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觀如何影響你的人生

原文刊登於商周財富網:

卡費一定全額繳清的人,為什麼無法成為有錢人?四種對金錢的盲點

財務問題往往是個人與家庭壓力最主要來源,但你可能不知道:從心理學觀點,我們對金錢的看法、信念等如何影響我們。 Bradley Klontz博士及 Sonya Britt博士是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教授、財務心理學家,也都是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的持證人,他們曾做過一項金錢信念(money Script)的調查。

這調查針對422人,問他們72個金錢信仰方面問題的看法,歸納出四種不同金錢信念類別。研究指這些金錢信念影響我們在財務上的行為,如何反應、做決策等。這些問題像是:

1.人們會富有都是因為從別人那裡不當得到利益
2.金錢能解決我所有的問題
3.金錢是所有邪惡的根源
4.你不應該告訴別人你賺了多少錢及怎麼賺到錢

了解一個人的金錢信念,可以預測他可能會有哪些財務不適當行為,如金錢上的不忠,背著配偶藏錢、強迫購買症、病態沉迷賭博、強迫性囤積、財務無法獨立,依賴朋友家人等等。

曾看過一個人在金錢上非常小心翼翼,有次他的保險業務員在問他的銀行帳號,因為他的保單要用自動轉帳,結果他卻說:不行,我的帳號怎麼能讓你們知道。還有人創業完全沒有準備,生意都不知從那來,就大張旗鼓舉債開公司。在財務處理上,形形色色各種人都有。

這些金錢信念有4種:

1.金錢趨避(Money Avoidance)

覺得金錢邪惡,不應該有錢。對這類人來說金錢常是引起恐懼焦慮或逃避的外力,他們會擔心信用不良,帳戶透支。他們可能破壞自己財務上的成就,避免花錢,甚至必要開銷也不支出。金錢趨避者一般收入不高,富有的人通常不會認為有錢是壞事,年輕人通常有這種傾向,但隨著年齡增加,這種傾向慢慢會降低了。

2.金錢崇拜(Money Worship)

這種人覺得收入增加或意外之財會解決所有問題,這是有爭議的,因為在基本舒適性需求外,很少證據能證明財富跟快樂是一定直接關係。美國的研究是家庭年收入在75,000美金以上,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幸褔跟金錢有重大關連。這種人們通常會有高額卡債及其他債務。

3.金錢即身分地位(Money Status)

研究發現如果過度在意金錢上的成就,太注重物質生活,通常幸福感很低,自我實現、活力跟快樂的程度也不高。他們容易極度焦慮,身體常有很多病痛。Klontz 及 Britt說這種人過度花費、或過度冒險,只為快速財富,提升社會地位,這種金錢行為很危險。

這種人認為資產代表自己的價值,因此打扮得光鮮亮麗,開名車住豪宅,他們要證明給別人看,炫耀自己的成功,即使舉債也在所不惜。

4.金錢警覺性高(Money Vigilance)

這種人通常會對錢特別在意,平常相當節儉,對存錢非常焦慮。他們會感覺永遠存不夠錢,對現有生活不滿意,他們無法好好享受財富。他們通常信用卡帳單都會全額繳清,不會去多付循環利息。

兩位教授認為,這些信念是小孩時期就發展出來,父母、老師不知不覺就把一些觀念烙印在子女腦海裡。例如為了鼓勵他們取得好成績、做家事,給錢獎勵,久而久之,他們可能會認為有錢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用錢衡量所有價值。如果小孩從小看家中衣食無缺,想花什麼錢都可以,父母也在外人面前炫富,子女長大自然也可能有金錢崇拜、金錢即身分地位的傾向。

這種金錢信念在家庭中會一代傳一代,子女會依循父母、家庭的模式處理財務,它會下意識驅動一個人的財務行為。

思考一下,金錢警覺性的信念,是否讓你在投資上過於小心,擔心波動,因此錢只敢放定存或保險。於是你的可升息資產比例太低,投資效益不高。或金錢即身分地位的信念,讓你每2、3年就換車,覺得一定要開新車才有成就感。但每次換車,你的收入足夠負擔嗎?是否為你帶來更多債務?了解這些金錢信念,也許可以給你一次檢視個人財務狀況的機會。

直接預約免費諮詢

希望針對自己的財務狀況做深入討論, 請下載財務規劃預約諮詢單 , 於填寫完後再以E-mail回傳資料

為何愈理財你卻愈窮

我上週到摩納哥參加獨立理財顧問大會CIFA(Convention of 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or 網站: cifango.com),所舉辦的三天論壇,CIFA是總部在瑞士的一個非營利基金會。它一開始時是由一些財務相關的企業家所成立,它成立的目的在強化獨立理財顧問(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ors (IFAs)的角色,以落實保護投資人的利益。CIFA 目前已有超過40個國家的IFA協會支持,背後代表是超過30萬名獨立理財顧問。CIFA每年舉辦這樣的論壇,開放讓世界各國的立法及金融監管單位、獨立理財顧問、銀行業者等參加,2017年5月30日至6月1日在摩納哥舉行的論壇,為其第15屆的年會。獨立理財顧問指的是:他(她)是不屬於任何金融機構,不以銷售商品為導向,提供客觀的理財諮詢服務。日本理財規劃顧問協會的網頁就有這麼一段文字:理財規劃顧問就是對於生活與金錢,擁有豐富知識的"家庭經濟醫生"。

在會中一個英國的教授介紹英國2013年開始實施Retail Distribution Review (RDR) 後的檢討,RDR限制財務顧問提供基金等投資諮詢給客戶時,不能由基金公司等收取佣金。在分組討論時,我們那組的主持人問我,我們對獨立理財顧問IFA有何法令限制,我說在台灣做IFA的人太少,政府也沒有任何這方面的法規。晚餐時一個比利時人也表示:他們也有一個法令,IFA不能收取任何保險、基金等佣金。 我們可以看到各國政府有愈來愈多的法規來規範獨立理財顧問,為的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但是在台灣,我們對消費大眾保護的法規可以說是一片真空。金融主管機關對業者的規範多如牛毛,但是真正發生金融消費糾紛時,社會大眾往往必須自力救濟,走法律途徑、訴訟等,不但曠日廢時,其結果可能也不見得能夠給社會大眾一個安心的保障。

美國財務規劃協會FPA(Financial Planning Association)的網站有這麼一段話:(財務規劃)執業準則–所有財務規劃服務必須根據以下的標準來進行:客戶利益優先,以應有的謹慎和最大誠信原則的行為執業,勿誤導客戶,充分與公平揭露所有資訊,揭露並公平處理利益衝突。

其中的勿誤導客戶,充分與公平揭露所有資訊,我覺得正是台灣的金融從業人員最為欠缺的,從業人員為了業績往往便宜行事,沒有把金融商品的風險告知客戶。最常見的是:為了促成業績,於是研究出各種行銷話術,把產品重新包裝,把配息、固定收益等等引誘人的標籤套到某種商品上,讓客戶趨之若鶩的購買,但是對於商品的細節:商品的本質、風險等卻避之不談。於是客戶花了一堆錢買了他們以為是沒風險的、固定獲利的商品,結果真正商品的本質卻是一項投資的商品,投資本金是不保證的,固定收益的配息也不是保證的,所以你說投資理財,你投下了一大筆錢,你一定會賺錢嗎? 那可不一定。

如果你常常在金融從業人員的慫恿下,衝動去買商品,本身也不想花時間去做了解,去累積一點金融常識的話,你是很有可能會愈理財卻愈窮的。

最近看到一篇報導:繳600萬月領4萬的保單退休族超愛 ,現在理專賣的最夯的一種保單是號稱配息可以領終身的保單,據說躉繳保費600萬元,每月可領到約4萬元現金。能夠這樣配息,是因為這600萬,扣除保險成本及費用後,全部投資一檔號稱年配息8%的平衡型基金,一年8%的報酬換算下來,就是一個月領到4萬元,但是真的是這樣子嗎?

