是三不五時在媒體上發布文章來刺激買氣,於是各種有關如何選擇基金、如何做投資管理的理論紛紛出爐,久而久之被一般消費大眾奉為圭皋,大家幾乎把它當成是唯一的標準了,例如說很多人在選擇基金時,是用所謂的「4433法則」

4:一年內基金的績效在同類基金的前4分之1。
4:二年、三年、五年和今年以來,基金的績效在同類基金的前4分之1。
3:六個月的績效在同類基金的前3分之1。
3:三個月的績效在同類基金的前3分之1。

這個方法的立論基礎認為「過去的績效很好,代表以後的績效也會很好」,但真的是這樣子嗎?

另外一個在投資策略上大家深信不疑的是「停利停損」的策略,例如停利20%、停損15%,就是投資標的賺20%就獲利了結,投資虧損15%就認賠出場。還有人這麼建議:「定期定額應抓住一個原則『停利不停損』,自己要設定獲利目標,適時贖回。」

不管是停利停損或是停利不停損,這樣的操作方式都牽涉到幾個問題:

1. 會這麼做,前題可能是短線的操作,因為投資人根本無法確定這個投資標的是選對或選錯,因此只能進行波段式操作,賺了就趕快贖回,否則如果是長期趨勢看好的標的,為何需要贖回?

2. 投資人料事如神,確定在贖回後此投資標的就開始下跌,所以贖回是鎖住獲利、避免損失。但是萬一不是這種狀況呢?贖回後它一路上漲?(如下圖)那豈不是損失更多獲利的機會?誰可以準確知道停利點應該設在那裡?

.

相反的狀況,如果是當投資標的虧損15%就認賠出場,那投資人也是相當有把握,這標的淨值不會再止跌回升了;否則如果贖回了,事實上投資人也錯過了用較低價格買更多單位數,因此行情反彈時可以賺更多的機會。

所以說停利停損的前題,是適用在對經濟情況相當有把握,可以準確預測市場走向的人。

在投資策略上有二大派別,一個是主動式投資法,一個是被動式投資法。

主動式投資法就是投資人運用智慧,希望在金融市場上找到好的標的(股票、債券、基金等)以獲得最高報酬為目標。投資人會到處收集有價值的資訊,他們有上百種的方法,如宏觀經濟分析、技術分析等等,問題是投資的回報跟一大堆無法預測的因素有關:政治、社會、經濟等等,因此在一個成熟的市場,投資標的價格往往是不可預測的。主動式投資法投資人往往用過去的數據來預估未來的績效,但是研究顯示,即使一家公司以前獲利不錯,但是它跟未來的獲利或股價,僅有微乎其微的關連性,在這篇文章美債投資人被坑殺,懦夫柏南克轉舵中,你可以看到2010年起即使是美國聯準會FOMC,它的預測準確度有多麼糟糕,從而你可以了解到經濟情況其實是如何的不可預測。

被動式投資人並不會花心思去尋找所謂的潛力股,他們投資在廣義市場的資產類別或是指數,一樣是要追求獲利,但是他們對這些資產類別可以產生的平均報酬感到很滿意,並不會像主動式投資法的投資人這樣仰賴資訊,而是會根據長期的歷史數據來勾勒出可能的資產類別風險跟報酬,然後會廣泛的在資產類別上做分散,維持一個長期的資產配置,再藉由階段式的再平衡方式來維持資產的適當配置。

巴菲特曾經在股東大會上被問起:「如果你只有30歲,除了一份全職工作外,沒有額外的經濟來源,無法每天看盤、選擇進(退)場的時機。

你會如何投資創造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

巴菲特的回答是:「我會把所有的錢都投資到一個低成本的追蹤標準普爾500(S&P)指數的指數型基金,然後繼續努力工作。」,巴菲特為什麼會這麼看好指數型基金?

