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登於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03444?page=1
我們在幫客戶做財務規劃時,理所當然的要幫他們檢視現有的保單,目的不是在做商品比較,而看是否買的足夠、是否符合他的需求,或者在可支出的家庭預算內,保費支出是否合理等。我們常常看到的狀況是:客戶投保的跟他所需要的保額、保障範圍、保費預算等,常有不小的落差,顯示他並沒有做適當的保險規劃。
1. 別管什麼雙十原則了,你的需求跟預算最重要
媒體上常常看到買保險應該花的預算有所謂「雙十原則」(也就是保額是「年收入10倍」,保費則是年收入1/10),你可以把它當成是檢視你在購買保險的預算上是否合理的參考,但是不要把它當成需要購買多少保額的唯一參考指標。
至於應該怎麼決定需要多少壽險保額,在我之前的文章〈運用定期壽險彈性補足人生保障缺口〉有談到,你需要的保額應該是根據你有多少責任負擔而定,年收入不是唯一需要考慮的因素。
2. 定期壽險是萬能仙丹?
定期壽險因為只保障一個固定的年期:10年、20年等,年期一到,保單現金價值也歸零了,完全不會累積任何的價值存在,因此每年的保費支出其實就是一項的固定支出而已,不會有任何的回收,要投保前就應該要有這樣的準備。
定期壽險有分不同的10年/20年/30年等年期,有的公司可以投保至60或65歲,你可以挑選適合的年期投保,例如說你買了房子,房屋貸款是20年期、貸款額度800萬,為了去轉嫁這一部份的風險,希望萬一有風險時,它理賠的額度可以讓家人用這金額還清房貸,不用再為房貸擔心,這時你可以買一份800萬保額的定期壽險,你可以800萬一次買齊,也可以把10/15/20年期的,依比例組合起來購買以節省預算,因為你的房貸未還金額是會隨著時間過去慢慢降低的,它並不是從頭到尾都維持一樣的額度,保險的額度當然也要因應做調整。
c. 身體有狀況時可能無法再新購保單
保險公司所以願意讓保戶投保,一定是投保當時保戶身體是健康的,如果身體有了狀況時,保險公司可能就不會接受這個人的投保,因此投保年期就必須注意一下,儘量選擇年期較長的年期投保,因為你無法保證說你已經擁有的定期壽險保單到期後,到時身體依然是健康的狀態,萬一到時需要體檢的話,保險公司要求的體檢項目是否可以通過,而得以再購買一份新的保單。
3. 被妖魔化的投資型保單就一無是處嗎?
投資型保單的收費架構常被人所垢病,例如把保費分為計劃保費及增額保費,計劃保費部份前五年會被扣取相當高的比例的費用,1~5年依序為:60%、45%、15%、15%、15%,總共是扣除150%的費用。以計劃保費年繳24,000元為例,前五年除了管理費及保險成本外,它還會扣除36,000元,剩下的金額才會進入做投資,之前就曾在電視上看到名嘴對此大加撻伐。
但是別忘了,定期壽險的特性是一種消費型保險,在30年期滿後,消費者完全拿不到任何還本、也沒有任何現金價值,但是投資型保單卻有可能因為投資標的的報酬,而累積了相當保單帳戶價值。這裡為了方便做比較,我們拿掉投資報酬率的部份,假設投報率為0的狀況做比較;因為繳費只有繳20年,第21年起其保險成本就會直接從保單帳戶價值內扣除。
它也有限制在,例如最低的保費金額一般是月繳在2,000元以上,無法像定期壽險一樣,一年保費可能才數千元。另外一項是投資型保單的壽險是定期壽險性質,因此當年齡較大時(例如60歲以上),其保險成本會變得相當高,投保上可能就要衡量是否划算。
11/29 完善財務規劃──資產配置及ETF投資應用講座,歡迎報名
11/14 企業內勞務管理專題講座,歡迎報名!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http://www.ifa-cfpsite.com/new2.php?id=132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http://www.lifemoney.cc,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