看到金融從業人員跟你介紹這樣的商品,你可能覺得相當好衝動想去購買,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你其實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

1.  商品的報酬率合理嗎?

如果現在三年定存利率才1%,保單號稱年報酬率8%,這樣合理嗎? 首先你要知道的是:現在台灣保單的預定利率在2%左右,但是預定利率並不是實質報酬率,如果算下來,真正報酬率是連2%都不到的。所以現在已經買不到,像以前那種高預定利率的儲蓄型保單,可以讓你買了就可以每隔一段時間領到一大筆錢。這種保單只要保險公司不倒,你可以按照保單設定的條件一直領下去,預定利率固定、你的錢也是保證領的到的。但是現在低利的環境下,也不可能出現有繳600萬,就可以月領4萬的儲蓄型保單。現在這種號稱可以領終身的保單,跟這個儲蓄險保單比起來可是有十萬八千里的差距,首先它是投資型保單,意思是盈虧自負,年配息8%只是理想狀況,你可以領的配息可不會是固定的、而且有保證的。

2. 美麗糖衣的背後是否有甚麼風險

本金保證不虧損的狀況下,才有可能每月領4萬,問題是它的本金有保證嗎? 既然是投資型保單,本金當然是不保證不會虧損的,如果本金減少了,配息自然也是會降低了。而且還有一個原因會讓它的本金減少,就是它可能是拿本金來配息的。如果你到基金公司的網站查它的配息資料,你會發現近一年來,它的配息約80%都是來自於本金。如果每年配息48萬,其中的80%來自於本金,等於本金每年減少38.4萬,10年後本金將只剩206萬,如果還是配息8%,你每年的配息將從48萬,降低為16.5萬(按此保單如果躉繳保費600萬元,扣除所有費用之後,實際進入投資帳戶的錢約590萬元)。

另外這是一檔變額萬能壽險, 每個月最大支出就是保險費用與壽險的危險成本,它會隨著年紀、壽險成本提高,會愈來愈多。投資帳戶每個月會扣掉保險費用、保單管理費、壽險成本,而這個也會讓投資的本金愈來愈少,配息當然也就減少了。

我常說金融商品沒有好壞,只是要賣給合適的人,現在金融業的環境,從業人員就是需要有業績,才有收入。從業人員銷售商品是正常的,至於他們是否能夠秉持職業道德,把商品的真實內容、風險等告訴消費者,那可能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與其說你買了金融商品後,產生問題再來找業者理論、求償等等,往往曠日廢時,其結果可能也不會如你的預期。倒不如一開始就做好把關的動作,不要衝動購買不懂的金融商品,有疑問可以找專業人士做諮詢,問清楚了再來購買,免得錢用在不對的商品上、無法符合自己理財的目標,本來理財應該是要愈理財愈多的,這下子卻變成錢愈理愈少,這就達不到我們理財的目的了。

 

 

11萬月薪存不下錢如何因應之道

 

前一陣子看到一則報導:一對夫妻月薪也算不少,但是太太抱怨每個月剩下2到3萬當作生活費,沒有閒錢投資。他們2人的月薪加起來約11萬元左右,但扣除支出: 30, 000元保險費(先生工作比較危險,因此投保高額保險)、子女教養費27, 000元(小孩托安親班、補習學英文)、雙方孝親費22, 000元,以及貸款之後,已所剩無幾。以他們夫妻的薪水說起來也算不低,但是存不下錢來卻是一個亟待改善的問題。報導中說先生的工作是消防員,太太是保險從業人員,以他們的現況:先生的工作風險高,家裡的預備金也不多的狀況下,如果碰到緊急狀況可能就沒辦法應付了。像這種情況如果你發現自己個人/家庭每月的收入,付掉支出都沒有結餘、沒有辦法存的下錢的話,這其實已經是財務上的一個警訊:警告你該好好檢討一下家庭的財務了。這樣的情況有幾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1. 檢視自己的財務狀況是否健全

以他們的收支狀況,財務收支報表數據呈現出來大概是這樣子:每月結餘可能是零或是一點點,年度收入結餘可能是來自於年終獎金等收入。

20160922%e6%94%b6%e6%94%af%e8%a1%a8

在財務規劃報告書上,如果用一張財務儀表板的圖來呈現他們的財務現況,大約是如下圖的圖表。這些燈號,綠燈是安全、黃色代表警示、紅色是已經出現問題了。如果圖表中出現了紅黃色燈號太多,那就真的是要好好注意,改善家庭的財務狀況了。
以這一對夫妻的例子:他們每月都沒存下錢月餘絀是0,年度的結餘也許有一點,比例也不多。這會造成他們沒有多餘的錢去做投資,因此收入是100%來自於薪水,生息資產是0 (基金、股票、投資性不動產等可以產生投資報酬的資產)。這代表著沒辦法藉由投資為未來多做準備,也沒辦法因為投資的獲利來累積資產,所以家庭的財務狀況在現金流量方面是需要立即改善的。一般建議月餘絀比例是10%~20%,也就是月收入的1~2成是可以存下來做投資或儲蓄的。

20160922%e7%8f%be%e6%b3%81%e5%88%86%e6%9e%90

而另外一些指標可以顯示家庭財務是否安全的,在企業財務上常常用流動比來看一家公司是否有足夠的現金來應付財務危機,它的公式是:
流動比流動資產+金融資產) / 短期債務

流動比率越高公司短期發生財務危機的機率也越低,流動比通常是大於 200%,否則如果在短時間之內公司臨時需要一筆資金,但是卻一時借不到,這間公司就很可能會陷入財務危機。而這個同樣可運用在家庭財務上,這個流動比正常值是應該在1~2倍,也就是說一個家庭的流動資產+金融資產加起來應該至少是短期債務1~2倍的金額,這些可能是現金存款、基金投資、股票投資等等易於變現的資產,萬一家庭碰上什麼樣的財務危機時,就有足夠的財務資源來做應變。

這些的家庭財務指標平常應該多做留意,讓自己的家庭財務趨於健全,如果像這個案例日常的開銷就等於當月的收入、完全都存不下錢來,這絕對不是一個健康的財務狀況。改善的方式:一則是檢視家庭支出項目金額是否過高,或是支出是可以刪減的,從降低家庭支出著手,再來是看如何增加收入,讓家庭收入的一定比例,是可以用來做投資儲蓄、為未來做準備的。

  1. 存錢從來都不是花到有剩下再存的,都是要有紀律強迫自己存的

你以為錢賺得多就會存的多嗎? 不見得,我們常看到夫妻一年薪水約300萬、400萬但是沒在存錢,反而是月薪3,4萬塊的,他們可能一個月就可以存下一萬塊。你認為每個月的錢一定要花完還有剩,才有可能存下錢嗎? 對不起讓你失望了,如果你一直抱持著這種觀念,那你可能永遠都存不了錢。錢不是花剩下的再來存的,而是拿到薪水的時候,就要把該存的錢先存下來了,剩下的部分才是用來做日常開銷的。
會存的下錢的是因為你知道不能賺多少就花多少、要把一部分的錢付給未來的你。因此你會訂下一些未來的財務目標,這些目標有完成的時間及需要的財務資源金額,接下來你會檢視自己的財務現況,看看以現在的收支狀況,有多少比例的收入是可以存下來,為完成這個目標而做儲蓄或投資的。

因為有計畫性、有目標的去做,你將可以因為這樣子而能夠存的下錢,讓自己逐漸完成想要達成的財務目標。
這其實需要有計畫性、有紀律的做,甚至是強迫自己去存下錢來,存多存少不是一個問題,重要的是你改變了你的理財思維跟行為模式了嗎? 如果無法建立未雨綢繆這種觀念,恐怕賺再多錢你都沒辦法存下錢來!