現在市場上大家還是最熟悉主動式投資法,而基金投資是大家最了解的投資方式,但是另外一種屬於被動式投資的指數型基金(或ETF),它追蹤由指數編制公司所編制的指數(如MSCI、S&P)為追蹤指標,然後依照比例持有該指數所包括的股票。由於它並不像主動型基金一般有基金經理人,對所持有的股票做買進賣出的動作,因此基金經理人不需主動選股,它所追蹤的指數成份股就是這一檔ETF的選股內容。少了基金經理人的主動選股,因此轉換投資標的的週轉率相對比傳統基金低很多,而週轉率低無形中就降低了交易成本,它也不用維持那麼高的基金經理人管理成本,相對的在操盤管理費上也降低了。也因此基金手續費及管理費都非常便宜,一般的股票型基金,管理費約每年1.5%~2.5%左右,而ETF的基金管理費每年只要0.3%~0.5%左右,傳統基金申購費為1%~3%,而國內的ETF證券商手續費以不超過0.1425%為原則。

現在的主動型基金,都是透過期望以低買高賣創造出優於大盤的績效,但結果績效並不如被動型式的ETF。在財務規劃的實務上,客戶往往是要利用投資工具來完成他們的財務目標、達成想要的夢想,如買房、買車、教育基金、退休基金等,我們一般建議客戶採用的投資策略是:被動式的投資,加上定期定值的調整策略。

這種定期定值的方法,普遍來說比定期定額績效更好,風險更低,它是被動式的投資,因為這個方法屬於機械性的逢高賣出、逢低加碼的做法。

這跟停損停利的做法是有相當大的差異的,當你已經在投資的一開始就做好資產配置的時候,選擇的標的都是長期穩健看好的標的,同時運用股債平衡的原則,當股市下跌時投資標的淨值下跌(以股票基金為例),反而是減少債券的部位、去多買股票基金的時候,因為你可以在這時候用更少的錢,買到更多的單位數,當行情反轉時,你將可以有更多的獲利空間。如果是停損停利的操作方式,這時把投資標的認賠殺出,不但是投資會產生虧損,事實上也損失了行情反轉時的獲利機會。但是當股票型基金獲利時,如果有超過投資策略中的價值路徑的金額時,並不是獲利了結,而是降低一部份持有部位。

要進行這樣子的投資管理的話,需要固定期間(如每半年或一年)去調整投資股數,對一個不斷變動的投資市場,適度的調整投入金額,更可以確保理財目標的達成。定期定值假設了一個價值路徑,在每一期的期末價值都可以固定累積,當不足時,就要多投入,當超過價值路徑時,就要賣出。

舉例來說,這個定期定值設定需要完成的財務目標價值為12萬美金,希望每期期末都可以累積1,818元,也就是說第一期期末有1,818元,第二期有3,636元,但是每期之間市場會變動,如果第一期投入的1,818元,假設到第二期這筆錢狂漲上漲到了4,000元,那麼當期僅需累積到3,636元,因此需要賣出約當4,000元-3,636元=364元的投資。

2008年整年市場大跌時,定期定值持續加碼投入,而2009年市場回升時,小幅減碼,在2011年下半年小股災加碼,在2011~2013的現在也都有賣出的現象。

由於在財務規劃的過程中,客戶的諸多財務目標(退休、購屋、子女教育基金等等)的完成,多數需要運用投資工具來完成。這樣的投資過程往往是中長期的投資,跟一般人在做的投資不一樣的是,這樣的投資都是有既定的財務目標要去完成,例如說10年後子女要出國留學,需要一筆600萬的教育基金。由於它有明確的目標,與較長的投資年限,因此運用投資管理策略與資產配置的技術,再加上定期的追蹤檢視,目標就是要讓客戶在10年有一筆600萬的教育基金,可以供他的子女出國留學。因此投資管理策略,並不是以追求報酬極大化為目標,而是需要兼顧到風險的考量(不管是到期後提供一整筆的金額,或是固定每年支出的現金流,安全與穩定都是相當重要的),但是同時我們運用定期定值等技術,讓客戶在被動式投資模式中,又可以兼顧到在市場的波動中,因為買低賣高的管理方式,而獲得合理的報酬,藉由機械化的管理,克服人性的弱點,不再追高殺低、漫無目的的做投資,因此而能夠讓自己的財務目標逐步的獲得實現。

 

新北市勞工大學2013911日開課的財務顧問訓練班已開始報名
預告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sN8ODPuXB8g
授課大綱:http://uni.labor.ntpc.gov.tw/HP0/HP06_show.asp?id=7358

內湖社區大學20139月秋季班課程「理財新主張,理財一點就通」大眾理財課程,開始報名中!
Youtube課程影片介紹:http://www.youtube.com/watch?v=z36UTXERK_s
授課大綱:http://www.nhcc.org.tw/nhcc/course/course_show.asp?news_id=133009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http://www.lifemoney.cc,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夫妻剩餘財產請求權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v1/blog_content.aspx?id=1555
e9458d48d759d9a0

