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規劃服務需求

您需要專業的財務顧問來協助您做個人/家庭保險規劃? 想要規劃保險保障,但是不知道如何著手?

或是碰到幾個業務員提供的建議書,不知道如何判斷好壞,選擇自己合適的保單?

保了一堆保單,也不知道買的是不是符合自己的需求?

您可以預約財務顧問的諮詢,請點選以下連結填寫資料,即有專人來與您聯絡, 謝謝!

保險規劃服務需求

預約免費退休規劃諮詢

公教人員年金改革,本來以為穩當的退休收入可能要減少近40%,減少的退休金收入要用什麼方式補回來?

民營企業員工勞保老年年金、勞保退休給付等,也只能支應部分的退休生活所需,不足的部分應該要準備多少? 怎麼做準備、用什麼方式做準備:買保單、做投資還是其他方式?

如果要用投資的方式來準備退休金,要選擇用哪一種金融投資工具來做,比較可以穩定投資來完成退休的目標? 投資標的如何選擇、如何做投資管理?

金融從業人員建議你一些投資商品,據他們說配息不錯,似乎很適合拿來做退休規畫用,但是好壞不知如何做判斷,你怕買錯需要有專家可以提供客觀的建議?

 

您可以點選以下的連結填寫資料,由財務顧問為您提供免費諮詢

預約免費退休規劃諮詢

通往財務健全的地圖:退休規畫決策的架構

原文刊登於商周財富網: 買股票怕賠,同樣報酬不如買儲蓄險?就是這「4大風險」,害你無法提早退休

最近的年金改革影響範圍很廣:軍公教人員都包括在內,他們面臨退休金可能都減少3成以上的問題。以前其實公教人員對於財務規劃的需求不高,因為他們退休有不錯的退休金可以領,但是最近這個現象改變了,公教人員現在也必須開始認真學習理財投資了。

在這一篇報導:退休需求要一直提醒中指出: 「星展銀行調查的亞洲退休指數中,53%的台灣受訪者,未曾積極規畫退休生活,但是印度、印尼、大陸受訪者的比例均在23~25%而已;然而,同一調查詢問台灣民眾,有沒有『嘗試計算退休所需金額』,答案竟然超過八成回答『是』,同一問題,香港人的答覆『是』的比率僅59%,看來台灣民眾對於退休議題十分猶豫,似乎除了算一算現行體制下可能拿到的退休金額,還不知如何動手規畫。調查顯示,台灣僅三成會尋求專業退休規畫和建議,才會導致逾六成台灣受訪民眾覺得,要負擔退休後生活相當困難。」可見多數民眾對退休規畫相當陌生,也不知道如何著手來做規劃。

退休規劃應該怎麼做大家看法不一,有人說要準備幾千萬才能退休,有人說只要幾百萬就夠了。不過如果只是準備退休金,並不能讓你有一個財務安全的退休生活。Vanguard先鋒公司最近有一份報告─通往財務健全的地圖:退休規畫決策的架構(Vanguard’s roadmap to financial security: A framework for decision-making in retirement),在這份報告中詳細的分析了做退休規劃時需要注意的重點。

它說要做一個完整的退休規劃你必須

1. 設立你的退休目標
2.了解你可能面臨的風險
3. 退休後收入來源資產配置
4. 建立一套退休準備計畫

首先設立退休目標,你退休需要做的準備有:

1. 基本生活開銷:退休生活所需的食衣住行等等各項費用,有些費用可能降低,如交通費等,但是你也可能增加了醫療等等支出。

2. 建立一筆緊急預備金:如果需要比較大的支出:如醫療照護、房屋修繕等,你需要一筆馬上可以動用的現金

3. 自由支配的支出:除了基本生活開銷外,可以用來提高生活品質的開銷:如渡假、旅遊支出、在比較好的餐廳用餐等。

4. 傳承:你的財產有哪些是希望留給子女或其他人的?可以事先做計劃及安排。

要設立退休目標,你需要注意現金流的安排,
首先是你要有穩定的現金流來應付退休生活的開銷,這些資金的來源可能是從勞保年金、公教年金、保險年金、投資提領等不同來源,
第二是你要保留一個資金池,有一筆錢做準備,讓你可以來應付醫療、房子修繕等大筆支出

退休規劃也需要注意可能面臨的風險

市場風險

a. 投資回報的風險

我們會期待投資可以帶來穩定的現金流,以應付基本生活開銷、緊急預備金等等支出。投資時間的長短,也會影響投資風險的多寡。如果時間拉長,投資風險會比投資時間短的為低。先鋒的統計(見下圖)指出,以投資於全球股市及債券的不同投資組合,可以看出時間的長短對報酬率的影響。

截至2017年9月為止,如果是投資時間為5年,
全球股票的組合報酬率的範圍落在-5%~13%之間,
股債各一半的組合為:-1%~7%之間。
如果時間拉長到20年,
全球股票的組合報酬率在4%~11%之間,
股債各一半的組合是:3%~7%。

時間拉長,風險明顯的降低了,當然這樣的投資組合是要適度分散風險的,如果你的資產配置的方式是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或是產業類別,這樣的投資的波動度會比全球的配置更大,風險也會更高了。

b. 通貨膨脹的風險

這可能是多數人在做退休規劃時最會忽略的一個因素,通貨膨脹牽涉到的是你的實質購買力。假設你現在一個月生活費5萬,因此你用現在的數據,去估算以後要用到的退休生活費。如果你假設退休後一個月5萬或更低,這就會犯上一個可怕的錯誤:你沒有把通膨的因素考慮進去。因為有了通膨,物價會變貴,你的實質購買力會下降,因此現在的5萬絕對不能等同於20年後的5萬。到時它的實質購買力只剩2.76萬〈假設通膨每年3%〉

