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世世代代都有錢的秘密

原文刊登於商周財富網:

揭大富豪世世代代都有錢的祕密:他們的小孩,從來不知道「父母多有錢」

上次我們談到《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這本書,書中講到美國真正的富人如何累績淨資產,但是其實它也是很好的子女教養的參考書,如何教出經濟獨立,而非啃老族的下一代也是本書的重點之一。

根據報導:美國家族企業研究機構調查,家族企業第二代成功接班的僅3成,到第三代剩1成 2,能夠傳承到第四代的更只剩3% 。麥肯錫研究報告也指出,全球「家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24年,其中僅約30%的企業可以傳到第二代。而台灣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7年~13年,也就是說很多企業在第一代手中就結束,根本不必接班。企業無法順利傳承,當然是跟很多因素有關,但是我們常說的富不過三代,這其中上一代如何教養下一代理財的觀念,子女是否有正確的理財觀念,跟他們的財富與企業能否長久持續,絕對有很大的關係。子女如果只懂得揮霍浪費,再多的財富可能一下子就被敗光了。

書中說超優理財族與超遜理財族〈超優理財族:指的是在美國財富累積的前1/4人口,超遜理財族: 財富累積的後1/4人口〉的下一代有很大的差異,超遜理財族通常會教養出超遜的下一代。如果孩子在一個高消費的家庭環境長大,金錢方面沒有限制、很少做預算與規劃、不懂節制,這些子女會沉溺在一種毫無節制、高消費的生活方式,他們賺到的收入,通常也不足以維持他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型態。

超優理財族的成年子女比較獨立、自律,原因是他們在一個勤儉持家、細心規劃,與紀律良好的生活教養下成長,超優理財族的消費水平,和收入不及他們的家庭相比,他們生活更加簡樸。

你會讓你的子女無限刷卡,還是給固定的生活費?你的財富是讓子女有好的基礎,提供他們好的教育,給他們釣魚的能力。還是你只會教他們吃好魚,錢來伸手、飯來張口就好?你的子女也許沒有你的能力與機運賺到麼多錢,培養他們經濟獨立、有生產力,培養他們管理錢財、做計劃、做預算、學習投資理財,否則你有再多的錢還是不夠他們花的。

有錢人要培養出更弱的下一代,就是給他一張信用卡,子女刷了多少錢你都會幫他們付掉。比較好的方式應該是:你還是要他們做計劃、做預算,給他們固定金額的錢,如果有特別的需求,再提出申請預算。你的富有應該表現在:你能夠提供給他們更多更好的教育、資源等,讓他們以後在就業、求職上有更好的發展,在人生道路的發展上有更好的機會。而不是讓他們覺得你的錢多到花不完,讓他們從小就養成浪費揮霍的習慣。而對於金錢的正確使用,正是訓練他們走向經濟獨立自主的重要關鍵。

超遜理財族因為沒有培養子女正確的理財觀念,讓他們習慣了家裡的高消費、不做控制的生活模式。長大後自己的工作收入,不能負擔得起這種高消費的時候,超遜理財族的父母不是叫他們如何努力工作提升收入,而是在經濟上出手幫他們:為子女買房子、買名車等等,他們自己無力負擔的東西。

書中說:超遜理財族為子女擔心與操煩的事是:

1. 成年子女以為父親的財富就是他們的收入
2. 必須在經濟上資助他們的成年子女
3. 他的家人/子女會為了他的財產而爭鬥
4. 他會被指控在經濟上對某個孩子特別偏心

超遜理財族的子女通常是:
1. 被鼓勵消費而不是儲蓄投資
2. 受贈金錢者通常完全無法區分:那些財富屬於他們自己,那些屬於他們父母
3. 受贈金錢者遠比未受贈者依賴信貸
4. 受贈金錢者的投資金額少於未受贈者

因為超遜理財族的父母親教他們如何花錢,把父母當成供應魚的機器,子女在外面不用努力打拼,反正有缺少的,只要開口跟父母親要就有。父母沒有原則的提供經濟資助,因此富人的成年子女,覺得他們父母的財富/資產是他們的收入:可以拿來花的收入,因為他們常常受贈金錢。如果子女婚後找到一間適合他們收入可以負擔得起的房子,你協助他們付了頭期款,剩下的貸款他們要自己付,這是幫忙。但是你幫他們買了一戶他們負擔不起的豪宅,為了維持符合住那裡住戶的形象,你還幫他們買了名車、貴重家具等,這就是不當的溺愛了。

書中說超優理財族他們的父母並不提供經濟資助保護,提供子女經濟資助保護的下場是:成年子女收到的愈多,自己累積的愈少,拿到愈少的,累積的愈多。超遜理財族的父母,通常認為他們的子女無法憑自己的力量,去維持一個中上階級、高檔消費的生活方式,於是他們提供金錢贈與。這些錢被子女拿來維持某種生活方式的開銷,他們的子女大筆揮霍,購買象徵身分地位的商品和服務。於是富人的子女會缺少生產力,他們可能無業在家、工作有一搭沒一搭,甚至是職業學生,因為他們知道父母親常常會給他們金錢贈與,他們根本無需努力工作。

什麼是幫助子女的標準及底線?

1. 教孩子釣魚

讓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會幫助他們成為經濟上有生產力的人。除此之外,創造一個尊重獨立思考行為的環境,書中說2/3的美國富人除大學學費外,不曾收過父母的經濟資助。除了教育費以外,父母親應該在經濟上做有限度的支援,不要讓子女予取予求。沒有節制的經濟上的援助,會培養出一個不會量入為出、不會管理自己的財務,做預算管理的超遜理財族的下一代,他們總是先消費再說,在經濟上表現不佳,且有亂花錢的習慣。

2. 放手讓他們自立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富人的女兒要創業,他們希望子女不要有負債,因此給了她創業所需的資金,提供她經濟支援,以提高她在美國創業成功的機會。住家裡免租金,一開始就不必為新創事業不賺錢而擔心,因此他們把她的負擔降低,以提高她成功機會,提供她所謂的理想的創業條件。這樣的富人的子女創業會成功嗎?機會應該是很渺茫。

