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突破5個障礙讓你安穩退休

20140525 If you can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08128

William Bernstein是美國一個執業的神經科醫生,他寫了很多有關資產配置、投資效率前緣等方面的書。他在2014三月發表了一本電子書,書名是:If You Can, How Millennials Can Get Rich Slowly。Milliennial:千禧世代指的是1980, 1990年代出生,也就是現在20,3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距離退休還有3,40年的時間。William Bernstein希望鼓勵他們,藉由每月存下收入的15%,把這錢投資於購買低費用的ETF指數型基金,做固定資產配置,不需要每天看盤研判全球經濟大勢,不需要選擇進場及出場時間,藉由長期投資,年輕人也可以慢慢變富有。

我在以前一篇文章:別讓安穩退休變成風中的承諾有提過,要過一個安穩的退休生活,你不能只靠勞保退休金、勞保老年年金等社會保險退休金,它只能提供你退休的基本保障。多數的退休金你還是必須自己透過儲蓄與投資等方式來做規劃準備,不過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的:就像要減肥,大家都知道沒有特別的偏方,減肥就是要控制飲食跟多運動,但是就是有很多人不能做到,因為他們沒辦法持之以恆的做下去。而投資也是一樣,不用太高深的操作技巧,只要你願意固定每月把收入的一定比例拿來做儲蓄投資,選擇低成本的指數化基金ETF的資產配置,長期投資下來就可以讓你的退休準備累積相當的金額,過個安穩的退休生活。

不過還是有很多人做不到,這樣的長期投資策略一點都不花俏、你要做到一點都不困難,但是一般人無法採用這種長期投資策略,有五個障礙需要去突破:

1. 多數人儲蓄率不夠多

書中說:即使你投資可以做的像巴菲特一樣好,沒有開始做投資、為退休做準備,到時還是只能過著貧苦的退休生活,他建議一般美國人每個月至少要存到薪水的15%。

在存錢之前要先減除自己的債務,如果你有其他短期信用貸款、信用卡卡債等,這些債務的利率一般都是2,3倍於5%,甚至更高,因此應該優先把這些債務清償掉,你才能真正為退休做準備。

在做投資時你要在意的是實質的報酬率,也就是扣除通貨膨脹率後的實際獲得的報酬。這才是你的錢真正的購買力,如果你的銀行存款定存利率是1.18%,這叫名目利率,而如果扣除通貨膨脹率3%後,得到的值是負1.82%,這才是實質的報酬率,意思是說你錢現在存在銀行定存生利息是虧本的,因為它的購買力是一直在下降。 物價在上漲,你買同樣的東西要付出的錢要愈來愈多,而定存利息低於物價上漲的比率,因此錢存在銀行定存生利息是虧本的。同樣的在計算投資報酬率時,你也要用實質的報酬率來計算,才能符合實際的狀況,例如你的投資報酬率是8%,通貨膨脹率假設是3%,你的實質的報酬率是5%。

為什麼需要這麼計算? 因為你的退休規劃可能是20年、30年以後才要兌現的,而隨著時間的經過,通貨膨脹逐漸侵蝕你的金錢的購買力。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平均是4%,台灣應該也相去不遠。如果最近買東西時,你應該會發現很多東西漲價了,即使廠商可以瞞天過海、用各種招式塑造他們商品沒有漲價的假象(例如零嘴偌大的包裝袋,打開裡面內容務可能不到一半,衛生紙一樣價錢,但是同樣一包,紙張寬度就是比以前的短少了3,4公分等等) 。用3%通貨膨脹率計算,20年後的物價將是現在的1.81倍,因此相對的你在投資的金額上必須把通貨膨脹率的因素考慮進去,每年投資的金額也要隨著調高來增加投資。