 

 

51%台灣老人後悔沒早一點存退休金!

滙豐集團最近公布一份「未來的退休生活」調查結果,他們在16個國家調查超過1萬8000名受訪者。調查發現:全球超過31%已退休人士表示,他們很後悔沒有提早為退休做準備,如果可以重來,他們希望能更早開始為退休做準備。而台灣已退休人士,後悔沒有提早為退休做準備的比率高達51%,排名全球第一。而全球已退休人士與未退休人士覺得退休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的比率,全球平均是:未退休人士是64%,已退休人士67%,台灣則排在倒數幾名:未退休人士是54%,已退休人士53%,顯示台灣人對退休滿意度或期望值不高,這份報告也點出幾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20160815後悔退休

 

這份報告指出全球有24%的尚在工作中、未退休人士,還沒有為退休做準備,而已經開始做準備的人,平均其中有46%的人因故停止,或遇到困難就沒再繼續。而這個比率,在16個國家中台灣居然是排名第二、高達54%的人還沒開始做退休準備,或因故中斷了。

20160815未準備退休

20160815退休期待

 

 

對於退休金來源的期待顯然全球都類似,多數人會以現金儲蓄存退休金,但對於政府退休金的期待,已退休及尚未退休的人差異很大。上圖中比率:未退休的30%,對比已退休的45%,可見因為經濟疲軟,各國政府財政困難,未退休人士對於以後是否可以拿到政府退休金的期待,已沒那麼有信心了。台灣人對退休金來源是來自於政府退休金的期待是37%,低於全球平均的45%,顯示大家對於退休,是否可以領到勞保老年給付及勞退新制退休金的期待都很沒有信心。

退休金來源是否有什麼替代方案?報告指出可能選項包括:換小一點的房子、賣掉房子,或由子女提供資助。在已退休人士的財務支出方面,全球41%的人有借貸、欠款,50%的會對其他人提供財務上支援,而台灣比率是:借貸25%,財務支援他人50%,顯示在退休前要對可能的財務支出做好管理,免得退休後還有債務或需要資助子女,影響到自己退休生活品質。

這份報告指出台灣人對退休金準備的情況是:已退休人士有一半以上,都後悔沒有早一點做退休準備,但同樣有高達54%的人還沒開始做退休準備,或因故中斷,這二項比率台灣都是名列前茅,可見在退休準備上,跟全球比起來,台灣人在退休準備這件事上非常需要加強,退休準備應該怎麼做?以下提供幾點建議:

1. 人生理財藍圖先理清楚

很多人知道要存錢,但不知為什麼要存錢,存錢有什麼用途、需要存多少才夠,因此時常好不容易存了一大筆錢,突然要修車、房子要裝修等又把這筆錢用掉,因此就像這報告中說的:高達54%的人還沒開始做退休準備或因故中斷了。

改善方法是:利用一點時間把自己想完成的財務目標列出,每個目標要有明確需要完成的時間,以及需要準備的金額,配合自己的財務現況(收入、支出狀況,每月可以有多少錢用來做財務目標的準備等),整理出來後,每個月就固定撥多少金額投資或儲蓄。因應不同需求,可能選擇不同金融工具投資(如5年後要買房,跟20年後要退休,投資方式與工具選擇會不一樣)。一旦規畫出來,儲蓄投資這件事就要長期做下去,不能因為其他原因去挪用計劃中的錢,你才有可能在需要錢完成這些目標時,有足夠的錢可以用。

2.退休準備有其不可替代性

一般人因為退休時間還早,只看到眼前的需求:購屋、買車等立即的需要,卻忽略退休的準備,可能到了45歲、50歲才意識到,需要開始為退休做準備。因此在時間有限狀況下,可能造成準備不足的狀況。

大家應該要體認:退休準備有其不可取代的必要性,你不能把它排在購屋、買車、存子女教育基金等目標之後,等到即將退休時,才來著急退休準備不足。其結果就是因為準備時間太短,你必須要花更多成本或冒更多投資風險,才能達到所需退休準備。你也不要對政府退休金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一般上班族能拿到的勞保老年年金與勞退新制退休金,頂多可以支應你退休所需生活費的2~3成,大部分退休金還是得靠自己,而且必須提早開始做準備,才能事半功倍。

3. 存退休金最好是獨立帳戶長期投資

退休金準備往往長達10年、20年,要怎麼維持不中斷?除了固定提撥收入一部分儲蓄與投資外,你必須用對管理方式。除了要獨立帳戶、專款專用,不要跟其他日常開銷混在一起,還要慎選投資工具、做好投資管理。這份報告指出:尚在工作且有做退休金準備的人,有68%有從專業人士等處取得資訊與建議,他們覺得會有快樂的退休生活;而沒有從專業人士等取得資訊與建議的,只有55%覺得他們會快樂退休。如果有需要,可以尋求財務顧問的協助,提供退休規劃、投資管理等諮詢服務。

別把高收益債基金配息當退休收入唯一來源

20150720 Sky

2015年遠見雜誌曾做了一次退休理財生活大調查,這次調查是聚焦於退休生活的理財規劃。調查結果指出,以退休為投資理財目的、且投資基金者,有七成六投入在固定配息型基金上,而這類基金中以債券型基金為主配置者近一半。

交叉分析卻發現不管哪個年齡,都配置高比例的固定配息型基金,尤其是25~29歲族群、30~39歲,有投資基金者,分別有百分之百與超過七成擁有配息型基金。

這調查說約6成台灣工作者的退休準備不足,這結果並不讓人訝異,但是以退休為投資理財目的、且投資基金者,有七成六投入在固定配息型基金上,而且有近50%的人把債券型基金做為投資的主要配置,這就相當耐人尋味。如果這些投資人的都是已退休或是接近退休年齡的,把配息基金做為投資的主要配置這可以理解,但是25~29歲與30~39歲族群的退休規劃是投資在配息型基金,就相當令人納悶了。

巧合的是最近幾個已經退休的或即將退休的朋友,他們的投資組合中高收益債配息基金都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不是100%、就是超過80%以上都是這種基金,而且他們都以為這樣的投資是相當保守穩健的、每月固定配息也完全能夠符合他們退休規劃的需求,對於這種主要以投資於高風險的公司債基金的風險一無所知,這不禁讓人為他們的退休規劃擔心。在退休規劃的投資上面有幾個議題是值得探討的:

  1. 高收益債基金並非穩賺不賠,拿了配息你可能輸了本金

很多人買高收益債基金只看它的配息部份,認為它穩定配息可以提供退休生活費的來源,但是你可能忽略了高收益債基金淨值是會變動的、它是有可能造成虧損的。在金融風暴時亞洲區及全球型股票基金跌幅為-65%,而整體高收益債基金的跌幅也在-40%~-45%之間,高收益債基金並不是沒有風險的。

