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CFP?

什麼是CFP? 為什麼需要透過具有CFP資格的獨立理財顧問IFA的協助來做理財規劃?

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及是一種專業的資格認證, 是國際性有關理財規劃的證照, 在台灣稱為認證理財規劃顧問, 在大陸的名稱是:國際金融理財師。

CFP™具備高度的專業能力,在充分授權下,可以隨時針對不同的理財規劃目標,為您檢視與分析有關理財規劃的需要,如儲蓄、投資、創業、保險、置產、信託、風險評估、退休規劃、遺產及稅務規劃等,也可以依個人的財務狀況,處理財務問題,並客觀地提供專業的解決方案。

因此CFP是透過理財規劃步驟,並運用綜合性的方法,客觀地提供解決方案,以達到全生涯理財規劃的目的,這是與其他一般理財專業人士只能提供某一項理財專業建議的情形下,相對比較出CFP™的最大優勢。

專業的CFP™是全然不同於傳統的金融業務人員,是以協助投資人在長期投資後, 能穩健的積累財富, 達成投資人期望的生活水平。

這類似歐美地區家庭醫生, 或是Family Office家庭財務管家的觀念, 一個家庭醫生會對他的客戶有更多的了解, 因為他(她)持續與這些家庭保持連繫, 家庭醫生有每一個家庭成員過往身體狀況的詳細資料, 也提供給這些家庭成員比較細心的照顧, 而這個模式就是專業的CFP™所提供給客戶的服務, 更為個人化, 而且是客戶真正需要的專屬服務。

CFP_Banner
CFP™憑著專業技能, 在充分了解個人或家庭的財務現況以後,會依據理財規劃的步驟來提供各項綜合的理財規劃程序與專業建議, 包括:

1.建立與確認個人與CFP™雙方的信任關係。

2.收集個人資料並協助擬定個人人生目標與期望。

3.客觀的分析與評估個人的資料以確定其整體財務情況。

4.共同制定並了解整體的理財計劃。

5.實行共同擬定的理財計劃。

6.檢視與監控理財計劃執行的進度。

因為CFP™的功能不是在幫助投資人快速致富,所以投資人最終是否能夠順利實現長期理財目的成功關鍵是繫於投資人及理財規劃顧問兩人是否共同參與規劃、分攤責任。

理財規劃顧問一旦本身定位確定,與投資人的關係釐清,工作壓力自然減輕,收入自然增加,像這樣雙贏的局面才是理財規劃顧問成為理想職業的真正原因。

CFP™認證標誌在台灣由國際CFP™總會FPSB(Financial Planning Standards Board)同意, 授權台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FPAT(Financial Planning  Association of Taiwan), 在台灣推動CFP™理念及考試認證等事宜,所取得之認證即與國際 接軌,為國際性證照之一。

2004年10月13日美國理財規劃顧問認證協會與各會員國於倫敦正式對外宣布成立國際理財規劃顧問認證協會(Financial Planning Standards Board,  FPSB), 為一獨立、非營利性的國際理財規劃顧問(CFP™)標準認證組織。 目前國際理財規劃顧問認證協會成員除了 加拿大、澳洲、紐西蘭、英國、法國、德國、瑞士、奧地利、南非、巴西、香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韓國、 臺灣、中國大陸 與印尼等20多個會員國外,尚有多個準會員國待審加入。

在日本,取得CFP認證是從事金融理財行業最重要與必備的證照。在印度、印尼、馬來西亞,CFP已是該國金融業不可或缺的必要人才之 一。

法國CFP認證協會(CIF CGPC)在經過多年努力已正式取得法國政府授權成為該國兩家理財規劃顧問認證組織之一,法國理財規劃顧問必需取得CIF CGPC頒發的CFP證書,始能執業。

在美國,美國華爾街日報於2006年1月28日報導並推崇CFP™是黃金標準,同年2月更大幅報導美國大型金融機構對認證理財規劃顧問重視程度的急速提昇, 而美國職業評等年鑑(Jobs Rated Almanac)過去三年針對美國各種職業評等,結果發現CFP™連續三年都被評選為美國最佳職業的前三名, 與生物學家及精算師等量齊觀。

CFP™之所以連續三年被評選為美國最佳職業的原因是由於CFP™的工作性質具有四大優點,分別是;

有深度的專業能力、待遇優渥、獨立自主性高以及市場需求大。 該項職業評等標準是依據工作

環境、待遇、就業機會、 體力需求、職業安全以及工作壓力等。

這也是為何美國經過認證的理財規劃顧問CFP™人數佔全球認證合格CFP™的一半。

CFP™的4E1R:

 Education   (學歷及完整教育訓練需求):
需在FPAT協會認可之專業金融教育訓練機構修習240小時之六大科目課程,方可參加考試)

 Examination  (通過六個科目考試)
基礎理財規劃 /風險管理與保險規劃/員工福利與退休金規劃/投資規劃/租稅與財產移轉規劃/全方位理財規劃)

Experience  (三年工作經驗)

Ethics   (職業道德規範)

CFP™理財規劃顧問,於領取證照前,必須簽署道德條款,不得有違反專業道德或是未揭露之訴訟案,並且經一位協會認可的
專業人士簽證,才符合授證資格。

 Re-certification  (每兩年之證照換發)
理財規劃顧問,於參加考試前,必須於「台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認可之專業教育訓練機構」進行六個科目,共兩百四十小時之認證系列 課程,或因符合抵免規定進行補充課程而少於240小時,方可參加考試。此外,在2007年後申請授證者,尚必須具有大學(含以上)學歷者, 才符合授證資格。

CFP™的教育訓練課程內容,共分為以下六科目:

科目一: 基礎理財規劃
科目二: 風險管理與保險規劃
科目三: 員工福利與退休金規劃
科目四: 投資規劃
科目五: 租稅與財產移轉規劃
科目六: 全方位理財規劃

10粒牛肉餃才4元!看完周胖子50年前菜單…不投資只想靠定存,退休月花5萬,你要準備●萬

最近替一本談退休規劃的書寫序,書名是:老後不破產,作者塚崎公義探討退休金準備,也涵蓋了投資與繼承等等方面的議題。對於退休規劃,媒體都只有在討論錢的問題:退休需要準備多少錢、如何準備等。但退休不是只有錢的問題,如書中提到預立遺囑,這不是只有富有人才需要,即使你是中產階級,也要為財產傳承做好規劃。