書中提到作者父親說的一段話,他父親是律師,他們家的房子、車子等都沒有鄰居的豪華與高級,他們也沒有豪奢的渡假。但是他父親對他說: 他們(指他們的鄰居)有很多(享受),但是真的屬於他們擁有的卻非常的少。美國人習慣於擴張信用來做生活上的享受,儲蓄率很低。其實檢視一下你日常的收支,你可能就可以發現很多的開銷是可以省下來的,只要用點心,你都可以在收入內撥出一些錢來為未來的退休做準備。多數人不能為未來做準備,癥結點不是沒有足夠的收入,而是缺乏計劃、不知道錢花到那去了。實務上我們碰到一些個案:即使家庭年收入數百萬、沒有特別的開銷,但是就是不知道錢花到那裡去了,更不要說去做任何的儲蓄與投資。要為退休多做準備,第一關就是要開始掌握個人與家庭的財務狀況,從增加儲蓄與投資的比率開始。 

2. 金融投資不是像火箭科學那麼複雜,但是你對投資常識還是必須有基本瞭解

講到投資,你知道股票跟債券有什麼不同嗎? 不同的投資標的有不同的風險屬性,就像你在經營一家企業,你可以向親友、向銀行借貸來為經營公司提供資金;但是同時你也可以出售公司的股份來取得資金。向銀行或其他人借貸,你必須支付利息,未來也要還本金;但是對於買你股份的人,你是公司有盈餘你才需要分配股利給他們。前一種借你錢的人,就像是在買你的公司的債券,而買你公司股份則是買你公司的股票,這二種比較起來,債券是風險比較低的投資標的。

債券是固定配息的,一般買債券是為了投資安全的考慮,而股票則是為了追求高報酬率,當然它也有高風險的屬性。

如果債券跟股票的風險程度一樣的話,那麼投資人寧願選擇持有股票,因為債券的獲利是固定的,而股票獲利是沒有上限的,所以如果投資二者是風險程度相當的話,當然投資人會選擇擁有股票,以便有可能得到比較高的報酬;但是如果反過來,投資股票跟債券的報酬是一樣的,投資人會選擇持有債券,因為股票相對的風險是比較高的。

股票風險到底有多高? 在美國大蕭條的年代股票虧損達到90%,最近的金融風暴股票也虧損約60%,也許你認為你可以承受的住,但是如果那虧損的是你的錢,你所有的儲蓄一下子少掉60%,那一定會令你相當的沮喪的。

有沒有可能找到基金經理人或是投資顧問,他們的投資績效是可以準確預測股市、打敗市場的?過往的資料顯示:基金經理如果有超凡的表現,之後接著的年度往往表現平平。Legg Mason的William Milliar以前是The Legg Mason Capital Management Value Trust (LMVTX)這支基金的操盤人,他曾經連續15年(1991~2005),基金的投資績效都超過S&P 500指數,但是在接下來的三年(2006~2008),他的績效則是把以前累積出來的投資績效,在三年內就完全吐回去了。

既然預測市場是不可能的事,你可以簡單做投資把投資標的區分為二種:風險性投資(股票),及低風險性投資(債券)。以政府債券來說,如果以長期(30年期)平均報酬率約為1.4%(這裡及以後的報酬率指的都是已經扣除通貨膨脹後的實質報酬率),而股票是3.5%~4.5%,如果你建構一個2/3股票1/3債券的資產組合,預期你可以得到的實質報酬率是3%。

投資上面值得一提的是如何降低你的成本,美國的Vanguard Group(先鋒集團)現在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其創辦人Jack Bogle在40年前就做了一個明智的決定:讓基金的持有人變成是公司實質上的股東。

先鋒集團的公司結構很特別,公司本身是被旗下管理的基金共同持有的,這樣子基金的持有人就是先鋒公司實質上的股東,公司所創造的利潤就由基金的股東所分享。先鋒又為基金持有人提供投資管理服務,因此基金的手續費都相當的低。例如Vanguard基金每年的總管理費:以整體股市ETF〈VTI〉來說是0.05%, 而Vanguard全世界股票ETF〈VT〉是0.19%,比起動輒每年2,3%以上的手續費等各項費用的基金來說,投資成本可以說相對低很多,而降低投資成本毋寧是提高投資績效一個可以立竿見影的有效做法。

———–未完待續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 預約免費財務規劃諮詢

§公益信託行善又節稅: 公益信託介紹影片  公益信託網站: 公信社企網站

§了解科學化理財,如何將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法,運用到家庭理財: 財務規劃介紹影片