債券基金總報酬=配息金額+基金淨值漲跌,把以下兩項加總: (1)利息收入與(2)資本利得,才是它真正的報酬率。如果你買了高收益債基金,你可能以為它穩穩的每月配息就跟錢擺銀行定存一樣,但是這二者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銀行定存的本金可以100%拿回,債券型基金贖回時的淨值卻是會隨著市場利率變動,本金是有可能有虧損的。

舉例: 如果你買了100萬的高收益債基金,淨值10元,年配息5%,一年後淨值下跌1元

資本利損: (10元- 9元) ÷ 10元 x 100萬元 = 10萬

配息: 100萬元x 5%= 5萬元

則100萬本金-10萬資本利損+ 5萬配息= 95萬

總報酬率= 95萬÷ 100萬x 100%-1= -5%

下圖為一已退休人士將1, 000萬資金投資於基金,他以為他的投資中80%投資於低風險的債券基金、20%在股票基金。經過分析他持有的7支債券基金,多數是高風險的高收益債基金,從2007年7月1日起至2015年7月20日,其淨值下跌幅度多在40%以上,只有一支例外:BL美元高收益債基金,因是2012年才成立的,可見高收益債基金波動性是相當大的。

20150720債券下跌

  1. 退休規劃投資配置以穩健為原則

退休規劃可能有幾種狀況,一是你現在年紀尚輕,距離退休還有20年、30年的時間;二是你即將退休或是已經退休了。不管是何種狀況,你都需要為你的投資做好資產配置,合適的資產配置讓你可以賺取投資報酬,也能分散風險。因此我們會去做資產配置的平衡,讓投資配置中包括了股票與債券等標的,利用股票型基金賺取報酬,但是因為它可能有較高的波動風險,同時我們利用債券的穩定低波動性來降低風險,換取較穩定的低報酬。

但是我們看到蠻多人把高收益債基金當成類似定存的的工具,他們的投資組合中這種高波動的高收益債基金就佔了大部份比例,甚至全部是高收益債基金。債券基金並不是全部都是低風險的,有些債券投資於投資等級債或政府公債,這樣的債券基金可以發揮股債平衡、降低風險的效果。而高收益債基金則多數投資於信用等級較弱、違約風險較高的公司債,它的風險性是比前者投資於投資等級債或公債的基金風險要高的,它幾乎就相等於你買股票型基金一樣,因為股災來時,它下跌的幅度可能跟股票差不多。如果你把高收益債基金視為一般的債券基金,以為它是蠻穩定的、可以在市場危機來時為你發揮平衡風險的功能,那你就錯了,它會跟股票基金一樣賠的很慘。

從以下貝萊德環球政府債券基金A3美元、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AT級別美元這二支基金中持有的債券等級,你就可以看到貝萊德的基金主要買的是投資級債券,而聯博全球高收益債買的多數是非投資級債券,這二者的投資風險是截然不同的。

你的投資組合中的債券配置應該把這二種基金做適當比例的分配(例如60%~70%在投資等級債或公債的基金,30%是高收益債、新興市場債等) ,才能達到股債平衡的效果(按:高收益率債券指投資的債券評等低於標準普爾公司評等BBB等級,或穆迪投資服務公司評等Baa等級)。

20150720債券評級

3. 別把高收益債券配息當退休收入唯一來源

高收益債券配息蠻符合一般人退休的需求的,因為它有月配息的方式。想想看,如果有1,000萬投資在高收益債券基金,假設每年有6%的配息,一個月固定領50,000元配息做退休生活費,這是多麼棒的一件事。
問題是這些配息是變動的,它有可能會減少,更加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這些配息可能就是從你的本金配出來的。各家基金公司網站都會公佈其配息比率來自何處。例如下圖為二家基金公司網站公佈的配息比率,最右邊一欄:本金+配息顯示的比例就是配息來自於本金的比例。 如果這個月配息50,000元,但是其中的60%,30,000元是從你投資的本金拿出來再配息給你的,你會做何感想? (配息50,000元,其中40%來自於可分配淨利益,60%來自本金,因此你當月真正的配息是只有50,000元 X 40%=20,000元)。

因此別把高收益債券配息當退休收入唯一來源,如果你的投資配置內全部是這些高風險的高收益債基金時,難保那一天你會因為市場景氣不佳,而提早用光你的退休金。舉例有1,000萬投資在高收益債券基金,每年有6%的配息,但是60%是來自於本金,這就相當於這基金每年賺2.4%,但是同時你每年自本金中提領了3.6%,這樣算下來,30年後1,000萬的本金將只剩下不到500萬,更不要說這中間可能碰到類似金融風暴的狀況,就會加劇它本金下跌的風險了。

20150720債券配息

(資料來自於各基金公司網站)

4. 與其完全依賴配息基金,不如建立自己的退休提領帳戶

多數人其實是一聽到高收益債券基金的名稱中有債券二個字,就把它跟投資於投資級債券及政府債的基金歸類為同一種,因此他們的配置中幾乎全部是高收益債券型基金,期待用它的配息來過退休生活,這其實是存在相當的風險性的。

建議退休規劃的投資,還是應該要運用資產配置的做法,為你的投資做適合的配置。假設你的配置分配比例為:固定收益型70% 、增長型30%,固定收益型可以選擇收益比較固定的投資標的,除了高收益債券外,你可以有投資級債券、政府債基金、REITS基金(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的選擇。而相對應於基金的標的,你也可以選擇費用率較低、類似的投資類別、透明度較高的ETF(指數型股票基金)做配置。增長型的配置主要是在於投資本金的成長,你可以選擇全市場配置的標的:全球股市、美國股市、新興國家股市等基金或ETF做配置。

20150720退休配置

與其你把全部退休後的投資資產配置於高收益債這種高風險的標的上,你其實可以把所有的投資資產視為一個退休提領帳戶,每年把它產生的投資報酬的一部份提領出來,當做退休生活費之用,這樣的做法讓你的投資不再集中於單一類別的基金、而且承擔較高的風險,退休規劃可以更加穩健。

(本文僅為研究用途,非為建議投資標的,投資風險請自行判斷)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 預約免費財務規劃諮詢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下載員工理財教育課程大綱),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圖片來源: Anita)

 

關於退休你的信心指數有多少?

