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嘆:人們因擔心未來而無法享受現在…樂活退休4考量

原文刊登於商周財富網:

達賴喇嘛嘆:人們因擔心未來而無法享受現在...樂活退休有4考量,教你退得有尊嚴

你對退休抱持怎麼樣的看法:憧憬、期待、信心滿滿或是焦慮不安? 美國三家公司Age Wave、Ameriprise Financial及Harris Interactive曾經在2005年做過一份退休心理研究 〈The New Retirement MindscapeStudy 〉,研究人們從退休前到退休後的心理狀態是如何。

這份報告指出人們對退休的感受,依退休前後分5個階段:

階段1: 想像〈Imagination〉
退休前6~15年,這時對退休抱持正面的看法。有44%的人說他們有按照計畫在做退休準備,65%的人對這種冒險抱持高度期待,53%的人願意為退休做積極的付出。

階段2: 期待〈Anticipation〉
退休前5年,隨著退休逐漸接近正面情緒提昇,80%的人說他們可以完成他們退休的夢想。但是退休前2年,焦慮與不安感增加,22%的人說不再工作讓他們覺得有失落感。

階段3: 解放〈 Liberation〉
退休日及之後一年,感到興奮解脫及熱情洋溢,78%的人說他們很享受退休生活。但是就像蜜月一般,這種感覺很快就消失了,回歸到正常生活。

階段4: 重新定位〈Reorientation〉
退休後2~15年,退休的愉悅感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空虛、焦慮及覺得無趣。這時他〈她〉情緒失落、可能發展成4種型態的轉捩點。他〈她〉可能成為以下4種人之一:重掌自主權信心的重建者、無憂無慮滿足者、不確定的搜索者,或者煩惱擔心的掙扎者。

階段5:調和狀態〈Reconciliation〉
退休後16年及以後,這時滿足感、接受度與個人的思考會提升。個人已經接受退休所給予的現狀,少部分人會覺得憂鬱,對生命即將面臨終點覺得感傷。

 

你對退休會有什麼樣的期待與想像?如果像這調查說的:退休後2年退休的愉悅感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空虛、焦慮及覺得無趣,退休生活還是要及早做安排,免得落入這樣的情況。退休後不再工作,生活可以自己安排,不再為繁雜的公事搞得生活都不正常:時常要加班等。但是真的沒工作了,你的生活要如何安排? 有些人健康狀況好的,退休後可能還有20年、30年,或更久的時間要過。你不可能無所事事,或是整天出國旅遊。所以退休的準備,除了退休後生活費來源的準備外,還真是需要做一點想像:把你需要的退休生活的方式先勾勒出來,提早做準備,讓自己的退休生活更符合你的需求。

退休的藍圖如何建構? 以下的圖形可以提供你一些思考的方向,從財務、健康等各個面向做考量。

 

退休生活規劃舉例:

 

 

你會夢想去哪裡旅遊?

你想去的目的地是哪裡?旅遊方式、跟誰去、多久去一次?如果以後時間更充裕了,其實可以不用再去參加一般的大眾旅遊行程。現在已經有不少國內外的旅遊業者,在提供各式各樣的文化、藝術、美食等等深度旅遊、客製化行程。你可以根據你的需求,讓他們為你量身訂做你需要的旅遊,例如2RNJOY(途邇)就是一個跨國的旅遊遊歷平台,他們在各國找尋能夠滿足特定愛好者需求的產品或服務,再將愛好者安排到各國去實地參與身、心、靈上的饗宴。他們的業務著重在有關時尚、藝術、文化方面的異國體驗,例如到法國大廚家中做客,大廚親自傳授烹飪精緻法國大餐的方法和精髓等等。其他像自助旅遊規劃的有背包客棧,旅遊行程規劃App:Togetrip等都可善加利用。

再度就業

退休後也許不用再為五斗米折腰、朝九晚五的工作,不過建議還是保持跟社會有一定的聯繫。有些人可能為了彌補收入的不足,要再找一份有收入的工作。不過國內企業對退休再度就業的管道可能不多,建議你可能在退休前,就要開始思考:你的工作以後可否轉成,是以提供顧問諮詢服務的方式來做。如果你對原本的工作相當的熟悉,你對那個產業的了解,也可以讓你找到可以接受這樣服務的廠商。退休後提供這樣的顧問服務就沒問題,或是提供你以前的工作經驗、能力等協助年輕人創業,你輔導他們,再從中尋求是否有可以投資,或其他機會等,總之這個都是需要事先的規劃提早做安排。

你想住哪裡?