成功的創業者是因為:他們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因為他們沒有人可以依靠,如果你因為怕子女吃苦,在前面把他們可能碰到的困難都排除了,為他們的創業鋪好了一條平坦的路。你其實是剝奪了他們學習成長的機會,也許你可以在他們創業成功業務穩定後,他們可能需要生意上的擴充,你可以提供資源等協助。但是創業初期,還是應該讓他們自己去摸索、去嘗試,去體會失敗的滋味,這才能鍛鍊出成功企業家需要的特質。

書中寫了幾點給富人父母的忠告,摘錄其中幾點:

給富人父母的準則:
1. 永遠不要告訴子女父母有錢
2. 不管你多有錢教你的孩子懂得紀律和節儉
3. 確認子女已經成長到建立了一種成熟有紀錄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和職業後,才讓他們了解你是有錢人
4. 把有關孩子/孫子可以繼承什麼、受贈什麼的討論降低到最少
5. 永遠不要把錢或大筆禮物給子女當做談判策略的一部分
6. 不要插手成年子女的家務事

超遜理財族成年子女不會存錢,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們小時一直被告知父母有錢。相反的,超優理財族說:我從來不知我爸爸有錢。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小孩,如果不懂得父母親賺錢的辛苦,父母又不會教育子女正確的理財觀念的話,他們會習慣沒有計畫的高消費,不會做投資、為未來做準備的理財模式。父母的以身做則,讓他們學到如何有正確的金錢價值觀:不會因為父母親富有,就不把錢當錢,隨意浪費。即使你有再多的錢,那也是你辛苦賺來的,你的錢並不等於子女可以用來花費的財產。

在財產的傳承上,你應該及早做規劃這些財產可能用在成立信託, 照顧後代子孫,或是做公益等用途。而非是打定主意,這些財產非得一定要留給子女繼承不可。讓他們知道你的財產,你有決定如何使用的權利,這些財產你會決定如何分配,但是也許不會分給他們太多。他們也必須依靠自己的能力工作賺錢, 讓自己經濟獨立自主。

而你的處理方式,也將決定你的子女,是否可以成為一個超優理財族。如果你是任意的給予經濟上的援助,甚至把錢當做是跟子女談判的籌碼,讓他們迫於父母的壓力而屈服,子女會喪失對父母的愛和尊敬, 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以勢力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父母。而你所認定的理想生活方式,可能跟女婿媳婦的認知是完全相反的。不要強迫他們過一個高消費、不符合他們經濟能力可以負擔得起的生活,否則你將會需要不斷的金錢援助他們,而這種沒有原則的經濟資助,只會讓你的下一代變得經濟上沒有生產力,沒有理財能力,一輩子只能在父母的庇蔭下生活。

財產「這樣分」,以後才不會在另一個世界哭著看兒女爭產

曾經有那麼一天,我們到桃園楊梅一家工廠去,因為那家公司要結束營業,所以一些辦公設備、用品等都以很便宜的價格出售。但這家公司不是普通公司,它是赫赫有名的王安電腦,它曾經是讓IBM懼怕的一家公司,但是那年它卻只能默默關閉在台灣的工廠。

比爾蓋茲曾說:如果王安能完成第二次戰略轉折,世界上可能不會有微軟,他也不會成為科技偶像,「我可能就在某個地方做教師,或是一位律師。」

王安公司員工最多時達3萬餘人,年營業額達30億美元,創辦人王安在1986年曾被列為美國第五大富豪,1989年入選美國發明家殿堂,與愛迪生等大發明家齊名。

1986年11月王安決定退休,他不顧董事會和高階主管的反對,讓36歲長子王烈出任公司總裁,這讓公司上下大失所望,王安堅信虎父無犬子,因此傳子不傳賢。

1990年王安因食道癌生病去世,1992年8月18日,王安公司宣布破產,一家讓華人引以為傲的企業,一下子從歷史上消失了。

企業主除了專注本身企業經營外,也應該關心跟本身權益,及企業傳承接班的問題。畢竟像王安電腦這樣一家前景看好的公司,都可以因為一項錯誤的決策,讓企業瞬間消失了,企業應該在傳承接班的問題上預先做好規劃。企業主應該去思考以下這些問題,以便能及早做規劃,做妥善的安排:

1. 你如何在你的企業經營風險,跟你的個人資產之間建立的防火牆

台灣生產蒟蒻椰果的華元盛香珍集團,曾經因為外銷蒟蒻到美國,結果發生兒童因食用該產品而噎死的事件。短短不到四個月,三宗孩童不幸噎死的案件,盛香珍要賠償約一億一千六百七十萬美元,逼近四十億元台幣。

現在消費者意識抬頭,甚至連律師、會計師、醫師等等,有時都要面臨因執業疏忽,因違約或侵權行為而被告,需要面臨金錢財產之追訴的問題。如果是企業的經營有較高風險,例如飲料、食品這些項目,有可能因產品問題而導致消費者糾紛、法律訴訟等,如果不預先做好規劃,可能會對個人與家庭財務,帶來不小衝擊。

台灣很多人經營企業都公私不分,尤其很多的中小企業是獨資經營,老闆一個人握有公司大多數的股權。老闆可能以個人名義對外借款,因此如果發生債務問題,債務人求償時,個人資產會受到牽連。

但如果你把個人資產:不動產、現金、投資資產等,以成立信託的方式,把財產放入信託。這些財產名義上的擁有者變成了信託,它不但有隱匿財產的功能,也有防火牆的功能,當你企業經營有風險,債權人是不能對信託財產求償的,因信託財產之債權與不屬於該信託財產之債務不得抵銷(信託法第13條),而且信託財產具有獨立性:即與受託人的自有財產分離。

信託成立後,原則上任何人都不能對信託財產強制執行,除非信託行為有害於委託人之債權人權利時,債權人才可以聲請法院撤銷。

2. 確保你的資產按照你的意願傳承給子女

你希望你辛苦打拼留下的財產,能夠帶給後代的子女什麼?讓他們擁有極多的財富,和一個豪奢的生活,從此不用再為生活奮鬥,靠這個財產悠閒過一生?適當的財產留給子女,對他們可能是一種幫助,但是過多的財產也許對他們不見得是好事,如果他們沒有相當的自律,或是管理錢財的能力,太多的財產對他們來講可能是不必要的。

財產只能在身後當遺產一次給子女嗎?你其實可以有更多的規劃,如果你怕你的小孩沒有管理錢財的能力,那麼對利用信託的方式分批給他們,讓他們在信託條款的限制下,有條件的使用這些財產(每月的生活費、創業、留學、結婚、生子等),而大部分的財產,仍然在信託底下做投資管理產生孳息,等到他們長大成人後財產再分配給他們。

而如果你想回饋社會,你也可以做生前或身後贈與給慈善機構,或是以成立公益信託的方式來從事公益。

3.如何讓你的企業可以永續經營?