20150628 retire survey

我們偶爾可以在媒體上看到金融機構發佈的有關退休議題的研究報告,不過不管是保險公司或是銀行委託學術單位所做的報告,其調查的深度似乎都有待加強,你很難從這些報告中真正了解到國人對退休的準備如何、準備的夠不夠等等。而在美國有機構每年專門針對企業員工的退休準備、退休信心等做調查,美國員工福利研究協會(EBRI Employee Benefit Research Institute)是一個獨立的、非營利機構,它在今年所發表了幾份報告:退休信心調查、退休準備及對退休的期望等,雖然國情不同,但是其中的一些調查結果倒是可以提供我們做為參考,重點內容摘錄如下:

在2015年退休信心調查中,有22%的員工說他們對於有足夠的錢過一個舒適的退休生活相當有信心。而有退休規劃與沒有退休規劃的人顯然有蠻大的差距,有做退休規劃的人覺得非常有信心的比例是28%,但是沒有規劃的比例只有12%。

對於退休的期待,在1991年只有11%的人預計在65歲後退休,而2015年比例已上升至36%,還有10%的人期待一直工作下去、都不退休的。而期待在65歲之前退休的人,也從1991年的50%,到2015年已下降至25%。而想延後退休年齡有以下的因素:

  1. 經濟情況不好
  2. 自己財務狀況不佳,無法負擔退休支出
  3. 工作上產生變數影響
  4. 需要負擔醫療支出
  5. 對政府社會福利沒信心
  6. 日常生活開銷比預期的還高
  7. 還待確定自己是否可以安穩的退休

有50%已退休人士說,他們比預期的還提早退休,多數的原因是因為健康或失能等因素造成的。只有8%的人期待在60歲前退休,但是實際已退休的人中,有36%的人是在60歲前就退休了。有26%的想到70歲後再退休,但是調查已退休人士中,只有6%的人是真正做到70歲後再退休的。

有高達67%的人退休後,希望再從事有報酬的工作,但是對已退休人士的調查,發現只有23%的人可以做到這一點。而想繼續工作的原因是:他們享受工作,想繼續活躍於職場;不過財務因素也是一個重大原因:例如存款或投資金額的減少、想繼續享受醫療保障等。

退休後收入來源,有高達80%的人期待社會安全福利可以提供退休後主要的收入來源,其他來源包括雇主提撥補助的退休計劃、個人的退休儲蓄計劃,及個人的儲蓄、投資等,而有56%的人期待他們能有退休前70%的收入。

至於退休準備到底已經有準備的金額有多少呢? 這金額是員工自己的儲蓄與投資,不包括雇主提供的確定給付的退休金金額,這裡又分有退休規劃的與沒有退休規劃的,二組答案有明顯的差異:金額最少的不足美金1,000元的部份: 沒有退休規劃的有64%的人說他們的準備金額少於美金1,000元,而有退休規劃的這個比例只有9%。另一方面有35%的有退休規劃的人說他們的準備金額在美金100,000元以上但,是沒有退休規劃的人只有3%的人達到此標準(見以下圖表)。

20150628退休準備1

至於退休到底要準備多少? 48%的人說他們曾經試著要計算出退休的花費要多少,有近半數的人(46%)人覺得他們至少要準備500,000元美金以上才夠退休之用。而有計算過退休花費的人中有29%認為需要準備1,000,000元美金以上,而沒有計算過退休花費的人,這個比例只有12%。有計算過的人似乎也提高了他們對退休後過一個舒適退休生活的信心,有33%的人回答說有信心可以過舒適的退休生活,而沒有計算過退休花費的人,這個比例只有12%。

雖然美國的情況跟我們的狀況不同,例如生活水準、基本生活開銷費用不同,但是從這幾份報告中還是可以找出一些共通點,可以讓我們再做思考的:

1. 退休年齡是否都是65歲?

由於退休給付的社會福利措施對全球政府都造成極大的負擔,現在調高法定退休年齡或是降低退休給付,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美國有高達67%的人退休後希望再繼續工作,而且是從事有報酬的工作,有些人是因為經濟狀況不佳,在退休後必須再另覓工作以維持退休後生活;有些人則是因為身體健康狀況尚可,不希望就此脫離職場。不過因為醫療進步、人類壽命逐漸延長是事實,以往估計退休後餘命尚有20年,但是現在可能必須更加延長為30年,甚至更長。更長的退休後餘命,意謂著退休金準備必須準備更多,而在退休前針對退休所做的儲蓄與投資都必須更加謹慎,以免退休後發現退休金準備根本不夠用,本來是想過著退休享清福的日子,退休後卻還是必須過著朝九晚五、為五斗米折腰的日子,未免是有點辛苦了。

2. 船到橋頭不會自然直,趁早為自己退休做規劃

從美國員工退休調查的例子,我們看到有沒有做退休規劃,對自己的退休準備影響很大,有退休規劃的人有35%的人的退休準備金額在美金100,000元以上,但是沒有退休規劃的人只有3%的人達到此標準。

如果你仔細考慮過退休後的需求,你將會發現我們通常都把退休後的生活需求太過簡化了,以為退休後只要簡單過活就好,退休前每月生活費如果是5萬,退休後開銷一定會減少,可能3萬就夠了。殊不知,生活費可能降低了,但是隨著年齡漸老,醫藥費、看護費用卻增加了,而且這二項的開銷可能都要高過於退休後生活費的開銷,在做退休準備時,你能不把醫藥費看、護費用一起考慮進來預先做準備嗎?

2014年8月遠見雜誌:退休行為及勞退新制大調查中提到:”當進一步詢問受訪者預估退休後每月生活開銷時,竟有36.4%回答1萬~2萬元,2萬~3萬是29.4%。而平均預估的生活費只占退休前收入的43.3%….”,這可見國人對於退休後的需求是有多麼的不清楚,不管是自己做退休規劃或是尋求財務顧問專家的協助,你都應該儘早開始為退休做好規劃。

3. 社會福利可以提供退休後主要的收入來源?

美國有高達80%的人,期待社會安全福利可以提供退休後主要的收入來源,同樣在遠見雜誌的調查中指出:”有73.8%的受訪者沒有信心,勞退金制度可以達到自己的退休金目標”。台灣目前的勞工退休給付共有兩種,分別為勞保老年給付與勞工退休金給付。勞工退休金給付又有舊制跟新制,舊制是按照勞基法,僱主在員工退休時所給付給員工的退休金,新制退休金是僱主每月按員工薪資的6%提撥到個人退休金專戶的退休金給付。而這二種:勞保老年給付與勞工退休金給付加總起來,在一般勞工退休時所領到的錢算起來,它的所得替代率可能不到50%(所得替代率是指退休後每月所得除以退休前每月收入所得之比例,所得替代率愈高,表示退休後可用的退休生活費愈多),因此退休金的準備還是得靠自己多做準備。

在美國勞工可以選擇401K退休福利計劃,員工每月提撥金額至其退休金帳戶,公司可能也相對提撥一部份金額,而帳戶的錢可以用來投資共同基金等標的,由員工自行決定投資項目以及自付盈虧,因此員工有可能可以累積到更多的退休金準備。

同一份調查中指出,即使在我們新制退休金中在僱主提撥6%之外,勞工也可以自提最高6%,但是自提的人數比例只有21.6%。而有46.9%受訪者有每月額外從事退休理財,但是主要以購買保險商品為主佔70.1%。由於現在保單預定利率偏低,購買儲蓄險是可以做為退休規劃的選項之一,但是如果全部用保險來做退休金的準備,將要付出更多成本才能完成退休的目標,建議還是適度的承擔風險,以其他投資工具搭配來做退休規劃,較容易達成退休金的準備。

除了自提6%的新制退休金提撥的方式外,你自己其實可以藉由每月固定提撥薪水的一定比例,進入一個你專門用來做退休準備的帳戶內,利用這個帳戶內的錢來做投資建立你的退休基金。至於投資工具的選擇,建議挑選方便做投資管理的工具為主,例如:保險公司的變額年金,因為有數百種投資標的(基金、ETF等)可供選擇,方便做資產配置,在同一平台內一年也可以有6~12次免費轉換投資標的的優惠,與分散在多家銀行購買基金的方式比起來,管理上會方便許多。