退休之後蠻多事情需要考量,生活怎麼安排、是否再找其他工作、財產如何做傳承、是否預立遺囑、在遺囑中指定財產繼承的方式等。其中很多人沒先規劃財產傳承,子女也忌諱去跟上一輩討論,事實上,你應該好好預先做規劃,名下財產想分配給誰、比例多少等,否則到時候只有按照民法的繼承順序來做繼承。法律的規定是固定的,但如果你想按照你的意願來做財產分配,你就可以利用生前贈與和預立遺囑的方式來做規劃。常見兄弟姐妹因財產繼承告上法院,這其實都可以避免。

預立遺囑的用途,就是按照你的意願來進行遺產分配。譬如身後剩下配偶跟兩子女,如果沒有做任何規劃,配偶跟兩子女各繼承1/3的財產。但如果你想給其中一人較多財產,你就可以在遺囑中規定繼承人有不同的比例,但要注意每一人所拿到的財產,不能少於特留份的比例,依此案例是1/3的一半:1/6。

如果你擔心子女未成年、沒理財能力,或把財產揮霍光,你可以成立一個信託。信託在生前就可成立,或以遺囑信託的方式,在身後再成立信託。信託成立之後,把你的財產轉入這個信託,在條款中做約定:如每月給子女多少生活費,在什麼特定條件下:創業、出國留學等等,可以從信託中拿到一筆錢,這時信託照顧的對象,可能不只有子女,同時也可包括第三代的孫子女了。

若生前就成立,身故後在信託裡面的財產,還是會列為遺產,必須繳遺產稅。但你可以規劃在不牴觸特留份的前提下,保留下大部分的財產在這個信託中,等到子女長大成人,有理財能力時,再把這些財產再分配給子女。

很多人有做公益的想法,在做退休規劃時,可好好思考這方面的問題。以前你可能都把錢直接捐給慈善團體,但現在你可以挑選感興趣的慈善團體、個人作為捐助對象。公益信託成立要件是:你必須真正拿出財產作為公益信託的資產,這些捐出去的財產就完全跟你的財產是獨立的,往後你也不能再把它拿回來了。

你可以決定信託資產的用途:贊助什麼樣的對象、捐助什麼樣項目等。甚至拜訪這些慈善團體,了解他們所做的公益內容,再看你可以提供什麼樣的協助,如錢財、人力支援、訓練輔導等。如有家育幼院,他們不懂得行銷宣傳,因此每年對外募款募得很辛苦,你可以結合周遭人去協助他們架設網站、部落格做宣傳,協助他們建立行銷系統等。

這本書的主軸是:你的投資應該是可以對抗通貨膨脹的,為什麼對抗通膨這麼重要?我們可以看到底下一張周胖子餃子館在1965年的菜單,上面寫著10個牛肉水餃4塊錢,但現在台北市一顆水餃幾乎6塊起跳。這個就是通貨膨脹,你的錢會因為通貨膨脹,購買力會越來越降低。

如果說你現在做的退休規劃都是15年、20年之後,你沒有把通膨因素考量進去,可能會造成你的退休金準備不足。例如你希望退休生活的月開銷相當於現在的4萬元,如果以3%通膨率估算,20年後的物價可能是現在的1.81倍,所以20年後你每月必須要有7.2萬才夠。

對於如何準備退休金,作者建議可以從55歲開始,少量多次購買股票、外幣物價連動國債,以10年時間建立投資組合,作者把它定調為可以對抗通膨的投資組合。

退休後的投資要怎麼做?最理想的狀況是一筆錢存在銀行定存,每月固定領出一筆錢來用就好。但以現在的利率水準,這麼做會有實質的困難,因為利率太低,你要準備更多的退休金。假設定存利率1%,通貨膨脹率是3%,你退休後希望每月有相當於現在生活水平的5萬可用,退休後還有20年的時間,只放定存你需要準備1,463萬,但如果做投資,年報酬率6%,你只需要919萬的退休準備。

就像本書中所說的,即使已經退休,金融資產有一部分還是要擺在投資,書中提到金融資產到了70歲之後變成:

10%為浮動利率國債
10%為物價連動國債
10%為銀行存款
35%日本股票(ETF)
35%外幣(外國股票ETF或美元MMF(Money Market Fund貨幣市場基金))

只有10%是存款,20%的債券,其他70%是指數型股票基金ETF或貨幣市場基金。

這樣的比例看起來,可能股票類資產較多,似乎風險較高,不適合做退休後的資產配置方式。但指數型股票基金ETF,本身是一種可適當分散風險的投資工具,如果慎選ETF標的,避開槓桿型等較不適合做長期資產配置的ETF,以全市場標的的ETF做資產配置。如以類似先鋒(Vanguard)的全世界股票ETF(VT)、美國整體股市ETF(VTI)等標的做資產配置,可分散風險,又可預期有合適報酬。

如VTI的投資組合,總共就有3,613檔美國股票,前10大持股佔其16.5%,包含了蘋果、微軟、亞馬遜、臉書、波克夏等公司,其他還有3,600多檔美國公司的股票,其總資產規模達5965億美金,這樣的風險也夠分散了吧。

如果是把股票與債券按照合適的比例做配置,買入相對應的ETF,其中股票型ETF,可能包括了全球型、美國市場、新興國家等ETF,債券型ETF可能包括了美國公債、投資級公司債等ETF。這樣不僅降低波動風險,也因為低費用率(總管理費VT:014%,VTI:0.05%),投資成本比一般基金更低,就可提高投資報酬率,如此一來應該是比較有機會去避開通貨膨脹的影響及老後生活資金縮減的風險。

ETF這種被動投資的方式,不需要你每天費神看盤追蹤等,因此利用ETF來做退休準備是蠻合適的。

(本文純粹是做退休投資研究,並非投資建議,讀者請自行評估合適的投資標的)

基金老是賠錢的真相!

