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你必須問每對夫妻的問題

顧問在跟客戶做溝通時,常常會直接跟比較有主導性的那個人談,然後排除掉他()的配偶,以至於另一方的配偶沒辦法去表達他()的觀點。經過長時間以後,我發現一個策略可以用來在跟夫妻面談時,帶來一個比較正向的效果。

我從我的客戶那邊得到的回應是:這個會引起非正式的、但是是正向的反應,多數的夫妻會立即微笑,並帶著關愛的眼神看著另外一個人,他們接著會告訴你他們碰面的故事,但是通常另外一方用幽默的細節來插話進來。

我問他們:你們是這麼相遇的?
人們通常會喜歡談論他們自己,你的目標就是引發他們這麼做,如果你做了,他們對你的印像將會產生加分效果。
夫妻間有效的溝通的關鍵就是:在他們之間帶來正向情緒,而這並不困難。

一個你必須問每對夫妻的問題One Question You Should Ask Every Couple

by By Dan Solin, 11/13/17https://www.advisorperspectives.com/articles/2017/11/13/one-question-you-should-ask-every-couple

從諾貝爾經濟學家學理財(2)

3. 缺乏自制力

塞勒有一項有趣研究,題目是:為什麼人們的新年目標總是很難實現,通過「計劃者-行動者」模型,他去探討多數人缺乏自制力的問題。塞勒假定每個人同時有二個自我,一個是向前看的計畫者,立意良好,而且關心未來,另一個行動者則是不顧後果,完全活在當下。這二者之間存在著相當的矛盾,例如你體重過胖了,你也知道過胖會帶來身體健康的問題,你需要減肥,但是你還是抵擋不了每天吃宵夜的誘惑,因此我們的存錢、健身等長期計劃往往會泡湯。塞勒說,絕大多數人都知道自己有自我控制的問題,卻也低估它的嚴重性。

他說一般投資人,如果要成功的儲存退休金,就是把錢自動從帳戶裡面,存入一個退休計劃(例如美國401K退休計畫)。他一直推薦一般人必須要儲存退休金,尤其是些年輕人,他有很長的時間可以做投資。他應該把他的資產配置,用一個全球的、分散的投資組合的股票做配置。然後避免去看財經金融方面的新聞文章,更糟糕的是去看金融相關的新聞節目,每天花心思去看這些新聞,會對一個人的財務與情緒上的幸福造成損害。

解方:

從塞勒的研究,我們了解人是不理性的,因此更要有系統的理財,理財要愈簡單愈好。像做退休規劃這種長期的計畫,它能夠成功的關鍵,不是你多麼會投資賺錢。而在於你有一套簡單的運作方式:固定把你每月、每年的收入的一定比例,轉到一個單獨的帳戶做投資。利用全球的、分散的投資組合的股票、債券等標的,做資產配置後做長期投資,不追高殺低、有計畫性地進行投資再平衡。利用低成本的工具如ETF,可有效分散風險,你大可不必每天去看財經金融方面的新聞文章、研究市場波動等等,穩健的投資,就可以帶領你完成未來的財務目標。

4. 心理帳戶

塞勒提出我們心中有不同的「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s),我們會為不同的錢,設定不同的特性和使用目的。例如你在拉斯維加斯賭場拉霸贏了100美金,你樂得把它大方花掉,事實上,幾天來為了贏這一把,你已經花了不只100美金了。因為你把它當成賭贏的錢,並不是辛苦賺的錢,因此你很快就把它花掉了。或是出國旅遊時,你不知不覺會刷卡,買下原本會精打細算、不會亂買的東西,因為你認為旅遊是犒賞自己,這個錢是歸於旅遊帳戶,跟一般的生活費帳戶是不一樣的。由於消費者這種心理帳戶的存在,他們往往會做出許多非理性的消費行為。

解方:
事先做好個人與家庭財務預算,把每月及年度的收入,按照比例分配收入的一定比例(例如10%~20%),撥入投資儲蓄帳戶。再來是分配有多少比例可以用來做旅遊、花費等等用途的,這些錢只要不超出預算金額你,都可以盡量花用。投資儲蓄帳戶內的錢,就固定做投資,不要挪用裡面的錢來做其他的用途。如此一來你就能計劃性的調整你的消費行為,長此以往,你自然能養成理財的好習慣。

5. 沉沒成本

在經濟學中,沉沒成本指的是已經付出的成本,是無法挽回的。 這表示說任何未來的決定,都不應該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因為損失已經發生了。但是常常我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情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會看我們是否已經在這件事情上面有投入如時間、金錢、精力等。這些已經發生不可以收回的支出,往往影響了我們以後的決策。

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例子,像是你出國留學二年,花了約700萬的費用,現在的工作愈做愈無趣,最近一直很想辭掉工作轉行。但你卻遲遲未有動作。只因為你在這個工作上,多年來投入不少的心力與時間,如果轉換行業去做跟你唸的較無相關的工作,讓你覺得出國留學的錢好像白花了。又如:有個人用100萬投資基金,一年後嚴重虧損跌到剩下17萬,這件事情讓他覺得,他應該要好好的研究投資。於是他花錢上課、晚上下班也都在研究投資到很晚才睡。因為這樣的分心,讓他工作上沒辦法好好表現,之後的加薪、升遷等都沒有他的份。他事後回想,他的投資因此常常頻繁的轉換標的,其實算下來也沒有因此多賺多少,反而損失的更多。