另外ETF指數型股票基金,也因為其手續費成本低,及追蹤指數的被動式投資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分散風險及做好資產配置,也適合做為退休規劃的投資工具。例如一支全球型股票ETF,就已經包含了世界各國的股票,再加上一支以追蹤MSCI Emerging Markets Index(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績效表現為目標的ETF,投資組合中以這樣的二支ETF就做好全球股票的資產配置了。當然投資策略還是要依照你投資時間長短(距離退休還有多少時間?還是已經退休了?)可承受風險程度等等,來選擇保守穩健等投資策略做投資。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 預約免費財務規劃諮詢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下載員工理財教育課程大綱),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圖片來源: gags9999)

 

就是想用「保險」來投資?千萬別選儲蓄險,你聽過「利率變動型還本保險」嗎

原文刊登於商周財富網
http://wealth.businessweekly.com.tw/GArticle.aspx?id=ARTL000025639&p=0

文智與月娥剛新婚沒有多久,一個在保險公司任職的朋友來拜訪他們,介紹他們購買保險,他尤其大力推薦一種只要繳兩年之後,就可以每月領回的「利率變動型還本保險」。因為他們婚前各有積蓄,現在戶頭有一筆錢放定存,準備幾年後可以購屋用的。

一聽到朋友說:兩年繳387萬後不用再繳錢,每月領取6,000元(金額可能還會增加),利率比放定存還高,兩夫妻不禁大為心動。他們想,把錢拿去投保此利率變動型還本保險,等到五、六年後他們想買房子時,再把保單解約贖回來。朋友又告訴他們,這張保單現在的宣告利率是2.7%,比銀行定存利率還高,他們一聽當下真想馬上簽約了!

但是,月娥是一個比較冷靜的人,她勸文智還是先研究一下再說,他們其實對保險也不了解。

以上述情形為例,的確不應該衝動:在五、六年內就要購屋,他們其實不適合買「利率變動型還本保險」。因為中途解約會有解約金的損失。在第五年末解約,即使加上四個年度領取的每年72,000元的年金給付,他們還是有12萬多的損失,保單會有相關的保障成本、行政費用等,因此解約可能會損失到本金。

類似文智他們這樣的情形,你可能也會有同樣的問題:以前認為保險公司就是提供保障,銀行提供儲蓄、定存等服務,做投資找基金公司、投顧公司購買基金。但是現在這些界限似乎愈來愈模糊了,銀行吸收存款,保險公司也鼓勵你買短年期的保單。甚至於保險公司還有一種投資型的變額年金險,裡面有數百檔基金可以讓你做選擇,沒有保險的保障,你也不用額外支出保險保障的成本,投入的金額純粹做投資之用…

保險到底該如何做規劃?如果把它拿來做為理財的工具的話,該如何做運用?以下提供參考的方向:

1、轉嫁風險用:規劃需要的保障額度

保險最強大的功能,就是可以讓我們做風險轉嫁,把我們可能發生的疾病、意外等風險,藉由購買保險的方式讓保險公司來承擔。例如用一年1,200元的保費購買一年的意外險100萬,意外事故發生時保險理賠100萬,是保費1, 200元的833倍,這才是保險應該發揮的功用,只有當你的保障做好規劃了,你才能安心做理財、做投資,才不會有後顧之憂。

需要買多少的壽險額度才是符合你的需要?底下是一個簡單的公式:

所需要購買的壽險保障額度C=A-B

A. 所需要的準備:
1. 每月日常生活費乘以希望留給家人的保障年期
2. 未償債務(信用貸款、卡債、其他債務)
3. 房屋貸款餘額
4. 子女教育金準備
5. 最後一筆費用(醫療費用、人生禮儀最後處理費用)
6. 留給父母的孝養金

B. 已有儲蓄準備:
1. 已有儲蓄準備(定存或已有投資、可以立刻變現者)
2. 壽險有效保額(契約有效的保單中的壽險額度)
3. 其他的準備

假設文智想這樣規劃:

家庭支出每月8萬(他希望提供家人5年的保障)
沒有負債,子女教育金希望準備600萬,(預計有二個小孩,每人準備300萬)
醫療、後事處理費預估100萬
留給父母100萬孝養金
銀行現有定存是400萬
已有壽險保額過低不予計入

套入計算他所需要的保障額度是:8萬x12月x5年x70%=336萬(家裡少一個人,預估開銷減少30%)

所需要購買的壽險保障額度=336萬+600萬+100萬+100萬-400萬=736萬

這時再配合預算,以終身壽險或是定期壽險來滿足其保障的需求,另外可搭配意外險、醫療險等附約。

2、資產配置用:利用保險商品

如果把保險商品細分,可以用來做理財投資用的工具的,大約可分成幾類:

(1) 固定利率的傳統儲蓄險
(2) 非固定利率的利率變動型保險
(3) 傳統投資型保險(附壽險保障,前5年會收取約150%計劃保費的費用)
(4) 變額年金投資型保險(無壽險保障,沒有高額計劃保費的費用負擔,扣除單次保費費用)

在現在低利率的環境下,傳統儲蓄險因為還有保險成本、行政成本等費用,因此很難有比定存利率還高很多的投資報酬率;而傳統投資型保險也因為偏高的前置成本讓客戶望而卻步。因此在現階段環境下,利用「利率變動型保險」與純投資性質的「變額年金投資型保險」來做投資工具,應該是比較好的選擇。

在投資上我們可以利用不同的投資工具,來組合成一個投資組合,因為每種工具有不同的風險屬性、預期報酬率等,而在投資組合中每種工具的投資金額有不同的投資比例,如此一來所組成的一個投資組合,我們就可以去計算其預期報酬率。

同樣的,如果我們用銀行定存、利率變動型保險、變額年金股票基金,與變額年金債券基金 (變額年金投資型保險中,有各種不同性質的投資標的,假設我們把它分為股票型與債券型二類標的)來做不同的投資組合。假設有保守型及穩健型二種投資組合,其中投資標的的比例如下圖:

/

我們可以算出投資組合的預期報酬率,當然投資是一定有風險存在的,但是藉由配置一定的比例在投資型商品上,你有可能會獲得比較高的投資報酬率,如下圖:

投資組合預期報酬率:

b

 

在理財工具的選擇上,為了因應低利率的環境,如果固守傳統上以銀行定存,或是預定利率與定存利率連動的傳統儲蓄型保單,在完成財務目標上,因為其投資報酬率偏低,因此將需要準備更多的成本來達成財務目標所需要的目標金額。這時不妨考慮以承擔適當風險的方式,選擇把部份或全部資金以投資型保險做投資,透過適當的資產配置與投資管理來累積你的資產,讓你的財務目標可以順利完成。

財務規劃諮詢:http://goo.gl/V4F7Xu

 

如果哪天銀行理專開始關心起你的財務目標

This is my first stock photo. I chose this one because it did not require any expensive props. Feel free to use this image, just link to www.SeniorLiving.Org
This is my first stock photo. I chose this one because it did not require any expensive props. Feel free to use this image, just link to http://www.SeniorLiving.Org

李玉梅有次到銀行要辦理定存,這是她跟理專的對話:

理專: 李小姐,其實您錢不一定要擺定存,現在有一種儲蓄險保單,算下來利率比定存還高,您要不要考慮看看?

李: 真的嗎?但是我只想放定存

理專:它是短年期的保單用錢隨時也可以拿回來喔!

李: 不會有損失嗎?

理專: 您看我幫您算一下,如果在第4年解約它拿到的錢,換算下來投資報酬率不錯,利息比銀行定存高,所以其實您不用擔心。

李: 要繳4年,但是我只有一筆錢要放定存

理專: 我幫您看了一下,您戶頭裡面的錢足夠您繳4年的錢, 我建議您可以多繳3年賺更多的利息

李: 可是…………….