§ Facebook粉絲頁:Happy
Goal 樂活理財粉絲團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下載員工理財教育課程大綱),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圖片來源:  scottwills)

運用巴菲特的投資智慧聰明做投資

20140518Risk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07983

法國外貿銀行全球資產管理公司 (Natixis Global Asset Management) 一份全球個人投資人的研究:Global Individual Investor Survey,對投資人的行為有一些蠻詳細的研究。

這份報告指出,在亞洲有57%的人沒有一個清楚的財務目標,知道為什麼要做投資,71%的人他們對於投資沒有一項擬訂一個財務計劃來協助他們完成這些目標。至於亞洲投資人如何看待他們的投資是成功與否呢? 有人說只要投資表現比朋友或同事的投資好就好,有些人認為比市場大盤表現好就可以;而居然接近半數(47%)的人認為:投資不要虧本或是小賺就可以,令人訝異的是只有28%的人把完成短期或是長期的目標,當成是評估投資是否成功的因素。 

在投資時有投資顧問協助做投資的(有一位或多位投資顧問,或時常諮詢投資顧問),全球的比例是63%,但是在亞洲卻只有55%,但是有一個趨勢是,投資人似乎有愈來愈倚重專業顧問的協助,讓他們在投資上獲得成功。

比起那些沒有僱用投資顧問的人,有投資顧問協助的人通常會有一些差異存在,有僱用投資顧問或時常諮詢投資顧問的人會:

1. 有清楚的投資目標

2. 有擬訂一個財務計劃來協助他們完成這些目標

3. 有較紮實的投資專業知識及對風險有較佳的忍受度

就全球的觀點來看,有37%的投資人對於他們要過一個舒適的退休生活需要多少的年收入這方面,表示他們只有一點概念或完全不知道到底需要多少。這份報告另外提到一點是全球投資人都認為,退休時財務上最大的威脅來自於:長期看護的風險無法從保險上得到應有的保障。

全球投資人都認為退休時財務上最大的風險是:

§ 長期看護的風險無法從保險上得到足夠的保障

§ 政府的財政狀況

§ 政府提供的年金給付不足

§ 養老金或其他退休給付不足

§ 體能限制無法再工作

§ 因為市場波動造成退休儲蓄或投資造成虧損

因為這份報告並沒有個別國家投資人的分析,我們無從得知如果同樣的調查在台灣做,是否也可以有類似的結果,但是我想多數的狀況全球投資人碰到的都是同樣的問題,從這份報告裡面有幾點是值得深入探討的:

1.      多數人不清楚他們為什麼要做投資

當你沒有把你人生時間軸的財務目標跟你的投資建立連結的時候,投資可以說是漫無目標的。所以亞洲人有近半數(47%)的人,認為投資不要虧本或是小賺就可以,而只有28%的人把完成短期或是長期的目標當成是評估投資是否成功的因素。所謂人生時間軸的財務目標就是:我們如果把我們的人生從長大成人財務自主後一直到終老,如果把這幾十年時間用一個長線條來表示時間,我們在每個不同的時間點會有不同的財務目標要去完成:結婚、生子、購屋、子女出國留學、退休安養等等,每個階段會有不同的財務需求。

由於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做投資,只是機械性的把錢存下來,沒有計劃的做法可能就影響到每一個財務目標的是否能夠達成,或是只能達成部份的財務目標。

因此我們都建議來找我們做諮詢的客戶:在做投資之前要先做一次完整的財務規劃,把自己想要達成的財務目標理清楚:到底有那些目標? 需要多少財務資源? 優先順序如何?..等等都先擬訂下來。

有了這樣的清楚目標,就像在前方的道路上畫上一條清晰的標線一樣,你就可以依照這個來擬訂你的投資計劃,做有計劃的投資,也有具體可行的投資策略在持續付之實施,自然就可以在每個市場波動來臨時處之泰然、不會慌了手腳,以致於患了個別投資人的通病:在投資行為上往往都是追高殺低、買在高點,但是卻總是賣在最低點,無法從投資上得到應有的報酬,要完成財務目標更是遙遙無期。

