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低保費買高保障,保險你買對了嗎?

5781hands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01648

在做保險規劃時,它最首要的應該是要滿足保障的需求,把個人與家庭的保障所需的保額與險種、額度都規劃好了之後,才來談其他的規劃,而且它是必須跟財務目標做結合的,可惜的是很多人在購買前可能都沒有經過這樣的程序,也許都是碰到業務員推銷或是碰到理專推薦就購買了,沒有事先仔細的評估,可能就造成以後的解約與無法續繳的情況發生。

一些人可能會對「如何投保比較適當?」感到困擾,因為保險商品繁多,每一個商品的給付條件、保單條款等都有蠻大的差異,對一個保險公司新進人員來說,搞懂自家的商品可能都是很大的挑戰了,更何況是一般的大眾!如果沒有接受過相關的保險知識訓練的話,光是要看得懂保單條款就是一個大問題了。 在我以前的文章〈運用定期壽險彈性補足人生保障缺口〉有談到如何利用幾個因素:給家人的保障、子女教育基金、房屋貸款等等,來計算你所需要的保障額度。保險是整個個人與家庭財務規劃中的一環,它的功用是用來做為風險轉嫁的工具,當萬一有疾病、意外發生時,可以把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承擔,讓個人與家庭的財務不致於受到嚴重影響。

因此在做保險規劃時,它最首要的應該是要滿足保障的需求,把個人與家庭的保障所需的保額與險種、額度都規劃好了之後,才來談其他的規劃,而且它是必須跟財務目標做結合的。當你清楚了個人與家庭的收入、支出狀況後,你會知道自己是有多少預算是可以使用的,而當你規劃好往後的財務目標(退休、子女教育、購屋…等)後,如果有部份目標是需要利用保險來做工具的,你會比較能夠合理的規劃保單。 因此在做保單規劃前,如果能夠先做完完整的財務規劃是比較理想的,但是很可惜的是很多人在購買前可能都沒有經過這樣的程序,也許都是碰到業務員推銷或是碰到理專推薦就購買了,沒有事先仔細的評估,可能就造成以後的解約與無法續繳的情況發生。

保險公司本身在內部也都有進行保單需求分析的訓練,但是這樣的訓練前題也許都是以商品能夠順利銷售為前提,對於客戶本身的財務狀況也許無法做全盤性的了解。

業務員也常常把替客戶做財務規劃當成一個免費服務提供給客戶,當然這無法等同於完整的財務規劃。財務規劃絕不是只有提供客戶一份報告而已,它包括了因應客戶不同的財務上的問題所做的建議、提供解決方案、協助執行、事後追蹤管理等,它也絕不會是免費的服務,而它本身的完整性、專業性是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的,最重要的是它絕對不是用來做產品銷售的工具。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有提到利用定期壽險來做保障規劃的工具,以某家壽險公司的商品為例:25歲男性,同樣是買100萬壽險的保額,如果買的是平準終身壽險(平準的意思是終身都是100萬保額),繳費20年,年繳保費27,000元,而30年期的定期壽險100萬元,年繳4,710元(不同公司費率可能不同)。 這二者保費的差異是22,290元,但是保障額度是一樣的,那到底是該買終身壽險還是定期壽險?有些人可能無法接受保障不是終身的觀念,認為定期壽險繳的錢都浪費掉了,因為它不是終身的,真的是這樣子嗎?那要看你是從什麼角度看這個問題,你現在有足夠的保障額度比較重要,還是終身保障即使不夠也無所謂?

因為貨幣的價值是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降低它的真實價值的,在3%通貨膨脹率影響下,現在的100萬未來的價值,在50年後只有22萬的實際價值。你會選擇維持50年後22萬的保障,還是利用這中間保費的差額:22,290來多購買470萬的定期壽險保障,讓自己的保障一開始就是570萬,還是花同樣的錢,但是終身保障只有100萬而已?

即使不增加保額,如果把這保費差額拿來做投資,在不同報酬率下,可以累積的預期金額也蠻可觀的:

在財務規劃上,我們會協助客戶將他們的財務資源做較佳的利用,如果預算不是可以無限制增加的,有限的資源要分配到眾多的財務目標上,當然金錢的資源就必須好好檢視,把錢用在刀口上。
如果可以用比較少的預算達成客戶的保障需求,當然就是比較理想的解決方式,因為省下來的錢可以用來完成客戶的其他財務目標。 而為什麼要做財務規劃,主要就是要以比較客觀中立的角度,先清楚自己的財務狀況(收入、支出、資產、負債等),再來思考自己想要完成什麼的財務目標(存第一桶金、出國進修…等),如果以現有的資源(已有的儲蓄、投資、每月可以新增的投資金額…等),可以完成什麼樣的財務目標,這時候才需要去考慮到:用什麼樣的金融工具可以來達成這些財務目標、什麼樣的工具是比較有效率的、怎麼規劃可以比較省成本,所以你可以看到財務規劃的原則是:先有財務目標要完成,才會去尋求利用金融工具來達成這些目標,而當在評估何種工具適用時,也是一種全面性的思考。