企業經營往往面臨很多的變數、經營上的風險:其他企業的惡意併購、內部股東不合等,都可能造成股權的旁落,讓企業無法維持正常的營運,因此如何控制股權,把這些股權掌握在手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如果企業主利用公益信託來持有公司的股權,是相當好的方式。像王永慶把台塑公司等股權集中於幾個公益信託,企業把部分的股權轉入公益信託,當成信託的資產。雖然你再也不能把它拿回來,它已不屬於個人或公司的資產,但因為你是這個公益信託的設立人,也就是委託人,你可以透過設立諮詢委員會,來決定這個公益信託資金的應用方式。

利用這個信託,你可做你有興趣想做的公益項目,同時因為受託人(一般為銀行信託部),不能違反信託本旨處分信託財產者,信託資產是你公司的股票,受託人如果要做處分,也是為了要執行信託相關的公益事項,或其他相關支出。因此這些股票是不能任意做處分的,而這些股份長期為公益信託所持有,可以達到穩定你公司股權的目的。如果規模夠大,可能你每年利用這些股票的配息,就夠支應公益的支出了。

公益信託裡面的資產安全嗎?信託法規定:每個公益信託均須設置信託監察人,來監督信託業者是否有依照信託目的管理運用資金。另一方面:信託財產,為應登記或註冊之財產權者,受託人應於申請財產權變更登記之同時,辦理信託登記;為有價證券者,應於受讓證券權利之同時,依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規定,於證券上或其他表彰權利之文件上載明其為信託財產之意旨;為股票或公司債券者,並應通知發行公司(內政業務公益信託許可及監督辦法)。

如果你家族的企業規模,資產等已經達到一定規模,你甚至可以成立家族辦公室,來統整你的企業傳承,資產投資管理,企業接班等等做一個長期的系統性的管理,企業的傳承不是只有第二代要能夠承接上一代的財富的問題,他們同時要有經營事業的能力與認同企業使命價值觀、企業文化等。

為何需要設立家族辦公室?因為你需要一個從家族成員的需求與利益出發的組織,來整合企業傳承、接班人訓練、稅務、慈善公益、家族財產投資管理、企業治理、家族文化傳承等事務。你應該打破企業一定要傳子不傳賢的觀念,把家族辦公室定位成凝聚家族成員向心力的工具。讓它變成是一個常設的單位,在家族中尋找合適的人才,甚至引進外部的專業人才,來擔任不同的角色、發揮不同的功能,經過這樣有系統的運作,你將可以找到一條途徑讓企業可以傳承、永續發展。

在這方面,可以向美國的洛克斐勒學習,當1897年洛克斐勒60歲交棒時,他沒有把家族事業託付給獨子,而是由老臣阿奇博爾德掌管,並設立家族辦公室,由家族代表和專業經理人共組決策委員會主導運作;他也將公司股權大多數信託,且獨立於家族辦公室,把所有權分開,另設受託委員會,掌管信託資產的處分及收益,如此一來股權就不會因世代繼承而稀釋。

為何愈理財你卻愈窮

我上週到摩納哥參加獨立理財顧問大會CIFA(Convention of 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or 網站: cifango.com),所舉辦的三天論壇,CIFA是總部在瑞士的一個非營利基金會。它一開始時是由一些財務相關的企業家所成立,它成立的目的在強化獨立理財顧問(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ors (IFAs)的角色,以落實保護投資人的利益。CIFA 目前已有超過40個國家的IFA協會支持,背後代表是超過30萬名獨立理財顧問。CIFA每年舉辦這樣的論壇,開放讓世界各國的立法及金融監管單位、獨立理財顧問、銀行業者等參加,2017年5月30日至6月1日在摩納哥舉行的論壇,為其第15屆的年會。獨立理財顧問指的是:他(她)是不屬於任何金融機構,不以銷售商品為導向,提供客觀的理財諮詢服務。日本理財規劃顧問協會的網頁就有這麼一段文字:理財規劃顧問就是對於生活與金錢,擁有豐富知識的"家庭經濟醫生"。

在會中一個英國的教授介紹英國2013年開始實施Retail Distribution Review (RDR) 後的檢討,RDR限制財務顧問提供基金等投資諮詢給客戶時,不能由基金公司等收取佣金。在分組討論時,我們那組的主持人問我,我們對獨立理財顧問IFA有何法令限制,我說在台灣做IFA的人太少,政府也沒有任何這方面的法規。晚餐時一個比利時人也表示:他們也有一個法令,IFA不能收取任何保險、基金等佣金。 我們可以看到各國政府有愈來愈多的法規來規範獨立理財顧問,為的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但是在台灣,我們對消費大眾保護的法規可以說是一片真空。金融主管機關對業者的規範多如牛毛,但是真正發生金融消費糾紛時,社會大眾往往必須自力救濟,走法律途徑、訴訟等,不但曠日廢時,其結果可能也不見得能夠給社會大眾一個安心的保障。

美國財務規劃協會FPA(Financial Planning Association)的網站有這麼一段話:(財務規劃)執業準則–所有財務規劃服務必須根據以下的標準來進行:客戶利益優先,以應有的謹慎和最大誠信原則的行為執業,勿誤導客戶,充分與公平揭露所有資訊,揭露並公平處理利益衝突。

其中的勿誤導客戶,充分與公平揭露所有資訊,我覺得正是台灣的金融從業人員最為欠缺的,從業人員為了業績往往便宜行事,沒有把金融商品的風險告知客戶。最常見的是:為了促成業績,於是研究出各種行銷話術,把產品重新包裝,把配息、固定收益等等引誘人的標籤套到某種商品上,讓客戶趨之若鶩的購買,但是對於商品的細節:商品的本質、風險等卻避之不談。於是客戶花了一堆錢買了他們以為是沒風險的、固定獲利的商品,結果真正商品的本質卻是一項投資的商品,投資本金是不保證的,固定收益的配息也不是保證的,所以你說投資理財,你投下了一大筆錢,你一定會賺錢嗎? 那可不一定。

如果你常常在金融從業人員的慫恿下,衝動去買商品,本身也不想花時間去做了解,去累積一點金融常識的話,你是很有可能會愈理財卻愈窮的。

最近看到一篇報導:繳600萬月領4萬的保單退休族超愛 ,現在理專賣的最夯的一種保單是號稱配息可以領終身的保單,據說躉繳保費600萬元,每月可領到約4萬元現金。能夠這樣配息,是因為這600萬,扣除保險成本及費用後,全部投資一檔號稱年配息8%的平衡型基金,一年8%的報酬換算下來,就是一個月領到4萬元,但是真的是這樣子嗎?