2.      在投資上無法運用專業人士的協助來獲得長期穩健的報酬

投資這件事誠然是需要一些專業的,你需要的不只是一個投資顧問而已,你更需要的是一個財務顧問來為你提供協助。 這二者的差別是:投資顧問做的工作是讓你的投資報酬最大化,因此他可能利用一些高風險的金融工具來為你做投資操作,投資可能因此大起大落。

而財務顧問追求的目標是讓你的投資穩健成長,來完成你的財務目標,因此金融工具的安全性、投資風險等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也許你可以考慮藉由財務顧問的協助,讓自己的投資簡單化,做更有系統及有效率的投資。

在巴菲特2013年給股東的信中有一段落是他提到對投資的一些想法(巴菲特2013年給股東的信),其中他提到:

你並不需要是專家才能夠獲得一個滿意的投資報酬,如果你真的不是這個領域的專家,那麼你就應該了解並承認自己有所不足,讓投資簡單化,不要孤注一擲、期待有奇蹟出現……。

非專業人士的目標不應該是挑選到最牛的股票,而是應該投資跨行業的投資組合,這些股票合起來就能夠獲得高收益,低成本的標普500指數基金就能夠達到這個目標……。

相較於那些精明老道卻看不見自己一點點缺點的專業人士,經驗不足但清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的投資者,有可能獲得更好的長期回報。所以別理會市場上嘰嘰喳喳的噪音,保持成本最小化,就像投資農場一場投資你的股票。

如果你並不是在金融業擔任類似投資經理人的工作,投資也非你的專業,你大可不必把投資弄的太複雜。 你可以尋求財務顧問的協助,把你想要達成的財務目標找出來,然後運用低成本合適的金融投資工具(例如ETF指數化基金),藉由長期穩健的投資管理,把投資交給專業人士管理,就像巴菲特所說的:投資其實只要簡單就好,投資市場充滿各式各樣的小道消息,而你可以做的應該是不理會這些市場噪音,持續穩健的投資會是你未來完成你的財務目標的最佳保證,而不是盲目的跟隨市場資訊、隨波逐流,到最後才發現自己白忙一場,也無法完成財務目標。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 預約免費財務規劃諮詢

§公益信託行善又節稅: 公益信託介紹影片  公益信託網站: 公信社企網站

§了解科學化理財,如何將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法,運用到家庭理財: 財務規劃介紹影片

§ Facebook粉絲頁:Happy
Goal 樂活理財粉絲團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下載員工理財教育課程大綱),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圖片來源:   lumaxart

給孩子最好的資產是建立他的財務智商

20140511財務智商1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07822

今天正好是母親節,在臉書上很多人分享這一段影片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 ,片中他們虛擬了一個營運總監的職位,面試官對來應徵的人提出多項難以達到的要求:這個工作必須24小時待命、隨時準備工作、節日時特別忙碌、沒有時間睡覺及休息、要精於醫學、烹飪及財­務,而且薪水是零!求職者聽到這樣的內容都覺得相當不可置信,世界上怎麼會這麼不合理的工作? 最後面試官才公佈答案,他說世上有數以億計人正在擔任這個職位,那就是天下間­的偉大母親。這影片特別感人,在這個特別的節日祝福所有的媽媽母親節快樂。 當媽媽真的很辛苦,要擔任各種角色,又有做不完的工作要做。不過還是議平常在教養小孩時多費點心,多花點心思培養子女的財務智商,讓他們以後有能力可以把自己跟家庭的財務處理的比較好。 

繼上周的文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培養子女財務智商後,我們接著來討論在實務上,我們應該怎麼做可以培養小孩子財務智商?