加上考量這個通膨的因素,會讓你的退休規劃更加能夠符合退休的需求,不至於因為太過樂觀的估算,讓自己的退休規劃變得不切實際。

c. 利率風險

利率的高低對退休準備投資工具的選擇有很大的影響,你可以用定存、儲蓄型保險、基金、股票、不動產等等工具,來做退休金的準備。這些工具可概分為兩種:

低報酬、低風險─如定存、儲蓄型保險,
相對的基金、股票等工具屬於有高報酬、及較高風險。

在現在定存利率不到1%的情況下,錢存銀行通膨的因素會降低你的實質購買力,因此要做退休準備,要有足夠的退休收入來源,你必須適度運用較高風險的投資工具,所產生的報酬來增加你的退休收入

d. 報酬波動度

投資組合報酬波動度牽涉到的,會是你以後退休可運用現金流的多寡。如果你做了投資,你會期待每年可以從投資帳戶中提領一部分金額出來,當成退休現金流的來源之一。例如你有800萬在做投資,如果每年的報酬率約6%,你每年提領4%(即32萬)來做退休生活費,不至於侵蝕到本金。但是前提是:投資要有穩定的表現,如果績效起伏太大,你的整體投資資產會變動過大,你沒辦法穩定的部分提領出來,做為退休生活費用。

舉例如下圖:
A君每年把年終獎金10萬元拿來做投資,在年報酬率6%的情況,25年後投資資產會有582萬,但是如果是2%年報酬率,則資產規模只有327萬,這金額是差異頗大的。2%年報酬率,大約是相當於你用儲蓄型保險來做退休規劃,如果你的退休規劃全部用這種低風險,但是也是低報酬的工具,你會發現你需要投入更多成本來做準備。

投資組合如何達到需要的報酬率,同時如何降低風險、減少投資組合報酬波動度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這可以藉由選擇適當的投資工具,並做好資產配置,把投資組合做風險分散,投資於不同的區域、產業類別、不同型態(股票型、債券型等),並配合再平衡的方式,讓投資組合維持一個相對的穩定度。

10粒牛肉餃才4元!看完周胖子50年前菜單…不投資只想靠定存,退休月花5萬,你要準備●萬

最近替一本談退休規劃的書寫序,書名是:老後不破產,作者塚崎公義探討退休金準備,也涵蓋了投資與繼承等等方面的議題。對於退休規劃,媒體都只有在討論錢的問題:退休需要準備多少錢、如何準備等。但退休不是只有錢的問題,如書中提到預立遺囑,這不是只有富有人才需要,即使你是中產階級,也要為財產傳承做好規劃。

退休之後蠻多事情需要考量,生活怎麼安排、是否再找其他工作、財產如何做傳承、是否預立遺囑、在遺囑中指定財產繼承的方式等。其中很多人沒先規劃財產傳承,子女也忌諱去跟上一輩討論,事實上,你應該好好預先做規劃,名下財產想分配給誰、比例多少等,否則到時候只有按照民法的繼承順序來做繼承。法律的規定是固定的,但如果你想按照你的意願來做財產分配,你就可以利用生前贈與和預立遺囑的方式來做規劃。常見兄弟姐妹因財產繼承告上法院,這其實都可以避免。

預立遺囑的用途,就是按照你的意願來進行遺產分配。譬如身後剩下配偶跟兩子女,如果沒有做任何規劃,配偶跟兩子女各繼承1/3的財產。但如果你想給其中一人較多財產,你就可以在遺囑中規定繼承人有不同的比例,但要注意每一人所拿到的財產,不能少於特留份的比例,依此案例是1/3的一半:1/6。

如果你擔心子女未成年、沒理財能力,或把財產揮霍光,你可以成立一個信託。信託在生前就可成立,或以遺囑信託的方式,在身後再成立信託。信託成立之後,把你的財產轉入這個信託,在條款中做約定:如每月給子女多少生活費,在什麼特定條件下:創業、出國留學等等,可以從信託中拿到一筆錢,這時信託照顧的對象,可能不只有子女,同時也可包括第三代的孫子女了。

若生前就成立,身故後在信託裡面的財產,還是會列為遺產,必須繳遺產稅。但你可以規劃在不牴觸特留份的前提下,保留下大部分的財產在這個信託中,等到子女長大成人,有理財能力時,再把這些財產再分配給子女。

很多人有做公益的想法,在做退休規劃時,可好好思考這方面的問題。以前你可能都把錢直接捐給慈善團體,但現在你可以挑選感興趣的慈善團體、個人作為捐助對象。公益信託成立要件是:你必須真正拿出財產作為公益信託的資產,這些捐出去的財產就完全跟你的財產是獨立的,往後你也不能再把它拿回來了。

你可以決定信託資產的用途:贊助什麼樣的對象、捐助什麼樣項目等。甚至拜訪這些慈善團體,了解他們所做的公益內容,再看你可以提供什麼樣的協助,如錢財、人力支援、訓練輔導等。如有家育幼院,他們不懂得行銷宣傳,因此每年對外募款募得很辛苦,你可以結合周遭人去協助他們架設網站、部落格做宣傳,協助他們建立行銷系統等。

這本書的主軸是:你的投資應該是可以對抗通貨膨脹的,為什麼對抗通膨這麼重要?我們可以看到底下一張周胖子餃子館在1965年的菜單,上面寫著10個牛肉水餃4塊錢,但現在台北市一顆水餃幾乎6塊起跳。這個就是通貨膨脹,你的錢會因為通貨膨脹,購買力會越來越降低。

如果說你現在做的退休規劃都是15年、20年之後,你沒有把通膨因素考量進去,可能會造成你的退休金準備不足。例如你希望退休生活的月開銷相當於現在的4萬元,如果以3%通膨率估算,20年後的物價可能是現在的1.81倍,所以20年後你每月必須要有7.2萬才夠。

