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記帳累積第一桶金

20150125記帳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13864

最近到一些企業為他們的員工講解理財課程時,我都跟他們分享一個觀念:「賺多少錢跟你能存下多少錢沒有絕對的關係」。有些人會埋怨說他們薪水太少,連日常開銷都不夠用了,怎麼可能還有多餘的錢可以存下來?

薪水少也許你可以存下來的錢會比較少,但是它不能做為不存錢的理由,因為很多高所得的人,如果沒有計劃一樣是存不下錢來。如果沒有一套有計劃存錢的方式,不少人會發現他們收入不錯,但是沒存下太多錢,因為收入多,花錢也不手軟,賺多也花得多,可能一段時間之後檢視自己的財務狀況,才驚訝的發現:以自己的年收入來看,每年應該可以省下更多錢來做儲蓄與投資的,但是因為沒有為自己訂定一些財務目標,也沒有有計劃的控制自己的消費,不知不覺的錢就這樣花掉了,5年、10年下來才發覺自己的資產:銀行存款、基金、股票等金融資產累積的金額,跟自己的收入完全不能符合,以自己的收入照道理應該存下更多錢、擁有更多金融資產才對。

所以可以存下多少錢,真的跟你的收入多少沒有絕對的相關性,關鍵不在於你收入的多少,而是在於你有沒有有系統、有計劃的來管理你的財務。當你可以利用這樣的管理,讓你養成一個存錢的習慣的時候,長期下來你就會看到你的資產逐漸的累積,不再是賺多少、花多少,沒有為未來的財務目標的需求做任何的準備。要做有計劃性的理財,第一個步驟就是清楚自己金錢的流向,進一步才能做收支的控管,讓自己可以把省的下錢用來做儲蓄與投資。在前面幾次的文章,我們也談到了要用記帳把花費記錄下來、輸出成月報表、把資料做分類與分析後,來做收支的控管。

如果你已經透過手機App軟體或是用紙筆把一個月的帳都記好了,接下來要如何做呢?

我們記帳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清楚我們金錢的流向、知道每月的收入都用在什麼地方去了,但是光是清楚金錢的流向是不夠的,我們還要進一步做收支的控管,把錢分配在不同的用途上。當然最重要的是在應付生活開銷維持生活品質等等支出以外,我們可以找出更多的財務資源,讓它可以投入做儲蓄與投資來完成未來的財務目標。

對於收入如何分配到不同的用途,你可以參考利用5122的原則來做比例上的分配(當然這只是我的建議,每個人或家庭可以按照各自的財務狀況做不同比例上的調整),5122的原則是指收入按照以下比例分配:

a.日常生活的開銷:50%
b.年度支出費用:10%
c. 財務上優先的儲蓄投資:20%(先提撥進入儲蓄投資而非每月收入剩下的才來做投資)
d. 生活品質上的開銷:20%

(有關5122的原則的說明請見:一步一腳印,如何訂定目標實現夢想(下))當你已經有了每月的記帳記錄表後,你可以利用5122原則來做收支的控管。

假設家庭每月的收入本人是35, 000元,配偶是50, 000元:

20150125支出比例

當你把從App記帳軟體匯出一整月的報表後,再經過資料整理:把同樣的資料歸為同一類。在這個excel表「家庭收支控制表」中輸入金額,例如以下的圖表中「食」的項目中本人5, 000元,配偶3,000元等。這個表內把所有支出按照日常開銷、儲蓄投資、年度費用、生活品質開銷等做分類,在日常開銷這一項家庭設定它是佔支出的50%、金額是42,500元,實際使用了41,200元,因此還有結餘1,300元,儲蓄投資方面則是比預定的17,000元多支出了1,000元。

如果有某個金額超出,你可以再回去檢視原先的月記帳表的細部資料,看看那一個項目的支出是否合理、支出是否可以再降低等。
當你用這樣的方式記帳,並且做分析管控以後,至少記帳三個月以上,你已經能夠清楚自己個人或家庭的現金流向,你就可以降低意外的支出。
做財務管理並不是要你拼命的節衣縮食,讓自己生活過的很沒有品質,而是希望你可以在日常生活開銷之外,也能夠為未來做準備,因此不是要你什麼錢都不敢花,而是要有計劃性的消費。
例如你預定一年後全家去日本旅遊,你可以在每個月的生活開銷中省下一筆錢,累積一年後再來旅遊。這種計劃性的消費模式,將可以讓你減少意外的支出,讓更加多的財務資源可以投入到儲蓄與投資。
5122的原則最重要的是要你養成先儲蓄後消費的習慣:每個月薪水入帳,就先把收入的20%投入儲蓄投資帳戶內做投資,而不是到了月底把錢都花完了,再看是否還有剩下的錢來做儲蓄投資。當然這個比例是可以因應個人與家庭的收支狀況做調整的,你可以透過記帳的方式找到一個你適合的比例,也許你每個月可以用來做儲蓄投資的錢,可能還可以多於預計的20%也不一定。
20150125支出控制表120150125支出控制表2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 預約免費財務規劃諮詢

§公益信託行善又節稅: 公益信託介紹影片

§了解科學化理財,如何將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法,運用到家庭理財: 財務規劃介紹影片

§ Facebook粉絲頁:Happy Goal 樂活理財粉絲團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下載員工理財教育課程大綱),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Photo: Zach Dischner, CC Licensedd.

