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相佳的金融商品 不一定實用

因為有毒澱粉、香精麵包等事件,才讓人發現長久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原來我們吃的東西裡面添加了這麼多奇奇怪怪的成份,部份食品業者為了好賣,一直在枉顧消費者的健康添加這些成份。 而金融投資理財的工具方面,業者不當的行銷不會危害健康,卻會讓你傷了荷包、甚至於讓你產生重大的財務損失。如果毒澱粉、香精麵包等事件,喚起你的自覺,開始重視吃的安全這項議題,在金融投資理財上面,你也應該更加關心自身的權益,遠離這些不當的金融商品銷售方式。

這幾天一家標榜純天然的知名麵包店,被香港部落客踢爆使用人工香精來製造出鬆軟可口、香氣迷人的麵包。這家麵包店在事件曝光的隔天,還強硬的在官方網站上發表聲明,警告網友不得轉載相關報導,否則將對其提出告訴。隔天北市衛生局突擊檢查,卻發現其店內擺放了大量的人工香精。這則新聞所以會吸引大家的注意,除了因為它有知名藝人的老公入股之外,也因為它的麵包相當受到歡迎,雖然售價高昂一個麵包都是賣80、100的,但還常常賣到缺貨。誰知道他們聲稱用天然酵母,從無到有,製作一個麵包需要9天時間的麵包,卻只是用人工香精調味出來的。這件事情,包括以前的毒澱粉事件,相信會帶給大家一個省思,開始去重視如何吃的安心與安全的問題。美味的背後往往是業者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所做的一些不能為人知的秘密:添加化學甘味劑、改良劑等有害人體的物質,美味與健康似乎都是背道而馳的。

到底要怎麼吃才能吃的健康安心?可能大家都要回歸簡單的方式,與其吃一道食材需要繁複步驟與加工才能製作出來的佳餚,吃起來也許美味可口,但是也許對身體是一種負擔、對身體健康無益。何不化繁為簡、吃到食材的真正美味?例如魚翅本身可說是沒有任何味道的,它的美味來自於外加的高湯及其他食材,而為了取得鯊魚身上一片魚鰭來製作魚翅,漁民必須捕撈鯊魚,將其背鰭割下後,再將鯊魚丟入海中任其死亡,這是何其的不符合環保?事實上一般的蔬菜、魚類等,只要食材新鮮,簡單的烹煮(煎、炒、蒸、煮等),你就可以吃到它天然的美味,除了簡單的調味外,根本不需要添加其他東西,就非常可口了。

這連續不斷的風波,應該會讓不少人興起在家自己DIY、自己做菜的念頭,自己做的餐點也許不是那麼美味可口,但是至少你可以確定它是有益健康的,因為你不會在裡面添加一堆人工甘味劑、色素、香精等東西,就只是為了要讓它賣相好看、吃起來可口,卻會影響健康。

這將會帶動起一種消費意識的抬頭,消費者會逐漸覺醒,分的出來什麼是無良的商家,而什麼樣的商家是真正循規蹈矩、有職業道德、讓你吃的安心的;而在金融投資理財上,你是否也應該看看是否有類似食品業的狀況存在?就像在食物安全上面,因為有毒澱粉、香精麵包等事件,才讓人發現長久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原來我們吃的東西裡面添加了這麼多奇奇怪怪的成份,部份食品業者為了好賣,一直在枉顧消費者的健康添加這些成份。 而金融投資理財的工具方面,業者不當的行銷不會危害健康,卻會讓你傷了荷包、甚至於讓你產生重大的財務損失。在吃的方面分辨好與不好的商家標準,是他們提供的商品是否會危害你的健康,而金融投資理財上,消費者評斷的標準應該是:這些金融投資商品是否能夠符合你的需求、業者與行銷人員是否有充分揭露商品費用、風險等等資訊。自保之道就是分清楚那些是商業行銷手法、那些是誇大不實的,而那些行銷人員是一直想要銷售商品給你,忽略你的真正需求的,當然還是有不少行銷人員還是謹守分寸、專業又有職業道德的。

金融業諸多不當銷售的問題,大概可以分成幾種類型:

1. 刻意的謊言

以前發生過業務員利用節稅及借款買保單的行銷模式來銷售保單,客戶先買一張保單後,隔年再以保單借款繳納保費,只要補貼保費中間的差額,他們聲稱總獲利比定存高,理財又兼具保險功能,甚至慫恿客戶再購買第二、第三張保單,保費都相當驚人。