各種工具都有它的特性,要因應目標的需求來做選擇,例如說子女在2年後就需要出國唸書,那留學費用的準備,這時候就不適合再做投資,這時就把它放定存,以備二年後使用。但是如果是做退休金的準備,而且距離退休還有10年或是更長的時間,那就可以考慮基金、ETF等更多其他的投資工具了。在保險在財務規劃上的用途,跟其他金融投資工具的特性是不一樣的,沒有其他工具可以像保險一樣發揮財務槓桿的作用。例如前面說的30年期的定期壽險100萬的保障,25歲男性保費一年是4,710元,如果是保障10年或20年的,年期愈短保費也相對比較便宜,而100萬的意外險保費一年也在1200左右,這樣的財務槓桿倍數就很高,真正可以發揮到保險真正的保障功能,因此在財務規劃上可以利用保險來做風險轉嫁的功能,這是其他金融工具所沒有的特性就應該善加利用它。

但是利用保險做儲蓄或是投資,在財務規劃上它應該不是首選的工具,因為保險多了一項保障的成本,所以你的所有保單一定有保額的存在(除了部份變額年金沒有保額,可以純做投資以外),有保額就需要扣除保障的成本,因此你是不能要求你的儲蓄險,利率可以比照定存,而且是可以隨時解約提領,不會損失本金的。因此保險的規劃重點應該是善加利用它風險轉嫁的功能,當任何風險發生的時候,你可以從保險的給付裡面獲得理賠,避免你因為疾病或意外事故產生財務上的重大支出,面臨不可預知的風險,以致於影響到財務目標無法達成。而當你完成了財務規劃,也把風險保障規劃好了,並不表示你從此就可以不用管它了。當你在個人或家庭發生重大事件時:小孩出生、購屋、離婚、失業、即將退休…等等狀況發生時,它都會影響到你的財務狀況:增加支出、風險增加…等等,這都是會對整體財務產生影響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尋求財務顧問的協助,重新檢視整體的財務目標是否有需要調整的,在保險規劃上可能也會有需要做因應的:例如子女出生,你的責任加大了,需要增加保額來因應等。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
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

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http://www.ifa-cfpsite.com/new2.php?id=132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http://www.lifemoney.cc,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照片來源:  I am marlon)

理財不能只靠設立4個戶頭─你需要更完整計劃

save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01489

在網路上有很多在談理財的文章或部落格,都談到四個帳戶、六個帳戶的理財法,所謂的四個帳戶,是開立四個不同的帳戶,各個帳戶有不同的用途,舉例如下:

1. 薪水戶頭:每個月的生活花費(食衣住行、娛樂、交通、購物等)。
2. 固定支出戶頭:包括保險、房貸/房租、水電瓦斯、電話費、管理費等。
3. 定期存款戶頭:存放額外收入,包括年終獎金、業外收入,以及薪水戶頭結餘的部分。
4. 投資戶頭:帳戶內金額供固定做定期定額基金投資、股票投資等。

當你有薪水收入時,就按照比例,自動先把收入存入這幾個戶頭,來做不同的用途。這是一種先存再花的觀念,這麼做是非常正確的理財做法,例如說上述四個帳戶的比例分別為50%、35%、5%、10%,那你每個月就自動把薪水的10%,拿來做投資的用途,如果投資的標的資金有贖回的話,也是進入這個戶頭,不會跟其他的錢混在一起,這樣分帳戶管理原則上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如果你想要你的財務目標都能夠按照你的人生規劃去達成的話,這麼做是不夠的,因為這樣並沒有顧慮到以下的問題:

1. 沒有釐清自己想要的理財目標是什麼

如果一直在存錢,但是沒有釐清自己達成的財務目標是什麼,這樣的存錢會變成一個機械式的動作,會很容易因為外在的因素影響而中斷。如果只是長輩的叮嚀,或是看到報導說不要把賺來的錢花光要儲蓄,因而開始存錢,這樣的動力是很薄弱的。這時候需要自己坐下來好好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例如說工作上碰到瓶頸了,很想要有所突破,有些人會選擇再進修這種方式,先充實自己再回到職場,因為所學的東西更多了,在工作上可能比較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在薪水待遇上有所提昇。

於是就會去訂定目標,是3年、5年後要出國進修,或是唸國內的研究所,不同的選擇有不同的預算,就需要不同的準備方式。

這樣的目標是明確的,你也才會去想盡辦法要去達成它,因為它對你是有意義的,你會考慮用什麼方式來完成它,是定存、還是投資,投資工具要用那一種?如果只是為存錢而存錢,你可能不會去想,該如何好好運用你可以存下來的錢,於是理專推薦就買了基金,朋友在做保險就捧場買一張儲蓄險,最後會遍地開花,3、4家銀行都買基金,有的賠錢、有的賺錢,自己也弄不清楚了;保險也是好幾張一直在繳錢,什麼時候保單到期,什麼時間可以領到給付也不知道,反正只知道一直在存錢,有錢在那裡就是了。