退休後你想搬去跟家裡人住,還是搬去較小的公寓,空間不用那麼大、好整理,因此可能可以省下一些錢來運用?有人是希望搬到離醫院比較近的地方,或是你想在鄉下買農地,自己種花種菜?

甚至你也許可考慮像長庚養生文化村,這樣的退休養老的地方,只要年滿六十歲,日常生活能自理,一個月約2萬元住宿費,保證金也不多,其他膳食費水費、電費依實際消費按月結算。這是他們網站上的資料:

 

你希望以後人家如何紀念你?

有人問達賴喇嘛:「關於人性,最讓您感到驚訝的是什麼?」
達賴喇嘛回答:「人類,為了賺錢,他犧牲健康,為了修復身體,他犧牲錢財,然後,因擔心未來,他無法享受現在。就這樣,他無法活在當下,活著時,他忘了生命是短暫的,死時,他才發現他未曾好好地活著。」,所以說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許多人從未真正活過。

我們不能掌握生命的長度,但是至少你握有畫筆,可以在你人生的畫布上添加各種色彩,而幫助別人,肯定能為它添上最絢麗的色彩。如果退休後,你也可以考慮如何為社會貢獻一份心力,例如:參與或創立社會企業,來解決社會環保、教育、就業等等問題。你可以運用以前累績的人脈、資源、能力、經驗等,來協助青年創業,不僅有利於社會,也讓你的退休生活更加充實

甚至你可以成立像社會福祉及社會企業公益信託循環基金的公益基金來做公益,社會企業循環基金是由宋文琪擔任發起人所成立的。社企循環基金提供資金與專業,協助社會企業成長茁壯,他們投資社會企業的方式,是採取股權投資。食農創新、就業促進、公平貿易、環境保護、青銀共創等項目是社會企業循環基金的投資範圍。他們的運作模式是藉由股權投資,挹注資金讓社會企業得以發展,社會企業以後如果獲利了,盈餘也可以藉由股權回流到基金內,讓它持續有財源可以運作下去,這也是一種可以參考運用的模式。

財務規劃服務實務訓練班預計2019年5月台北開課

財務規劃服務實務訓練班預計2019年1月中在台北開課報名請早

詳細請點選此連結: 財務規劃服務實務訓練班

 

Happy smiling business team stnding in a row at office

美國投資機器人公司Betterman與客戶喝咖啡的活動

美國投資機器人公司Betterman,正在進行一項:與客戶喝咖啡的活動,派出他們的員工,去跟在他們住家附近的客戶面對面溝通。

Betterment是一大型投資機器人公司,現在管理140億美金的資產,他們目的在客戶與員工間,建立一種去中間化的連結。

Ross Gerber,是 Gerber Kawasaki 財富管理投資公司的CEO,他說跟客戶建立關係是很重要的,投資機器人再怎麼樣,也無法搶走那種客戶:跟財務顧問已經是朋友關係的人的生意。

原文:

Betterment’s latest human touch: Coffee with customers

有關機器人理財顧問可看這篇:

金融業因應機器人理財顧問的衝擊因應之道

製做影片,面對鏡頭時你要聚焦在那裡?

 

當鏡頭對著我們,財務顧問要拍一段影片來做行銷的時候,我們會想說它是關於我們的,我看起來怎樣,頭髮有梳的很整齊嗎?

我們一定要做一場完美的演說,在適當時機講最完美的話,否則影片沒有人要看。

我們要逐字逐句記住我們要說的話,講的聲音也要很完美。

但是這麼做是不對的,你無法吸引觀眾的興趣

你應該不要想到自己,開始去想到你如何可幫到觀眾,不要只想到自己而是要進到觀眾的內心,這樣他們會覺得你是可信任的資訊來源 。

下一次你可把你的經驗聚焦在你的目標準客戶,解決他們人生的一個問題,讓它變成是對他們未來財務上可帶來的影響,不要讓它變成是只是有關你的事

製做影片,面對鏡頭時你要聚焦在那裡?

https://practicemanagementblog.onefpa.org/2018/07/17/video-marketing-what-to-focus-on-when-the-camera-is-focused-on-you/

 

通往財務健全的地圖:退休規畫決策的架構

原文刊登於商周財富網: 買股票怕賠,同樣報酬不如買儲蓄險?就是這「4大風險」,害你無法提早退休

最近的年金改革影響範圍很廣:軍公教人員都包括在內,他們面臨退休金可能都減少3成以上的問題。以前其實公教人員對於財務規劃的需求不高,因為他們退休有不錯的退休金可以領,但是最近這個現象改變了,公教人員現在也必須開始認真學習理財投資了。