這樣的行銷在陸續有很多消費者糾紛曝光,甚至鬧上法院後,應該已經絕跡。但是相信仍有部份業務員會利用說明會來做行銷,如果行銷主題是講退休後的危機、如何準備退休金等題目,而保險確實也是可以拿來做退休規劃的金融工具之一,這基本上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如果他們講的是如何利用保單來套利、如何節稅等等,我想你就應該仔細研究他們內容的真實性,有些保單規劃因為短期投保、刻意避稅的意圖明顯,最後都遭到國稅局的防堵、無法達到原先所宣稱的節稅效果。現在保險從業人員被規範不得以「保單借款」、「契約轉換」或「變更年期」作為招攬手段,在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同業公會所公佈的業務員所屬公司依保險業務員管理規則第19條第1項懲處登錄之參考標準中,就有這麼一條:五、對要保人、被保險人或第三人以誇大不實之宣傳、廣告或其他不當之方法為招攬。1. 未考量(準)客戶之保險需求,而假借節稅、基金、存款等其他名義為招攬之訴求。

2. 不當的行銷方式

銀行理專為達成業績獲取佣金,不當勸誘客戶以「異常頻率」轉換投資標的,因為投資標的的轉換才有新的業績產生,理專賺了業績佣金,卻犧牲了客戶的權益,讓客戶一次次的付出手續費成本。或是有部份業務員假借保單檢視的名義,幫客戶檢視其原有保單,用意不在提供客戶一個客觀專業的服務,而是刻意批評舊保單的缺點,慫恿客戶解約再向其購買新的保單,其實保單如果需要做調整,不一定需要解約,可以利用更約(更換險種、年期等)、減額繳清、展期等方式,輕易解約可能會造成客戶的損失。

3. 業務員專業不足或是隱瞞資訊

常見的狀況是業務員銷售儲蓄險時,把保單當作定存在推銷,把保單的預定利率說成是保單報酬率,或是告知客戶它就是定存利率;前一陣子美元保單銷售火熱時,業務員為了方便銷售把美元保單當作是台幣保單在賣,強調其利率高於台幣保單,卻沒有告知客戶匯率波動可能有的風險,這就像2008年金融風暴前,理專在銷售連動債時,沒有告知客戶投資本金是不保本的,只是告知客戶它可以像定存一樣固定收取利息,卻沒有告知投資的風險一樣。

凡此種種,在金融投資理財上,各種業者或行銷人員有意或無意的疏失,都會造成客戶的權益受損。而消費大眾可以做的是加強自己的財商能力,當你具備相當的金融常識後,自然較容易判斷出那些是業者的行銷手法、那些是為了銷售商品方便在媒體曝光的資訊、那些才是真正有用的資訊。例如基金公司推出某個區域型基金,他們的文宣會一直強調該地區的發展潛力、經濟即將蓬勃起飛等;或是某些保險公司為了增加業績,拼命宣傳到期領回的意外險或終身醫療險,它本質上就是儲蓄險加上意外險或終身醫療險,因為多了儲蓄領回的設計,保費比原本的意外險與終身醫療險貴上許多,這樣的設計是必要的嗎?

在國外獨立理財顧問這個行業普遍受到大眾的認同,因為他們不隸屬於任何金融機構(保險、銀行、基金公司等),可以利用他們在財務領域上的專業,為客戶提供理財規劃、投資理財等等的專業建議與服務。他們的建議是獨立、客觀的,跟一般業務員與理專,為了銷售商品所做的建議是不同的。

他們一般是採取跟客戶收取顧問費的方式,也有人是採取收取顧問費與產品佣金二者皆有的方式。 但是在很多國家,例如澳洲、新加坡等地,財務顧問如果有收取產品佣金,他們必須向客戶揭露佣金比率多寡,由客戶自行決定是否要接受他們的專業服務。 像這樣的措施,非常有利於業者與行銷人員對客戶充分告知一些必要的資訊: 如可能的風險等等資訊,對產品的資訊透明化是有幫助的。CFP

