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族更要注意退休金規畫!

上週一位媒體記者來採訪我有關理財規畫案例的事情,我告訴他們說:你們一直在關注小資族的理財這方面的案例,他們當然是很需要幫忙,但是你們可能忽略了另外一個族群。這些族群是社會上的菁英份子、收入年薪都在400萬、500萬以上,他們的問題可能比小資族還更大,但是在媒體上面很少看到在關注他們理財這方面的事情。高薪的菁英份子的理財,為什麼會更值得關注的?因為我們碰過一些案例,他們收入頗高,但是相對的他們並沒有累積出太多的淨資產。

為什麼說他們的問題可能更大?因為小資族一般會保守理財、不會冒進。但是高薪族因為收入高,可能就疏於做準備、不會存錢,或是對未來太過樂觀,以至於在理財上可能會貿然做高額貸款、背負過高債務。高薪族可能一方面時間少,也少去關心自己財務方面的事情,因為理財缺少規畫、投資不得法,導致累積的資產跟辛苦工作賺得的高薪不成比例,因此在理財方面可能就不會有一個好的結果。

高薪的菁英份子他們可能會碰到什麼的事情?應該注意什麼?

1.不要忽略職場的變化可能會造成對財務的影響

現在每個人的工作職場、環境等等都變化非常大,尤其這些高薪的份子,可能都是在外商國際性的大公司工作,他們可能會面臨到很多組織重整、企業變革等事情。所以他們雖然是收入高,但是可能變化也會相當的大。但是有些菁英份子可能一直都有不錯的薪水,所以他們可能會認為這種狀況就會一直持續下去,因此他們過著很好的生活、盡情享受,但是卻忘記要為未來做一點準備。有些人可能就每個月都把錢花光,變成另外一種月光族,如果檢視他們的工作年資,與現在所累積的淨資產來看,可能是不成比例的 。

建議每年存下1/4的薪水,工作愈久應該累積更多的流動性淨資產,舉例:

流動資產

2.高薪族群更要注意退休金的規畫

除非公司有特別做退休金的計畫,否則在一般民營企業工作,再怎麼高薪,你以後可領的退休金,也只有2項:勞保老年年金、勞退新制退休金。這2種退休有它各自的計算方法,並不是無限上綱、你的薪水高就可以彈性調整,它的給付是有上限的。

勞退新制的退休金,是雇主每個月幫你提撥6%進入退休準備帳戶,6%的金額是按照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分級表的薪資來提撥的。它的上限是15萬元,即使你薪水再高,它一樣每月只能提撥9,000元,除非你願意自提,可以額外再增加6%的自提金額。勞退新制可領多少退休金,計算方式是把提撥進去的錢按照每年的投資報酬率,累積到你要開始提領時,再把它折算成20年或是24年給你,算出來每個月可以領到多少的退休金。

勞退新制退休金計算式是:
勞退新制退休金按月領取的金額=(提繳工資×6%×12個月×提繳年資)+投資累積收益

不過根據勞動部的資料,新制勞工退休金經營狀況,在13個年度(民國94年至106年)中,只有6個年度的報酬率,是超過保證收益率的(最高2.65%,最低為0.92%),甚至還有3個年度的報酬都是負的(可參考我寫的書:無痛退休)。

除了勞退新制的退休金外,還有一個可領的是勞保老年給付,它是根據勞保月投保薪資級距與勞保投保年資計算的,投保薪資愈高,當然算出來的可領老年年金就愈多。不過月投保薪資有上限,目前最高上限是4萬5, 800元。這個投保薪資很久才調一次,上次調整到4萬5,800元是2016年的事,距離再上次1996年,最高上限4萬3, 900元的調整,等於相距10年才調整一次,而且增加的金額相當有限。