1.   讓他們可以分辨想要與需要的區別

人的慾望都是無限的,總是有太多想要的東西:尤其是物質層面的物品。我們每天要接受電視、平面媒體廣告等等誘惑,刺激我們去消費購買更多新奇的、好玩、好吃的東西。小孩的環境可能也讓他們接受不少的刺激,例如來自於同學朋友的相互影響,產生互相比較的心理,比如說誰擁有最新推出的新手機,拍照功能更好、速度更快等,因此引起大家的羨慕與讚嘆。 於是回家也跟父母吵著要一隻同樣的新手機,而這時候父母親的反應,通常都是一句話回絕掉小孩子的要求:幹嘛,你以為我們錢太多啊,為什麼要買那麼好的手機? 這時候其實就是跟小孩子做理財教育的最好時機。

在培養財務智商方面,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跟子女釐清「需要」跟「想要」的分別,這是家庭理財教育很重要的議題。從小如果能夠讓小孩子建立這樣的觀念,他們一輩子都將受用無窮。想要是一種慾望,是天馬行空的想像;需要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生活上必須的或是對自己別具意義的。

實務上你可以藉由訓練小孩子運用”延遲享受”的方式,來培養他們正確的理財觀。不管你是經濟能力如何,你也許可以一擲千金,買下任何你的子女想要的東西給他。但是如果你事先沒有給他們正確的理財觀念,你這麼做事實上是在誤導小孩,讓他們以後沒有獨立自主的處理財務的能力。多數人家庭財務資源都是有限的,也是應該培養小孩在花錢上獨立自主判斷的價值觀。

延遲享受的意思是例如小孩子現在可能很想要擁有一個玩具你,可以不用急著馬上買給他,而是讓他把得到玩具的時間延後。 你可以訓練他先去蒐集資料這個玩具要花多少錢,讓他為了買這個玩具訂定一個目標:他怎麼去完成這目標:存錢或多做家事獲得報酬,或是其他方式等。在他做了這些準備,也許幾個月後他存夠了錢,才真正去購買這樣的玩具。

對他來說,本來是馬上跟父母吵著要買的玩具,卻在幾個月後才真正去購買,買玩具的錢也許不是很大的金額,你也都負擔得起,何必大費周張? 因為這麼做有幾個意義:

(1). 讓他們自己想清楚:自己是”想要”還是”需要”?

“想要”往往是一時的情緒問題,它可能不見得是真正的”需要”,多了時間的緩衝,可以讓他們再想一下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去買這樣的玩具或其他物品。

(2). 學會對自己負責

不管小孩子多麼天馬行空,要買什麼樣的東西,父母都不要在第一時間去反對他,而是讓他了解他可以購買這些東西,但是他要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舉例說,他每個禮拜有100元零用錢,如果想買一組樂高玩具要2, 000元,父母親可以跟他討論:他該怎麼做才能買到這玩具,他可能需要4,5個月零用錢都必須省下來才能買,這幾個月的零用錢都要省下、他不能買其他的東西,這樣他願意嗎?

2. 讓小孩習慣如何用”他們”的錢

給小孩零用錢是訓練他們使用金錢的一個好方法,你應該每周或每月給他們一筆零用錢,讓他們可以自己決定如何來使用這筆錢。從中你可以訓練他們如何做決定、自己記帳、為支出做計劃等等。這樣的訓練,可以讓他們在長大以後知道,如何控制預算、做計劃性的支出等。

3.  讓他們實際參與學習

在生活中,有機會就可以讓他們參與,例如說如果你們即將規劃一趟旅遊到花東的三日遊,你可以讓小孩在這過程中,實際的參與一些項目的規劃,譬如說路線的規劃、活動的安排、飯店的選擇等等。這些規劃都跟錢有關,交通、活動、住宿等都需要費用,讓他們參與討論甚至是全權負責某一個部份的安排,這對子女本身都是一個很好的訓練。

小孩子的財務智商的培養,不需要正經八百的教導他們什麼樣複雜的金融理財常識,反而是生活上一點一滴的訓練,讓他們從中建立正確的金錢價值觀、理財觀念等,只要有心、從小培養這種獨立自主管理自己財務的能力,這將會是你們可以傳承給子女的重要資產之一。

P.S:上周的金融常識測驗解答如下:

1.   你在銀行存了100元,利息是一年2%,5年後你有多少錢: 比102多、少、還是就是102?

Ans:比102多,算法是=100 x 1.02的五次方。

2.    你的銀行存款利息1%,通貨膨脹率是一年2%,一年後你在銀行的錢跟現在比,它可以買更多東西、比現在少、還是跟現在一樣?