而要擔任理財顧問這個工作,一般需要取得相對的專業證照,現在在國際上大家普遍認可的證照是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 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它是由國際總會 Financial Planning Standard Board (FPSB) 所承認的一個國際認證,在印度等幾個國家,甚至在規劃把它變成是國家級的證照。全球現在擁有此證照的CFP人數有147,822人,它在全球有24個會員國組織,台灣是其中一個。前二週FPSB的CEO Mr. Noel Maye來台,當我們跟他碰面會談時,他談到一份資料,內容提到跟台灣情況類似的二個國家:南非有5, 000萬人口,南韓是4,900萬,而在南非持有CFP專業證照的人數是4,335人,南韓同樣有4,335人,而台灣目前有效的持證人數卻只有590人。 以總人口比例來看,南非的CFP人數佔0.0085%, 南韓是0.0073%,但是台灣卻只有0.0025%。以比例上來說,持有CFP專業證照的人數,比這二個地區相對上少很多,因此台灣在財務領域上,應該需要更多的CFP專業人士,來為社會大眾提供量身訂做的理財規劃服務。

當社會大眾在金融投資理財上能夠有更多的自覺、擁有更多的財商知識時,就會相對愈來愈需要有持有CFP專業證照,或持有其他相當專業證照的財務顧問,來提供獨立、客觀的金融投資理財上的服務。持有CFP專業證照的人數愈多、以及提供獨立理財顧問的專業人士數量愈多的話,也代表這個地區消費大眾,對自我財務狀況的掌握與自主的程度比較高。如果毒澱粉、香精麵包等事件,喚起你的自覺,開始重視吃的安全這項議題,在金融投資理財上面,你也應該更加關心自身的權益,遠離這些不當的金融商品銷售方式。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http://www.ifa-cfpsite.com/new2.php?id=132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http://www.lifemoney.cc,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部落格:1. (大眾)理財與人生 http://ez-financial.blogspot.tw/
2. (財務顧問) IFA財務顧問網 http://lifemoneyblog.com/

用低保費買高保障,保險你買對了嗎?

5781hands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01648

在做保險規劃時,它最首要的應該是要滿足保障的需求,把個人與家庭的保障所需的保額與險種、額度都規劃好了之後,才來談其他的規劃,而且它是必須跟財務目標做結合的,可惜的是很多人在購買前可能都沒有經過這樣的程序,也許都是碰到業務員推銷或是碰到理專推薦就購買了,沒有事先仔細的評估,可能就造成以後的解約與無法續繳的情況發生。

一些人可能會對「如何投保比較適當?」感到困擾,因為保險商品繁多,每一個商品的給付條件、保單條款等都有蠻大的差異,對一個保險公司新進人員來說,搞懂自家的商品可能都是很大的挑戰了,更何況是一般的大眾!如果沒有接受過相關的保險知識訓練的話,光是要看得懂保單條款就是一個大問題了。 在我以前的文章〈運用定期壽險彈性補足人生保障缺口〉有談到如何利用幾個因素:給家人的保障、子女教育基金、房屋貸款等等,來計算你所需要的保障額度。保險是整個個人與家庭財務規劃中的一環,它的功用是用來做為風險轉嫁的工具,當萬一有疾病、意外發生時,可以把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承擔,讓個人與家庭的財務不致於受到嚴重影響。

因此在做保險規劃時,它最首要的應該是要滿足保障的需求,把個人與家庭的保障所需的保額與險種、額度都規劃好了之後,才來談其他的規劃,而且它是必須跟財務目標做結合的。當你清楚了個人與家庭的收入、支出狀況後,你會知道自己是有多少預算是可以使用的,而當你規劃好往後的財務目標(退休、子女教育、購屋…等)後,如果有部份目標是需要利用保險來做工具的,你會比較能夠合理的規劃保單。 因此在做保單規劃前,如果能夠先做完完整的財務規劃是比較理想的,但是很可惜的是很多人在購買前可能都沒有經過這樣的程序,也許都是碰到業務員推銷或是碰到理專推薦就購買了,沒有事先仔細的評估,可能就造成以後的解約與無法續繳的情況發生。