可請領勞保老年年金給付(以下2式擇優發給):
第1式:保險年資×平均月投保薪資×0.775%+3,000元。
第2式:保險年資×平均月投保薪資×1.55%。

如果我們以勞保投保年資35年、65歲退休、月投保薪資4萬5,800元,及勞工退休金月提繳薪資最高的15萬元來做試算(詳見下圖) ,到時每月可領的退休金為:

1.沒有自提6%:勞退新制退休金23,798元 + 勞保老年年金24,847元=48,645元
2.有自提6%:勞退新制退休金47,596元 + 勞保老年年金24,847元=72,443元

勞退6%
勞退12%
勞保年金

現在看退休時可以領到1個月5萬、7萬的退休金,看起來蠻不錯的,但是你要知道這個可能是你20年之後才領到的錢,20年之後加計通貨膨脹,5萬可能就相當於現在的2萬8,000元而已(以每年3%通膨率計算)。難以置信嗎?你可以看一下1965年周胖子餃子館的菜單,10個牛肉水餃4元,而現在,在台北的麵館1顆高麗菜水餃就要6元、7元了。54年期間,一顆水餃從0.4元到現在的6元,這樣算起來每年的通膨率是超過5%了。

如果用這些試算數據,跟你預期退休後每月需要的退休生活費相比,你就會知道其實大部分退休金還是需要你自己來做準備,光靠勞保、勞退的退休金是不夠的。

餃子價格

3.投資資產配置要注意財務平衡、不要有品牌迷思、注意流動性、報酬率與風險

高薪族在理財上要特別注意,因為他們一般來說工作相當忙碌,因此無暇顧及理財,因此可能根本沒在做投資、儲蓄。或是雖然一直有做投資,但是沒空、沒專業處理,因此投資績效不理想,或是對未來收入過於樂觀,做了槓桿太大的投資。建議在投資方面要注意: 資產配置、財務平衡、流動性、報酬率穩定性等。分項說明如下:

a.利用資產配置分散風險

資產配置的意思是說你做投資時要注意分散風險,藉由分散在不同的區域、類別、產業等投資標的以分散投資風險。例如你單獨買幾支台股,不但要特別留意他們的股價波動,風險也絕對比你去買一檔相關的ETF(指數型股票基金)來得高。運用資產配置的方式,可讓你降低風險、做穩健的投資。

在投資上你不能只看預期報酬率,還要注意它的變動風險,維持長期穩定的投資,會是影響你整體報酬率的一大因素。因此藉由分散風險的資產配置方式,可以讓你的投資組合降低波動度,以獲得穩定的報酬。如下圖,你用100元做投資,虧損30%變成70元,這時你要再有43%的正報酬,才能讓你的投資回到原始的100元,而虧損50%你就必須再賺2倍(200%),才能回到原始的本金了。

投資波動度

b.慎選投資顧問,不要有品牌迷思

曾經有一個朋友要我幫他看他的投資標的,他透過一家私人銀行的理專做投資,3,000萬的投資,在5年前他找我時,只剩下1,400萬,而這已經是在2008年金融風暴後很久了。結果我看他的投資標的都是中國等5檔個股,景氣好時也許報酬不錯,但是因為沒有做資產配置,風險相對也高。

金融機構的品牌大、知名度夠,並不能保證你的投資就能有好的報酬,重要的是你要找到對的人幫你管理投資,他們要夠專業、有道德操守,更重要的是:不會只是為了達成業績在銷售商品、會為你做好投資資產配置,讓你的資產穩健成長。

c.注意財務平衡,要有備胎計畫

有些人可能會因為薪水高,因此理財上比較冒進:背負過多貸款、房貸支出過高等。財務平衡是適當的控制貸款、負債等在合理範圍,也有緊急預備金的設置,以避免萬一以後收入降低了,會變成入不敷出的狀況。詳細的可參考這篇文章:新年改頭換面,NG理財掰掰,想富先檢視自己的「3張表」:負債低於30%較安全

d.注意各種類別資產的報酬與流動性

你可能會用來做投資儲蓄的類別有:不動產、定存、基金、儲蓄型保險、投資型保險、ETF等,每種資產類別有不同的風險、預期報酬率、流動性等,在做投資時也要考量這些因素,來為你的投資做平衡配置,保持財務運用上的彈性。例如如果你全部投資在不動產上面,不動產流動性就比較差,如果市場價格下跌,你可能不願意出售,要脫手時市場低迷,不降價可能也難以售出。據報導現在房屋的平均成交期已經拉長到半年以上,甚至長達1年,如果緊急需要資金,房屋要短期變現可能會有問題。