對於如何準備退休金,作者建議可以從55歲開始,少量多次購買股票、外幣物價連動國債,以10年時間建立投資組合,作者把它定調為可以對抗通膨的投資組合。

退休後的投資要怎麼做?最理想的狀況是一筆錢存在銀行定存,每月固定領出一筆錢來用就好。但以現在的利率水準,這麼做會有實質的困難,因為利率太低,你要準備更多的退休金。假設定存利率1%,通貨膨脹率是3%,你退休後希望每月有相當於現在生活水平的5萬可用,退休後還有20年的時間,只放定存你需要準備1,463萬,但如果做投資,年報酬率6%,你只需要919萬的退休準備。

就像本書中所說的,即使已經退休,金融資產有一部分還是要擺在投資,書中提到金融資產到了70歲之後變成:

10%為浮動利率國債
10%為物價連動國債
10%為銀行存款
35%日本股票(ETF)
35%外幣(外國股票ETF或美元MMF(Money Market Fund貨幣市場基金))

只有10%是存款,20%的債券,其他70%是指數型股票基金ETF或貨幣市場基金。

這樣的比例看起來,可能股票類資產較多,似乎風險較高,不適合做退休後的資產配置方式。但指數型股票基金ETF,本身是一種可適當分散風險的投資工具,如果慎選ETF標的,避開槓桿型等較不適合做長期資產配置的ETF,以全市場標的的ETF做資產配置。如以類似先鋒(Vanguard)的全世界股票ETF(VT)、美國整體股市ETF(VTI)等標的做資產配置,可分散風險,又可預期有合適報酬。

如VTI的投資組合,總共就有3,613檔美國股票,前10大持股佔其16.5%,包含了蘋果、微軟、亞馬遜、臉書、波克夏等公司,其他還有3,600多檔美國公司的股票,其總資產規模達5965億美金,這樣的風險也夠分散了吧。

如果是把股票與債券按照合適的比例做配置,買入相對應的ETF,其中股票型ETF,可能包括了全球型、美國市場、新興國家等ETF,債券型ETF可能包括了美國公債、投資級公司債等ETF。這樣不僅降低波動風險,也因為低費用率(總管理費VT:014%,VTI:0.05%),投資成本比一般基金更低,就可提高投資報酬率,如此一來應該是比較有機會去避開通貨膨脹的影響及老後生活資金縮減的風險。

ETF這種被動投資的方式,不需要你每天費神看盤追蹤等,因此利用ETF來做退休準備是蠻合適的。

(本文純粹是做退休投資研究,並非投資建議,讀者請自行評估合適的投資標的)

買錯險的代價太大,真的別再犯這3種錯

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你的保險業務員專業嗎?》, 探討怎麼判斷保險業務員專不專業,比較合適與正確的檢驗標準應是:業務員為客戶規劃的保單,有沒有真正滿足客戶保障的需求?文中有個觀點我蠻認同:專業的保險業務員,應先賣給保戶需要的足夠保障型保險,再賣給客戶想要的儲蓄型與還本型保險。如果客戶的保障型保險金額不夠,就應教育保戶,保險的本質是保障;這是保險業者責任。

結果在LINE群組針對這篇文章的討論中,有人寫下這樣的訊息:去年有位保險公司窗口到我們單位宣傳,期間談到2016年過年前的台南大地震,某家公司有一位保戶身故,理賠金卻只有200多元,結果沒有人敢去送理賠金,最後是用雙掛號寄出支票。

有人推測說他可能買的是終身醫療險,因為不是壽險,因此身故不會理賠,這個保戶收到的只是保險公司退還的未到期保費。如果你買了保險,這應該是你不樂見的結果:買保險付了一堆保費,但真的發生事故,因保險規劃不當,沒有買到需要的險種,因此你的家人、受益人等無法從保險公司拿到理賠。

保單規劃需要注意什麼?以下幾個方向提供參考:

1 .先做好保障再談其他

如果你的業務員為你規劃保險時,不先問你的需求是什麼,而是一來就跟你談商品,那大可謝謝再聯絡了。保險需要的就是:你怕疾病、意外等突然發生,家人頓失依靠,因此事先做好風險轉嫁,期望萬一風險發生時,家人有這保險給付,可以繼續過生活,不致生活發生困難。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跟客戶的關係相當密切,它也是需要從業人員對客戶付出愛與關懷的,業務員需要的是為客戶著想,為他們規劃需要的保障。

如何算出自己需要的保障,請看:坊間的保額算法都太不準了,這個公式,幫你算出最適合自己的保額。當你知道你的保障需求後,當然還需要根據你的財務狀況來決定購買什麼樣的保險,最好是用最低保費買到最高保障。

當你把這個保障的需求都已經做完,再來談儲蓄或投資的需求。不要忘了保險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保障,所謂的保障,就是要利用保險的槓桿功能:少少的保費換高額的理賠。就像意外險一樣,你付出一年1,200元保費,它提供你100萬的保障,這樣的槓桿倍數足足有833倍了。如何利用最少保費買到最高保障,應該善用定期險,低保費、高保障的特性,不要有一定要拿錢回來的觀念。你利用終身險或儲蓄型保險,來做你的壽險保障規畫,其結果就是你付出很多保費,但保障沒多少。

2. 做好財務規劃,買負擔得起的保險

常看到有人沒做好財務規劃,買了超過經濟能力的保險,一個真實案例是:家庭年收入40萬,結果一年保費支出要19萬,以致於家庭財務上捉襟見肘,因為繳不起,所以買保險事實是替他們增加了更多的債務。

請你把家庭一整年的收入支出整理一下,把幾個月的支出項目金額列出來,還有每年度的年度支出:稅金、保險等也列上去。最後整理成一張表,你會知道你在每個項目的支出金額有多少,如下圖:

他們的食、衣、住、行等日常開銷占了51%,年度費用(保險、稅金等)占了9%。當你把這些年度支出的比例都規劃好,再來規劃保險,不要讓它超出你的負擔能力。否則保險還沒幫你發揮風險轉嫁的能力,就為你帶來更多負債。

尤其如果買的是長年期保單,它在前幾年的現金價值通常非常少,如果繳不起保費,保單能替你墊繳的時間也沒多長,你的保單很快就失效沒保障了。(怎麼記帳、做支出管理,請看:月薪30K也能做到!掌握「5122原則」,把收入分成4等分,就能定期出國玩,還能存第一桶金

3.讓保險回歸本質,不同功能不要混淆在一起

現在因為保險的預定利率太低、保費貴,金融業者在推展傳統壽險上碰到蠻大困難,於是想出各種辦法來推銷保單,譬如把保單包裝成每月可以配息,讓人覺得是相當不錯的保單。因為固定配息5%、6%比定存高很多,但事實是:它本質就是一種投資的保單,本金不但不保證保本,而且它的配息可能多數來自本金。

有些金融從業人員更厲害,他們慫恿客戶去做房屋貸款,貸款下來,再讓客戶去買這種類全委的投資型保單。房貸的利息約2%,如果保單配息5%、 6%,這中間有3~4%的差距,他們美其名為活化資產、賺利差。

但這樣的規劃,其實都沒考量到利率變動的風險,萬一房貸升息到4%,那情況又會如何?而且投資本身有風險,你的本金有可能會虧損,加上以現在的投資環境來看,它的配息來自本金的機率很高,本金虧損加上用本金來配息,這些因素加起來,這保單的配息有可能越配越少。

所以,還是讓保險回歸它的本質,保險公司本身的功能及強項就是提供保障,要做基金的投資,你大可直接購買就好,透過保險公司的類全委保單做投資,你的成本就會比較高,因為中間的保險公司及代操的投信公司都需要再賺一手。而平常學一些財經、金融方面的知識,讓你選擇金融商品時,有基本常識可以判斷,避免走入誤區,讓你的理財投資能持盈保泰,也是需要去做到的。

為何愈理財你卻愈窮

我上週到摩納哥參加獨立理財顧問大會CIFA(Convention of 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or 網站: cifango.com),所舉辦的三天論壇,CIFA是總部在瑞士的一個非營利基金會。它一開始時是由一些財務相關的企業家所成立,它成立的目的在強化獨立理財顧問(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ors (IFAs)的角色,以落實保護投資人的利益。CIFA 目前已有超過40個國家的IFA協會支持,背後代表是超過30萬名獨立理財顧問。CIFA每年舉辦這樣的論壇,開放讓世界各國的立法及金融監管單位、獨立理財顧問、銀行業者等參加,2017年5月30日至6月1日在摩納哥舉行的論壇,為其第15屆的年會。獨立理財顧問指的是:他(她)是不屬於任何金融機構,不以銷售商品為導向,提供客觀的理財諮詢服務。日本理財規劃顧問協會的網頁就有這麼一段文字:理財規劃顧問就是對於生活與金錢,擁有豐富知識的"家庭經濟醫生"。

在會中一個英國的教授介紹英國2013年開始實施Retail Distribution Review (RDR) 後的檢討,RDR限制財務顧問提供基金等投資諮詢給客戶時,不能由基金公司等收取佣金。在分組討論時,我們那組的主持人問我,我們對獨立理財顧問IFA有何法令限制,我說在台灣做IFA的人太少,政府也沒有任何這方面的法規。晚餐時一個比利時人也表示:他們也有一個法令,IFA不能收取任何保險、基金等佣金。 我們可以看到各國政府有愈來愈多的法規來規範獨立理財顧問,為的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但是在台灣,我們對消費大眾保護的法規可以說是一片真空。金融主管機關對業者的規範多如牛毛,但是真正發生金融消費糾紛時,社會大眾往往必須自力救濟,走法律途徑、訴訟等,不但曠日廢時,其結果可能也不見得能夠給社會大眾一個安心的保障。

美國財務規劃協會FPA(Financial Planning Association)的網站有這麼一段話:(財務規劃)執業準則–所有財務規劃服務必須根據以下的標準來進行:客戶利益優先,以應有的謹慎和最大誠信原則的行為執業,勿誤導客戶,充分與公平揭露所有資訊,揭露並公平處理利益衝突。

其中的勿誤導客戶,充分與公平揭露所有資訊,我覺得正是台灣的金融從業人員最為欠缺的,從業人員為了業績往往便宜行事,沒有把金融商品的風險告知客戶。最常見的是:為了促成業績,於是研究出各種行銷話術,把產品重新包裝,把配息、固定收益等等引誘人的標籤套到某種商品上,讓客戶趨之若鶩的購買,但是對於商品的細節:商品的本質、風險等卻避之不談。於是客戶花了一堆錢買了他們以為是沒風險的、固定獲利的商品,結果真正商品的本質卻是一項投資的商品,投資本金是不保證的,固定收益的配息也不是保證的,所以你說投資理財,你投下了一大筆錢,你一定會賺錢嗎? 那可不一定。

如果你常常在金融從業人員的慫恿下,衝動去買商品,本身也不想花時間去做了解,去累積一點金融常識的話,你是很有可能會愈理財卻愈窮的。

最近看到一篇報導:繳600萬月領4萬的保單退休族超愛 ,現在理專賣的最夯的一種保單是號稱配息可以領終身的保單,據說躉繳保費600萬元,每月可領到約4萬元現金。能夠這樣配息,是因為這600萬,扣除保險成本及費用後,全部投資一檔號稱年配息8%的平衡型基金,一年8%的報酬換算下來,就是一個月領到4萬元,但是真的是這樣子嗎?