保險公司本身在內部也都有進行保單需求分析的訓練,但是這樣的訓練前題也許都是以商品能夠順利銷售為前提,對於客戶本身的財務狀況也許無法做全盤性的了解。

業務員也常常把替客戶做財務規劃當成一個免費服務提供給客戶,當然這無法等同於完整的財務規劃。財務規劃絕不是只有提供客戶一份報告而已,它包括了因應客戶不同的財務上的問題所做的建議、提供解決方案、協助執行、事後追蹤管理等,它也絕不會是免費的服務,而它本身的完整性、專業性是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的,最重要的是它絕對不是用來做產品銷售的工具。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有提到利用定期壽險來做保障規劃的工具,以某家壽險公司的商品為例:25歲男性,同樣是買100萬壽險的保額,如果買的是平準終身壽險(平準的意思是終身都是100萬保額),繳費20年,年繳保費27,000元,而30年期的定期壽險100萬元,年繳4,710元(不同公司費率可能不同)。 這二者保費的差異是22,290元,但是保障額度是一樣的,那到底是該買終身壽險還是定期壽險?有些人可能無法接受保障不是終身的觀念,認為定期壽險繳的錢都浪費掉了,因為它不是終身的,真的是這樣子嗎?那要看你是從什麼角度看這個問題,你現在有足夠的保障額度比較重要,還是終身保障即使不夠也無所謂?

因為貨幣的價值是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降低它的真實價值的,在3%通貨膨脹率影響下,現在的100萬未來的價值,在50年後只有22萬的實際價值。你會選擇維持50年後22萬的保障,還是利用這中間保費的差額:22,290來多購買470萬的定期壽險保障,讓自己的保障一開始就是570萬,還是花同樣的錢,但是終身保障只有100萬而已?

即使不增加保額,如果把這保費差額拿來做投資,在不同報酬率下,可以累積的預期金額也蠻可觀的:

在財務規劃上,我們會協助客戶將他們的財務資源做較佳的利用,如果預算不是可以無限制增加的,有限的資源要分配到眾多的財務目標上,當然金錢的資源就必須好好檢視,把錢用在刀口上。
如果可以用比較少的預算達成客戶的保障需求,當然就是比較理想的解決方式,因為省下來的錢可以用來完成客戶的其他財務目標。 而為什麼要做財務規劃,主要就是要以比較客觀中立的角度,先清楚自己的財務狀況(收入、支出、資產、負債等),再來思考自己想要完成什麼的財務目標(存第一桶金、出國進修…等),如果以現有的資源(已有的儲蓄、投資、每月可以新增的投資金額…等),可以完成什麼樣的財務目標,這時候才需要去考慮到:用什麼樣的金融工具可以來達成這些財務目標、什麼樣的工具是比較有效率的、怎麼規劃可以比較省成本,所以你可以看到財務規劃的原則是:先有財務目標要完成,才會去尋求利用金融工具來達成這些目標,而當在評估何種工具適用時,也是一種全面性的思考。

各種工具都有它的特性,要因應目標的需求來做選擇,例如說子女在2年後就需要出國唸書,那留學費用的準備,這時候就不適合再做投資,這時就把它放定存,以備二年後使用。但是如果是做退休金的準備,而且距離退休還有10年或是更長的時間,那就可以考慮基金、ETF等更多其他的投資工具了。在保險在財務規劃上的用途,跟其他金融投資工具的特性是不一樣的,沒有其他工具可以像保險一樣發揮財務槓桿的作用。例如前面說的30年期的定期壽險100萬的保障,25歲男性保費一年是4,710元,如果是保障10年或20年的,年期愈短保費也相對比較便宜,而100萬的意外險保費一年也在1200左右,這樣的財務槓桿倍數就很高,真正可以發揮到保險真正的保障功能,因此在財務規劃上可以利用保險來做風險轉嫁的功能,這是其他金融工具所沒有的特性就應該善加利用它。

但是利用保險做儲蓄或是投資,在財務規劃上它應該不是首選的工具,因為保險多了一項保障的成本,所以你的所有保單一定有保額的存在(除了部份變額年金沒有保額,可以純做投資以外),有保額就需要扣除保障的成本,因此你是不能要求你的儲蓄險,利率可以比照定存,而且是可以隨時解約提領,不會損失本金的。因此保險的規劃重點應該是善加利用它風險轉嫁的功能,當任何風險發生的時候,你可以從保險的給付裡面獲得理賠,避免你因為疾病或意外事故產生財務上的重大支出,面臨不可預知的風險,以致於影響到財務目標無法達成。而當你完成了財務規劃,也把風險保障規劃好了,並不表示你從此就可以不用管它了。當你在個人或家庭發生重大事件時:小孩出生、購屋、離婚、失業、即將退休…等等狀況發生時,它都會影響到你的財務狀況:增加支出、風險增加…等等,這都是會對整體財務產生影響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尋求財務顧問的協助,重新檢視整體的財務目標是否有需要調整的,在保險規劃上可能也會有需要做因應的:例如子女出生,你的責任加大了,需要增加保額來因應等。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
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