 

最近看到雜誌媒體的文章在批評銀行管理客戶投資資產的方式,銀行財富管理以基金投資手續費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現象,已經變成是台灣金融界的一大亂象。照道理,客戶把錢交給銀行做投資,客戶也付了手續費了,銀行的角色應該是盡量幫客戶賺到錢,讓他們的資產得以增長,而實際的情況是手續費收入造成了銀行與客戶的極大的利益衝突。

在這一篇報導:台基金周轉率衝100%中,碁石智庫負責人陳如鈊即提到:”以近8年來看,境內基金平均每年有3.3兆台幣的申購,但每年淨流入金額僅100億元;境外基金平均每年有2.3兆台幣的申購,淨流入金額也只有1,600億,只占總申購額的6%;可以說這幾年來大部分基金公司都在做白工,此外,高周轉率對投資人也不一定是好事,因為光手續費率就吃掉不少收益。”

意思是說:台灣人買的基金只做短線交易,94%的基金投資者投資不到一年就把資金轉換到別的標的,能夠放一年以上的投資人只有6%。頻繁轉進轉出的交易,對投資人來說是弊多於利,因為手續費等支出就吃掉你大部分的獲利了,我們以一個簡單的計算,你就可以知道頻繁交易情況下你投資的錢會是什麼樣的狀況。

如果忽略其他費用,只算申購手續費及基金贖回的信托管理費。假設申購手續費:1.5%,基金贖回時銀行收的信托管理費:0.2%,以100萬做基金投資,在37個月時間內每4個月基金轉換一次,與一直都沒有轉換,在不同年報酬率的情況下有何不同。

下圖中你可以看到在報酬率都是零的狀況下,手續費、管理費支出還是有14萬;即使是年報酬率3%,都沒有辦法讓你開始賺錢。一直要到年報酬率5.52%時,經過了37個月你的本金才會回到原始投資金額的100萬。也就是說,如果你每4個月轉換一次,你需要每年賺到5.52%,才能抵銷掉手續費等支出,所以投資沒有賺到錢其實蠻正常的。

20161104%e5%9f%ba%e9%87%91%e8%bd%89%e6%8f%9b

為什麼手續費收入會造成銀行與客戶的極大的利益衝突? 因為現行銀行在計算基金業績與銷售獎勵計算的基礎都是採「基金流量」而非「基金存量」。什麼是基金流量? 如果你用一大筆錢買了基金之後,你又頻繁的進出(1,2個月一次,甚至時間更短),你一定是理專眼中的VIP。因為你為一直在為他(她)創造業績的新流量,這些新業績的手續費收入是銀行計算責任額、業績獎金的依據。

基金存量的概念,就是你累積投資在該銀行的金額,如果你買了基金就不去動它,沒有買進贖回,那你可能不會太受歡迎。因為你的存量是有,但是沒有流量,不會為理專帶來新的業績。一般理專的每月手續費收入業績目標,至少是20萬、30萬以上,超過才會有獎金可拿,否則只能領底薪。如果基金是收1.5%手續費,業績目標30萬那代表著理專如果只賣基金,她(他)要賣2,000萬以上的基金才會有獎金。

台灣財富管理市場只看手續費的結果,造就了一個奇特的現象:這些銷售通路的金融機構,與客戶無法共存共榮,因為金融業這種生態環境營造的是一個短視近利的氛圍。因為有基金的轉換,才會有新業績,才能達到金融機構的業績要求。因此可能多數理專只能以提高客戶基金的周轉率,來達到銀行的要求。但是客戶做投資其目的無非就是為了賺錢,因此理專對待客戶的方式應該是如何讓客戶投資的資產淨值增加,而不是藉由頻繁的轉換投資標的、讓銀行多賺手續費。我就曾聽過一個銀行資深主管說過,他們銀行業績第一名的理專,可以在這周賣出客戶持有的債券型基金部位,下周一再買進同樣的標的。這樣的做法就是為了有新的交易,去產生新的業績,客戶損失的是一次一次的多付出的手續費支出,這對他的投資資產增產是相當不利的。

如果是站在為客戶投資資產增長的立場,理專應該是一開始要去了解客戶的需求: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完成什麼樣的財務目標? 他(她)的風險承受度如何(一個投資人可以覺得舒適承受的風險,或是投資人可以接受的不確定性,風險承受度會隨著年齡、收入及目標而改變)?,風險承受力如何(財務上可承受風險的能力financial ability or capacity to tolerate risk)? 之後再來應用資產配置的方法,依照所需的股債比例,把客戶的資金分配在不同的投資標的:不同區域、產業類別、另類投資….等等,有需要可以做適度的投資標的轉換,讓客戶的資產可以隨著時間的累積而增加。

我相信銀行的理專,多數都是願意為客戶利益著想、不希望投資短進短出,多收了手續費卻犧牲客戶的利益。問題是他們身處在金融業這種只看手續費,不看客戶資產是否成長的環境中,他們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以最根本需要改變的是銀行的制度,如果無法改變這種以手續費收入計算理專業績的方式,這種銀行與客戶之間利益衝突的情況一直會存在,而客戶對銀行財富管理的不信任感也會逐漸加深。這難道是無法改變的嗎? 銀行的利潤非得建立在犧牲客戶的利益上面不可? 不見得,我們可以看到部分銀行已經看到這種消費者希望改變的趨勢,開始以建立客戶累積投資資產AUM(Asset Under Management)的方式,來為客戶做投資資產管理,例如UBS瑞士銀行就標榜他們不收手續費,只收每年的資產管理費,銀行其實是可以跟客戶共存共榮的,端看金融業是否著眼在長遠的發展而已。

至於消費者面臨金融業現在這種環境,如何自保、如何做投資,且看下回分解….

 

 

 

51%台灣老人後悔沒早一點存退休金!

滙豐集團最近公布一份「未來的退休生活」調查結果,他們在16個國家調查超過1萬8000名受訪者。調查發現:全球超過31%已退休人士表示,他們很後悔沒有提早為退休做準備,如果可以重來,他們希望能更早開始為退休做準備。而台灣已退休人士,後悔沒有提早為退休做準備的比率高達51%,排名全球第一。而全球已退休人士與未退休人士覺得退休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的比率,全球平均是:未退休人士是64%,已退休人士67%,台灣則排在倒數幾名:未退休人士是54%,已退休人士53%,顯示台灣人對退休滿意度或期望值不高,這份報告也點出幾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20160815後悔退休

 

這份報告指出全球有24%的尚在工作中、未退休人士,還沒有為退休做準備,而已經開始做準備的人,平均其中有46%的人因故停止,或遇到困難就沒再繼續。而這個比率,在16個國家中台灣居然是排名第二、高達54%的人還沒開始做退休準備,或因故中斷了。

20160815未準備退休

20160815退休期待

 

 