看到金融從業人員跟你介紹這樣的商品,你可能覺得相當好衝動想去購買,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你其實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

1.  商品的報酬率合理嗎?

如果現在三年定存利率才1%,保單號稱年報酬率8%,這樣合理嗎? 首先你要知道的是:現在台灣保單的預定利率在2%左右,但是預定利率並不是實質報酬率,如果算下來,真正報酬率是連2%都不到的。所以現在已經買不到,像以前那種高預定利率的儲蓄型保單,可以讓你買了就可以每隔一段時間領到一大筆錢。這種保單只要保險公司不倒,你可以按照保單設定的條件一直領下去,預定利率固定、你的錢也是保證領的到的。但是現在低利的環境下,也不可能出現有繳600萬,就可以月領4萬的儲蓄型保單。現在這種號稱可以領終身的保單,跟這個儲蓄險保單比起來可是有十萬八千里的差距,首先它是投資型保單,意思是盈虧自負,年配息8%只是理想狀況,你可以領的配息可不會是固定的、而且有保證的。

2. 美麗糖衣的背後是否有甚麼風險

本金保證不虧損的狀況下,才有可能每月領4萬,問題是它的本金有保證嗎? 既然是投資型保單,本金當然是不保證不會虧損的,如果本金減少了,配息自然也是會降低了。而且還有一個原因會讓它的本金減少,就是它可能是拿本金來配息的。如果你到基金公司的網站查它的配息資料,你會發現近一年來,它的配息約80%都是來自於本金。如果每年配息48萬,其中的80%來自於本金,等於本金每年減少38.4萬,10年後本金將只剩206萬,如果還是配息8%,你每年的配息將從48萬,降低為16.5萬(按此保單如果躉繳保費600萬元,扣除所有費用之後,實際進入投資帳戶的錢約590萬元)。

另外這是一檔變額萬能壽險, 每個月最大支出就是保險費用與壽險的危險成本,它會隨著年紀、壽險成本提高,會愈來愈多。投資帳戶每個月會扣掉保險費用、保單管理費、壽險成本,而這個也會讓投資的本金愈來愈少,配息當然也就減少了。

我常說金融商品沒有好壞,只是要賣給合適的人,現在金融業的環境,從業人員就是需要有業績,才有收入。從業人員銷售商品是正常的,至於他們是否能夠秉持職業道德,把商品的真實內容、風險等告訴消費者,那可能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與其說你買了金融商品後,產生問題再來找業者理論、求償等等,往往曠日廢時,其結果可能也不會如你的預期。倒不如一開始就做好把關的動作,不要衝動購買不懂的金融商品,有疑問可以找專業人士做諮詢,問清楚了再來購買,免得錢用在不對的商品上、無法符合自己理財的目標,本來理財應該是要愈理財愈多的,這下子卻變成錢愈理愈少,這就達不到我們理財的目的了。

 

 

為什麼銀行愛推銷儲蓄險、不愛賣醫療險?

 

上周參加一個財富管理論壇,幾個銀行高階主管談到現在台灣發展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碰到的問題,不約而同提到銀行希望能用全面性的財務規劃,更了解客戶需求、深耕客戶,否則他們掌握的只是客戶在他們銀行投資、存款等資產,對其他稅務、信託、家族傳承等需求,其實碰觸不到。如果可以替客戶提供更完整服務,是留住客戶(尤其是高資產族群)的關鍵。如果理專只能銷售金融商品,客戶可能只會比較幾家銀行誰的條件好,資金就移往別家做投資,對銀行忠誠度不高,這也看出這些銀行已經看到消費者需求改變的趨勢,他們已著手研擬因應之道。

不過多數金融業者還是處在不斷銷售商品的現狀中,真實狀況如:親戚有次問我:他有一張保單,如果要解約該如何處理,原來是他去銀行查詢餘額,他有一筆190幾萬定存,理專告訴他可以把他轉到一個利息更好的方案,於是他同意購買一份保單。但後來才發現,原來那是6年期保單,他每年都要繳190幾萬,而他以為只要繳一年。還好最後是因為他的存款金額跟實際要繳的保費有差距,他的保單因為無法扣到款就不成立了。

其實理專也有為難之處,我相信多數理專也希望幫客戶做好服務,但就如我上篇文章所說,現行銀行計算基金業績與銷售獎勵計算的基礎都採「基金流量」而非「基金存量,」銀行對理專要求的就是每個要達到業績標準。在這種環境下,理專大概也只能先賣佣金高的商品。消費者如果想要錢花在刀口上,需注意以下幾點:

1.在銀行買保單與跟保險業人員購買是不一樣的

銀行理專喜歡賣可以做簡單銷售的商品,如果是佣金少、商品複雜,無法用三言兩語打動客戶,基本上不受歡迎。因此你應該不會在銀行找理專買醫療險、殘扶險這類複雜度較高,需要更多專業說明的商品。銀行賣的保險商品大抵是短年期儲蓄險、類定存保單,這種不需要太多解釋。 你需要認清楚跟保險從業人員買保單,跟理專購買的差別,除非理專是以前有保險業務員的經驗,否則基本上理專對這類較複雜、需要較多時間解釋的商品,一般不會主動銷售。因為他除了前端銷售複雜度高以外,能夠創造的業績額度也不高,後續變更、理賠等也需要專業的服務,要購買這類商品還是找保險從業人員比較好。