夫妻剩餘財產請求權

在世界新聞網有這麼一則報導:留一手,才能真正保護自己,以及你所鍾愛的子女,大意是說移民加拿大的夫妻在女兒結婚後,把他們位於溫哥華東區一棟房子,轉到女兒名下做為賀禮。誰知道,多年的感情不敵三年朝夕相處,以離婚收場。簽字離婚後,房子必須拍賣,錢一人一半。房子賣了加幣117萬,扣掉銷售費用,償還貸款後,只剩下12萬,女兒分到6萬,還要付律師費,等於淨身出戶,損失慘重。因為根據加拿大的法律,夫妻財產是共有的,這女婿婚後立即以投資為由,拿房子去銀行抵押貸款,接著又去辦理私人貸款,價值120萬左右的房子,貸款額竟然達到100萬,文中建議的做法是:如果老夫妻先辦理設定抵押,給父母設定110萬額度在自己名字下,就算女兒女婿離婚,變賣房子,他們還是會先拿到110萬。

這樣的案子如果發生在台灣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的法律並不是直接規定夫妻財產共有,而是夫妻間有不同的財產制,因此夫妻間財產處理的方式也就不一樣。前一陣子影視明星賈靜雯離婚及爭女官司引發媒體競相報導,連帶讓大家注意到「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的問題。當時賈靜雯的前夫孫志浩曾提出「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請求賈靜雯分配2,600萬之剩餘財產給他,孫志浩自稱在自家集團上班,月薪僅三萬多,一年收入只有四十萬,報紙指稱賈靜雯在台灣、上海名下都有房子,婚後依舊拍戲賺錢,資產估算上億,孫志浩「理所當然」向收入較多的賈靜雯要求執行「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

這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到底是如何計算的?舉例來說:張大明於結婚時沒有財產,而李美莉有嫁妝現金200萬元,兩人婚後育有一名子女,張大明因投資股票獲利800萬元,並因努力工作存有積蓄,購置一戶房屋市值1,800萬登記在自己名下,李美莉則是沒有工作,專心在家相夫教子。不幸後來後因張大明外遇,李美莉訴請離婚,假設張大明於離婚當時之現金存款為500萬,則李美莉得請求分配之剩餘財產差額為1,300萬元。其計算方式為:張大明婚後剩餘財產500萬元+1,800萬元-李美莉婚後剩餘財產0(李美莉嫁妝現金200萬元不列入計算)÷ 2 = 1,150萬元。因此如果是上面加拿大的例子,就不是房子賣價直接除以2來看各自可以分到的錢,而是還要把二人的婚後財產,其剩餘財產列入來計算。

依照我國民法規定,在幾種狀況之下,夫或妻的一方可向他方主張「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很多人以為是只有夫妻其中一方死亡時,另外一方才得以請求,事實並非如此,在夫或妻一方先死亡、離婚、結婚無效、婚姻被撤銷、或改為分別財產制或共同財產制等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的情形下,夫或妻的一方均可向他方主張「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

「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是指發生前面所說的任何一個原因時,夫或妻將各自現存的婚後財產,扣除婚姻關係存續中各自所負的債務後(即「剩餘財產」),如有剩餘,剩餘財產金額較少的一方,可以向剩餘財產金額較多的一方,請求二人剩餘財產差額的一半。

依照我國民法規定,夫妻財產制分為「法定財產制」及「約定財產制」兩類,其中「約定財產制」又可以分為「共同財產制」及「分別財產制」二種。若夫妻沒有在結婚前或結婚後,以書面契約選擇「共同財產制」及「分別財產制」中的一個做為他們的夫妻財產制,則法律規定會以「法定財產制」為其夫妻財產制。而「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只有在夫妻財產制是「法定財產制」時,才可以適用的,如果是約定財產制,就不能主張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了。

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1/2婚後財產(除了繼承或無償取得的財產及慰撫金外)剩餘財產之差額

而在此請求權的計算中,現存的婚後財產,並不包括因繼承、無償取得的財產及慰撫金。現在少有人是採用共同財產制,而夫妻間採用分別財產制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台灣首富郭台銘了,郭台銘與太太曾馨瑩結婚時,就辦理了登記夫妻分別財產制,夫妻若是分別財產制,則兩人共同財產都必須一一盤點清楚,即使未來離婚,個人也只能擁有自己名下的財產,無法去主張「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