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http://www.ifa-cfpsite.com/new2.php?id=132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http://www.lifemoney.cc,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照片來源:  I am marlon)

台灣CFP正朝向積極正面的方向發展

 

我在Financial Planet的文章:Positive Signs the CFP Professional Market is Growing in Taiwan

原文網址: http://www.financialplanet.org/2013/cfp-taiwan/

部份的人考過CFP後不知道何去何從,要不要出來做一個獨立理財顧問? 理想很好,但是要怎麼做? 客戶可以接受付顧問費的觀念嗎?客戶連什麼是理財規劃都不知道了,更不要說要教客戶付費了,要替客戶進行理財規劃到底步驟是什麼? 實務上要怎麼進行?台灣目前只有少數的幾家財務規劃顧問公司,規模不大.人數不多,大家好像也都還在找可以運作的商業模式,市面上也沒有看到有人在提供實務訓練課程,這麼多的不可知擺在眼前,讓很多人望之卻步,由於看不到財務規劃顧問的市場遠景在那裡,因此不少人即使花了大把鈔票.時間,考過艱難的考試取得CFP證照,但是2年一次的續證也不再續證,沒有跟圈內人在交流,也沒有在做財務規劃顧問的工作,真是非常的可惜。

所幸在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我們一些有心人士的努力下,大家不計較眼前的小利,甘願付出,在我們幾個理事成員及其他CFP的協助下,我們逐漸發展出一些商業模式,諸如:投資後資產管理/ETF投資/公益信託的商業模式/自益信託/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員工協助方案…等等的商業模式,一般是由原專案創立的人發起後,接著在促進會內部對會員舉辦說明會,召集有興趣的人再組織成一個團隊繼續運作下去,大家資源共享,就是希望能為CFP找到更多可行的商業模式,讓大家可以樂於加入財務規劃顧問的行列,推廣獨立財務顧問的理念,讓一般消費者也可以接受到客觀公正,以客戶利益為優先的財務規劃服務。

理財不能只靠設立4個戶頭─你需要更完整計劃

save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01489

在網路上有很多在談理財的文章或部落格,都談到四個帳戶、六個帳戶的理財法,所謂的四個帳戶,是開立四個不同的帳戶,各個帳戶有不同的用途,舉例如下:

1. 薪水戶頭:每個月的生活花費(食衣住行、娛樂、交通、購物等)。
2. 固定支出戶頭:包括保險、房貸/房租、水電瓦斯、電話費、管理費等。
3. 定期存款戶頭:存放額外收入,包括年終獎金、業外收入,以及薪水戶頭結餘的部分。
4. 投資戶頭:帳戶內金額供固定做定期定額基金投資、股票投資等。

當你有薪水收入時,就按照比例,自動先把收入存入這幾個戶頭,來做不同的用途。這是一種先存再花的觀念,這麼做是非常正確的理財做法,例如說上述四個帳戶的比例分別為50%、35%、5%、10%,那你每個月就自動把薪水的10%,拿來做投資的用途,如果投資的標的資金有贖回的話,也是進入這個戶頭,不會跟其他的錢混在一起,這樣分帳戶管理原則上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如果你想要你的財務目標都能夠按照你的人生規劃去達成的話,這麼做是不夠的,因為這樣並沒有顧慮到以下的問題:

1. 沒有釐清自己想要的理財目標是什麼

如果一直在存錢,但是沒有釐清自己達成的財務目標是什麼,這樣的存錢會變成一個機械式的動作,會很容易因為外在的因素影響而中斷。如果只是長輩的叮嚀,或是看到報導說不要把賺來的錢花光要儲蓄,因而開始存錢,這樣的動力是很薄弱的。這時候需要自己坐下來好好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例如說工作上碰到瓶頸了,很想要有所突破,有些人會選擇再進修這種方式,先充實自己再回到職場,因為所學的東西更多了,在工作上可能比較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在薪水待遇上有所提昇。