2.投資你自己也要做點基本功課,慎選你的理專

對於投資,你不一定要懂技術分析、知道經濟發展趨勢等,但一定要慎選理專。好的理專是不少,但不顧客戶權益、只為達成手續費目標的理專也大有人在,因此該有的自保之道,還是不要把存摺、印章等完全交給理專保管,對於在銀行的投資你也需要適當做管理:

a.找一個願意傾聽你、了解你投資需求的理專

好的理專應該是願意聽你說話,而不是只看你在該銀行的投資、存款金額有多少。他們也會留意你的狀況:希望投資多久?是退休準備還是其他用途等。而你也應該跟理專溝通清楚:你想做投資的目的,期望是什麼?你預期投資報酬率,希望的投資管理方式是如何。稱職的理專是:他們會顧慮到你的需求,而不是只把你當成達成手續費收入目標的客戶而已。

b.遠離頻繁做標的轉換的理專

投資標的轉換有時是必要的,但太過頻繁(曾聽一個外商銀行理專說,她幫一個客戶的標的一個月轉換了12次),損失的是你的錢。因為你可能還沒賺到報酬,光手續費就付出不少(買進有申購手續費,賣出有信託管理費)。正常的投資管理也許一年只需要轉換1、2次就好,如果理專常以現在投資標的報酬不佳,可以轉換到較好的標的這種藉口說服你轉換,卻對以下問題沒法說出個所以然來:

為何要做這樣的轉換?
轉換前後的差異在哪?
對你的投資可能帶來哪些影響?等等

那你可以合理懷疑你的理專,只是為了達到銀行業績要求,要你轉換,你應該考慮換個理專。

3.Fintech時代你需要不同的思維

現在大家都在談Fintech金融科技創新,談金融交易去中間化。消費者要求的是更省成本、更個人化的服務,網路科技也將帶來金融服務業巨大革命。當Block Chain(區塊鏈)技術,可以解決安全認證的問題後,多數金融交易都將網路化,上銀行辦貸款、買基金、投保等可能都不再需要面對面服務。

這時你可以思考,投資理財方面你可以有幾種選擇:

一是你找個可信任的理專,繼續幫你做投資。

二是你有時間、也有專業,可以利用基富通基金平台(它把台灣有核備的基金都納入平台)自己做投資管理。

另一個是你如果希望做全面性規劃,你可以找財務顧問幫你,畢竟投資只是理財其中一環,其他可能還需要考量到稅負、信託、資產傳承等問題,這時你會需要財務顧問的協助,現今金融環境,你很難找到一個有專業又非商品銷售導向的人員協助你,一個合適的財務顧問,是另外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

延伸閱讀:基金老是賠錢的真相!94%投資人不到一年就賣掉,理專卻忙著領業績獎金

不要縱容保險業不肖業者

DSC_0024最近一則新聞:金管會將在今年10月標售朝陽人壽,人民民主陣線赴金管會抗議,要求金管會收回朝陽人壽的「接管」命令,改為直接勒令朝陽人壽「停業、解散」,避免因為安定基金接管、還要賠付,等於全民埋單、圖利財團。金管會回應說若要朝陽人壽停業、解散,那朝陽人壽保戶的保單權益,誰來負責?

金管會賠付的這些錢是來自於保險基金,它的來源是從各家保險公司每年總保費收入提撥千分之一而來,這個基金所賠付的,是每位保戶所繳保費提撥的。如果安定基金錢不夠用則報請主管機關同意後,由安定基金去跟金融機構借款!

說真的,人民民主陣線赴金管會抗議的不是沒有道理。在美國保險公司倒閉是常態,在日本2011年大和生命保險公司倒閉,1997年到2001年,短短4年就有8家保險公司倒閉。為何獨獨在台灣,金管會把保險公司不能倒當成是天條,一定要每個保戶原有保障都不受影響?這到底是在保障不肖業者,還是保障消費大眾?很值得懷疑跟探討:

一、100%的保障讓不肖業者與業務員肆無忌憚

如果你知道再怎麼掏空保險公司、怎麼胡亂經營,最後金管會一定會出來接管、一定有人會來接手,保險公司經營者真的可以為所欲為,業務員也可以跟客戶說:放心啦,保險公司絕對不可能倒,有政府當靠山怕什麼?於是一張平凡無奇的增額壽險保單,可以被業者包裝成優惠存款帳戶,第二年繳不起保費,可以再保單貸款再賣一張保單,千奇百怪的亂象都有。

買保險是為了求保障,老百姓賺的也是辛苦錢,保單應該受到保障,但為什麼是每一家壽險公司,每一張保單都需要100%保障?在銀行的存款也是大家的辛苦錢,但銀行存款保險,一家銀行最高也只有300萬保障,對比一下這個合理嗎?

2013年新聞:金管會副主委王儷玲宣示,問題保險公司經營不善之虧損不應由全民埋單,為維護全體保戶之最大權益,保戶必須自己承擔謹慎選擇保險公司的風險,一旦再有「第二家國華人壽」出現,政府很可能不再全額負擔該公司保戶權益,也就是說,台灣即將和日本一樣,步入 「保單不全賠」時代。

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與政治大學風險與保險研究中心曾於2013年6月26日共同舉辦研討會,指出……但此類問題保險公司之缺口若是透過保險安定基金全額理賠,等同於將私人企業經營不善之虧損由全民埋單,不但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也容易鼓勵道德危險,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破壞保險市場健全發展秩序……

所以很多人的共識是:問題保險公司接管後,其經營不善之虧損不應由全民埋單,但金管會卻在之後政策大轉彎、避口不談保單不全賠政策,2015年國泰人壽接手幸福人壽、國寶人壽後,金管會又賠付303億元給國泰人壽。

問題保險公司被接管後,難道只有以投保大眾的錢去補貼經營不善的保險公司這種方式?事實上在保險法是這麼規定的:

第149條之2(接管人之義務及職務之執行)

接管人執行職務而有下列行為時,應研擬具體方案,事先取得主管機關許可:

一、增資或減資後再增資
二、讓與全部或部分營業、資產或負債
三、分割或與其他保險業合併
四、有重建更生可能而應向法院聲請重整

保險法本來就授予接管人,可以對經營不善的保險公司做減資、讓與或分割等處理,甚至是保險公司倒閉,主管機關情商其他業者承接時,接管的公司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對倒閉公司的保戶調漲保費或降低保額的。這才是負責任的態度,對不良的業者採取適當處置,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一律全額賠付,想想看這些虧損有多少是業者故意、業務員不當銷售造成的?如果是保戶貪圖利益,沒有審慎判斷保險公司財務是否健全而買這些保單,他們難道不該負一點責任?