這可能是你到銀行會碰到的狀況,尤其是在金控公司之下有銀行、保險公司、證券…等等公司時,可能比較容易碰到這種交叉行銷的狀況。銷售保險給銀行的客戶,可能已經是理專的主要工作,而保險公司的業務員可能銷售你2年期的利率變動型年金。

這樣的保單,性質跟銀行吸收存款的功能差不多,當然在自由經濟體系,企業要生存下來自然要使盡混身解數來賺錢獲利,這是無可厚非的,只是在整個金融體系的行銷中,消費者的權益似乎都沒有被注意到。

金融體系裡面業績是王道,不管是銀行理專或是保險公司業務員,都必須有持續不斷的新業績產生才能生存下去。一個理專每個月需要替銀行賺進數十萬的基金手續費、保險佣金收入等,他們才開始有獎金可以拿。由於業績的壓力,他們也無暇去照顧到每一個客戶的需求,客戶上門能夠花最少的時間成交,也才有時間再接觸下一個客戶。

畢竟要達成銀行規定的每月業績門檻,也不是那麼容易,因此即使是買基金,銀行理專也是希望你時常進出,基金買進贖回他們才有新的業績產生。而保險公司的業務員多數是沒有基本月薪的,他們也是需要不斷為保險公司招攬新的業務才能維持生存,這就是我們金融體系的生態:不停的銷售才是王道。

銷售是正常的,金融業本來就會有銷售行為,否則客戶也不曉得金融業有那些金融工具是他們可以運用的。只是在這過程中,如果金融業者能夠對所屬的從業人員多一點專業訓練,讓他們銷售過程中能夠多一點同理心、多一點理財規劃的專業,在銷售的流程中能夠先去問客戶的需求,他們的財務目標等等,就能夠儘量利用金融工具來符合客戶的需求。

也許大環境無法改變。每天的業績目標還是要去達成的,但是如果多一點同理心,能夠真正去傾聽客戶的心聲,就如同以上對話的例子,也許大家多少都會碰到,當從業人員在對你銷售時,你可能有諸多問題要問他們,但是業務員或理專可能都沒留意到你的問題,或是他們只關心他們的業績,因此沒有真正了解你問的問題點何在,於是又用一些行銷話術來回答你,無法真正解開你對金融商品的疑問。

而金融業者如果能夠逐漸改變他們的思維,讓專業化的理財規劃服務真正落實到他們的行銷系統,能夠依據客戶的年齡,協助客戶完成人生不同的階段(Life Cycle)的理財需求與目的,從業人員所銷售的商品將更能符合客戶的需求。

而在從業人員的業績考核上,如果銀行除了要考核理專的手續費業績外,也將管理的客戶資產規模AUM(Assets under management)納入考量,讓理專可以長期的培養客戶,不以短期的手續費為唯一目標考量,能夠銷售合適的商品給客戶,不僅符合客戶的需求、減少消費糾紛的發生,對消費者的權益保障也是有益的。

6月6日樂活理財新主張(實戰班)課程,歡迎報名立即報名課程(請點選連結報名)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 預約免費財務規劃諮詢

§公益信託行善又節稅: 公益信託介紹影片

§了解科學化理財,如何將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法,運用到家庭理財: 財務規劃介紹影片

§ Facebook粉絲頁:Happy Goal 樂活理財粉絲團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下載員工理財教育課程大綱),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Photo: Ken Teegardin, CC Licensed.

說到退休你該考慮的事(下)

20150419退休重點1

說到退休,你可能會偶爾在媒體上看到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發佈的新聞,說我們退休準備到底需要多少金額才夠。最近看到二家公司發表的調查,一家說需要1, 000萬,另外一家卻說需要7,800萬才夠。退休其實沒法把它單純簡化為只有數字上的多寡,這麼做是把退休這個議題過於簡化了。退休絕對不是只有退休生活費的問題,試想你工作了大半輩子,65歲或是更早的時間你退休了,往後的人生可能有20年、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要過,你要怎麼安排退休後的生活? 整天沒事做在家看電視? 到處旅行,還是其他規劃?

退休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你要決定的不是只有生活開銷的事情。到時你應該不用再為維持生計,而朝九晚五固定上班,但是退休後的生活也需要好好安排。有人也許想住到鄉下,生活開銷比較省;有人則是想利用過往的能力、經驗來做一番其他的事情:協助年輕人創業..等等;有些你以往來不及實現的夢想,在退休後有時間了,你可能想要把它付諸實現。而這些都會牽涉到你退休後的財務需求,沒有人規定說退休規劃一定要如何做,退休一定需要準備多少金額才能退休。只有你可以靜下心來思考:什麼是你理想的退休生活,你希望在退休後做什麼樣的事情,根據你的需求,再來思考你的退休準備需要有多少,這才是對你有意義的退休規劃。延續上篇文章,我們繼續討論退休規劃需要注意的幾個重點:

  1. 退休後我該繼續做投資嗎?

如果你已經退休了,你是一筆錢放銀行定存就好,還是繼續做投資? 錢放銀行可能是最保險的一種方式,但是銀行利率太低,每年產生的利息連通貨膨脹都無法抵得過,錢放銀行是愈放愈貶值。因此最好還是有部份金額做投資會比較好,以下表為例,退休後錢的運用方式可能是1.只領取利息2. 領取投資報酬金額加部份本金。你可以看到,如果只領取利息的話,要達到你的退休生活所需,你可能所要放入的本金金額需要更多,所以適當的投資是必要的,只是退休前後,你的投資策略、投資配置等可能需要做調整。

20150419退休重點2

  1. 保險適合拿來做退休規劃嗎?

保險商品一向是有些人會利用來做退休規劃的工具之一,其中的保險商品大致可分為儲蓄險、年金險、投資型保險等等。儲蓄險一般含有壽險保障,因此保戶附出的保費還要支付保險成本,並不是單純只用來做累積保單的現金價值,加上現行保單預定利率不高,因此相對的要以儲蓄險做退休規劃,成本會比較高。

年金險基本上是為了拿來做退休規劃的工具,但是因為種種因素,它一直是叫好不叫座,銷售情況並不理想。今周刊845期有一篇文章:業務員不想賣的退休好保單就指出:“在這個全世界高齡化危機最急迫的社會,已經發展了15年的年金險商品,投保率竟然低得可憐。在台已發展十五年 但投保率仍低根據數據顯示,2011年年金險在台灣的投保率僅有4.25%,也就是說,100位台灣人中,只有4.25人購買年金險。”

目前我們處於低利率環境,一般的年金保險其實質利率可能就相當於定存而已。以一家保險公司現在正在銷售的利率變動型即期年金險 (保費一次投入後,馬上開始領取年金) 為例,投入500萬後,每年可領取21.8萬,後期領取的金額稍有增加,保證領取23年。計算下來實質利率約當年利率1.4%,投資報酬率並不突出,唯一的好處是如果退休後壽命很長,那這種年金險倒是可以避免這種長壽的風險,但是由於其報酬率不高,以此工具來做規劃你可能必需投入更多成本才能達成你的退休目標。

而在投資型保險中,這幾年保險公司推出一種變額年金險。它是一種投資型保險,不同於以往的投資型保險的是:它沒有死亡保障,也沒有以往前五年要扣除的150%左右的前置成本。它一般是單筆投入,保險公司扣除3%的費用(只收一次,有些公司可能會因金額多寡,有不同收費級距)後,其餘就進入投資,剩下的費用是每月100元的帳戶管理費。