看到金融從業人員跟你介紹這樣的商品,你可能覺得相當好衝動想去購買,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你其實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

1.  商品的報酬率合理嗎?

如果現在三年定存利率才1%,保單號稱年報酬率8%,這樣合理嗎? 首先你要知道的是:現在台灣保單的預定利率在2%左右,但是預定利率並不是實質報酬率,如果算下來,真正報酬率是連2%都不到的。所以現在已經買不到,像以前那種高預定利率的儲蓄型保單,可以讓你買了就可以每隔一段時間領到一大筆錢。這種保單只要保險公司不倒,你可以按照保單設定的條件一直領下去,預定利率固定、你的錢也是保證領的到的。但是現在低利的環境下,也不可能出現有繳600萬,就可以月領4萬的儲蓄型保單。現在這種號稱可以領終身的保單,跟這個儲蓄險保單比起來可是有十萬八千里的差距,首先它是投資型保單,意思是盈虧自負,年配息8%只是理想狀況,你可以領的配息可不會是固定的、而且有保證的。

2. 美麗糖衣的背後是否有甚麼風險

本金保證不虧損的狀況下,才有可能每月領4萬,問題是它的本金有保證嗎? 既然是投資型保單,本金當然是不保證不會虧損的,如果本金減少了,配息自然也是會降低了。而且還有一個原因會讓它的本金減少,就是它可能是拿本金來配息的。如果你到基金公司的網站查它的配息資料,你會發現近一年來,它的配息約80%都是來自於本金。如果每年配息48萬,其中的80%來自於本金,等於本金每年減少38.4萬,10年後本金將只剩206萬,如果還是配息8%,你每年的配息將從48萬,降低為16.5萬(按此保單如果躉繳保費600萬元,扣除所有費用之後,實際進入投資帳戶的錢約590萬元)。

另外這是一檔變額萬能壽險, 每個月最大支出就是保險費用與壽險的危險成本,它會隨著年紀、壽險成本提高,會愈來愈多。投資帳戶每個月會扣掉保險費用、保單管理費、壽險成本,而這個也會讓投資的本金愈來愈少,配息當然也就減少了。

我常說金融商品沒有好壞,只是要賣給合適的人,現在金融業的環境,從業人員就是需要有業績,才有收入。從業人員銷售商品是正常的,至於他們是否能夠秉持職業道德,把商品的真實內容、風險等告訴消費者,那可能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與其說你買了金融商品後,產生問題再來找業者理論、求償等等,往往曠日廢時,其結果可能也不會如你的預期。倒不如一開始就做好把關的動作,不要衝動購買不懂的金融商品,有疑問可以找專業人士做諮詢,問清楚了再來購買,免得錢用在不對的商品上、無法符合自己理財的目標,本來理財應該是要愈理財愈多的,這下子卻變成錢愈理愈少,這就達不到我們理財的目的了。

 

 

一步一腳印,如何訂定目標實現夢想(下)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11655

20141102Target

前一篇文章我們談到了訂定財務目標要把它寫出來、讓它具體化,但是接下來要如何做才能真正的把這些財務目標付諸實現呢? 我們訂定這些目標,無非是我們對人生有所期待,希望我們的生活不是每天朝九晚五,如果能替它加一點驚喜、人生多一點期待,豈不更有趣? 工作也不是只是領取一份薪水,來應付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這些開銷而已,工作如果可以結合你的興趣、理想等,可以自我實現那豈不是更完美? 但是再怎麼美好的人生夢想,沒有把它落實到財務規劃的過程中去按部就班的實現它,就只是流為空談而已,而要怎麼去實現這些目標呢? 以下是財務規劃上的一些步驟:

1. 評估你的預算

如果已經清楚你的財務目標了,要如何把預算分配到完成這些目標上? 在這篇文章:30怎麼立?30歲必備理財建議(下),我們有談到有幾大類的個人或家庭的支出:一是日常生活的開銷(房租、水電、伙食…等),二是年度支出費用(例如壽險、產險的年度保險費用),三是財務上優先的儲蓄投資(這部份金額是你會從收入中提撥固定比例的金額,來做儲蓄或投資以達成以後的財務目標),四是生活品質上的開銷,諸如你用在健身中心的費用、在嗜好興趣的開銷、外出用餐享受美食、購買3C產品等等,這四個項目,而原則上你可以利用5122的原則來做比例上的分配:

a. 日常生活的開銷:50%

b. 年度支出費用:10%

c. 財務上優先的儲蓄投資:20%

d. 生活品質上的開銷:20%

所謂財務上優先的儲蓄投資,就是指每個月的收入要把這個比例的金額先存入儲蓄投資的帳戶內。

這些錢是專門用來做儲蓄與投資,以便完成你的財務目標的,它是一個單獨的戶頭,跟你的日常開銷支出用的錢是分開的。

2. 設定財務目標的優先順序

你可能有多個財務目標要去完成,這些目標的需要完成的時間、先後順序可能是不同的,你需要依他們的重要性設定先後順序,但是有幾個原則需要注意到:

(1). 要先準備一筆緊急預備金

由於財務目標的規劃都是中長期性質的,你需要準備一筆3至6個月的緊急預備金,萬一生活上有急需時可以拿出來支應。如果沒有這個準備,你可能必須去中斷某些財務目標的投資準備,這將會影響到未來你的目標的達成。

(2). 退休規劃需要列入優先準備

由於退休規劃基本上是長期的規劃,時間可能是15,20年後才會開始,退休生活由於通貨膨脹的因素,會讓退休準備的成本加高。人類壽命又因為醫療的進步逐漸有延長壽命的趨勢,退休後的年限增加,也讓我們的退休規劃準備的金額需要再增加,凡此種種因素都讓我們需要提早為退休規劃做準備。