保險公司本來就是民營機構,是要賺錢獲利的,經營不善當然也有倒閉風險,主管機關應該放手讓市場機制去主導保險市場的運作,過度干預恐怕只是暫時把風險隱藏住而已。承接這些經營不善的壽險公司的接手公司如果不好好經營,以後的虧損可能是高達幾千億,主管機關也許想救也救不了了!

二、消弭資訊的不對稱讓消費者更有保障

現在大家都在談Fintech金融創新,網路科技讓電子商務等新金融消費型態日新月異,讓消費者更加的方便。台灣保險業這方面的發展實在落後很多,因為資訊不對稱,讓不肖業者與業務員有動手腳空間。保險商品也太過複雜,讓消費者無所適從,主管機關應多多鼓勵網路投保,讓資訊公開攤在陽光下,簡化投保手續,讓消費者更能依照自己需求挑選適合的保險商品,而不是依靠人情推銷或話術刻意包裝,去買到不合適商品。

51%台灣老人後悔沒早一點存退休金!

滙豐集團最近公布一份「未來的退休生活」調查結果,他們在16個國家調查超過1萬8000名受訪者。調查發現:全球超過31%已退休人士表示,他們很後悔沒有提早為退休做準備,如果可以重來,他們希望能更早開始為退休做準備。而台灣已退休人士,後悔沒有提早為退休做準備的比率高達51%,排名全球第一。而全球已退休人士與未退休人士覺得退休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的比率,全球平均是:未退休人士是64%,已退休人士67%,台灣則排在倒數幾名:未退休人士是54%,已退休人士53%,顯示台灣人對退休滿意度或期望值不高,這份報告也點出幾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20160815後悔退休

 

這份報告指出全球有24%的尚在工作中、未退休人士,還沒有為退休做準備,而已經開始做準備的人,平均其中有46%的人因故停止,或遇到困難就沒再繼續。而這個比率,在16個國家中台灣居然是排名第二、高達54%的人還沒開始做退休準備,或因故中斷了。

20160815未準備退休

20160815退休期待

 

 

對於退休金來源的期待顯然全球都類似,多數人會以現金儲蓄存退休金,但對於政府退休金的期待,已退休及尚未退休的人差異很大。上圖中比率:未退休的30%,對比已退休的45%,可見因為經濟疲軟,各國政府財政困難,未退休人士對於以後是否可以拿到政府退休金的期待,已沒那麼有信心了。台灣人對退休金來源是來自於政府退休金的期待是37%,低於全球平均的45%,顯示大家對於退休,是否可以領到勞保老年給付及勞退新制退休金的期待都很沒有信心。

退休金來源是否有什麼替代方案?報告指出可能選項包括:換小一點的房子、賣掉房子,或由子女提供資助。在已退休人士的財務支出方面,全球41%的人有借貸、欠款,50%的會對其他人提供財務上支援,而台灣比率是:借貸25%,財務支援他人50%,顯示在退休前要對可能的財務支出做好管理,免得退休後還有債務或需要資助子女,影響到自己退休生活品質。

這份報告指出台灣人對退休金準備的情況是:已退休人士有一半以上,都後悔沒有早一點做退休準備,但同樣有高達54%的人還沒開始做退休準備,或因故中斷,這二項比率台灣都是名列前茅,可見在退休準備上,跟全球比起來,台灣人在退休準備這件事上非常需要加強,退休準備應該怎麼做?以下提供幾點建議:

1. 人生理財藍圖先理清楚

很多人知道要存錢,但不知為什麼要存錢,存錢有什麼用途、需要存多少才夠,因此時常好不容易存了一大筆錢,突然要修車、房子要裝修等又把這筆錢用掉,因此就像這報告中說的:高達54%的人還沒開始做退休準備或因故中斷了。

改善方法是:利用一點時間把自己想完成的財務目標列出,每個目標要有明確需要完成的時間,以及需要準備的金額,配合自己的財務現況(收入、支出狀況,每月可以有多少錢用來做財務目標的準備等),整理出來後,每個月就固定撥多少金額投資或儲蓄。因應不同需求,可能選擇不同金融工具投資(如5年後要買房,跟20年後要退休,投資方式與工具選擇會不一樣)。一旦規畫出來,儲蓄投資這件事就要長期做下去,不能因為其他原因去挪用計劃中的錢,你才有可能在需要錢完成這些目標時,有足夠的錢可以用。

2.退休準備有其不可替代性

一般人因為退休時間還早,只看到眼前的需求:購屋、買車等立即的需要,卻忽略退休的準備,可能到了45歲、50歲才意識到,需要開始為退休做準備。因此在時間有限狀況下,可能造成準備不足的狀況。

大家應該要體認:退休準備有其不可取代的必要性,你不能把它排在購屋、買車、存子女教育基金等目標之後,等到即將退休時,才來著急退休準備不足。其結果就是因為準備時間太短,你必須要花更多成本或冒更多投資風險,才能達到所需退休準備。你也不要對政府退休金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一般上班族能拿到的勞保老年年金與勞退新制退休金,頂多可以支應你退休所需生活費的2~3成,大部分退休金還是得靠自己,而且必須提早開始做準備,才能事半功倍。