在這一篇報導:退休需求要一直提醒中指出: 「星展銀行調查的亞洲退休指數中,53%的台灣受訪者,未曾積極規畫退休生活,但是印度、印尼、大陸受訪者的比例均在23~25%而已;然而,同一調查詢問台灣民眾,有沒有『嘗試計算退休所需金額』,答案竟然超過八成回答『是』,同一問題,香港人的答覆『是』的比率僅59%,看來台灣民眾對於退休議題十分猶豫,似乎除了算一算現行體制下可能拿到的退休金額,還不知如何動手規畫。調查顯示,台灣僅三成會尋求專業退休規畫和建議,才會導致逾六成台灣受訪民眾覺得,要負擔退休後生活相當困難。」可見多數民眾對退休規畫相當陌生,也不知道如何著手來做規劃。

退休規劃應該怎麼做大家看法不一,有人說要準備幾千萬才能退休,有人說只要幾百萬就夠了。不過如果只是準備退休金,並不能讓你有一個財務安全的退休生活。Vanguard先鋒公司最近有一份報告─通往財務健全的地圖:退休規畫決策的架構(Vanguard’s roadmap to financial security: A framework for decision-making in retirement),在這份報告中詳細的分析了做退休規劃時需要注意的重點。

它說要做一個完整的退休規劃你必須

1. 設立你的退休目標
2.了解你可能面臨的風險
3. 退休後收入來源資產配置
4. 建立一套退休準備計畫

首先設立退休目標,你退休需要做的準備有:

1. 基本生活開銷:退休生活所需的食衣住行等等各項費用,有些費用可能降低,如交通費等,但是你也可能增加了醫療等等支出。

2. 建立一筆緊急預備金:如果需要比較大的支出:如醫療照護、房屋修繕等,你需要一筆馬上可以動用的現金

3. 自由支配的支出:除了基本生活開銷外,可以用來提高生活品質的開銷:如渡假、旅遊支出、在比較好的餐廳用餐等。

4. 傳承:你的財產有哪些是希望留給子女或其他人的?可以事先做計劃及安排。

要設立退休目標,你需要注意現金流的安排,
首先是你要有穩定的現金流來應付退休生活的開銷,這些資金的來源可能是從勞保年金、公教年金、保險年金、投資提領等不同來源,
第二是你要保留一個資金池,有一筆錢做準備,讓你可以來應付醫療、房子修繕等大筆支出

退休規劃也需要注意可能面臨的風險

市場風險

a. 投資回報的風險

我們會期待投資可以帶來穩定的現金流,以應付基本生活開銷、緊急預備金等等支出。投資時間的長短,也會影響投資風險的多寡。如果時間拉長,投資風險會比投資時間短的為低。先鋒的統計(見下圖)指出,以投資於全球股市及債券的不同投資組合,可以看出時間的長短對報酬率的影響。

截至2017年9月為止,如果是投資時間為5年,
全球股票的組合報酬率的範圍落在-5%~13%之間,
股債各一半的組合為:-1%~7%之間。
如果時間拉長到20年,
全球股票的組合報酬率在4%~11%之間,
股債各一半的組合是:3%~7%。

時間拉長,風險明顯的降低了,當然這樣的投資組合是要適度分散風險的,如果你的資產配置的方式是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或是產業類別,這樣的投資的波動度會比全球的配置更大,風險也會更高了。

b. 通貨膨脹的風險

這可能是多數人在做退休規劃時最會忽略的一個因素,通貨膨脹牽涉到的是你的實質購買力。假設你現在一個月生活費5萬,因此你用現在的數據,去估算以後要用到的退休生活費。如果你假設退休後一個月5萬或更低,這就會犯上一個可怕的錯誤:你沒有把通膨的因素考慮進去。因為有了通膨,物價會變貴,你的實質購買力會下降,因此現在的5萬絕對不能等同於20年後的5萬。到時它的實質購買力只剩2.76萬〈假設通膨每年3%〉

加上考量這個通膨的因素,會讓你的退休規劃更加能夠符合退休的需求,不至於因為太過樂觀的估算,讓自己的退休規劃變得不切實際。

c. 利率風險

利率的高低對退休準備投資工具的選擇有很大的影響,你可以用定存、儲蓄型保險、基金、股票、不動產等等工具,來做退休金的準備。這些工具可概分為兩種:

低報酬、低風險─如定存、儲蓄型保險,
相對的基金、股票等工具屬於有高報酬、及較高風險。

在現在定存利率不到1%的情況下,錢存銀行通膨的因素會降低你的實質購買力,因此要做退休準備,要有足夠的退休收入來源,你必須適度運用較高風險的投資工具,所產生的報酬來增加你的退休收入

d. 報酬波動度

投資組合報酬波動度牽涉到的,會是你以後退休可運用現金流的多寡。如果你做了投資,你會期待每年可以從投資帳戶中提領一部分金額出來,當成退休現金流的來源之一。例如你有800萬在做投資,如果每年的報酬率約6%,你每年提領4%(即32萬)來做退休生活費,不至於侵蝕到本金。但是前提是:投資要有穩定的表現,如果績效起伏太大,你的整體投資資產會變動過大,你沒辦法穩定的部分提領出來,做為退休生活費用。

舉例如下圖:
A君每年把年終獎金10萬元拿來做投資,在年報酬率6%的情況,25年後投資資產會有582萬,但是如果是2%年報酬率,則資產規模只有327萬,這金額是差異頗大的。2%年報酬率,大約是相當於你用儲蓄型保險來做退休規劃,如果你的退休規劃全部用這種低風險,但是也是低報酬的工具,你會發現你需要投入更多成本來做準備。

投資組合如何達到需要的報酬率,同時如何降低風險、減少投資組合報酬波動度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這可以藉由選擇適當的投資工具,並做好資產配置,把投資組合做風險分散,投資於不同的區域、產業類別、不同型態(股票型、債券型等),並配合再平衡的方式,讓投資組合維持一個相對的穩定度。

退休準備需要考量的風險

原文刊登於商周財富網:退休後的3大現金流來源》算給你看:想靠「保險年金」養老,報酬和放定存差不多

在上一篇文章:
買股票怕賠,同樣報酬不如買儲蓄險?就是這「4大風險」,害你無法提早退休
中,我們談到,退休規劃也需要注意可能面臨的風險,在討論了投資風險後,
我們接著討論健康、意外事件等等退休規劃可能會碰到的風險:

1. 健康風險

多數人在考量退休規畫時,可能都沒有把健康的問題考慮進去,事實上健康問題可能會造成退休後財務的負擔,也許不亞於退休所需的生活費等支出。在這篇文章:長照費用知多少?幫您算算這筆帳中說:“每位失能者被照顧的時間平均9.9年,是金錢、體力與心神的長期消耗戰。台北市社區銀髮族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理事長吳第明說,在機構裡住上20年的被照顧者大有人在;如果有氣切管,必須住進護理之家,就更貴,以每個月4萬5千元計,10年就要540萬元。這些長照費用,應該由誰負擔?近六成受訪者盼政府伸出援手但實際狀況是人民必須自行承擔。目前負擔費用者以子女居多,占六成;其次為被照顧者自有積蓄,占二成五;至於政府補助,沒有受訪者回答曾獲政府補助;來自政府的協助,幾乎趨近於零。”

所以說:退休後所需的收入,除了基本生活費外,你要規劃一筆錢的準備,用在做意外支出、老年安養等用途。

2. 長壽及死亡風險

退休規劃難以掌握的是會活到幾歲,現在人的壽命一直在延長,因此活的太久變成是現在做退休規劃要思考的問題。如果退休後還有30,40年的壽命,你可能要考量是否退休後再就業?這麼長的時間也許還要面臨離婚、親人離開等問題。也要規畫萬一自己先離開了,配偶如何維持生活的問題,同時要讓自己老的健康,不要讓退休的日子都在疾病纏身的情況下渡過。

3. 意外事件風險

意外事件風險是沒有預期會發生的事件,但是會造成財務上重大衝擊,如:意外的家庭支出:房屋修繕、意外事故造成的損失等等。2015風險和精算師協會(the Society of Actuaries)的一份風險及退休過程調查2015 Risks and Process of Retirement Survey中指出,在美國有72%的已退休人士,都有碰到一次或更多次的這種意外事件。這些衝擊造成你財務上的重大支出,可能會造成你退休現金的缺口,因此退休準備除了退休現金流入外,需要多準備一個緊急預備金的資金池。