Ans: 通貨膨脹率比銀行存款利息高,你的實質購買力是下降的,因此一年後可購買的東西會比現在少。

3.    利率如果上升,一般來說債券的價格是上漲、下跌、還是維持一樣?

Ans: 利率上升,債券的價格會下跌。

4.    選擇對或錯: 一個15年期的貸款,一般來說每月要繳的金額,要比一個30年期的貸款每月的繳款金額要來得多,但是貸款期間要支付的利息也會比較
少。

Ans: 對,繳款期愈短,利息也會比較少。

5.   選擇對或錯: 買單一一家公司的股票,會比買股票型的共同基金,在投資收益上會更為安全。

Ans: 錯,單一公司的股票風險比較集中,股票型的共同基金可能買的是許多家的股票,甚至是不同區域、國家、產業別等的股票,風險比較分散,投資收
益上會更為安全。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 預約免費財務規劃諮詢

§公益信託行善又節稅: 公益信託介紹影片  公益信託網站: 公信社企網站

§了解科學化理財,如何將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法,運用到家庭理財: 財務規劃介紹影片

§ Facebook粉絲頁:HappyGoal 樂活理財粉絲團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下載員工理財教育課程大綱),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培養子女財務智商

20140504財務智商

原文刊載於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07663

如果要你做一個簡單的有關金融常識的測驗,它只有5個問題如下:

1.     你在銀行存了100元,利息是一年2%,5年後你有多少錢: 比102多、少、還是就是102?

2.     你的銀行存款利息1%,通貨膨脹率是一年2%,一年後你在銀行的錢跟現在比,它可以買更多東西、比現在少、還是跟現在一樣?

3.     利率如果上升,一般來說債券的價格是上漲、下跌、還是維持一樣?

4.     選擇對或錯: 一個15年期的貸款,一般來說每月要繳的金額,要比一個30年期的貸款每月的繳款金額要來得多,但是貸款期間要支付的利息也會比較少。

5. 選擇對或錯: 買單一一家公司的股票,會比買股票型的共同基金,在投資收益上會更為安全。

事實上這是美國金融業監管局基金會在網路上的一個測驗,你可以去做一下測驗(金融常識測驗)。你答對幾題呢? 如果你答對3題以上,恭喜你已經比多數的美國人還厲害了,網站上公佈的美國人的平均分數是2.88(滿分5分)。

同樣的測驗在2012年美國人的測驗結果,在這個題目:你的銀行存款利息1%,通貨膨脹率是一年2%,一年後你在銀行的錢跟現在比,它可以買更多東西、比現在少、跟現在一樣,如果用年齡層分的話,答對的比率是:18~34歲年齡層的有42%答對, 35~54歲:64%, 55歲以上76%(2012美國金融常識測驗報告)。

這個結果顯示美國年輕人對金融理財相關常識的欠缺,這個測驗如果在台灣做,你認為國人的測驗結果會比美國好嗎? 我們看到時下部份年輕人的一些現象,可能都覺得不可思議:薪水30K上下,但是偶像團體的演唱會一張數千元的門票,買起來絕不手軟,iPhone新機一上市,不管距離上次換機多久、手機也用的好好的,馬上漏夜排隊去搶購新機。

年輕人過多的支出,讓自己擺脫不了月光族的命運,甚至於還揹負一堆的債務。

也許整體經濟環境沒有以前好,影響不少,不過你可曾想過:也許你的子女年紀都還小,如果透過你的努力,讓他們從小培養財務智商,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金錢價值觀等可以讓他們在面對未來的人生路途上的一些財務上的議題時,能做出較正確的選擇,避免陷入財務困窘的境界。 

也許你會為小孩子安排出國留學,讓他們以後有比別人更好的職場競爭力;你讓他們上各種才藝班,培養子女各方面的興趣與能力,這些都很重要,但是也許你可以考慮培養子女理財的能力,這方面的能力將使他們一輩子都受用無窮。以前曾經聽一個朋友提起,她娘家的親戚因為土地重劃的緣故,二個兒子都分到了數千萬的補償費,但是因為二個兄弟的揮霍無度,這些錢幾年內就花光了,由於缺乏良好的財務智商,讓他們即使短暫擁有財富,但是卻不能讓他們人生從此改觀,脫離貧困的命運,財務智商其實也是人生必要的能力之一。

財務智商是什麼? 它對你的子女有何重要性? 