這種變額年金險通常有400多檔,甚至多到700檔的基金、ETF等標的。如此一來可做有效的風險分散,跟做適當的投資資產配置。如果用來做退休規畫的話,可選擇於退休時做年金的結算,把當時的基金投資帳戶價值,轉換為每年(或半年/季/月)給付的退休年金。

這樣的工具是比較適合用來做退休規劃的,至於現在保險公司賣的火紅的類全委的變額年金險。以每年固定配息5%、6%的方式來招攬客戶,這只是把本來應該是由客戶自己選擇投資標的、自負盈虧的方式,變成是由投信公司來代操而已,基本上它仍然是一種投資型商品,它並非定存。

它的配息可能跟高收益債券的配息一樣:它的配息可能是來自於你投資的本金,因此也有可能是你一年收到6%的配息,但是本金虧損的幅度超過這個比例,整體算下來,你的投資還是有虧損的。如果你選擇此工具來做退休規劃,你也必須知道它的風險可能來自於那裡,才不致於讓自己的退休規劃產生不可預期的風險。

 

6月6日樂活理財新主張(實戰班)課程,歡迎報名 立即報名課程(請點選連結報名)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 預約免費財務規劃諮詢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下載員工理財教育課程大綱),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圖片來源: Wonderlane)

說到退休你該考慮的事(上)

242220150505退休
退休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現在進行式,對年輕人來說卻是很遙遠的事,但是不管如何,我們都應該趁我們還來得及做準備的時候,為退休及早做準備。說到退休,我們其實就是在用我們工作期間賺到的工作收入,在養我們沒有收入的期間—退休期間的支出。因此退休規劃的原則就是如何讓我們工作期間所儲存的退休金準備,可以在退休後為我們以後的退休生活支出提供可靠的財務資源,讓我們可以過一個理想的退休生活。

退休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它絕對不是像坊間一些網站的退休試算軟體那麼簡單:

只要輸入你的預估退休後餘命多少年、預估的退休後每月生活費多少、通膨率多少……等等,這樣就可以算出你的退休需求有多少,它要考量更多因素:包括你退休後會有多少收入、退休後你希望的生活水準如何?

如何去避免一些退休後的風險:退休後入不敷出、債務、長期看護的花費、配偶過世、投資損失等等,在此提供以下幾個觀點做為退休規劃的參考:

1.退休後平均餘命要規劃多長?

內政部在2014年的記者會中公布了「第十次國民生命表」,台灣民眾平均壽命平均79.12歲,其中男性為75.96歲、女性82.47歲。調查另發現,女性較男性長壽,半數的男性能活過79歲、女性則能活過85歲;對目前65歲的男性而言,平均還能再活17.57年,女性則可再活20.83年。女性的壽命比較長,也意謂著可能有部份人在退休後需要面臨喪偶後獨自生活的日子,因此一般我們都以退休後餘命20年為退休規劃的基準,但是這還是要因應個人身體健康狀況等做調整。

2.你可能會需要專業人士的協助 

根據2013年貝萊德的調查顯示,台灣雖有66%的女性已為退休作準備,高於全球女性平均的52%,但有高達65%比例的女性表示會以現金及存款的利息收入作為退休金來源,此比例約為全球女性平均的兩倍(33%)。而且,相較於台灣女性,全球女性平均多以政府退休金/勞退基金(53%)以及特定退休/儲蓄帳戶(52%)為退休金來源。台灣女性積極儲蓄,但因為理財行為保守,收益來源可能受到侷限,

由於現在銀行定位利率太低,你如果用定存來做為退休規劃的工具,相對的你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舉例來說:在2%的投資報酬率下,100萬的本金要36年才能變成200萬,而如果投資報酬率是6%,它只要12年就可以翻一倍變成200萬,因此退休準備也要選擇合適的金融工具。

當然投資一定會有風險,尤其是退休規劃的性質跟其他財務規劃不同,在退休前的投資規劃是希望儘量累積更多投資資產,因此投資策略會比較積極,是以資產的增長為目標。但是退休後,它需要的是穩定的提供退休金來源,因此這時的投資策略會轉為穩健保守,投資以能提供固定收益的投資標的為主,而這些的投資管理你可能需要專業財務顧問或投資顧問的協助。國際間認可的財務顧問證照有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具有此證照的財務顧問可以為你量身訂做你的退休規劃,通常他們以其管理的投資管理資產的一個固定比率收取管理費,中間沒有再收受產品供應商、通路商的佣金或回饋,比較能照顧到客戶的權益。

3.開始管理好健康

不管你準備的多充分,退休後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你只是在準備付給醫院的醫藥費而已,你根本無法好好享受退休後的生活。因此從現在開始採取行動,培養固定運動的習慣,讓你的健康在退休後還能維持在不錯的水準,否則老年安養、看護費用等等,可能將會耗掉你大部份的退休準備。

4. 把你已有的退休準備建立清單

你可能會為了退休準備購買了儲蓄型保單、變額年金險、投資型保單,在銀行有基金在扣款、買了台股等等。你可以把這些項目建立一個清單,方便你做管理,也做進一步的整理分析。例如儲蓄型保單還需繳費多久?它是如何給付的?這些給付是否可以符合你退休後現金流的需求?如果不合適的保單,可以做適當的調整,而投資型的變額年金險、投資型保單可以檢視一下你現有的投資策略是什麼?它是可以符合你對退休的需求嗎? 而如果你已經接近退休了,你的投資配置將要如何改變,讓你可以在退休後保持每年固定提領一部份金額來做為退休生活費?

5. 退休後你預計可以領到多少退休金?

如果是在民營機構任職的,你的退休金會來自於三方面:

a. 舊制退休金:這是公司每月依每月員工薪資總額提撥2%~15%至企業勞工退休準備金專戶,員工退休時公司再給付退休金給員工。但是多數狀況是,企業都是按最低的2%提撥,可能無法支應員工退休的需求。

b. 勞退新制退休金:為了改善舊制退休金,可能因企業關廠、歇業等因素,讓員工無法領到退休金的狀況,從94年7月1日起開始有了勞退新制退休金。

因為它是提撥到勞工退休金個人專戶,員工退休就多了一層保障。

它是由雇主每月提撥勞工薪資6%至勞工退休金個人專戶,勞工退休後可按月提領。但是在94年7月1日後,有人可能選擇維持舊制退休金,那他們以後領的就是舊制的退休金。而如果他們是在94年7月1日以前就已經在企業任職,而在94年7月1日之後,他們選擇勞退新制退休金,那他們退休時可以領的退休金將是舊制退休金加勞退新制退休金。

c. 勞保老年給付:勞工每月薪資按勞保費率(現行9%)提撥至勞工保險基金,它的繳費比例是:雇主70%, 勞工20%, 政府10%,勞保局負責運作,勞工退休只要符合條件,勞保基金就會支付老年給付。

所以一般人的退休金來源會有勞退新制退休金,加上勞保老年給付,而這是可以自己上網查詢的到金額的。

待續……………..

6月6日樂活理財新主張(實戰班)課程,歡迎報名立即報名課程(請點選連結報名)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 預約免費財務規劃諮詢

§公益信託行善又節稅: 公益信託介紹影片

§了解科學化理財,如何將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法,運用到家庭理財: 財務規劃介紹影片

§ Facebook粉絲頁:Happy Goal 樂活理財粉絲團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下載員工理財教育課程大綱),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圖片來源: J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