對於退休金來源的期待顯然全球都類似,多數人會以現金儲蓄存退休金,但對於政府退休金的期待,已退休及尚未退休的人差異很大。上圖中比率:未退休的30%,對比已退休的45%,可見因為經濟疲軟,各國政府財政困難,未退休人士對於以後是否可以拿到政府退休金的期待,已沒那麼有信心了。台灣人對退休金來源是來自於政府退休金的期待是37%,低於全球平均的45%,顯示大家對於退休,是否可以領到勞保老年給付及勞退新制退休金的期待都很沒有信心。

退休金來源是否有什麼替代方案?報告指出可能選項包括:換小一點的房子、賣掉房子,或由子女提供資助。在已退休人士的財務支出方面,全球41%的人有借貸、欠款,50%的會對其他人提供財務上支援,而台灣比率是:借貸25%,財務支援他人50%,顯示在退休前要對可能的財務支出做好管理,免得退休後還有債務或需要資助子女,影響到自己退休生活品質。

這份報告指出台灣人對退休金準備的情況是:已退休人士有一半以上,都後悔沒有早一點做退休準備,但同樣有高達54%的人還沒開始做退休準備,或因故中斷,這二項比率台灣都是名列前茅,可見在退休準備上,跟全球比起來,台灣人在退休準備這件事上非常需要加強,退休準備應該怎麼做?以下提供幾點建議:

1. 人生理財藍圖先理清楚

很多人知道要存錢,但不知為什麼要存錢,存錢有什麼用途、需要存多少才夠,因此時常好不容易存了一大筆錢,突然要修車、房子要裝修等又把這筆錢用掉,因此就像這報告中說的:高達54%的人還沒開始做退休準備或因故中斷了。

改善方法是:利用一點時間把自己想完成的財務目標列出,每個目標要有明確需要完成的時間,以及需要準備的金額,配合自己的財務現況(收入、支出狀況,每月可以有多少錢用來做財務目標的準備等),整理出來後,每個月就固定撥多少金額投資或儲蓄。因應不同需求,可能選擇不同金融工具投資(如5年後要買房,跟20年後要退休,投資方式與工具選擇會不一樣)。一旦規畫出來,儲蓄投資這件事就要長期做下去,不能因為其他原因去挪用計劃中的錢,你才有可能在需要錢完成這些目標時,有足夠的錢可以用。

2.退休準備有其不可替代性

一般人因為退休時間還早,只看到眼前的需求:購屋、買車等立即的需要,卻忽略退休的準備,可能到了45歲、50歲才意識到,需要開始為退休做準備。因此在時間有限狀況下,可能造成準備不足的狀況。

大家應該要體認:退休準備有其不可取代的必要性,你不能把它排在購屋、買車、存子女教育基金等目標之後,等到即將退休時,才來著急退休準備不足。其結果就是因為準備時間太短,你必須要花更多成本或冒更多投資風險,才能達到所需退休準備。你也不要對政府退休金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一般上班族能拿到的勞保老年年金與勞退新制退休金,頂多可以支應你退休所需生活費的2~3成,大部分退休金還是得靠自己,而且必須提早開始做準備,才能事半功倍。

3. 存退休金最好是獨立帳戶長期投資

退休金準備往往長達10年、20年,要怎麼維持不中斷?除了固定提撥收入一部分儲蓄與投資外,你必須用對管理方式。除了要獨立帳戶、專款專用,不要跟其他日常開銷混在一起,還要慎選投資工具、做好投資管理。這份報告指出:尚在工作且有做退休金準備的人,有68%有從專業人士等處取得資訊與建議,他們覺得會有快樂的退休生活;而沒有從專業人士等取得資訊與建議的,只有55%覺得他們會快樂退休。如果有需要,可以尋求財務顧問的協助,提供退休規劃、投資管理等諮詢服務。

財務規劃不是你想的這樣子的

asa

台灣人的理財習慣是有點奇怪的,在某些方面是超級保守的,某些方面又是相當的大膽,為了怕風險於是買”穩定配息”的高收益債券基金、買儲蓄保險,但是對於每月配息1%的黃金、外匯等投資卻趨之若鶩,混然不知道那背後可能是一種金融詐騙。連最近發生的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這種匯率避險工具,都有人用來做投資,因而在人民幣貶值時產生巨額的虧損。2008年雷曼債券風波未爆發前,一個中小企業主拿著他買的雷曼債券產品合約,要我幫他提供建議。我看完產品說明後跟他說,你賺得很有限,但是本金卻有可能全賠光,建議他及早出脫,但是看著他在風險告知書等該簽名的地方都簽名了,看來提早贖回要拿到全部本金可能也不容易。也許你會說這是消費者自作自受,誰叫他們要買這些商品,但是你可能忽略掉一個因素是:消費者面對的是一個明顯資訊不對稱的環境,當面臨這些金融商品的行銷時,消費者根本沒有足夠的資訊,也沒有專業知識去判斷這些商品的風險何在,只是基於對這些老招牌的金融機構的信任,他們不疑有他,就簽了名做了投資。

如果這時他們可以選擇先去尋求一些客觀中立的意見,了解商品的內容、風險屬性等等,也許就可以減少這樣的錯誤發生,獨立財務顧問就是在擔任這樣子提供諮詢的角色,不過有部份人仕對財務規劃有些迷思:

迷思1: 財務顧問可以幫我做好所有規劃,我什麼事都不用做了

財務顧問在財務上協助你了解財務現況(收入、支出、資產、負債等)、解決問題(債務問題、收支不平衡、投資資產無法累積等)、計畫未來(完成人生夢想、訂定財務目標及協助完成)。財務顧問協助客戶做財務規劃的流程是:財務諮詢面談(了解財務現況、財務目標等)、提供建議方案、協助執行及監督調整等步驟。

當財務顧問提供建議方案後,如果沒有付諸執行,一切都只是紙上作業而已,對個人與家庭的財務是不會產生任何效果的。建議方案是因人而異的:有人是不知道錢花在那裡、存不下錢,那顧問會建議他們先用記帳來了解自己的支出,再來則是要調整自己的支出,把一部份的收入固定用來做投資,以完成財務目標。 或是有些人意識到:以他們現有的投資方式是沒辦法完成以後的退休的目標,因此他們需要增加投資金額、改變投資策略、調整投資標的等。

凡此種種都顯示說:要做好財務規劃其實自己才是主角,財務顧問只是一個教練的角色、提供諮詢與建議,但是即使知道方法了,如果你無法配合財務顧問的建議,做相對因應的措施:消費習慣的調整、養成先儲蓄再消費的習慣、改變投資心態…等等,你的財務狀況是不可能會有所改變的。因此即使有了財務顧問的協助,你還是需要有紀律的去執行這些步驟,才能讓你的財務目標逐步獲得實現。