於是就會去訂定目標,是3年、5年後要出國進修,或是唸國內的研究所,不同的選擇有不同的預算,就需要不同的準備方式。

這樣的目標是明確的,你也才會去想盡辦法要去達成它,因為它對你是有意義的,你會考慮用什麼方式來完成它,是定存、還是投資,投資工具要用那一種?如果只是為存錢而存錢,你可能不會去想,該如何好好運用你可以存下來的錢,於是理專推薦就買了基金,朋友在做保險就捧場買一張儲蓄險,最後會遍地開花,3、4家銀行都買基金,有的賠錢、有的賺錢,自己也弄不清楚了;保險也是好幾張一直在繳錢,什麼時候保單到期,什麼時間可以領到給付也不知道,反正只知道一直在存錢,有錢在那裡就是了。

2. 沒有為理財目標訂出完成的優先順序

數個帳戶的理財法只是一直在存錢,但是理財目標到底是什麼,以及這些目標完成的優先順序是如何?不同的理財目標,特性是不一樣的,而且彼此之間可能會有所衝突,例如:子女的教育基金是5年後需要的,這中間本來計劃3年後要換一輛約80萬的國產車,由於預算並不是非常充裕,兩個目標是無法同時達成的,到底那一個要優先達成?如果是次要不能馬上完成的目標,它的替代方案是什麼?

3. 存錢也需要投資管理

錢為什麼不能只放定存的道理大家都知道,現在定存利率1%左右,而通貨膨脹率少說在3%,一來一往,你很清楚你的錢存在定存是愈存愈薄,因為購買力是一直在下降的。

運用投資工具來獲得報酬率,是讓自己的資金可以成長,來完成財務目標的一個較佳的方法。

但是投資的結果就跟報酬率的多寡是息息相關的,你可以很清楚知道這中間的差異有多大:運用72法則(本金在不同的報酬率下,成長一倍所需要的時間),在3%的狀況時,100萬在24年後會變成200萬,但是報酬率是6%時,變成200萬的時間只要12年,這差異可真的是非常大。如果能夠善用投資工具,要完成財務目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投資並不是不需要做管理的,如果沒有一套策略在做管理的話,投資人很容易受到市場資訊的左右,影響其投資行為。

在Streetalklive.com上面的一張圖表,很貼切的解釋投資人的投資行為:股市上漲一段時間之後,散戶投資人的心理是樂觀與興奮,最後自我陶醉(Euphoria),這時候是最多散戶投資人將錢投資股市的時候;當股市下跌的時候,投資人已經無法冷靜的思考了,常常是焦慮、害怕與恐懼,甚至於感到痛苦,這時候會急著把手頭上擁有的股票趕緊拋售掉,於是常常違反投資的最基本原則「買低賣高」,相反的都是「買高賣低」,這樣的模式在做投資的話當然報酬率不會理想,要達成其財務目標就有其困難度了。

這裡所說的投資管理策略是包括資產配置的原則,與投資後的管理模式。資產配置的原則是依照不同投資標的的風險屬性,標的間的相關程度等,將投資標的做不同的配比,以求取一個相對的穩定性,來達成投資要求的預期報酬率。舉例來說某一個投資人的投資標的中有51檔基金,大多是區域性甚至是單一國家型,且投資的概念很相近,也就是說當市場風險來時,這些投資組合的走向會高度相關。

下圖是這些投資資產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的走勢圖,同質性很高,幾乎是等同於購買一隻基金一樣,因此完全無法發揮風險分散的效果,這就是完全沒有做資產配置的投資方式。

 

但是如果稍做更改一下,當初投資人願意把資金配置在全球債券型基金的話,它的投資資產走勢圖會是下圖上方的緩步波動向上的線型,它的走向跟這些基金因為相關性很低,因此在風暴來臨時,可以達到風險分散的效果,不致於所有資產在一次風暴中暴跌50%、60%。透過這樣的資產配置方式,在起伏不定的市場中,可以讓自己的投資資產報酬率相對穩定,對於達成財務目標也相對增加不少的確定性。

 


要做一個全生涯的財務規劃會牽涉到很多因素;如何釐清你的財務目標、分析現有的資源(收入與資產)、評估財務目標的可達成機率、是否需要調整收支,以提高為達成財務目標所必需的準備(提高儲蓄金額、縮減開銷……等),以及如何開始執行計劃(儲蓄、投資),過程中如何做管理監督(投資後的管理、目標達成程度控管等),這絕非只有設立四個或六個帳戶就可以辦到的,建議可以諮詢財務顧問,了解如何做一個比較完整與長遠性的規劃,以確保自己的財務目標都可以順利達成。


新北市勞工大學2013911日開課的財務顧問訓練班已開始報名

預告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sN8ODPuXB8g
授課大綱:http://uni.labor.ntpc.gov.tw/HP0/HP06_show.asp?id=7358

內湖社區大學20139月秋季班課程「理財新主張,理財一點就通」大眾理財課程,開始報名中!