(3).債務優先清償

如果你還欠有信用卡未償餘額或是消費性貸款,由於其利息一般都比較高,在財務目標規劃上可以規劃優先去清償掉這些利息較高的債務。

3. 分配財務資源

針對每項目標做模擬試算後,可以找出每個目標需求的金額,以及該選用何種金融工具來完成目標。根據這些工具的預期報酬率,可以推估我們的財務資源需要投入的金額與比例是多少(舉例如下圖)。當然這時候,你有可能經過試算後發現:你的財務預算不足以完成所有的財務目標,這時候就必須進行財務目標的調整,可能是降低目標所需的額度或其他方式的調整。

例如所設定的退休生活費目標達成上有問題,解決方式可能是降低退休生活費額度,或是做其他調整如延後退休時間等。

20141102資源分配

4. 讓你的計劃自動執行

財務目標步驟的執行一般是需要蠻長期的時間,因此最好是設定好相關的步驟,讓它可以自動執行。例如每月收入的20%匯入儲蓄投資帳戶後,再由此帳戶內設定自動扣款、定期定額購買基金等。

5. 監督財務目標執行進度

財務目標的執行進度如何,需要定期做追蹤以便做適當的處理,例如投資資產內的金融投資工具的資產配置需要做調整或是等或是人生事件的發生:工作轉換、結婚、生子、離婚…等等,造成需要重新檢視整體財務規劃,做必要的調整等。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 預約免費財務規劃諮詢 >

§公益信託行善又節稅: 公益信託介紹影片 

§了解科學化理財,如何將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法,運用到家庭理財: 財務規劃介紹影片

§ Facebook粉絲頁:Happy Goal 樂活理財粉絲團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下載員工理財教育課程大綱),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圖片來源:Allen )

破除退休規劃迷思規劃要趁早

20140824退休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09995

退休規劃? 太遙遠了吧,那是30年後的事耶,等我先賺多一點錢再說;退休要設立一個獨立帳戶存錢,怎麼可能? 我先買房子、先把小孩送出國唸書再說;開什麼玩笑一年投資報酬率7%? 那叫退休金規劃? 我隨便買個股票一天就可以賺20%了………….,一般人沒有開始做為退休做準備的原因不一而足。當我們有一些工作要去完成時,我們通常會為他們設定最後完成的時間點:明天完成這件事情、下周做完那件事情等,但是很少人會把退休規劃這件事情排入我們人生優先處理的順序名單中,它永遠排在名單中的最後一名,你也是這樣子嗎? 小心掉入這些退休規劃的迷思裡:

1.   永遠不會有最好存錢的時機

當你大學畢業後開始工作了,你可能還要繳助學貸款,這時要你開始把部份薪水存入退休金戶頭用來做投資,在你的預算上看起來是非常奇怪的事,它的優先順利永遠排在最後幾名。2,3年過去了,你正好在等待著升遷,在那之後你換了更好的租屋、買了新車,等到下次升遷加薪時,你又有新的目標:結婚、買房子….等,這些財務目標看起來都非常重要、需要馬上要去完成的,開始存錢做退休規劃這件事就一直被延遲著,你永遠會有新的財務目標,而你所不知道的是:你也一直在損失時間所能帶給你的”時間紅利”。

2.   等我有錢我再來做(為什麼你不該錯過時間紅利—複利效果的影響)

沒有人規定說你一定要在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做退休規劃,你當然也可以等到40,50歲才開始做,但是這個耽擱的最大的代價就是:你無法去利用到時間所帶來的紅利效果–時間愈長,每年複利增值的效果就會愈明顯。

假設立傑從25歲開始,他每個月在他的退休投資帳戶存入3,788元,如果年複利報酬率是7%,那他在65歲退休時將可以累積到1,000萬退休金。但是曉莉到45歲才開始做退休規劃,如果報酬率一樣,她也要在65歲退休時存到1,000萬退休金,這時她必須每個月存19,085元,這樣的金額是立傑每月投資金額的5倍多。而一樣累積到1,000萬退休金,曉莉總共要投入的錢是4,580,400元,這樣的金額也是立傑的1,818,240元的2.5倍,立傑總投資金額更少,結果卻跟曉莉一樣多,靠的就是更長的時間、複利效果所帶來的時間紅利。

20140824時間複利

3.   我投資股票不動產的投資效益比較高我不需要退休規劃

很多人對他們的投資成效非常有自信,認為他只要每天股票一次進出就賺了50%以上,或是不動產的投資4,5年下來,動輒都是翻倍的成長。對於固定把資金放入一個單獨的退休帳戶內,每年投資報酬率可能只有7%、8%的成長覺得不屑一顧,但是這樣的結果是:他們把投資跟退休財務目標規劃混為一談。退休規劃是需要一個獨立的帳戶來做長期性的準備的,它的資金應該是跟你的生活費、短期投資等資金是分開管理的,正因為它是長期性的規劃,利用時間所帶來的複利效果,以較少的成本就能達到退休所需的資金準備。你可以有一部份的資金是用來做股票、不動產等短期的投資,但是另外你也應該準備一個退休規劃的獨立帳戶、持續規律的進行退休投資規劃。短期的投資與長期性的退休規劃,他們所需要的投資管理策略、投資標的等可能都不一樣,如果把這二個混為一談,你可能會發現長時間的進出股市或其他投資,最後你並沒有為退休準備留下多少錢,原因可能是投資最後沒賺錢,或是賺到錢了,但是錢又挪做他用去了。

4.   我的花費很省退休後我的費用會更省

如果你平常有記帳的習慣的話,你會很清楚自己每個月的開銷是多少。如果沒有的話,你應該花點時間把資料整理一下,你會比較知道每月的開銷有多少,這樣做退休後生活費的估計會比較準確。如果你不清楚要整理那些項目的資料,你可以點選這個連結來下載(下載財務規劃資料問卷)。

退休後費用會更省嗎? 那可能不見得,當然退休後的花費項目與額度跟現在一定有些變化,例如你的房貸可能繳清了,支出少了房貸這個項目;收入可能增加了勞退新制的退休金與勞保老年年金這二項收入,因為工作而產生的開銷可能降低或甚至沒有了,例如交通費、交際費用等,但是有些項目會增加開銷:例如醫療費用、看護費用等等。你應該對每個項目做個合理的預估,這樣會比完全沒有概念或是過度樂觀好很多:認為退休後花費一定會比現在省很多,以致忽略了退休規劃的重要性而沒有預做準備。