在人生的很多財務決策裡面,有些都已經不再純粹只有錢財的問題了,它可能會牽涉到法律層面的問題。當然長輩一開始的心意都是好的,希望去照顧兒女讓他們生活無虞,或是一段婚姻從當初的相知、相惜,誰都不會料到有一天兩人竟然必須走到對簿公堂的局面,但是這種人生的連續劇就是會重覆的在不同的人、不同環境中不斷上演,而這些不同的財務決策(贈屋給小孩、離婚財產處理……等),如何做抉擇,恐怕以後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當在做這些決定前,如果能多一些資訊,可以降低做出錯誤決策的機會,如果在事先可以就問題本身,先徵詢財務顧問的意見,由顧問提供客觀的第三方意見,將可以做為抉擇時的重要參考。

 


新北市勞工大學2013年9月4日開課的財務顧問訓練班
預告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sN8ODPuXB8g
授課大鋼
http://uni.labor.ntpc.gov.tw/HP0/HP06_show.asp?id=7358

內湖社區大學2013年9月秋季班課程「理財新主張,理財一點就通」大眾理財課程,開始報名中!
Youtube課程影片介紹:http://www.youtube.com/watch?v=z36UTXERK_s
授課大鋼
http://www.nhcc.org.tw/nhcc/course/course_show.asp?news_id=133009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http://www.lifemoney.cc,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部落格:
1. (大眾)理財與人生 http://ez-financial.blogspot.tw/
2. (財務顧問) IFA財務顧問網 https://lifemoneyblog.com/

 

圖片:SalFalko, CC Licensed.

給年輕人的理財建議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v1/blog_content.aspx?id=1527

給年輕人的理財建議

 

這個年代的年輕人在某些方面一定覺得相當無奈,經濟不景氣、工作難找、薪水又這麼低。不過我想每個年代都有不同的挑戰要去面對,在我們年輕的年代,台灣經濟剛起飛,在國際上一點知名度都沒有,這對我們從事外銷工作的人來說,相當受到影響。我那時在一家電腦公司擔任業務經理,有次拿了一台電腦從德國北方的漢諾威,搭火車要去慕尼黑拜訪一個客戶,因為是長途火車,坐位是包廂式的左右各一邊,面對面各有二個位置,當我拿著車票找到位置時,赫然發現一個年輕小伙子,大剌剌的把腳跨到對面椅子上,明明看到我開門進去,也不肯把腳放下來。我只好去找列車長出面,他才願意把腳放下來,不過一整路6、7小時的路程,我們也完全沒有交談。

這是我們當年的狀況,亞洲勢力還沒有崛起,黃種人的臉孔在歐洲還不常見。現在的年輕人面對的卻是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風暴,連帶影響全球經濟從2008年到現在,還沒有明確復甦的跡象,當然面對這樣的情勢,年輕人在理財上就必須用不同的態度來應對了,在這方面我想可以給年輕人提供一些建議:

1. 工作收入應該有部份預算用來提昇自己的專業能力

現在大家都在抱怨薪水低、調薪慢……等等,與其等待老闆給你加薪,不如自己改變心態,如何讓自己變得更有身價。也許你每天加班、工作非常忙碌,但是你可以留心工作上的一些細節,試著把你放在你的主管,甚至於是你老闆的角度來看你現在的工作:你對公司的貢獻是什麼?如果你是在主管的位置,他會是怎麼看你的?你的工作流程有什麼改進的空間,是可以向公司做建議的?如果能夠多加留意,也許可以替自己主動爭取更好的工作機會。

在你的工作上也可思考一下:有什麼方式可以提昇你的專業能力,讓你獲得加薪的機會的?也許是必須參加專業課程的訓練、取得某種專業證照,或是增加英語能力……等等。你需要從薪水中把這些預算準備出來,利用這些預算來提昇你自己的專業能力,薪水自然就可以增加了,而不是被動的去等待機會,機會永遠是給那些已經準備好的人。

這方面主要是心態上的轉變,一旦你的心態上調整好了,你會用不同的態度去面對工作,再加上用有效率的方式,去做這些對提昇自己有幫助的事情,自然就能讓自己在工作上愈來愈順利。

譬如說很多人希望提昇自己的英語能力,於是上補習班、請家教,花了一堆錢卻看不到效果,關鍵是多數人都抱著以前應付考試的心態在學英文,而不是真的對英文有興趣,這樣其實永遠都學不好。你如果換個方式,慢慢從每天看一、兩篇英文的文章,把看蘋果日報的時間用來看英文報導;Youtube上面也有很多英文的影片,你可以把中文字幕遮住、先聽英文,下次再來看字幕。這樣一點一滴的把它跟你的日常生活連接起來,讓它自然的融入生活,學英文就不再是苦差事,而是一種樂趣。用同樣的心態,你可以把很多工作上的事情,從不懂到把它變成是擅長工作的一部份,工作上得心應手,加薪自然不是問題了。