迷思2: 我沒什麼錢,我不需要做財務規劃

有部份人聽到財務規劃的反應就是:我錢這麼少,不需要特別做規劃,應該是高資產的族群財比較需要吧! 財務規劃是針對希望有系統的規劃其個人家庭財務的人所提供的諮詢服務,財務顧問幫助他們整理其財務現況、設定財務目標及訂定完成這些目標的計畫、並協助執行。財務顧問並不會以客戶的淨資產多少來篩選客戶,畢竟財務規劃跟所謂的財富管理是有所不同的。

在銀行等金融業者的財富管理,一般有在該銀行須有300萬、1000萬不等的存款、投資資產等門檻。與之不同的是,財務顧問是協助客戶完成一生的夢想、達成財務目標,有可能從客戶年輕出社會,陪他們歷經結婚成家,一直到退休。客戶的淨資產多寡不是一個篩選的條件,主要是端看客戶是否有意識到:自己是否有意願想藉由財務規劃來提昇生活的滿意度、更有效率的運用他們的財務資源來完成財務目標。

不同的客戶代表的只是不同的需求而已,剛出社會的年輕人面對的問題可能是:不知道錢花到哪裡、存不下錢;但是另一個事業有成的企業主,擁有眾多資產,面臨的可能是子女繼承、財富傳承的問題,一個有經驗與專業的財務顧問,可以根據不同客戶的需求協助客戶解決不同的問題。你可能想說自己薪水也沒多少,不用做財務規劃,但是就是因為財務資源有限,更需要好好做有計畫的理財,理清楚自己的收入支出的流向,也開始去為人生做計劃。即使每月省下2,000,3,000元做投資,你都能夠在一段時間後累積一筆錢出來,讓你去完成一個你希望達成的財務目標。

迷思3: 我自己管理就好,不需要特別規劃

有些人自己做投資、管理家庭的財務,他們覺得自己做的不錯,自己做管理就好,或是部份人認為他們的財務狀況很單純,例如新婚夫妻收入穩定,也沒有太多投資資產需要管理的,不過他們可能忽略了一點就是:個人與家庭財務牽涉到的面向蠻多的,你有可能會無法全面的考量到。例如:家中新出生的嬰兒,父母親趕緊為其投保醫療、癌症等保險,甚至考慮要用保險來替其儲存子女教育基金了,但是卻忽略了大人本身的保障不足,萬一父母親有疾病、意外等風險發生時,根本無法提供家庭應有的保障額度。又譬如很多人買高收益債基金,因為它會固定配息,而債券基金的名稱也讓人以為它是低風險的投資。 事實上,高收益債基金投資的標的是以俗稱垃圾債券的公司債為主,它的波動程度其實跟股票型基金差不多,你絕對不能把它跟投資於投資級債券的債券基金混為一談,所以個人與家庭財務不管在投資、在保險規劃…等等很多層面,都是需要全盤、完整的去做規劃的。

迷思4: 財務顧問只會幫人家做投資管理

我們常說投資理財,不過投資不等於就是理財,理財是希望達成財務目標:例如15年後存一筆300萬的錢當成子女出國留學費用,因為有這樣的目標,所以會去運用適當的金融工具,用投資等方式來完成這些目標,除了工具的選擇,也會注意其風險屬性、投資期間長短等等因素。由於如此的投資通常是5年、10年以上的期間,這期間風險的考量會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會利用資產配置的方法,因應投資人個別的需求和投資目標,把資金分配在不同項目的資產類別上,以降低整體資產波動、提高總體資產報酬率。 希望投資整體是以比較穩健的方式來進行,最終可以在設定的時間點累積到足夠的財務資源,讓自己可以完成財務目標。以資產配置的方式來安排投資標的,可以降低投資資產大起大落的風險,長期穩健的方式做投資追求的不只是報酬,同時也要兼顧到投資資產的穩定性。

而投資最好是能夠跟自己的財務目標做連結,投資應該是整體財務規劃的一部分。

財務顧問可以協助的不只是投資管理而已,他們還可以協助做預算編列、風險規劃、稅務規劃、退休規劃…等等,在整體財務規劃中如果可以讓投資跟財務目標做連結,做有目的的投資,運用適當的投資策略來完成這些財務目標,自然能夠避免情緒化的投資,不致於常常買高賣低、投資上看不到令人滿意的績效。

而要擔任財務顧問這個工作,一般需要取得相對的專業證照,因為他/她需要的專業涵蓋面相當廣,包括了:投資、稅務、保險、財務..等等。現在在國際上大家普遍認可的證照是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 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它是由國際理財規劃認證協會 Financial Planning Standard Board (FPSB) 所承認的一個國際認證,台灣是其國際組織中的一員。在台灣的認證是由台灣理財認證協會(FPAT)負責,你可以在其網站上找到部份已經取得證照,且持續有進行認證的CFP持證人資料,如果有任何問題也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由筆者為您答覆。

就是想用「保險」來投資?千萬別選儲蓄險,你聽過「利率變動型還本保險」嗎

原文刊登於商周財富網
http://wealth.businessweekly.com.tw/GArticle.aspx?id=ARTL000025639&p=0

文智與月娥剛新婚沒有多久,一個在保險公司任職的朋友來拜訪他們,介紹他們購買保險,他尤其大力推薦一種只要繳兩年之後,就可以每月領回的「利率變動型還本保險」。因為他們婚前各有積蓄,現在戶頭有一筆錢放定存,準備幾年後可以購屋用的。

一聽到朋友說:兩年繳387萬後不用再繳錢,每月領取6,000元(金額可能還會增加),利率比放定存還高,兩夫妻不禁大為心動。他們想,把錢拿去投保此利率變動型還本保險,等到五、六年後他們想買房子時,再把保單解約贖回來。朋友又告訴他們,這張保單現在的宣告利率是2.7%,比銀行定存利率還高,他們一聽當下真想馬上簽約了!