4. 稅務及政治風險

退休規劃在退休前後持續的時間可能長達幾十年,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因此蠻多人在海外置產。這中間碰到的各國稅務改變、政治風險等事,是你不可不注意的。以前富人利用資訊不對稱,在海外成立境外公司、以信託持有海外資產等。不過現在全球都要實施共同申報準則(CRS),台灣預計在 2019 年實施, 2020年開始與其他國家做第一次的稅務資訊交換,這樣的藏錢的機會越來越少。CRS查稅主要是針對金融帳戶,由金融機構所管理的帳戶:包含存款帳戶、投資帳戶、海外保單等,未來都會在申報範圍中,是需要調查並且交換的資訊。因為各國政府會根據稅籍編碼(台灣是身分證字號),把你在世界各地的金融資產與台灣作交換,你的海外的金融資產將會被曝光。因此你如果持有海外資產,而這些資產可能也是你規劃為退休後收入的來源之一的話,你就必須留意這些稅制、政治等等改變,也許都會影響到你的退休規劃。

要讓我們的退休財務安全,另外一個要考量的因素是退休收入資源的規畫,它包括幾個需要考慮的因素:

1. 資產類別:

不同的資產類別有不同的預期報酬、風險屬性、流動性等等,針對不同需求配置不同的資產類別,這需要全盤性的考量,不能一昧地偏袒某種資產類別,而忽略可能帶來的影響。例如為了固定配息,買了不少高配息債券,或類全委的投資型保險,以為高配息是高報酬,卻忽略了背後這些可能是高風險的投資標的。

2. 收入:

退休後的財務安全,是安排收入來自於不同風險與預期報酬的資產,適度的分散風險之外,也能兼顧到合理的報酬。

3. 策略:

如何維持資產的流動性,讓退休時需要的支出不會被卡死、無法動用? 因此投資時要考量資產類別的流動性如何,當預期的收入來源有變動時,如何調整支出策略? 在投資資產中如何做提領,以因應退休收入的需求,這是退休收入資源規畫需要去考慮到的因素。

4. 使用的產品:

如何以不同的金融商品來滿足退休的目標,在資產配置上需要考量,這些不同商品是否符合需求:例如買了年金保險,雖然增加了安全性,卻降低了流動性,這對你的目標是否會有影響等。

為了因應退休後可能面臨的風險,可以規劃退休收入來源來自不同的類別,以支應退休的需求:基本生活、支出意外支出、老年安養(如醫療照護、房屋修繕等)、生活品質的開銷(如渡假、旅遊支出等)、傳承(財產想留給子女或其他人)。這些可區分為幾種類別:

  1. 保證收入年金: 如勞保、公教保險的退休年金,以支應退休基本生活支出的需求。
  2. 流動性資產:定存、保單現金價值、投資資產等,它是隨時可以動用,提領做退休收入的意外支出、老年安養費用、生活品質的開銷等支出。
  3. 其他:保險年金、再工作的收入、不動產租金收入等,以補足前二項收入不足的部分。

這裡僅就個人購買的保險年金做討論: 保險年金可以用來做生活基本支出的準備,以彌補勞保、公教保險年金無法支應的差額部份。建議可以購買個人年金險,來補足中間的差額,不過要注意的是:保險的年金雖然收入穩定,但是因為投資報酬率不高(因為現行保單預定利率處於較低的水準),因此保險年金應該規畫讓它佔退休收入現金流的一部分,而非是全部,例如以它來支應基本生活費的部分支出。

買了年金保險雖然增加了安全性,卻降低了流動性,舉例現在比較多人選擇買的利率變動型年金保險,你如果在購買後前幾年要解約,是會有解約費用的,它也會有相關的附加費用(包含行政費用、業務員佣金、手續費等,而且是購買後就會先被扣除掉這些附加費用)。 細節可參考Smart自學網這篇文章:老少皆宜、升降息都能買?業務員沒說的利變年金險真相

利率變動型年金保險舉例: 王小明,30歲,躉繳新臺幣1,000,000元,購買了某公司的利率變動型年金保險,在假設年金累積期間,第一保單年度宣告利率為2.74%,它的解約費用率如下,購買後在6年內要解約是有費用的:

那麼購買後以後可以領多少錢? 假設他選擇50歲之保單週年日作為年金給付開始日,保證期間20年,假設年金累積期間及未來宣告利率均為2.74%。

如果不買保險年金,100萬在銀行做定存放20年,第21年起再每月領出當退休生活費,可以領多少?我們用現在銀行定存利率1.1%,及以後可能升息平均利率1.5%及2%做比較。