2. 薪水少不是不能儲蓄的藉口

學習控制開銷把錢省下來,讓自己身邊保有一筆錢,做轉換工作、進修學習、投資……等等的準備,這永遠會是一個正確的決定,薪水多或少絕對不是存不了錢的藉口,只是存多、存少的問題而已。一個月2000、3000元也是儲蓄,你應該運用簡單的方式(例如智慧型手機上面的記帳軟體),讓自己可以輕鬆記帳,保留記帳記錄後,對自己的日常開銷做控管,減少意外支出,花所該花的錢,儘量增加每個月可以儲蓄或是投資的金額,讓自己存下一筆錢,心理上會相對覺得比較踏實。有了這些錢,以後要累積變成100萬,或是更多金額的第一桶金,相對就容易多了。

3. 避開金融消費陷阱

信用卡是一項會讓人不知不覺產生過度消費的商品,它會誘惑你不斷的擴充你的消費金額,最後累積一堆付不完的卡債,無論如何身上都不要擁有二張以上的信用卡。適當的運用信用卡做消費,它可以幫你做到部份記帳的功能,因為透過銀行寄來的對帳單,可以看到每個月的消費項目與金額、帳目一清二楚。但是不要過度消費,除非你可以在當月的帳單,把所消費的金額付清,否則將要為了那筆消費,付出將近20%的循環利息,這是相當划不來的。

也不要看到某一樣商品標榜12期、24期無息分期,就衝動的購買下那樣商品了,這些商品的價錢除以12或是24以後,每期的金額也許不高,但是你會很快發現一筆一筆的錢加總起來,它已經超過你每個月可以還得起的金額了,於是它又落入信用卡未還的餘額中,還要為它付出20%的循環利息,這就相當於你用多出20%的價格購買那樣商品了。

4. 利用最少的成本讓自己獲得適當的保障

適當的保險保障是分散自己財務風險的一種方式,透過各種險種,把各種人身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例如:實支實付型的醫療險,可以為你支付健保給付額度外的病房費差額、特效藥……等等;意外醫療險如果因為意外住院,或只有就醫不需住院時,也可以幫你負擔這部份的醫療費用;意外險保費低廉,萬一意外發生可以有身故、殘廢等給付。

這方面購買的原則是:以低保費獲得適當的保障,例如利用定期壽險搭配醫療險、意外險、意外傷害醫療等保障。但是部份保險公司可能有限制險種的搭配組合方式,在定期壽險的主約下,可能有部份醫療險,就無法買到合適的年期,這時候就可以以最低保額的終身壽險主約,搭配定期壽險的方式購買。理論上在薪水的十分之一的費用內,就可以買到合適自己的保障。如果在收入有限的狀況下,就不建議購買保費相對昂貴許多的儲蓄險了,因為它可能佔了你大部份的預算,但是相對的保障不足,這方面可以尋求專業的財務顧問或是壽險顧問的協助,由他們來提供建議如何來做規劃會比較好。

 


新北市勞工大學2013年9月4日開課的財務顧問訓練班
預告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sN8ODPuXB8g
授課大鋼
http://uni.labor.ntpc.gov.tw/HP0/HP06_show.asp?id=7358

內湖社區大學2013年9月秋季班課程「理財新主張,理財一點就通」大眾理財課程,開始報名中!
Youtube課程影片介紹:http://www.youtube.com/watch?v=z36UTXERK_s
授課大鋼
http://www.nhcc.org.tw/nhcc/course/course_show.asp?news_id=133009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http://www.lifemoney.cc,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部落格:
1. (大眾)理財與人生 http://ez-financial.blogspot.tw/
2. (財務顧問) IFA財務顧問網 https://lifemoneyblog.com/

 

找對人,理財規劃有成效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v1/blog_content.aspx?id=1499

找對人,理財規劃有成效

2008年的金融風暴讓很多投資人產生重大虧損,同時也改變了很多事情,其中之一是對傳統金融服務業的信任感已經產生動搖,我們可以看到以下的報導:
671c929ae0278db0
《今周刊》與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合作的(2011年)第五屆「財富管理銀行評鑑」調查中發現:

聽從理專建議做投資比率降低了,海嘯前,有11%的投資人投資時多聽從理專建議,現在只剩下7%會認同,掉了4個百分點,從這些數據中不難發現,「儘管滿意度高,卻不見得等於信任」,顯然理專和銀行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貝恩管理顧問公司每年都會發布NPS(Net Promoter Score,淨推薦者指數)相關數據,主要測試顧客忠誠度,該調查中只問客戶一個問題「您推薦這家公司給親朋好友機率有多高?」幾乎所有銀行都拿到負數,

顯示客戶對銀行信任度還是偏低。(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理專必讀]三大指標提高你的客戶信任度

在今周刊2012年「財富管理銀行評鑑」中也指出:

在今年的調查中發現,客戶對理專、銀行的滿意度都較前一屆下滑10個百分點以上,甚至客戶對銀行的滿意比率還創下6年以來的新低。……今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僅有69%的財管客戶對銀行感到滿意,主因來自於投報率下降,且客戶對理專的信任感仍稍嫌不足,僅有34%的客戶表示,在投資商品有負面消息出現時,會主動詢問理專的建議。

實際上,我就曾經遇到兩個案例:

1. 一位友人跟我說,他透過一家私人銀行做投資,從2008年到現在已經虧損了40%,而銀行理專也沒有做任何處理,讓他非常不滿意,想把資金全部撤出。

2. 一位客戶從網路上搜尋找到我,希望我幫他們夫妻做財務規劃。我問他們為什麼會想找財務顧問做規劃,他們說,他們知道獨立理財顧問的理念與服務模式很好,也知道CFP認證理財規劃顧問相當專業,但是他們一直認為台灣沒有這樣的產業,也沒有這樣的顧問,後來是他們上網以關鍵字「CFP」搜尋才找到我的,他們不想找銀行做投資。其實以他們可以投資的資金規模,在銀行也應該是VIP戶了。

這二個案例讓我意識到一件事情:2008年金融風暴讓消費者著實上了一課,從此知道金融投資的獲利一直伴隨著風險,穩定獲利的投資,比起伏不定的高獲利、高風險更值得珍惜。

當客戶對金融服務業(尤其是銀行)的信任不再的時候,業者應該要痛定思痛,在服務模式上做一點徹底的改革,才能慢慢挽回客戶的信任。對應服務模式的調整,銀行業恐怕必須在理專的薪酬模式做一些根本的改變,才能符合消費者的需求。銀行理專的獎金計算,一般以從產品端能夠替銀行賺到的佣金多寡來計算,這其實跟客戶的利益互相衝突,難免有不肖理專為了衝高業績,而讓客戶的投資進進出出、頻繁做交易,因為有交易才能產生新的業績,如果一個客戶的資金一直維持不動沒有進出,他是會被歸類為澳客的。

而獨立財務顧問如果有幫客戶管理投資資產的話,他們是按照客戶總管理資產AUM(Asset Under Management)的一定比例,收取資產管理費。他們要做的是好好照顧客戶的資產,讓它穩定成長。客戶的資產成長對他們是有利的,因為客戶資產規模增加了,他們可以收取更多的資產管理費,但是他們不會同時向基金公司、銀行等供應商收取手續費分潤,因此他們也不需要頻繁進出以賺取手續費,多餘的進出反而是增加了投資標的的投資成本,對整體的管理資產的成長是不利的。

在歐美有很多這樣的獨立財務顧問,以個人執業或公司的型態為客戶提供財務規劃、投資資產管理等服務。你心中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一般民眾會願意去找名氣沒有那麼響亮的獨立財務顧問做投資資產管理嗎?

美國霸榮週刊(Barron’s)有這樣的統計資料:

在美國2012年100大獨立財務顧問(2012 Top Independent F

inancial Advisors)中,最多有替客戶管理多達3,900億台幣的客戶資產,平均每個人有924億台幣的規模。

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為何這些財務顧問可以做到這種地步?