Youtube課程影片介紹:http://www.youtube.com/watch?v=z36UTXERK_s
授課大綱: http://www.nhcc.org.tw/nhcc/course/course_show.asp?news_id=133009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http://www.lifemoney.cc,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部落格:
1. (大眾)理財與人生 http://ez-financial.blogspot.tw/
2. (財務顧問) IFA財務顧問網 https://lifemoneyblog.com/

退休安養信託+老年看護,現代人退休一樣不可少

原文刊載於今周刊
Senior couple signing financial contract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01156

在財務規劃上跟客戶談到退休規劃時,大部份人想到的是退休後生活費夠不夠的問題,但是其實這只是最簡單的問題,運用投資工具的長期累積,在時間複利效果的加持下,只要可以持之以恆、投資管理得當(穩健投資,不冒高風險),一般都可以在一定時間後累積到一筆金額,可以拿來做退休後生活之用,加上一般人可以領到的勞保年金與退休金,要過一個安穩的退休生活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事。

問題來了,當退休族在老年累積了一大筆的退休金,一般人把退休金整筆存在銀行戶頭,這時可能會有幾種狀況發生:

  1. 自己的衝動投資會帶來無法彌補的後果
    當一大筆錢放在銀行帳戶,理專可能視其為"大咖"客戶,慫恿其做其他投資。還記得2008年金融危機時,有些退休老兵也深陷在雷曼兄弟連動債的風波中,因為理專告訴他:連動債就像定存,可以固定領取配息,因此有些老兵把賴以維生的退休金投入購買連動債,後來其結果當然是可想而知,當虧損80%本金時,老兵的退休生活就無以為繼了。
  2. 一大筆錢會引起其他人的覬覦
    有的是不肖子女貪圖父母親的退休金,或是詐騙集團的詐欺,身擁巨款的退休一族常常就成為詐騙的受害人
  3. 萬一自己年老時失智,生活無法自理
    此時連生活無法自理了,更何況是處理自己的財產?

 

除此之外,退休後的老人看護問題,也是現在做退休規劃時必須一起考量的因素,因為它所需的費用可能是數倍於退休日常的生活費用。而這方面卻又無法在保險公司的醫療險獲得給付,因為醫療險都是有住院的事實才能獲得給付,但是老人看護多數是居家照護:復健、居家護理、三餐煮食..等等非住院的看護行為,這些根本無法從醫療險獲得給付。一般人即使行動無法自理,但是要聘僱家庭外籍看護工,可能都有資格上的問題,而如果聘僱本國看護一個月也要5~8萬元。因此在老人看護費用準備上,實在很有必要在做退休準備把它一起納入考慮、多做準備,保守估計這樣的花費一個月至少約需要10萬元的費用。

而為了避免退休後身邊擁有一大筆錢,引起其他人的覬覦,安養信託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式。

信託
這樣的退休安養信託,由自己當委託人,與受託人(一般為銀行)簽訂信託契約,委託人將其財產轉移至該信託內,成為信託財產(例如1,200萬的現金),由受託銀行依信託契約內容,分散運用於各種金融工具例如:存款、國內外共同基金、債券及股票等理財工具,並依委託人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將信託收益給予受益人(可為委託人本人或委託人指定之人),作為生活費、醫療費、看護費用等,以確保老年生活品質。 如此一來,因為財產已經移轉至信託,可以避免受託人因為一時的衝動投資,或是是旁人的覬覦或是詐騙,讓自己的退休生活發生問題。

如果概算一下:以多少金額做信託時,其投資報酬率在3%與5%下,每月可以提領多少金額當成退休生活費? 假設退休後的期間是20年,如果每月提領,在第20年底正好把本金都用完的狀況,一種狀況因為提領金額較少,只用提領的金額來支應退休後的生活費,另外一種是當可提領的金額更多時,還可以支應老年看護費用的狀況,試算結果如下圖。