財務智商指的不是網路上流傳的猶太人如何教養後代,以後如何經商等這些技巧,財務智商指的是理財的能力、金錢的價值觀等,它是一種處理自己財務的能力,這包括了具備金融基本的常識,以便在以後做有關財務相關的決定時,有相關的知識可以做判斷,較不容易做出錯誤的選擇,這可以透過學習的過程獲得。而金錢的價值觀就不是單純透過學習可以學習到的,它可能是從周遭的環境:家庭、學校、朋友圈等等,透過觀察、互動等等方式學習來的。

可能很多父母親會覺的跟子女談錢方面的事情時,會有點不自在,他們希望小孩子就專心唸書,賺錢養家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不用管,只要他們顧好自己的學業就好了,唸書就是他們最重要的工作,這樣子事實上是損失了讓小孩子從旁學習成長的機會。

英國劍橋大學的行為學專家David Whitebread 與 Sue Bingham就指出,小孩子的財務智商:可以事先做計劃及延遲享受(不會衝動消費,等到存夠錢或有財務預算時再做消費)等等財務智商的習慣,在7歲就已經決定了,可見父母親在培養子女的財務智商方面,扮演多麼重要的角色。而父母親也是子女養成良好財務智商的學習榜樣,父母親對待金錢方面的處理方式,將會深深影響他們的子女以後的生活。 舉例如果父母親自恃財力雄厚,每次逛百貨公司、精品店,往往沒有計劃性的消費,就刷卡買下昂貴的奢侈品。子女往往只看得到父母掏出信用卡一刷,就把東西買下來了,他們會無法理解大人所以能夠做這樣的消費,也是辛苦賺錢來的。如果他們沒有建立正確的金錢價值觀,當他們看到父母這樣的揮霍,當他們長大成人以後,他們的行為模式可能也是同樣的沒有計劃的消費,造成自己無法控制消費預算,在財務上碰到極大的難關。

父母親其實可以好好把握小孩子的成長過程培養他們的財務智商,這方面並不需要多艱深的專業,或是刻意的安排。父母親從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稍微用點心就可以做到,例如你們可能每週去一次大賣場採購,小孩子免不了會看到新奇的玩具、糖果、餅乾等就會吵著要買,有些父母親可能覺得金額不高有求必應,有人是嚴格限制小孩子不能亂買,可能當下小孩就跟父母大吵大鬧

但是你其實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做教育,讓小孩子在去之前協助父母親先列出想要購買的東西的清單,他們也可以把他們想購買的玩具、糖果、餅乾等加入清單內,而父母可以跟他們溝通什麼是必須的、一定要買,那些是可以延後購買的,那些物品可能有別的牌子比較經濟等等。讓子女參與這樣的決策,這能夠讓他們了解購買是一種交易行為,培養他們對金錢的認知,在這過程父母讓他們參與討論,而他們也可以知道你們的想法、如何做決策的等等,這對他們都將是一個絕佳的學習,以建立他們的財務智商。

天下父母親無不希望子女都能出人頭地,因此給予他們一根自立的釣竿:努力讓他們接受良好的教育、出國留學等等,何妨給他們另外一隻釣竿:培養他們的財務智商,讓他們有能力處理自己的財務,過個有計劃、順遂的人生,這毋寧將是父母對子女展現愛與關懷最好的方式之一,至於具體做法要如何做呢? 且看下回分解!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 預約免費財務規劃諮詢

§公益信託行善又節稅: 公益信託介紹影片  公益信託網站: 公信社企網站

§了解科學化理財,如何將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法,運用到家庭理財: 財務規劃介紹影片

§ Facebook粉絲頁:Happy
Goal 樂活理財粉絲團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下載員工理財教育課程大綱),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圖片來源Tax Cred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