答案是,他們的立場跟客戶一致,而不是把客戶當成搖錢樹,透過財務規劃,他們清楚知道客戶的財務目標,因此投資管理能夠儘量切合客戶的需求。也因為投資管理費按照客戶的總管理資產收費,而不是中間投資標的的交易手續費,彼此不會產生利益衝突的問題。客戶對他們信任,才願意把所有資產交由他們去做投資管理。

透過獨立財務顧問做投資管理到底有什麼差異?有以下幾點:

1. 財務顧問能夠清楚知道客戶的財務目標

財務規劃的流程一般是包括這幾個步驟:
(1) 資料收集面談:瞭解客戶財務現況(收入、支出、資產、負債……等),財務目標(退休、子女教育、購屋……等)。
(2) 財務建議及解決方案提供。
(3) 解決方案執行。
(4) 財務目標追蹤管理。

透過資料收集面談,財務顧問可以深入瞭解客戶的需求,這不是簡單的投資風險測試,或是KYC(認識你的客戶know your client)的步驟,這牽涉到財務顧問如何為客戶做投資資產的配置,所以需要的不是只有表面性的財務資料而已。也許客戶說他有1,500萬資金可以投資,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他有一大部份的收入即將中斷,而他每個月還是有20幾萬的開銷。在這種情況下,財務顧問就會跟他討論,在留下一部份家庭緊急預備金後,其他再做投資。實務上,我們都會建議客戶先進行完財務規劃後,再來做投資的安排,這樣會讓他的投資能夠跟財務狀況與目標吻合,不會出現雙頭馬車的狀況。

2. 財務顧問讓投資配置符合客戶的人生生涯規劃

投資標的的資產配置是因人而異、量身訂做的,因為可能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同樣的1,000萬資金,在投資在報表上顯示的金額都一樣,但是代表的可能是不同的投資者、不同人生階段的需求。A投資者已經退休了,他的退休生活開銷有一大部份是仰賴投資產生的效益;B投資者才40歲,還有工作能力,離退休也至少還有20年,他們需要配置的投資標的會一樣嗎?絕對是不一樣的。而一個稱職的財務顧問會與客戶深入討論,瞭解客戶的財務目標、生涯規劃後,再做投資標的的資產配置安排,因此這樣的規劃,除了考量投資風險外,客戶本身的需求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

但願大家都能從金融風暴的震憾中學到功課,如果大家都能瞭解如何真正的以客為尊、與客戶站在同一邊、為客戶謀取最大利益,例如銀行業改以客戶管理資產規模大小,來訂定理專薪酬標準,而不是交易手續費的多寡。改變銀行服務的模式、落實與客戶共存共榮,我相信就能夠跟客戶建立更緊密的關係。而如果能讓理專接受財務規劃方面的專業訓練,也能夠把更細緻的金融服務帶到銀行業內,讓客戶也可以得到好處。不過顯然這樣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馬上看到,消費者在投資上還是要注重自身的權益,客觀的做評估,不再迷信大品牌,以自身的需求做考量,會是一個比較聰明的方式。

 


新北市勞工大學2013年9月4日開課的財務顧問訓練班
預告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sN8ODPuXB8g

內湖社區大學2013年9月秋季班課程「理財新主張,理財一點就通」大眾理財課程,開始報名中!
Youtube課程影片介紹:http://www.youtube.com/watch?v=z36UTXERK_s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http://www.lifemoney.cc,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部落格:
1. (大眾)理財與人生 http://ez-financial.blogspot.tw/
2. (財務顧問) IFA財務顧問網 https://lifemoneyblog.com/

 

圖片:Keeks Cunningham, CC Licensed.

公益信託行善又節稅!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v1/blog_content.aspx?id=1464

看影片介紹

公益信託行善又節稅!

馬斯洛的人生五大需求,其中「自我實現的需求」在馬斯洛的理論裡面,是最不容易被解釋清楚的。

什麼叫做自我實現?這可能因人而異,如果你還年輕,你可以說它是充分發揮你的潛能,完成自我成長、完成個人的目標;如果你已經工作穩定甚至退休,小孩都長大成人、可以獨立自主了,這時候的你衣食無缺,你會如何定義這個自我實現?還有什麼是你想要去達成的?幫助別人也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

曾看到一段影片說:上帝在最後審判時,不是以你以前多麼功成名就、多麼富甲一方來衡量你,而是看你曾經幫助過多少人來決定的。

三國演義中有這麼一段故事:

東漢末年權臣董卓廢皇帝劉辯、挾持獻帝,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當時董卓大權在握,在朝中倒行逆施,朝中大臣王允等人都憂心忡忡卻無計可施。最後曹操自告奮勇去刺殺董卓,他趁董卓睡覺時,舉劍要殺董卓,沒想到董卓床上有一面鏡子,董卓從鏡子看到曹操舉劍就大喝一聲,因而刺殺不成。