解方:
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要學會適度忽略「沉沒成本」,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往往是有相關聯的,你一直關注沉沒成本不但於事無補,反而可能損失了更多。例如上面的例子,因為他一直記掛著投資基金的嚴重虧損,因此可能他因此不敢做任何投資、錯失讓資產增長的機會,或是太過花心思去研究投資,他損失的是在工作上可能可以獲得升遷的機會。

 

從諾貝爾經濟學家學理財(1)


才剛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塞勒(Richard H. Thaler),大家尊稱他為行為經濟學之父。在傳統經濟學家的眼裡,他是一個怪咖經濟學家,因為他常常跟他們唱反調。塞勒的得獎跟大家有什麼關係? 其實他可能是最平民化的一個經濟學家,他的研究講的是人類在投資、消費等不理性的行為,從他的獲獎代表的是,行為財務學終於獲得認可,而他的研究也是值你可以去探討,把它運用在你的生活跟投資上的。

傳統經濟學假設人都是非常理性的,塞勒以理性經濟人(Econs)稱呼他們。理性經濟人不會情緒化、沒有自我控制的問題, 他們都會為退休存夠該存的錢,投資以追求最大利益為前提。傳統經濟學往往假設所有投資人都是理性做投資,例如效率市場的假設,它指說在一個資訊流通無障礙的市場中,證券價格皆能正確、即時及充分地反映所有相關訊息。例如一家上市公司接獲大訂單的消息,可能會影響它的股價上揚,但是這樣的資訊是公開的,因此投資人無法因為這樣去取得超額報酬,市場永遠處於均衡的狀態。

但是人類是有情緒的,投資人在市場即將泡沫化時,股票的價格都漲到最高點,遠遠超過其內在價值,這時候的風險是非常高的,但大部分投資人會受到貪婪的驅使,而不斷追高買進。相反的,在市場崩跌的時候,很多股票價格遠低於它的價值,投資人如果這時買進,以後應該有不錯的投資報酬,但恐懼卻讓大部分不敢在低點買進,永遠在追高殺低,投資自然沒有好的績效。

我們會在剛拿到薪水時去大血拚,看到百貨公司周年慶,平常從不降價促銷的品牌,現在居然打五折,就拼命加入搶購的隊伍,也顧不得家裡還有不少衣服、化妝品是還沒拆封的。一般人面對消費、投資時所做的決定,反而與經濟學家假設的標準性模型相去甚遠,這種不合理行為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我們來探討塞勒所提出的一些觀點,及在理財上我們如何因應它會造成的影響:

  1. 過度自信

塞勒指出:”大部分的人認為說他們比一般的投資人更厲害,結果就是他們過度頻繁的交易、投資資產分散的太少。過度自信也讓投資人,在泡沫即將來臨的時候還會去投資,他們認為他們可以比其他投資人更知道如何做反應。研究顯示,若投資人交易愈頻繁,他們的報酬愈低,尤其是男人在這方面比女人更嚴重。” 你每天會花很多時間去研究市場、看分析報告? 過多的資訊對投資人並無幫助,所以塞勒券投資人不要去看財經金融方面的新聞文章,因為高估自有資訊的精確度,過度自信的投資人會高估經由交易帶來的利得,而造成過度交易行為。

解方:

把自己的個人家庭財務做一番整理,了解自己的資產、負債狀況,以及希望達成的財務目標。許多人做投資會追高殺低,過度自信頻繁交易等,因為他們不清楚投資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因此他們會胡亂做投資。例如如果你的投資目的是為了做退休規劃,你還有15年退休,之後你希望每個月維持跟現在生活水準一樣的每月有40,000元生活費可用,扣除預期可以領到的勞保老年年金、退休金後,你需要每個月投資4,000元,預期年報酬率6%就可達到你的退休目標,這時你該關注的是如何做投資,讓風險可以降低,較為穩定的達到所需要的報酬率,而不是在追求最高的報酬。這時你需要一套投資管理模式,如何做資產配置、如何做再平衡等等,而這並不需要每天看盤或追高殺低,做好資產配置及後續的管理是比較重要的。

  1.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

塞勒指出:”從歷史的數據來看,投資股票可以比投資在債券或存款,帶來更多報酬,但是股票價格會波動、可能會產生較多的損失,那種損失的可能會讓投資人不敢去投資股票,因此無法藉由股票投資,得到長期增值報酬的機會”。 由於這種損失厭惡的心理,讓投資人對金融業者推出的所謂固定配息的商品趨之若鶩。例如高收益債基金、類全委投資型保單等等,只要打著配息的口號,往往能造成熱賣的風潮,投資人眼裡只看到配息,根本不管它整體的投資報酬率可能是負的。

解方:

部份投資人他們的投資配置,往往取決於他們周遭接觸到的金融從業人員:是銀行理專,或是保險從業人員。實務上,我們碰到不少人,他們買的商品基金、保險等五花八門,他們多數都不知道當初為何要買這麼多,以及為什麼要買等等。其實不知為何而買,就很容易落入誤區, 只看到金融業展示給你看的的:吸引人的報酬,配息等,卻不清楚那些商品的細節、風險等。你也許不了解這些細節,但是你可以找一個夠專業,可以提供你客觀建議的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避免這些財務行為學上的迷思,來影響你做出理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