因此建議你的投資資產,可以做點分散配置,不要把太多資金投資在不易變現的資產,讓自己的財務缺乏彈性空間。有些是穩定性的資產——如儲蓄型保單:報酬率不高,不過較為穩定、風險低、緊急要用錢可以保單貸款。不動產則是流動性較差、不易變現,其他如基金、股票、ETF等資產,風險性較高,但是流動性也高(詳見下圖)。

保險別傻傻買,保障、投資這麼做就對了

有次一個上過我的課的學員跟我說,她一個準客戶因為看了我一篇,寫保險公司可能會出問題的文章,就在猶豫要不要買保險。我從來沒有反對人家買保單,只是我們在替客戶財務做財務規畫的過程中,看到蠻多人花了一堆的錢、但是沒有買到應該有的保障。例如夫妻年薪60萬,1年保費就花了19萬,結果買的都是儲蓄險、終身醫療等,不僅保費貴,醫療、壽險保障卻明顯的不足。

在預算範圍之內,買到合適的,而且是需要的、最大的保障,應該是投保時首先要考量的事。保險最主要功能是保障,儲蓄、投資只是保險可以有的附加功能。但是我們看到現在的金融業的銷售環境,儲蓄、投資現在是保單銷售的主要訴求,保險公司拚命推出短期的儲蓄性質的保單,在吸收客戶本來放在銀行定存的資金。金融從業人員一直在銷售商品,可能就忽略了:應該從整體財務規畫的角度,去看客戶需要保障多少、保費支出占家庭支出,是否在合理範圍等。以下根據人生不同階段、不同需求,提供你一些保險規畫的建議:

1.30歲~40歲已婚、有家庭重擔的人

如果你是剛結婚、有家庭重擔的人,你會需要的應該是:萬一你發生風險的時候,因為你買的這份保單,可以提供給家人生活的保障。這保障是讓他們至少有5年的生活費的準備、把現有的房貸、負債等等還清。如果配偶沒有工作、需要再就業,他(她)會有些緩衝的時間,其他像是以後子女教育基金等也一起準備,把它列入所需要買的壽險額度內了。

在這個階段你應該考慮到的是:如何用最少的錢、獲得最高的保障。我們前面所講的這些保障,要轉嫁我們可能發生的意外、疾病等風險,保險規畫運用的商品都是壽險而已,不是講意外險,因為壽險是不管意外或疾病都會理賠的,但是意外險就只有意外事故才會理賠。

這個階段你不要再糾結於到底該不該買儲蓄險,或是壽險一定要買終身壽險了,先把你需要的壽險保障額度買夠了再說。如果預算有限,但是又把錢花在買儲蓄險與終身壽險,其結果就是你的保障額度與範圍可能會嚴重不足。

因為終身的保費會貴很多,在剛開始建立家庭的時候,可能沒有太多的預算來花在保險上面,購買終身壽險會讓你無法買到足夠的保障。

舉例:終身壽險100萬年繳2萬9,500元,定期壽險只要4,000元,同樣的錢買終身壽險只能買100萬,但是定期壽險可以買到737萬的壽險,你首選的不是終身壽險,而是應該買定期壽險。