當然利率不可能是長達40年時間都維持不變,這樣的試算只是讓你了解買年金保險,跟你錢放定存,效果可能是差不多的。不同的是:錢放定存隨時可領,不會有本金減少的問題,但是買了年金保險,你在初期就要解約,扣除解約費用你的本金是可能會減少的。不過保險年金是有一個強迫儲蓄的功能,否則一般人大概沒辦法,把一筆錢放在銀行數十年都不動用,每個月只領出少部分的錢來使用。

 

投資先做好財務規劃: 雙薪家庭購屋的案例

原文刊登於商周財富網: 夫妻有錢就買房,怎料先生一夕被資遣…3指標評估家庭財務,投資最好留後路

購屋可能是多數人理財的首要目標,但是因為金額龐大,在理財上也要小心處理。在財務規劃上,我們看到部分人在購屋時,沒有好好衡量自己的財務狀況,以至於在購屋上可能產生不小的損失。

李先生夫妻都在工作,他們有一個5歲的兒子。李先生是從事業務性質的工作,因為收入不錯,夫妻兩人薪水每月21萬元,由於覺得買房子是一個不錯的投資,現在的房貸利率也低,因此他們除了自住的房子外,又買了另外一間房子當投資。

這是他們的財務狀況:

除了不動產外,他們沒有其他的投資,而房貸支出也占了他們月支出的一大半,資產主要也都是不動產。

但是意外的是:李先生工作產生變化,公司無預警的組織變動,他遭到資遣。換了一個工作後,薪水從原來的17萬變成了12萬,突然少了5萬的月收入,讓他們每個月透支4萬多元。

他們開始思考要如何因應,他們每月最大的支出來自於房貸:自住房子貸款1,500萬,利息2%,月繳75,756元。另一間投資用的房子貸款900萬,利息1.5%,月繳43,375元。如果把投資用的房子賣掉,應該可以解決每月透支的問題,但是他們找了房仲來詢問,才知道附近的房價已經跌了約三成。二間房子原先的買價及貸款資料如下:

他們現在的資產負債狀況表:資產從原來的2,058萬,變成870萬。
後來他們賣掉投資性不動產,每月減少了43,375元房貸支出,雖然他們因此虧了一些錢,但是至少每個月不再透支,家庭的財務就好多了。

等到事情都處理得差不多了,李先生夫婦開始思考起一個問題:他們理財的方式都是沒有什麼計畫,覺得有錢就去買房子,但事後回想,這應該有更好的方式做理財。他們希望把家庭財務做個有系統的整理,於是他們上網找到了一個財務顧問做諮詢,在經過二次的約談後,財務顧問為他們點出幾個方向:

一. 讓家庭財務保持健康的狀態,避免入不敷出的窘境

有幾個跟家庭財務相關的財務指標,可以用來衡量家庭財務是否健康:

1. 負債比率

負債比率=總負債 / 總資產 ,負債比率可衡量還債的能力,一般來說負債比率越高財務負擔愈大,收入不穩定時無法還本付息的風險也越大。一般建議家庭的負債比率小於等於50%,是比較健全的家庭財務管理。

負債比率,數值越接近0代表財務越健康,數值越大代表越危險,家庭可保持適當的負債(例如房貸),例如20%~40%是不錯的比率,但是如果這比率過高,代表過多財務資源用於房貸、負債等支出,恐怕將會影響生活品質。

以李先生的狀況原先為:2,000萬/4,059萬=49%,但是房價跌3成,這比率變成:1,952萬/870萬=224%,這就是一個相當大的警訊了。

2. 負債攤還支出比〈負債收入比率〉

負債攤還支出比率=每年償債額 / 年收入這是指家庭到期需支付的債務本息與同期收入的比值,它是衡量家庭一定時期財務狀況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標,一般而言維持在 0.5以下比較合適。建議比例:30%~50%。

以李先生的狀況原先為:143萬/294萬=48.6%,後來收入下降後變成:143萬/224萬=59.6%,代表他們整年的收入有近6成都用來做還債的支出,這比率就太高了。而在債務支出比〈債務支出比:每月債務還款支出 / 月收入,建議比例:36%以內〉方面,
李先生的比例原為:11.9萬/24.5萬=48.6%,後來收入降低後變成:11.9萬/18.7萬=63.6%,這比率也是太高了。

3. 速動比率

在企業財務學中,對檢視企業的財務是否健全會以「流動比率」來衡量,這是在看企業是否有足夠的流動資產可以支付流動負債。流動負債指的是一年之內需償還的負債。

流動比率計算的公式是: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 / 流動負債。
流動資產是指1年之內可以變成現金的資產,它包括了現金及約當現金、流動性金融資產〈短期要出售的證券、短線操作的投資〉、應收票據、應收帳款淨額、存貨等。