但是,月娥是一個比較冷靜的人,她勸文智還是先研究一下再說,他們其實對保險也不了解。

以上述情形為例,的確不應該衝動:在五、六年內就要購屋,他們其實不適合買「利率變動型還本保險」。因為中途解約會有解約金的損失。在第五年末解約,即使加上四個年度領取的每年72,000元的年金給付,他們還是有12萬多的損失,保單會有相關的保障成本、行政費用等,因此解約可能會損失到本金。

類似文智他們這樣的情形,你可能也會有同樣的問題:以前認為保險公司就是提供保障,銀行提供儲蓄、定存等服務,做投資找基金公司、投顧公司購買基金。但是現在這些界限似乎愈來愈模糊了,銀行吸收存款,保險公司也鼓勵你買短年期的保單。甚至於保險公司還有一種投資型的變額年金險,裡面有數百檔基金可以讓你做選擇,沒有保險的保障,你也不用額外支出保險保障的成本,投入的金額純粹做投資之用…

保險到底該如何做規劃?如果把它拿來做為理財的工具的話,該如何做運用?以下提供參考的方向:

1、轉嫁風險用:規劃需要的保障額度

保險最強大的功能,就是可以讓我們做風險轉嫁,把我們可能發生的疾病、意外等風險,藉由購買保險的方式讓保險公司來承擔。例如用一年1,200元的保費購買一年的意外險100萬,意外事故發生時保險理賠100萬,是保費1, 200元的833倍,這才是保險應該發揮的功用,只有當你的保障做好規劃了,你才能安心做理財、做投資,才不會有後顧之憂。

需要買多少的壽險額度才是符合你的需要?底下是一個簡單的公式:

所需要購買的壽險保障額度C=A-B

A. 所需要的準備:
1. 每月日常生活費乘以希望留給家人的保障年期
2. 未償債務(信用貸款、卡債、其他債務)
3. 房屋貸款餘額
4. 子女教育金準備
5. 最後一筆費用(醫療費用、人生禮儀最後處理費用)
6. 留給父母的孝養金

B. 已有儲蓄準備:
1. 已有儲蓄準備(定存或已有投資、可以立刻變現者)
2. 壽險有效保額(契約有效的保單中的壽險額度)
3. 其他的準備

假設文智想這樣規劃:

家庭支出每月8萬(他希望提供家人5年的保障)
沒有負債,子女教育金希望準備600萬,(預計有二個小孩,每人準備300萬)
醫療、後事處理費預估100萬
留給父母100萬孝養金
銀行現有定存是400萬
已有壽險保額過低不予計入

套入計算他所需要的保障額度是:8萬x12月x5年x70%=336萬(家裡少一個人,預估開銷減少30%)

所需要購買的壽險保障額度=336萬+600萬+100萬+100萬-400萬=736萬

這時再配合預算,以終身壽險或是定期壽險來滿足其保障的需求,另外可搭配意外險、醫療險等附約。

2、資產配置用:利用保險商品

如果把保險商品細分,可以用來做理財投資用的工具的,大約可分成幾類:

(1) 固定利率的傳統儲蓄險
(2) 非固定利率的利率變動型保險
(3) 傳統投資型保險(附壽險保障,前5年會收取約150%計劃保費的費用)
(4) 變額年金投資型保險(無壽險保障,沒有高額計劃保費的費用負擔,扣除單次保費費用)

在現在低利率的環境下,傳統儲蓄險因為還有保險成本、行政成本等費用,因此很難有比定存利率還高很多的投資報酬率;而傳統投資型保險也因為偏高的前置成本讓客戶望而卻步。因此在現階段環境下,利用「利率變動型保險」與純投資性質的「變額年金投資型保險」來做投資工具,應該是比較好的選擇。

在投資上我們可以利用不同的投資工具,來組合成一個投資組合,因為每種工具有不同的風險屬性、預期報酬率等,而在投資組合中每種工具的投資金額有不同的投資比例,如此一來所組成的一個投資組合,我們就可以去計算其預期報酬率。

同樣的,如果我們用銀行定存、利率變動型保險、變額年金股票基金,與變額年金債券基金 (變額年金投資型保險中,有各種不同性質的投資標的,假設我們把它分為股票型與債券型二類標的)來做不同的投資組合。假設有保守型及穩健型二種投資組合,其中投資標的的比例如下圖:

/

我們可以算出投資組合的預期報酬率,當然投資是一定有風險存在的,但是藉由配置一定的比例在投資型商品上,你有可能會獲得比較高的投資報酬率,如下圖:

投資組合預期報酬率:

b

 

在理財工具的選擇上,為了因應低利率的環境,如果固守傳統上以銀行定存,或是預定利率與定存利率連動的傳統儲蓄型保單,在完成財務目標上,因為其投資報酬率偏低,因此將需要準備更多的成本來達成財務目標所需要的目標金額。這時不妨考慮以承擔適當風險的方式,選擇把部份或全部資金以投資型保險做投資,透過適當的資產配置與投資管理來累積你的資產,讓你的財務目標可以順利完成。

財務規劃諮詢:http://goo.gl/V4F7Xu

 

用低保費買高保障,保險你買對了嗎?

5781hands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01648

在做保險規劃時,它最首要的應該是要滿足保障的需求,把個人與家庭的保障所需的保額與險種、額度都規劃好了之後,才來談其他的規劃,而且它是必須跟財務目標做結合的,可惜的是很多人在購買前可能都沒有經過這樣的程序,也許都是碰到業務員推銷或是碰到理專推薦就購買了,沒有事先仔細的評估,可能就造成以後的解約與無法續繳的情況發生。

一些人可能會對「如何投保比較適當?」感到困擾,因為保險商品繁多,每一個商品的給付條件、保單條款等都有蠻大的差異,對一個保險公司新進人員來說,搞懂自家的商品可能都是很大的挑戰了,更何況是一般的大眾!如果沒有接受過相關的保險知識訓練的話,光是要看得懂保單條款就是一個大問題了。 在我以前的文章〈運用定期壽險彈性補足人生保障缺口〉有談到如何利用幾個因素:給家人的保障、子女教育基金、房屋貸款等等,來計算你所需要的保障額度。保險是整個個人與家庭財務規劃中的一環,它的功用是用來做為風險轉嫁的工具,當萬一有疾病、意外發生時,可以把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承擔,讓個人與家庭的財務不致於受到嚴重影響。

因此在做保險規劃時,它最首要的應該是要滿足保障的需求,把個人與家庭的保障所需的保額與險種、額度都規劃好了之後,才來談其他的規劃,而且它是必須跟財務目標做結合的。當你清楚了個人與家庭的收入、支出狀況後,你會知道自己是有多少預算是可以使用的,而當你規劃好往後的財務目標(退休、子女教育、購屋…等)後,如果有部份目標是需要利用保險來做工具的,你會比較能夠合理的規劃保單。 因此在做保單規劃前,如果能夠先做完完整的財務規劃是比較理想的,但是很可惜的是很多人在購買前可能都沒有經過這樣的程序,也許都是碰到業務員推銷或是碰到理專推薦就購買了,沒有事先仔細的評估,可能就造成以後的解約與無法續繳的情況發生。