結果曹操到處逃竄,與陳宮去投靠曹操父親的結義兄弟呂伯奢,呂伯奢招待他們二人住下後,跟他們說家裡沒酒可以招待他們,要出去買酒,於是騎著驢子出外買酒去了。曹操不放心到草堂偷聽,聽到一個人說:「把他綁起來殺掉如何?」曹操一聽,與陳宮兩人拔刀把呂伯奢一家八口全殺了,後來搜到廚房才發現他們綁了一條豬,正要殺豬來款待他們,才發現是誤會一場。二人只好騎馬趕緊離開,路上卻碰到買酒回來的呂伯奢,曹操也用計把他殺了,陳宮質問曹操說:「剛剛我們是不得已誤殺,現在有何必殺掉呂伯奢?」曹操說:「他回去發現家人被殺,一定會對我們不利,為了杜絕後患,只好把他殺了。」他也講了一句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大概也是曹操一直被認為不仁不義的原因之一。

我們一般人的性格其實多少都有「利他」的性格存在,多數人還是喜歡幫助別人。小時候常常看到標語「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而不是曹操那一句不仁不義的名言,因此很多人會去捐款、做善事,我還聽到一個好友說,她父母親每年都買一千斤的白米,載到山地部落去幫助當地的原住民。這可能是特例,一般人可能出錢、但是也沒時間出力。在台灣卻存在一個現象:慈善捐款多數集中在幾個知名團體,很多不具知名度的慈善機構也很需要幫助,但是卻募不到款,這是滿可惜的事。

公益信託就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因為公益信託的彈性比較大,信託契約的內容可以依自己的意思訂定。很多人都很有愛心、想要做公益,但是有時他可能不放心,如果捐款給公益團體後,其資金是否有按照正常程序運用到該用的公益用途上?而公益信託契約的內容可以自己訂定一些內容,諸如:捐助對象、資金的使用方式、信託財產投資的方式等,因此可以更加落實你要從事公益的理念。一方面你可以自己選擇想要捐助的對象,這可能是你熟悉的一個機構,但是因為沒有名氣、平常募款都有困難;因為你的一個公益信託,可能就讓他們可以正常維持運作了。

公益信託成立的門檻沒有像成立基金會那麼高,台幣數百萬元可能就成立了。公益信託的基本角色有幾個:
1. 委託人,如果是你成立的,委託人就是你本人。
2. 受託人,接受委託人交付財產及管理財產等,公益信託受託人必須為信託業法所稱之信託業,一般都是由銀行來擔任。
3. 信託監察人,公益信託依規定必須設立監察人,以監督信託是否有正常的運作,包括信託本金業務執行(例如投資)、信託支付費用等。

另外,捐贈給公益信託可列舉扣除所得稅,此部分參考所得稅法第六條:

個人及營利事業成立、捐贈或加入符合第四條之三各款規定之公益信託之財產,適用第十七條及第三十六條有關捐贈之規定。

第十七條:

1. 捐贈: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扶養親屬對於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構或團體之捐贈總額最高不超過綜合所得總額百分之二十為限。

舉例來說:假設個人所得1,000萬,如果沒有捐贈給公益信託,則稅率40%,扣除累進差額額,應繳3,120,800元所得稅。如果200萬捐入信託,因為沒有超過個人所得20%,因此可全額扣抵,稅率一樣是40%,扣除累進差額後,他的應繳稅額變成2,351,200元,從312萬的稅變成了235萬,中間稅少了77萬,因為多了捐贈,事實上他不但做了善事,他的淨所得其實也增加了。

實務上,你可以尋求財務顧問的協助,絕大多數具有CFP認證規劃顧問資格的財務顧問,也都同時有信託業務人員的證照。你可以透過他們來協助你成立公益信託,從事前訪談了解你成立信託的目的、用途,到擬訂信託契約、協調銀行相關部門人員配合,到成立後擔任信託監察人,為你監督信託資金的用途、執行的業務等等,讓你的信託可以順利執行。


新北市勞工大學2013年9月4日開課的財務顧問訓練班
預告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sN8ODPuXB8g

內湖社區大學2013年9月秋季班課程「理財新主張,理財一點就通」大眾理財課程,開始報名中!
Youtube課程影片介紹:http://www.youtube.com/watch?v=z36UTXERK_s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http://www.lifemoney.cc,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部落格:
1. (大眾)理財與人生 http://ez-financial.blogspot.tw/
2. (財務顧問) IFA財務顧問網 https://lifemoneyblo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