而另一個「速動比率」又比「流動比率」嚴格,因為速動比率中的流動資產不計入公司存貨,因此它能反映公司在不計存貨的情況下,是否足夠的流動資產支付流動負債。速動比率若低於一,代表公司很可能無法清償流動負債。
在個人財務規劃上,我們把速動比率定義為:速動比率=速動資產 / 每月經常性開支。

而速動資產是指未發生資產本金損失條件下,能迅速變現的資產,主要有現金、存款、貨幣市場基金等,一般來說家庭流動性資產應至少能滿足家庭3~6個月的日常開支,速動比率建議最少為3~6倍

我們看到李先生的速動比率原為:58.7萬/20.3萬=2.9倍,後來變成:22.7萬/20.3萬=1.1倍,這比率都相當的低,他們的資產都是非流動性資產:如不動產等,而現金等流動性資產太少,因此他們的家庭會有財務週轉上的困難。

二. 控制家庭支出,保留緩衝及應急的空間

李先生他們原來債務支出過重,變成每個月都沒有節餘可做投資、儲蓄等規劃,而且房貸利率萬一調升,每月恐將多出1、2萬元的支出,對他們將造成另外一種負擔。

在少掉每月4萬多的房貸後,財務顧問另外協助他們利用記帳,整理每月的支出,把支出降低了15,000元。他們也開始把15,000元,撥入一個獨立的投資帳戶做ETF〈指數型股票基金〉的投資。

三. 考慮資產的流動性,永遠為自己留後路

在個人財務上流動性資產指現金、存款、基金投資、保單現金價值等馬上可以動用的錢,另外一種非流動性資產:例如不動產等,要變成現金的資產並沒有那麼快,房子可能因為供給過剩、行情看跌等等因素,造成你想賣房子賣不掉,流動性就會有問題。

家庭財務上要另外考慮的一點是:生息資產的比重是否過低,生息資產比重=生息資產 / 總資產。

生息資產指的是可以經由投資、儲蓄等,產生利息、投資報酬等資產,譬如基金、股票等投資,或是投資性的不動產等,由此比重可看出投資等被動收入占資產的比重,這比率是愈高愈好,代表有源源不絕的收入來源。

李先生他們的理財方式,資產只有現金及不動產,其中雖然有投資性不動產,但是因為變數比較大,房子買賣受到經濟、環境等影響比較大,因此財務顧問建議他們:生息資產的型式可以更多樣化,不要只集中在1、2種類別。可以持有基金、ETF等投資標的,可以產生股利、股息、投資報酬等,而且隨時可以變現贖回,可以兼顧到流動性的需求,不會像房子可能想賣時買氣不佳,或是價錢不好,有時是想賣也賣不掉。

所以在個人/家庭的財務規劃上,我們要兼顧到幾個層面:我們必須從財務安全、現金流量、資產效益、保險涵蓋等幾個面向,去看個人/家庭的財務是否健全,如以下的圖形:

就像紅黃燈的警示效果一樣,在上面的圖形如果出現黃燈,甚至是紅燈時,就代表個人/家庭的財務出現警訊、需要做調整了,在理財上應該隨時檢視個人與家庭的狀況,讓它保持在綠燈的健全狀況。

什麼情況你會需要財務顧問的諮商?

原文刊登於天下文化未來Family:

什麼情況你會需要財務顧問的諮商?考量人生中的最要決定時
 請一併把財務規劃納入考量

現在整個經濟環境、社會變化很大,所以一般人很少是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呆個幾十年一直到退休的。除非他做的是一些特定的工作,像是公務員或者專業的職業等等工作。

在一般的工作來講,轉換工作也許是蠻正常的,因此我們幫客戶做財務諮詢的時候,常常客戶會談到他可能有計劃轉換工作,也許是在最近的時間,或是你可能在一兩年之後要轉換到其他的工作。當然首先我們會跟他談到他的財務的安排:比如說未來的工作是不是薪水增加或是減少,在找到工作的中間會不能空窗期等等。因為這個都會牽涉到他的財務的狀況,他是否有足夠的緊急預備金等等。

其實財務顧問可以幫客戶做的不只這些,很多的時候我們就像是工作諮商顧問的角色,有些人可能他想轉換工作,但是他可能還停留在想像的階段,我們會給他了一些的建議,需要注意、考量的地方有那些。或是說我們本身就有些人脈,會認識一些相關領域的人,如果是合適的,我們會幫客戶做介紹。財務顧問提供的服務,其實並不是只有在財務上面,有蠻多時候,我們扮演的是心理諮商、工作諮商顧問等等角色。