保險公司本身在內部也都有進行保單需求分析的訓練,但是這樣的訓練前題也許都是以商品能夠順利銷售為前提,對於客戶本身的財務狀況也許無法做全盤性的了解。

業務員也常常把替客戶做財務規劃當成一個免費服務提供給客戶,當然這無法等同於完整的財務規劃。財務規劃絕不是只有提供客戶一份報告而已,它包括了因應客戶不同的財務上的問題所做的建議、提供解決方案、協助執行、事後追蹤管理等,它也絕不會是免費的服務,而它本身的完整性、專業性是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的,最重要的是它絕對不是用來做產品銷售的工具。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有提到利用定期壽險來做保障規劃的工具,以某家壽險公司的商品為例:25歲男性,同樣是買100萬壽險的保額,如果買的是平準終身壽險(平準的意思是終身都是100萬保額),繳費20年,年繳保費27,000元,而30年期的定期壽險100萬元,年繳4,710元(不同公司費率可能不同)。 這二者保費的差異是22,290元,但是保障額度是一樣的,那到底是該買終身壽險還是定期壽險?有些人可能無法接受保障不是終身的觀念,認為定期壽險繳的錢都浪費掉了,因為它不是終身的,真的是這樣子嗎?那要看你是從什麼角度看這個問題,你現在有足夠的保障額度比較重要,還是終身保障即使不夠也無所謂?

因為貨幣的價值是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降低它的真實價值的,在3%通貨膨脹率影響下,現在的100萬未來的價值,在50年後只有22萬的實際價值。你會選擇維持50年後22萬的保障,還是利用這中間保費的差額:22,290來多購買470萬的定期壽險保障,讓自己的保障一開始就是570萬,還是花同樣的錢,但是終身保障只有100萬而已?

即使不增加保額,如果把這保費差額拿來做投資,在不同報酬率下,可以累積的預期金額也蠻可觀的:

在財務規劃上,我們會協助客戶將他們的財務資源做較佳的利用,如果預算不是可以無限制增加的,有限的資源要分配到眾多的財務目標上,當然金錢的資源就必須好好檢視,把錢用在刀口上。
如果可以用比較少的預算達成客戶的保障需求,當然就是比較理想的解決方式,因為省下來的錢可以用來完成客戶的其他財務目標。 而為什麼要做財務規劃,主要就是要以比較客觀中立的角度,先清楚自己的財務狀況(收入、支出、資產、負債等),再來思考自己想要完成什麼的財務目標(存第一桶金、出國進修…等),如果以現有的資源(已有的儲蓄、投資、每月可以新增的投資金額…等),可以完成什麼樣的財務目標,這時候才需要去考慮到:用什麼樣的金融工具可以來達成這些財務目標、什麼樣的工具是比較有效率的、怎麼規劃可以比較省成本,所以你可以看到財務規劃的原則是:先有財務目標要完成,才會去尋求利用金融工具來達成這些目標,而當在評估何種工具適用時,也是一種全面性的思考。

各種工具都有它的特性,要因應目標的需求來做選擇,例如說子女在2年後就需要出國唸書,那留學費用的準備,這時候就不適合再做投資,這時就把它放定存,以備二年後使用。但是如果是做退休金的準備,而且距離退休還有10年或是更長的時間,那就可以考慮基金、ETF等更多其他的投資工具了。在保險在財務規劃上的用途,跟其他金融投資工具的特性是不一樣的,沒有其他工具可以像保險一樣發揮財務槓桿的作用。例如前面說的30年期的定期壽險100萬的保障,25歲男性保費一年是4,710元,如果是保障10年或20年的,年期愈短保費也相對比較便宜,而100萬的意外險保費一年也在1200左右,這樣的財務槓桿倍數就很高,真正可以發揮到保險真正的保障功能,因此在財務規劃上可以利用保險來做風險轉嫁的功能,這是其他金融工具所沒有的特性就應該善加利用它。

但是利用保險做儲蓄或是投資,在財務規劃上它應該不是首選的工具,因為保險多了一項保障的成本,所以你的所有保單一定有保額的存在(除了部份變額年金沒有保額,可以純做投資以外),有保額就需要扣除保障的成本,因此你是不能要求你的儲蓄險,利率可以比照定存,而且是可以隨時解約提領,不會損失本金的。因此保險的規劃重點應該是善加利用它風險轉嫁的功能,當任何風險發生的時候,你可以從保險的給付裡面獲得理賠,避免你因為疾病或意外事故產生財務上的重大支出,面臨不可預知的風險,以致於影響到財務目標無法達成。而當你完成了財務規劃,也把風險保障規劃好了,並不表示你從此就可以不用管它了。當你在個人或家庭發生重大事件時:小孩出生、購屋、離婚、失業、即將退休…等等狀況發生時,它都會影響到你的財務狀況:增加支出、風險增加…等等,這都是會對整體財務產生影響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尋求財務顧問的協助,重新檢視整體的財務目標是否有需要調整的,在保險規劃上可能也會有需要做因應的:例如子女出生,你的責任加大了,需要增加保額來因應等。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
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

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http://www.ifa-cfpsite.com/new2.php?id=132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http://www.lifemoney.cc,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照片來源:  I am marlon)

理財不能只靠設立4個戶頭─你需要更完整計劃

save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01489

在網路上有很多在談理財的文章或部落格,都談到四個帳戶、六個帳戶的理財法,所謂的四個帳戶,是開立四個不同的帳戶,各個帳戶有不同的用途,舉例如下:

1. 薪水戶頭:每個月的生活花費(食衣住行、娛樂、交通、購物等)。
2. 固定支出戶頭:包括保險、房貸/房租、水電瓦斯、電話費、管理費等。
3. 定期存款戶頭:存放額外收入,包括年終獎金、業外收入,以及薪水戶頭結餘的部分。
4. 投資戶頭:帳戶內金額供固定做定期定額基金投資、股票投資等。