破除退休迷思快樂退休!

20150111破除退休迷思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13490

遠見雜誌與施羅德投信曾經在2014年針對全國20縣市30至55歲上班族(不含軍公教)進行了一項退休行為及勞退新制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高達53%的個人沒有信心達到理想退休生活。另外,不管是現行勞退制度或擬改革的方案,民眾都對政府缺乏信心,對現行制度無信心者占73.8%當。進一步詢問受訪者預估退休後每月生活開銷時,竟有36.4%回答每月需求是1萬~2萬元,有29.4%的人回答2萬~3萬,而平均預估的生活費只占退休前收入的43.3%,民眾對所得替代率的平均期望值只有退休前收入的43.3%。

退休對多數人來講可能都是10年、20年以後的事,因為事情不是現在馬上需要去面對的,因此可能很多人根本就不會為退休做任何準備,或是有在做準備,但是不會特別去研究退休金到底要準備多少、以他(她)現有的準備方式,是否到時可以完成退休無虞的目標?

多數人的準備方式,大概是存放定存、買儲蓄保單、做基金的定期定額投資等,對於退休準備應該具備的觀念可能有些需要釐清的,以下列舉出一些退休準備常見的迷思

迷思1:退休後我並不需要用到太多錢

很多人以他們現在的生活狀況來估計以後需要的退休生活費,例如上述的調查有約四成的民眾估計退休後每月只需要1萬元~2萬元,而平均預估退休後的生活費只占退休前收入的43.3%,這樣子的估算其實有幾個盲點存在。

1.   沒有考量到通貨膨脹的因素

通貨膨脹造成的物價上漲,短期你可能沒有感覺,但是長期來看卻是你不可忽略一項重要因素。

就像以前在餐館一顆水餃是2.5元,但是現在在台北等都會區,早就變成一顆5元、6元或是更貴了,因此退休準備不考量通貨膨脹因素,會造成低估退休需要的準備。

20150111通膨

我們依照不同的通貨膨脹率,把經過不同時間後的通膨因子算出來,在3%通膨下30年的通膨因子是2.43,意思是現在的100元,考量通膨後30年後的實際價值是100元/2.43=41.2元,而一顆水餃現在5元,30年後等於5元x2.43=12.2元,所以做退休準備你不能不把通貨膨脹的因素考慮進去,免得造成準備不足的狀況。

2. 健康狀況也是左右退休準備的一大因素

經過了15年、20年,你的身體狀況可能跟現在完全不一樣,老化是正常現象,而老年安養的各項費用可能是你現在所無法想像的到的,除了退休生活費以外,老年安養、看護等各項費用,甚至可能高過於你退休後所需要的生活費。

迷思2:退休後我只要顧好我自己就好了

也許你認為退休後只要顧好自己或是夫妻的生活就好了,事實是:當你退休時你的父母親也正好是年老的時候,他們可能會罹患失智症或其他疾病,需要看護、醫療等等,而這都是在你退休生活費之外的開銷,你必須要為這一部份預先做準備。

迷思3:退休後我的投資資產只要維持債券的部位就好了

有一種說法是:你的年齡就是你應該持有債券的比例,例如你是65歲,那你的投資資產應該有65%是在債券上面,甚至是退休後需要全部持有的部位都是債券。不過在現在低利率的環境下,你如果持有長年期的債券,未來升息後你將會發現現在所持有的債券不再有什麼吸引力了。

因此你的投資組合內還,是必須保持有部份的投資資產是風險等級比較高的投資資產,以便它可以為你帶來更好的投資報酬率。

迷思4:退休後我只要有全民健保就夠了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調查–2014年失能率是全人口的3.28%,老年人口的16.50%,2014年全人口失能人數74萬人,年齡層的失能比率:65歲以上是7.63% ,75歲以上是23.19%,而85歲以上是56.23%。老年人有可能是因為失能、失智或是健康問題需要長期看護,而看護的費用並不便宜,本國看護工每月3~4萬元,而如果是24小時看護,其費用更是高達6~9萬元一個月,長期看護需要的器材諸如輪椅、電動床、氣墊、衛浴設備等等,也都是不小的開銷。

長期看護不只是金錢上的負擔而已,據統計長期照護的對象有66%是由家人或親屬照顧,甚至有人是必須辭去原來的工作,來擔任此照護的工作,如此一來,少了工作的薪水收入,又增加了長期照護的醫療支出,對於家人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

考慮退休規劃時要做準備的不只是退休生活費的支出而已,也許退休後交通、生活費等會降低,但是其他額外的支出:如長期看護、醫療費用等的支出是會增加的,做退休規劃時應該要考量更廣泛的層面來預做準備,讓自己可以過一個快樂有尊嚴的退休生活!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 預約免費財務規劃諮詢

§公益信託行善又節稅: 公益信託介紹影片

§了解科學化理財,如何將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法,運用到家庭理財: 財務規劃介紹影片

§ Facebook粉絲頁:HappyGoal 樂活理財粉絲團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下載員工理財教育課程大綱),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圖片來源: Linda T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