人生最大的風險是來自於:子女還沒有長大成人之前,你的負擔是最重的,因為你有家庭、有小孩,你會希望萬一你有風險的時候,你的保險可以提供他們最多的保障。所以在30歲結左右結婚,到約55歲小孩子長大成年前,這個階段是你最需要壽險保障的時候,你應該用有限的預算,盡量把壽險保障拉高。否則年繳2萬9,500元,20年總共繳了59萬元,保障卻永遠只有100萬元,這樣的保障額度是不夠的。

這樣的資訊,你可以在這幾個網站:Finfo保險資訊站保險e聊站查到各家公司的費率(詳見下圖),不過保險e聊站費率偶有錯誤,最好再點選費率表再行比對:

終身顯試算
定期顯試算

同樣的狀況不要執著於:你的醫療保險是不是終身的,在買終身醫療之前,你應該先購買定期實支實付型的醫療,因為它保障範圍比終身醫療大、而且保費便宜很多。終身醫療一般給付每日住院病房費、手術給付等,但是它有幾個缺點:1.對於住院可能花費最大項目、健保不給付的:部分負擔費用:材料費、醫師指示用藥…等等,我們要自行負擔的部分,它是沒辦法給付的;2.它是定額給付、固定賠多少,不會因為你住院花比較多錢,它就會增加給付;3.給付金額固定、不會隨著通膨調高,因此你現在買的日額病房費給付,在20、30年後可能變的微不足道了。

在網站上以30歲男性、每日病房費2,000元做查詢,某壽險公司的費率如下:
1.終身醫療險:安福一生終身健康保險年繳3萬1,640元(14單位;每日病房費1,400元;出院療養金700元;定額手術給付及7項重大疾病給付)。
2.新住院醫療定期健康保險附約:年繳6,353元(每日病房費2,000元;雜費限額10萬2,306元;手術限額4萬5,000元)。

從這2個險種的保費,你就可以知道終身醫療與定期醫療的保費差距多大了,其他的終身醫療,有的會加入還本功能,因此保費會更貴。

終身醫療與定期醫療理賠上有何差別:
舉例:子敏因病住院3天,此次住院部分負擔費用如下:病房費1萬2,000元(每日4,000元)、材料費3萬5,000元、醫師指示用藥5萬元,她分別買了病房費給付每日2,000元的實支實付型醫療,及終身醫療險日額2,100元(含出院療養金),子敏可獲得多少保險給付?

醫療給付

所以會有這種差別,是因為定期醫療的理賠項目有:病房費、手術費、住院醫療費(材料費、醫師指示用藥…等),終身醫療理賠項目:病房費、出院療養金、手術費等,它沒有住院醫療費這個項目,但是這些材料費、特殊用藥等,可能會占我們自費金額的大部分,如果只買終身醫療,這方面就無法獲得理賠。

2.40~50歲存退休金的人

如果你到40幾歲想要開始做退休金的準備,你會有幾種選擇:你可以用投資工具,或是用保險來做規畫。這中間的差別只在於說你選擇的工具適不適合、成本多高、預期的報酬率與風險等。在保險上面你可以選擇儲蓄型保險或投資型保單,後者因為是風險自負,所以純就投資風險來說,它跟你投資基金、股票等是沒有什麼差別的。但是因為你是透過保險公司,來投資基金、ETF等標的,成本當然會比你自己買基金、ETF等要多一些。

如果你要用儲蓄險的保險做規畫,因為現在保單預定利率很低,所以如果說你要創造出同樣的退休金的收入,你要花更多的成本。有一個72法則就可以做簡單的計算:在不同的投資報酬率下,你的投資本金多久會翻一倍。計算的方式就是用72除以報酬率,除出來的就是本金翻倍的時間。例如利率2%的時候,72除以2等於36,所以你用100萬做儲蓄,利率2%,36年才會變1倍的200萬,但是如果有6%的報酬率時,12年100萬就會變成200萬了。