根據美國員工福利研究機構所發表的2014年退休信心調查(2014 Retirement Confidence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Employee Benefit Research Institute (EBRI) )指出,有沒有做退休規劃跟退休信心有很大的關係。在回答是否對以後的退休有信心時,回答很有信心的人中:有做退休規劃的有24%,沒做規劃的只有9%;而回答大概有信心的:有做退休規劃的有48%,沒做規劃的只有19%。可見在退休規劃上能夠未雨綢繆、提早做準備,讓自己不再為是否可以安穩退休,退休規劃是相當重要的,你什麼時候要開始你的退休規劃呢?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 預約財務規劃諮詢

§公益信託行善又節稅: 公益信託介紹影片

§了解科學化理財,如何將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法,運用到家庭理財: 財務規劃介紹影片
§ Facebook粉絲頁:Happy
Goal 樂活理財粉絲團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下載員工理財教育課程大綱),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圖片來源: KenTeegardin"  )

從高雄氣爆談愛心捐款

20140817公益信託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09832

最近災害頻傳,想不到繼澎湖空難後居然又發生了震驚社會的高雄氣爆的慘劇,在各方陸續捐款的同時,一個話題又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 慈善團體的可信任度的問題。加上立法委員陸續在媒體爆料某些慈善團體善款使用不當等,都造成社會大眾對這些慈善團體的不信任感加深,開始在思考如何在捐款做愛心的同時,讓愛心捐款真正用在需要的地方。

據報導台灣的公益團體有3萬間,每年台灣約有四百億的愛心捐款,但是其中約有80%的款項流向伊甸、心路等五大社福勸募機構,剩下的20%才分配到其餘的一萬多個中小型社福團體。民眾都很有愛心,有些人是平常就固定在做捐款,尤其是碰到各種災難發生時,民眾的愛心捐款就大量湧入慈善團體。但是愛心捐款最後是否都真的用在做公益上面,就讓人覺得值得懷疑,台灣公益團體為此成立一個網站自律聯盟,它的成立的宗旨為:推動公益團體財務透明,募款誠信,服務效率,良善治理。目前加入自律聯盟的公益團體有111個,包括社福、文教、醫療、環保、媒體等五大類別。所有加入自律聯盟的公益團體,都會把他們的財務報告公佈在此網站上,社會大眾可由此評估NPO的運作及效率,提高捐款的效益。(自律聯盟網站:www.twnpos.org.tw)你可以查看一下你想要捐助的團體是否有加入此聯盟)。

目前我們接觸到的公益機構多為財團法人基金會,例如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依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等。但是另外一種公益團體是以公益信託的方式存在:例如–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公益信託慶寶社會福利基金(台塑集團所成立的兩個公益信託之一)等。

財團法人基金會與公益信託,兩者成立之目的都是為了做公益,但在法源、設立方式、法律關係、組織、辦公場所、存續期間及資金的使用等方面有所不同。最大的差別是,基金會係以捐助行為成立財團法人,因此須向法院辦理法人登記,基金會的運作須透過董事會,須設置專責人員及固定主事務所,且原則上不得處分其基本財產只能使用孳息做公益,成立後不得任意解散;公益信託則是依信託契約將信託財產移至受託人名下,由受託人處理一切事務,無須另設置專責人員及固定主事務所,可依信託契約約定動用信託財產,並可約定一定之存續期間(例如信託期間只有50年,之後信託中止)。

目前在台灣由於部份基金會空有基金會之名,但是實際並未從事公益相關活動,甚至淪落為企業家個人節稅,或是政黨酬傭的工具,造成社會大眾的負面印象。因為部份基金會並不公開財務報表,外界也難以了解其運作狀況。二相比較,公益信託因為必須設立監察人、受託人(接受受託人委託者,一般是銀行信託部)必須每年至少一次將信託事物處理情形及財務狀況,報請主管機關核備並公告,因此在財務上相對的透明公開,你可以直接在各家銀行的網站上看到各公益信託的財務報表。

如果要透過公益信託做善事,大小金額都適合,你可以以較低金額(例如100萬)成立公益信託後,再對外募款來增加信託資產。所以除了一窩蜂的把善款捐贈給大家所熟知的慈善團體外,另外一種參與公益的方法,你可以找到一個適當的公益信託,再以捐贈或加入公益信託的方式辦理,只要您捐贈或加入之公益信託符合一定規範,還可享有稅賦之優惠。

有關公益團體的資訊你可以在這個網站看的到:台灣公益資訊中心

相對於設立財團法人,公益信託具有不同層面的優勢,包括:

1. 成立門檻低:一般全國性財團法人設立門檻約3,000萬元,公益信託則設立無最低額限制。

2. 人事成本低:財團法人須有專任職員及主事務所,公益信託則無。

3. 財產運用彈性高:財團法人之成立本金不得動用,投入公益活動僅限於孳息及捐贈收入,公益信託則無限制,財產可全數投人公益。

在所得稅的優惠方面,公益信託跟基金會一樣享有免納所得稅的優惠,個人捐贈人若捐贈予符合條件之公益信託,可享有最高不超過年度綜合所得總額20%的列舉扣除額。若採遺產贈與捐入公益信託方式者,則所捐助財產將不計入遺產總額;營利事業捐贈則得以不超過所得額10%的範圍內,列為當年度費用或損失。

20140817公益信託表

在財務規劃的實務上,一些企業主在事業有成後,對其人生的規劃會考慮到不同的層面。除了為防止後代子女爭產,希望子女善加利用其即將遺留給子女的財產,因此成立私益信託,對其財產運用方式做限制外。他們也會考慮選擇他們所關注的項目(社會福利、環保、教育等等),以成立公益信託的方式來回饋社會。公益信託可以選擇捐助對象與項目,在企業方面也可以配合公關公司做公益行銷;以提昇企業形象,做CSR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規劃等等,讓個人的財務規劃擴大到做社會公益的層面。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 預約免費財務規劃諮詢

§公益信託行善又節稅: 公益信託介紹影片

§了解科學化理財,如何將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法,運用到家庭理財: 財務規劃介紹影片