3. 存退休金最好是獨立帳戶長期投資

退休金準備往往長達10年、20年,要怎麼維持不中斷?除了固定提撥收入一部分儲蓄與投資外,你必須用對管理方式。除了要獨立帳戶、專款專用,不要跟其他日常開銷混在一起,還要慎選投資工具、做好投資管理。這份報告指出:尚在工作且有做退休金準備的人,有68%有從專業人士等處取得資訊與建議,他們覺得會有快樂的退休生活;而沒有從專業人士等取得資訊與建議的,只有55%覺得他們會快樂退休。如果有需要,可以尋求財務顧問的協助,提供退休規劃、投資管理等諮詢服務。

你還在計算保單的報酬率嗎?

ds你可能也有類似的經驗,到銀行辦個匯款,理專開始跟你遊說:現在有比定存利率還高的商品,您要參考一下嗎? 尤其是她(他)如果看到你的存款簿有幾十萬(或更多)存款時,會更加起勁地做推銷。據報導今年3月全體壽險公司新契約保費收入1372.73億元,新契約排名前10大壽險公司類定存保單(包括傳統壽險、利變壽險、利變年金險)銷售金額加起來就衝破1,000億元,你也有跟到這一波風潮,買了這些類定存的保單嗎? 網路上現在也有一堆文章在討論壽險保單的投資報酬率、 IRR(內部報酬率)如何計算的文章,一時之間真是讓人有種錯覺:曾幾何時壽險公司已經變成最大的吸金公司? 短期儲蓄險當道,從業人員似乎也樂於迎接這一波波因為銀行存款處於低利率所帶來的”無窮商機”,但是身為消費者的您,這時可要靜下心來先好好想清楚幾件事:

  1. 你有買到你需要的足夠的保障了嗎?

千萬別忘了保險的功用就是讓你來轉嫁風險用的,你把因為意外或疾病可能造成的財務風險,藉由購買保險把風險轉由保險公司承擔,叫轉嫁風險。你因為銀行利率太低去買類定存保單,但是首先你有算過你買夠了你需要買的保險額度了嗎? 長久以來國人壽險保障偏低,根本不足以支應一個家庭,萬一發生風險時需要的保障,現在恐怕又更為嚴重。不信你可看一下保險業公開資訊觀測站的資料(壽險業務概況表),2015年各家壽險公司當年度的新契約保額,與現存的有效契約保額的比較,有14家公司當年度新契約平均保額都在100萬以下,但是新契約平均保費卻都比有效契約的平均保費高出好多倍。

20160622壽險概況

這顯然是類定存保單這些高保費、低保障的險種產生的效應,什麼是風險轉嫁,就是你利用保險的槓桿作用,以最低的保費得到最高的保障,這才叫風險轉嫁。例如你買意外險,一年繳1, 200元,保險公司提供你100萬的保障,槓桿倍數是833倍;25歲年輕男性用一年4,710元,買一張20年期保額100萬的定期壽險,槓桿倍數有212倍,這才是發揮了保險該有的保障功能

在買這些儲蓄保險前,你應該先去看看你的保單:你是否有根據自己的財務狀況,做了適當的風險轉嫁規劃:

(1).家庭風險轉嫁

萬一家庭經濟供應者發生風險時,希望為家人提供的保障:計算家庭日常月生活開銷x希望保障年數+負債+未還貸款+希望為家人完成的目標準備(子女教育基金等)…等等,去算出應該購買的壽險保障額度,再根據這個去投保適當的壽險額度。
(2)稅務風險轉嫁

曾聽一個代書朋友說過一個真實案例:長輩過世後,子女沒現金繳納遺產稅,後來被有心人詐騙,以2, 000萬賤賣一筆市價上億的土地,來換取現金。常看到高資產族群擁有眾多不動產,卻沒考慮到後代可能沒有現金可以繳納遺產稅,但是這個其實是可以利用保險來做預留稅源的規劃,就可以避免掉這種問題的。

  1. 用保險來做資產保全,不是拿來當投資工具

在一大堆網路文章在討論類定存保單的投資報酬率IRR,可能讓你看的眼花撩亂,你可曾思考過你的資金是要做甚麼用途? 如果它不能跟你的財務目標的規畫連結在一起,你可能是病急亂投醫,到時候也許無法達到你希望的結果。因為保險公司本質是在提供保障,而非投資,從以下這份保險事業研究發展中心的資料,從資產報酬率欄位,你可以看到多家壽險公司的資產報酬率都不到1%,你可以得到佐證(按: 此數字顯示公司資產之獲利能力,愈高者代表績效愈好,它的計算式為:資產報酬率=【稅後損益+利息支出×(1-預計所得稅/稅前損益)】/ 平均資產總額,平均資產總額=(期初資產總額+期末資產總額)/ 2″)。

如果你是年輕人,你希望藉由這樣來累積第一桶金,那你應該是做更積極的投資,利用基金、ETF(指數型股票基金)等等工具,承受適當的風險,來換取較高的投資報酬率。因為你可以工作、賺取收入的時間還很長,你可以以承擔較高的風險來換取較高的報酬率,如此可以加快你資金累積的速度。因為報酬率是一個關鍵因素,如果投資10萬元,報酬率1.5%,需要48年才會變成20萬元,但是如果在6%報酬率下,只需12年,10萬就會成長為20萬了。

如果你是中壯年想要累績退休金準備,你可以做的應該是把保險用來當退休現金流的一個保障機制。例如你希望退休後每月有6萬的生活費,你可以規劃其中1/3來自於勞保老年年金及勞保退休金給付,1/3來自於穩健型投資組合(全球股市、新興國家股市、美股等ETF或基金) ,及固定收益型投資組合(投資級債券、大型股配息型債券ETF、基金等),另外的1/3是來自於保險年金、變額年金等給付。如此一來,你將有2/3的退休現金流來自於確定給付(保險年金、勞保給付等),但是同時你還有部分資金可以來創造較高的投資效益,為你的退休現金流增加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