不是說不能用儲蓄險來做退休規畫,而是你可以做分配,比說你的退休收入可以分成3種來源,第1種是社會保險、公教保險等等的退休金,第2種來源可能來自於你買的保險儲蓄險,年金險等,你可以把它當成一個比較穩定的退休金的來源。但是最重要的是第3種,你還是要有一部分的預算拿來做投資,利用投資才能夠產生比較高的報酬率,讓你的退休金的規畫可以創造出更多的退休金收入來源。所以我們只是利用保險箱對穩定的特性,讓它成為退休收入來源之一,至於這個比例應該要占多少,那就由你自己來做決定了。

如果你要用較儲蓄險做退休規畫,其中的險種大概分3類:增額型、還本型、利變型等。這時如過要算投資報酬率,不是看預定利率或宣告利率等,而是要用內部報酬率(IRR)來算。在實務上,保單可能會繳幾年後開始領回,若是將每一筆錢進出的時間點以及金額納入考量後,所得到的報酬率,我們稱之為內部報酬率,這才是一個投資方案的真正報酬率。

舉例某壽險公司網站上的還本終身保險的例子:從50歲年繳40萬3,920元,至65歲開始,每年領24萬元直到99歲,如果用內部報酬率來算,它的IRR是1.35%。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活的沒那那麼久,例如到79歲、只領了15次就身故,這時會有身故給付,金額是426萬1,320元,如果把這金額加入計算,它的IRR算出來是1.36%。

如果你是把錢放在銀行跟買還本終身做比較呢?假設從50歲開始每年存40萬3,920元,年利率都是1%沒變,存到64歲時這筆錢是656萬6,877元,從65歲開始你每年領一筆錢做退休金之用,這時利率如果調升了,你每年可領的錢如下圖:

定存比較

如果在65歲時定存利率還維持跟現在一樣的1%,從65歲到85歲,你每年可領34萬4,798元,但是利率調升時,可領的金額就會變多。但是如果你是用終身型保險做規畫,每年領的金額是固定的,它並不會調高,所以它會有這種利率的風險。

你也可能用投資型保單做退休準備,其中有一種類全委投資型保單之前銷售的不錯,因為它號稱每月可配息(提解撥回,提解是每月會撥回給保戶的錢,可領現金或轉入再投資)。這種保單像在投資基金一樣可配息,又有投資專家代為操盤,不用自己操心投資的事,感覺是可以利用做退休規畫的好工具。

不過提醒你,這種保單的報酬不能只看配息多少,它的整體報酬率的計算是:以往配息+淨值漲跌幅度,這2個相加總才是它的整體報酬。舉例:如果它5年來每年配息6%,結果現在淨值跌了35%,整體報酬=5X6%+(負35%)=負5%,報酬率整體算下來其實是負的。

這些類全委投資型保單的資料,你可以下載一個精財網的APP,裡面可以查詢到類全委保單的淨值、績效等資料。以下的截圖即為其中的2種保單(圖片查詢日期:2020年1月2日):

類全委保單
類全委保單

這張保單你可以看到,如果沒有配息,它從2015年到現在報酬率是3%,但是算配息後淨值報酬是負的31.8%,因此成立至今虧損31.8%。類全委保單原始發行價格都是10元,現在淨值6.82元就是跌了31.8%。而且它每年還要支付1.25%的管理費,及0.15%的保管費。

類全委保單
類全委保單

這張保單從2104年成立至今,未配息前淨值績效是負2.7%,配息後是負27.6%。所以可以合理懷疑:這保單配息可能都是來自於本金。如果保單長期沒賺錢、一直在配本金,到最後你結算時,你會發現領到的配息加上淨值的虧損,算下來你的整體報酬率是虧損的。當然裡面還是有投資績效還不錯的保單,如果真的長期績效不理想,建議你還是找業務員,做適當的轉換。

不管用保險做保障、儲蓄或退休規畫,這中間還是有蠻多細節需要注意的,投保時建議還是要專業,及不會只是要做銷售、不管你的需求的從業人員。當然你也可以尋求財務顧問的協助,在評估你的財務現況與目標後,再提供你適當的建議。

預約免費財務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