當你有薪水收入時,就按照比例,自動先把收入存入這幾個戶頭,來做不同的用途。這是一種先存再花的觀念,這麼做是非常正確的理財做法,例如說上述四個帳戶的比例分別為50%、35%、5%、10%,那你每個月就自動把薪水的10%,拿來做投資的用途,如果投資的標的資金有贖回的話,也是進入這個戶頭,不會跟其他的錢混在一起,這樣分帳戶管理原則上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如果你想要你的財務目標都能夠按照你的人生規劃去達成的話,這麼做是不夠的,因為這樣並沒有顧慮到以下的問題:

1. 沒有釐清自己想要的理財目標是什麼

如果一直在存錢,但是沒有釐清自己達成的財務目標是什麼,這樣的存錢會變成一個機械式的動作,會很容易因為外在的因素影響而中斷。如果只是長輩的叮嚀,或是看到報導說不要把賺來的錢花光要儲蓄,因而開始存錢,這樣的動力是很薄弱的。這時候需要自己坐下來好好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例如說工作上碰到瓶頸了,很想要有所突破,有些人會選擇再進修這種方式,先充實自己再回到職場,因為所學的東西更多了,在工作上可能比較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在薪水待遇上有所提昇。

於是就會去訂定目標,是3年、5年後要出國進修,或是唸國內的研究所,不同的選擇有不同的預算,就需要不同的準備方式。

這樣的目標是明確的,你也才會去想盡辦法要去達成它,因為它對你是有意義的,你會考慮用什麼方式來完成它,是定存、還是投資,投資工具要用那一種?如果只是為存錢而存錢,你可能不會去想,該如何好好運用你可以存下來的錢,於是理專推薦就買了基金,朋友在做保險就捧場買一張儲蓄險,最後會遍地開花,3、4家銀行都買基金,有的賠錢、有的賺錢,自己也弄不清楚了;保險也是好幾張一直在繳錢,什麼時候保單到期,什麼時間可以領到給付也不知道,反正只知道一直在存錢,有錢在那裡就是了。

2. 沒有為理財目標訂出完成的優先順序

數個帳戶的理財法只是一直在存錢,但是理財目標到底是什麼,以及這些目標完成的優先順序是如何?不同的理財目標,特性是不一樣的,而且彼此之間可能會有所衝突,例如:子女的教育基金是5年後需要的,這中間本來計劃3年後要換一輛約80萬的國產車,由於預算並不是非常充裕,兩個目標是無法同時達成的,到底那一個要優先達成?如果是次要不能馬上完成的目標,它的替代方案是什麼?

3. 存錢也需要投資管理

錢為什麼不能只放定存的道理大家都知道,現在定存利率1%左右,而通貨膨脹率少說在3%,一來一往,你很清楚你的錢存在定存是愈存愈薄,因為購買力是一直在下降的。

運用投資工具來獲得報酬率,是讓自己的資金可以成長,來完成財務目標的一個較佳的方法。

但是投資的結果就跟報酬率的多寡是息息相關的,你可以很清楚知道這中間的差異有多大:運用72法則(本金在不同的報酬率下,成長一倍所需要的時間),在3%的狀況時,100萬在24年後會變成200萬,但是報酬率是6%時,變成200萬的時間只要12年,這差異可真的是非常大。如果能夠善用投資工具,要完成財務目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投資並不是不需要做管理的,如果沒有一套策略在做管理的話,投資人很容易受到市場資訊的左右,影響其投資行為。

在Streetalklive.com上面的一張圖表,很貼切的解釋投資人的投資行為:股市上漲一段時間之後,散戶投資人的心理是樂觀與興奮,最後自我陶醉(Euphoria),這時候是最多散戶投資人將錢投資股市的時候;當股市下跌的時候,投資人已經無法冷靜的思考了,常常是焦慮、害怕與恐懼,甚至於感到痛苦,這時候會急著把手頭上擁有的股票趕緊拋售掉,於是常常違反投資的最基本原則「買低賣高」,相反的都是「買高賣低」,這樣的模式在做投資的話當然報酬率不會理想,要達成其財務目標就有其困難度了。

這裡所說的投資管理策略是包括資產配置的原則,與投資後的管理模式。資產配置的原則是依照不同投資標的的風險屬性,標的間的相關程度等,將投資標的做不同的配比,以求取一個相對的穩定性,來達成投資要求的預期報酬率。舉例來說某一個投資人的投資標的中有51檔基金,大多是區域性甚至是單一國家型,且投資的概念很相近,也就是說當市場風險來時,這些投資組合的走向會高度相關。

下圖是這些投資資產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的走勢圖,同質性很高,幾乎是等同於購買一隻基金一樣,因此完全無法發揮風險分散的效果,這就是完全沒有做資產配置的投資方式。

 

但是如果稍做更改一下,當初投資人願意把資金配置在全球債券型基金的話,它的投資資產走勢圖會是下圖上方的緩步波動向上的線型,它的走向跟這些基金因為相關性很低,因此在風暴來臨時,可以達到風險分散的效果,不致於所有資產在一次風暴中暴跌50%、60%。透過這樣的資產配置方式,在起伏不定的市場中,可以讓自己的投資資產報酬率相對穩定,對於達成財務目標也相對增加不少的確定性。

 


要做一個全生涯的財務規劃會牽涉到很多因素;如何釐清你的財務目標、分析現有的資源(收入與資產)、評估財務目標的可達成機率、是否需要調整收支,以提高為達成財務目標所必需的準備(提高儲蓄金額、縮減開銷……等),以及如何開始執行計劃(儲蓄、投資),過程中如何做管理監督(投資後的管理、目標達成程度控管等),這絕非只有設立四個或六個帳戶就可以辦到的,建議可以諮詢財務顧問,了解如何做一個比較完整與長遠性的規劃,以確保自己的財務目標都可以順利達成。


新北市勞工大學2013911日開課的財務顧問訓練班已開始報名

預告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sN8ODPuXB8g
授課大綱:http://uni.labor.ntpc.gov.tw/HP0/HP06_show.asp?id=7358

內湖社區大學20139月秋季班課程「理財新主張,理財一點就通」大眾理財課程,開始報名中!

Youtube課程影片介紹:http://www.youtube.com/watch?v=z36UTXERK_s
授課大綱: http://www.nhcc.org.tw/nhcc/course/course_show.asp?news_id=133009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http://www.lifemoney.cc,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部落格:
1. (大眾)理財與人生 http://ez-financial.blogspot.tw/
2. (財務顧問) IFA財務顧問網 https://lifemoneyblo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