信託金額  用途 退休期間    報酬率/月領金額   銀行定存
   3%    5%  利率1.35%
   500  退休金  20年  27,660  32,860  23,757
   800 退休金 20年  44,257  52,577  38,011
 1,200 退休金 + 老年看護 20年  66,386  67,766  57,017
 1,500 退休金 + 老年看護 20年  82,982  98,583  7 1, 271

 

成立信託關係後,委託人必須將財產移轉予受託人,你可能會有疑問是: 那這樣你對該財產不是就沒有實質的掌控權了? 這倒是不用擔心,該項財產在法律上、形式上雖然歸受託人所有,受託人為財產權之主體或法律行為之當事人,而與第三人做各種交易行為。但是信託財產雖移轉到受託人之名下,使受託人變成是財產法律上、形式上之所有權人,但是並非受託人可以毫無限制的做任何管理與處分之行為,受託人必須受信託條款之拘束,必須依照信託的目的進行管理信託財產,而且委託人可以藉由條款之約定,配合自身的需要,適時終止信託關係或者作適當的調整。在信託關係中,委託人是為了特定目的,才將財產移轉與受託人,而其真正的所有權人還是委託人,受託人僅為法律上、形式上之所有權人、交易的當事人。

在法律上也對委託人做了保障,信託法規定受託人不得以任何名義,享有信託利益。(信託法第三十四條),且除有信託法第三十五條所列事由(經受益人書面同意,並依市價取得信託財產…等)之外,不得將信託財產轉為自有財產,或於該信託財產上設定、或取得權利,這樣的制度設計,可以確保信託受益人之利益。
而為了避免發生萬一委託人無行為能力的狀況,在信託契約簽訂時,都會設置一名「信託監察人」以監督信託是否有按照信託契約內容執行。信託監察人的權限包括信託監察人得以自己名義,為受益人為有關信託之訴訟上或訴訟外之行為(信託法52條):包括信託財產之管理方法因情事變更,致不符合受益人之利益時(信託法16條)、受託人違反信託本旨處分信託財產時(信託法18條)、受託人因管理不當,致信託財產發生損害或違反信託本旨處分信託財產時(信託法23條)..等等狀況,信託監察人都可以自己名義,為維護受益人權益,而提起有關信託之訴訟,可見其角色是相當重要的。

一旦信託成立後,受託人(一般是銀行)會依照委託人的在信託契約中的指示,定期或不定期將信託收益給予受益人(可為委託人本人,或委託人指定之人),作為生活費、醫療費、看護費用等,以確保其退休後生活品質。

 

在實務上之作法,因為必須考量到委託人全面性的需求(節稅、財產移轉傳承、依照自己的意願分配財產、希望可兼顧公益…等等),因此如果能夠由具信託與理財方面專業的財務顧問,協助處理信託事宜會比較妥當,因為信託期間一般都比較長,透過財務顧問的協助,可以提供信託契約內容的擬訂、投資標的的投資管理、以及後續可以擔任信託監察人,監督信託的正確執行。

信託如果在成立之初就考量的比較完整,會比較能按照委託人的意願來處理相關的財產。而信託契約內容的訂定是相當重要的,它必須是能完整貫徹委託人的意願,正因為它的內容訂定都是客制化的,可能每個信託都有不少的差異性。常見的規劃方式例如,委託人與受託人(例如銀行)約定,以委託人最後生存日為信託期限,當委託人不在時信託就終止了。而在信託期間內,受益人是本人跟配偶,可以享有信託收益,信託期滿後則是以子女或公益機構為信託財產歸屬人,信託結束時,受託人會將信託財產交給委託人指定的受益人,這樣子的規劃,不但自己的老年生活有保障,亦可照顧後代子女,可以做到「利己、利人、利他」三方都贏的結果。

(圖片:SalFalko)

新北市勞工大學2013911日開課的財務顧問訓練班已開始報名
預告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sN8ODPuXB8g
授課大綱: http://uni.labor.ntpc.gov.tw/HP0/HP06_show.asp?id=7358

內湖社區大學20139月秋季班課程「理財新主張,理財一點就通」大眾理財課程,開始報名中!
Youtube課程影片介紹:http://www.youtube.com/watch?v=z36UTXERK_s
授課大綱: http://www.nhcc.org.tw/nhcc/course/course_show.asp?news_id=133009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http://www.lifemoney.cc,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部落格:
1. (大眾)理財與人生 http://ez-financial.blogspot.tw/
2. (財務顧問) IFA財務顧問網 https://lifemoneyblo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