§ Facebook粉絲頁:Happy
Goal 樂活理財粉絲團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下載員工理財教育課程大綱),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圖片來源 kakeyzz)

 

從保險申訴率看如何避免保單糾紛

20140803保險申訴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09540

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每年會針對銀行、保險、證券業消費者的申訴案件,做一份申訴案件及申訴率統計表(見文章後面,為方便比較我們把它按照申訴比率高低做排列)。雖然我們不能很武斷的單憑這份資料,就知道被申訴的公司到底是為何被申訴,但是從申訴比例高低的比較,你還是可以看到一家公司在產品設計、業務員素質及其服務品質上看到一些端倪。

在現今的環境,保險商品由於產品相對複雜,不管是商品內容、契約條款、理賠等等,與其他金融商品相比真是相當的複雜。尤其現在銀行、證券、保險等等行業都在經營財富管理的業務,由於受到利率低迷的影響,銀行本業利潤下降;因此銀行現在有都成立保代公司兼做保單的銷售。銀行理專主力多以銷售儲蓄色彩濃厚的養老險、增額壽險為主,在理專銷售過程中這類商品常被拿來和定存做比較。而這時理專如果解釋的不夠清楚,甚至會讓保戶誤以為是定存,等到急需用錢辦理提前解約時,才發現無法像定存一樣百分之百拿回所繳的本金,因而衍生銷售糾紛。而在其他通路類似的糾紛也一再的發生。

發生面對金融從業人員不當的銷售消費者到底應該如何自保,避免這樣的糾紛? 以下提供你一些可以做購買與否參考的依據:

1.從業人員:這儲蓄險利率2.5%比定存利率高很多喔!

你可以這樣回問:

Q.:你說的利率2.5%是寫在那裡?
你們的廣告文宣上面有寫嗎?

A:從業人員的回答可能是:保單預定利率2.5%就相當於定存利率

實情:

宣告利率、預定利率都是保單上常見的專有名詞,但是這兩個利率都不是保單所可以產生的實質投報率。

所謂的預定利率,是保險公司將保戶所繳的部分保費拿去做投資,預期未來會得到報酬率,而保險公司預先將未來的投資報酬率回饋給保戶,在計算保費時就直接扣抵保費,因此預定利率越高,保戶所要繳交的保費越低。

為什麼說只有部分保費拿去做投資? 因為保戶所繳的保費中,有部分要拿來支付保險公司的行政費用、給業務員的佣金、內勤人員的薪水等等。還有保單還是有保障的成份在,因此另外有一部分要拿來作為危險保費,把這些費用扣除後剩下的保費才是保險公司拿去投資的錢,實際報酬率就是從投資的金額計算。這跟你把錢放定存是不一樣的,錢存銀行它並沒有業務員佣金、保額的保障、提存責任準備金等等;所以如果你用預定利率推算回去,常會發現與實際報酬率之間有很大出入,因為保險公司所提供的報酬是以投資部分來計算。因此保單預定利率, 無法直接等同於定存利率或是保單的投資報酬率。

2.從業人員:您買這保單就像錢放銀行做定存一樣

Q:客戶:你說的存6年領回跟定存一樣,那中間萬一我臨時急需要用錢,我可以隨時把我的本金100%拿回來囉?

A:從業人員:要儲蓄當然是要有紀律的存,不要隨便動用比較好

實情:

提前解約會扣解約手續費,儲蓄險保單最好不要輕易解約,因為在扣除解約手續費後,有可能會拿不回過去的總繳保費,解約手續費則會隨著保單年期逐年降低。解約所能拿回的金額,在商品宣傳單上都有註明,消費者在購買前,要仔細考量清楚自己的需求,如果短期內會有現金的需求的話,建議就要慎重考量是否要購買儲蓄險。

部份從業人員為了業績,怕嚇跑客戶,在解約金上面也不會主動告知,因此你在投保前需要更家謹慎評估。

3.   從業人員:不用怕繳不起保費, 萬一臨時有急需可以做保單貸款

Q.:客戶:保單貸款利息多少?

A: 從業人員:保單貸款利息不高啊

實情:

保單貸款的利息動輒年息5%,6%以上,如果你要借保單貸款來繳保費是相當划不來的,因為你的保單的利率可能不到2%(點此連結看各家借款利率:各壽險公司保單借款利率一覽表)。

根據2012年台灣地區保險報告(2012 Taiwan Insurance Sector Report)指出:台灣地區保單第13個月的保單繼續率(指既有的保戶持續繳費的比率)為80%,第25個月為70%,往後平均約每年有4.5%的保戶沒有再續繳。按照這樣的數據推算,終身險保單能持夠有到滿期,而且維持有效的比率只有25%。這麼低的比率可能的因素有很多:從業人員不當的推銷、因為人情投保、沒有買到合適的保單…等等因素都有可能,但是在實務上我們碰到不少客戶是因為保費支出過高、造成家庭重大負擔、財務上無法負荷而中斷投保的情形不少。

金融業中銀行、保險、證券等等行業,常常會有交叉行銷的狀況,例如銀行理專向你推銷保單;保險從業人員向你介紹他們金控集團銀行的房屋貸款等等。消費者要保護自身權益的方式,除了加強自己對金融常識的了解外,最好的方法應該是讓各自不同領域的金融商品回歸它基本的功能,不要把彼此的功能搞混了:買了儲蓄型保險,期待它像銀行的定存一樣,買了一堆儲蓄險,結果自己的壽險保障額度卻非常低。

因為聽說高收益債券可以月配息,一年可以配到6%以上,於是把銀行定期存款全部轉去購買高收益債券,希望它可以每月領取不錯的利息,卻忽略了它淨值下跌、造成本金的損失,凡此種種其實都是造成金融消費糾紛的原因之一,如果在購買這些金融商品之前,已經做完完整的財務規劃、知道如何利用各種不同金融工具來完成你的財務目標,當面臨是否購買金融商品的時候,你會根據是否可以符合自己的需求來做選擇,而不是完全根據金融從業人員的話術或行銷資料來做判斷,發生買錯商品與產生消費糾紛的機率無形中會降低很多。

20140803申訴-1
20140803申訴-2

註:

1.簽單契約總件(人)數:係指申訴率統計期間內,該保險公司之財產保險簽單總件數、個人保險有效契約總件數及團體保險有效契約總人數之總和。

2.申訴率=[申訴件數/簽單契約總件(人)數]*1,000,000

3.安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申訴件數,另含英屬百慕達商滙豐人壽保險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之申訴件數。

4.全球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申訴件數,另含國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之申訴件數。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申訴案件及申訴率統計表)

5.資料如有出入以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資料為準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 預約免費財務規劃諮詢

§公益信託行善又節稅: 公益信託介紹影片

§了解科學化理財,如何將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法,運用到家庭理財: 財務規劃介紹影片

§ Facebook粉絲頁:Happy
Goal 樂活理財粉絲團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下載員工理財教育課程大綱),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圖片來源:  401(K)2012)

培養子女一生受用的金錢觀

20140622子女金錢觀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08703

中國人常說富不過三代,上一輩辛苦打拼下來的基業可能經過1,2代之後就被後代敗光了。這可能有幾個原因:有人是抱著傳子不傳賢的觀念,如果子女承接事業後又沒能力、無法善待員工,當然事業就會日益萎縮。但是有很大的原因應該是跟後代子孫不知如何理財有關,由於缺乏財務智商,後代子孫即使繼承了龐大的遺產,不僅無法創造更多財富,可能連守成都有問題,最後再多的財產也會在他們手上敗光。你可能想說你只是一般中產階級,非大富大貴之家,不用擔心子女這方面的問題。事實上,處理錢財是一輩子的功課,而這是無論貧富貴賤,每個人都要面臨的問題,不會因為你是中產階級,子女以後就不會碰到錢財處理上的問題。你如果能夠從小培養小孩子正確的用錢觀念,讓他們建立財務智商,對他們的幫助可以讓他們一輩子都受用。

如果子女年紀都還很小,要如何去跟他們談錢呢? 他們可能才5,6歲都還沒上學,對多數的事情都還是懵懂未知,要怎麼去跟他們談到錢財方面的事,以下有幾點提出來做討論,如果他們問到這些問題,你要如何回答:

1. 你賺多少錢?

當小孩子問你這樣的問題你賺多少錢時,你會怎麼回答? 你是隨便打馬虎眼搪塞過去,還是答非所問?當然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心智還不是發展成熟到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但是在這樣的問題上也要避免去誤導他們。

如果你收入不錯,你講出的金額會讓他們覺得你很有錢,當他們認為父母有花不完的錢,以後對一切事物可能會改變想法。他們會期待得到更多、買更貴的東西給他們,而這會造成他們養成錯誤的金錢價值觀。

以”與狼共舞”獲得1991年奧斯卡最佳音樂與最佳音響獎的美國導演彼得巴菲特,在他的”人生由你打造”一書中說:即使他是股神華倫巴菲特的兒子,他也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他提到說他曾經想換大一點的房子,要向他父親借錢卻被拒絕。後來他自己事業有成了,他覺得很感謝華倫巴菲特讓他能夠學會靠自己的能力獨立,他說:”自己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真正的滿足感,這是父母的財產無法給予的,經濟浪潮起起伏伏,唯有人的價值觀是最穩定的貨幣,它永遠不會貶值破產,並為我們帶來豐厚的回報”。

他也提到巴菲特時常對他們耳提面命的一句話是:有能力的父母應該給子女一筆能夠做事,但不足以遊手好閒的財產,有個良好的開端是好事,但讓子女習慣於伸手要免費票,就是害人、幫倒忙。

與其跟小孩子說這不關你的事,或是告訴他一個實際的金額,讓他有個錯誤的連想,你可以回答他說:我賺的錢足夠讓我們付水電瓦斯費、買得起車子,維持生活..等等。

建立子女的財務智商最重要的功課是:讓他們知道父母親如果能力許可,可以提供他們最好的教育、培養他們的能力,但是一旦出了社會他們必須要自食其立、不要想依賴父母,你可以出錢讓他們出國唸書、培養他們的能力,讓他們出社會後有比較好的競爭條件,但是如果你連以後的出路都替他安排好了,子女已經非常習慣事事都在你的保護下成長時,他們不會去歷練、去闖蕩出自己真正的能力,對他可能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2.   你有多少負債?

你可以讓小孩子了解你現在有負債,但是金額多少就不用揭露了,因為它可能會讓他們覺得生活上多了不安、缺乏安全感。由於小孩子還無法真正了解負債的意義,倒不如你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跟他們溝通,以後怎麼去管理自己的財務,怎麼做讓自己避免去落入負債的狀況。例如跟他們講解信用卡的觀念,以後當他們已經可以自己辦卡了,怎麼去做計劃性的消費,不要衝動消費結果為了買3C產品或手機,因為有帳單餘額無法還清,而要多付出不少的利息,或甚至欠下一堆卡債無力償還等。

3.  為什麼鄰居家有的,我們家沒有

也許你們有能力擁有豪華的生活,你的小孩可能會覺得相當了不起,開始跟朋友炫耀;但是如果你們是狀況不是那麼好,小孩子可能覺得沒有面子,在朋友間都沒有什麼可以跟人家比較的。他可能會產生一種心理:責怪父母親為什麼不能賺更多錢,給他更好的生活,而這種比較的心態不做好好的處理的話,當他長大後可能在他個人財務上產生重大的問題。

你可以跟小孩溝通跟他說:每個家庭處理財務的方式不一樣,而你選擇不像別人一樣把錢花在那些奢侈品上,你寧願把錢省下來,全家時常有機會聚在一起出去旅遊或,是吃頓豐盛的晚餐..等等,讓小孩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家庭的事情上,而不是跟別人做比較。

財務智商的建立,需要你在生活上有耐心的,一點一滴的從生活上相關事情上給小孩子一些引導,這在初期你可能看不出效益何在,但是當他們長大成人、開始獨立生活後,你將可以發現他們因此在財務的處理上,心態上會比較成熟,不致於因為財務處理不當,讓生活產生重大問題。

只有透過自己的經濟獨立,才能獲得父母無法給予的滿足感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 預約免費財務規劃諮詢

§公益信託行善又節稅: 公益信託介紹影片  公益信託網站: 公信社企網站

§了解科學化理財,如何將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法,運用到家庭理財: 財務規劃介紹影片

§ Facebook粉絲頁:Happy Goal 樂活理財粉絲團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下載員工理財教育課程大綱),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圖片來源:   LifeSuperchar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