2. 沒有為理財目標訂出完成的優先順序

數個帳戶的理財法只是一直在存錢,但是理財目標到底是什麼,以及這些目標完成的優先順序是如何?不同的理財目標,特性是不一樣的,而且彼此之間可能會有所衝突,例如:子女的教育基金是5年後需要的,這中間本來計劃3年後要換一輛約80萬的國產車,由於預算並不是非常充裕,兩個目標是無法同時達成的,到底那一個要優先達成?如果是次要不能馬上完成的目標,它的替代方案是什麼?

3. 存錢也需要投資管理

錢為什麼不能只放定存的道理大家都知道,現在定存利率1%左右,而通貨膨脹率少說在3%,一來一往,你很清楚你的錢存在定存是愈存愈薄,因為購買力是一直在下降的。

運用投資工具來獲得報酬率,是讓自己的資金可以成長,來完成財務目標的一個較佳的方法。

但是投資的結果就跟報酬率的多寡是息息相關的,你可以很清楚知道這中間的差異有多大:運用72法則(本金在不同的報酬率下,成長一倍所需要的時間),在3%的狀況時,100萬在24年後會變成200萬,但是報酬率是6%時,變成200萬的時間只要12年,這差異可真的是非常大。如果能夠善用投資工具,要完成財務目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投資並不是不需要做管理的,如果沒有一套策略在做管理的話,投資人很容易受到市場資訊的左右,影響其投資行為。

在Streetalklive.com上面的一張圖表,很貼切的解釋投資人的投資行為:股市上漲一段時間之後,散戶投資人的心理是樂觀與興奮,最後自我陶醉(Euphoria),這時候是最多散戶投資人將錢投資股市的時候;當股市下跌的時候,投資人已經無法冷靜的思考了,常常是焦慮、害怕與恐懼,甚至於感到痛苦,這時候會急著把手頭上擁有的股票趕緊拋售掉,於是常常違反投資的最基本原則「買低賣高」,相反的都是「買高賣低」,這樣的模式在做投資的話當然報酬率不會理想,要達成其財務目標就有其困難度了。

這裡所說的投資管理策略是包括資產配置的原則,與投資後的管理模式。資產配置的原則是依照不同投資標的的風險屬性,標的間的相關程度等,將投資標的做不同的配比,以求取一個相對的穩定性,來達成投資要求的預期報酬率。舉例來說某一個投資人的投資標的中有51檔基金,大多是區域性甚至是單一國家型,且投資的概念很相近,也就是說當市場風險來時,這些投資組合的走向會高度相關。

下圖是這些投資資產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的走勢圖,同質性很高,幾乎是等同於購買一隻基金一樣,因此完全無法發揮風險分散的效果,這就是完全沒有做資產配置的投資方式。

 

但是如果稍做更改一下,當初投資人願意把資金配置在全球債券型基金的話,它的投資資產走勢圖會是下圖上方的緩步波動向上的線型,它的走向跟這些基金因為相關性很低,因此在風暴來臨時,可以達到風險分散的效果,不致於所有資產在一次風暴中暴跌50%、60%。透過這樣的資產配置方式,在起伏不定的市場中,可以讓自己的投資資產報酬率相對穩定,對於達成財務目標也相對增加不少的確定性。

 


要做一個全生涯的財務規劃會牽涉到很多因素;如何釐清你的財務目標、分析現有的資源(收入與資產)、評估財務目標的可達成機率、是否需要調整收支,以提高為達成財務目標所必需的準備(提高儲蓄金額、縮減開銷……等),以及如何開始執行計劃(儲蓄、投資),過程中如何做管理監督(投資後的管理、目標達成程度控管等),這絕非只有設立四個或六個帳戶就可以辦到的,建議可以諮詢財務顧問,了解如何做一個比較完整與長遠性的規劃,以確保自己的財務目標都可以順利達成。


新北市勞工大學2013911日開課的財務顧問訓練班已開始報名

預告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sN8ODPuXB8g
授課大綱:http://uni.labor.ntpc.gov.tw/HP0/HP06_show.asp?id=7358

內湖社區大學20139月秋季班課程「理財新主張,理財一點就通」大眾理財課程,開始報名中!

Youtube課程影片介紹:http://www.youtube.com/watch?v=z36UTXERK_s
授課大綱: http://www.nhcc.org.tw/nhcc/course/course_show.asp?news_id=133009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http://www.lifemoney.cc,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部落格:
1. (大眾)理財與人生 http://ez-financial.blogspot.tw/
2. (財務顧問) IFA財務顧問網 https://lifemoneyblo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