什麼情況你會需要財務顧問的諮商,需要考量到什麼:

1. 二人的關係準備進展到下一個階段時

你可能是即將訂婚、結婚,財務顧問可以協助一個家庭建立一個和諧的關係,這個和諧的關係是建立在財務的健全上面。我們會希望做家庭財務規劃諮詢的時候,是夫妻兩個一起參加討論的,但是偶爾會碰到一種狀況是:只有一方會有意願做這樣的規劃。因為夫妻的觀念不一樣,在某些財務上的決策上,可能沒有辦法取得一致的觀念、做法等等。蠻有趣的事是!通常會來找財務顧問做家庭財務規劃的,男女的比例差異很大,男生與女生的比例大概是20%比80%,多數會來找我們的以女性居多。這也許是因為女性會比較思考的長遠一點,而一般男性也許都太過自信:他可以把家庭的財務處理得很好,不需要專業的協助。

關係要進展到下一個階段,其實還有蠻多需要去整合的:譬如說兩個人若結婚了,他們可能要去思考他們的財務是要整合在一起,還是維持各自獨立? 當然如果共組家庭了,會有共同的開銷,也是需要共同分擔的。一般我會去為他們檢視整體家庭的開銷、收支的平衡、預計增加多少的投資、儲蓄等等。

我們也會去幫他們做一個整合的檢視:兩個人的保險、投資等等,保單方便兩個人買的險種、額度是否有需要做調整,現在因應家庭責任的增加,是否需要增加購買保單、調整保險的項目等。在投資方面,一般是為他們做個整合,把各自的基金、股票等投資整合在一起,做比較完整性的投資規劃。家庭財務較為健康,也可以減少婚姻關係中彼此的摩擦、增加婚姻的和諧。

2. 家庭方面的事務

有時夫妻在某些方面的溝通也是會產生障礙,曾經碰過一對夫妻,他們為了一些投資上的問題,造成彼此之間很大的隔閡,幾乎已經到了要離婚的地步。因為先生的觀念比較積極,他認為不應該擁有太多的不動產,應該把房子賣掉做其他的投資,才能夠產生比較好的效益,太太則是覺得這樣風險太大,她認為擁有房子是最安全的。像這樣的情況,就可以由財務顧問提供協助,在中間扮演協調的角色。財務顧問評估完這些的投資的預期效率、風險等之後,再與客戶做溝通,拉近彼此的距離。夫妻或家庭成員間難免在財務的議題上,會有些不同的想法,一個中立的第三方的角色的財務顧問,可以協助降低彼此的衝突。

3. 買房子

談到購房這件這件事情,我們通常會跟客戶討論到:房子的總價、準備貸款多少等。這個時候需要幫客戶考量到的事是:他每月貸款支出是多少,這支出是不是會造成他財務上的壓力?我們會建議每個月貸款的支出,不要佔他當月支出36%以上。如果說房貸支出就佔了40%,那可以想像得到的事是:它一定會擠壓到他的生活上的各種開支,最重要的事是:他也沒辦法去為其他的財務目標做準備,做投資、儲蓄了。就像我們偶爾在報章雜誌上看到的:有些老人家老了之後,沒有任何的其他財產,就只剩下一間房子。老後沒有其他的收入,他只好用這個房子抵押給銀行,來換取銀行每月給他一部份的錢當他的生活費,所以不要老的只剩下房子,也要兼顧到退休等目標的規劃。

當談到購房這樣目標,我們會去幫客戶做財務上的模擬,若他增加房貸的支出,對他以後財務上影響是什麼樣的狀況。甚至包括他心目中理想的地點,如果是換屋,他的出售價跟買入價,合理的應該是多少,給客戶做一個參考。如果客戶是現在才要準備要買房子,我們會去跟他討論:除了買房子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的財務的目標想要去達成的,這中間的財務資源要如何去分配? 跟租屋比起來,他一定要買房子嗎? 還是購屋可以安排在以後完成,而不是最首要的目標?

4. 開創事業

偶爾都會碰到客戶說他想要出來自行創業,我們會再跟他深入的去討論:為什麼他會想出來自己創業,以後預估的市場營收會從那裡來? 創業他是自己的資金,還是有其他的股東? 在創業的初期,他如何安排自己的財務? 也許他會有一段時間沒有收入,他是否有準備預備金? 除此之外,例如股東的成員背景、大家各自負擔的工作、股份比例等等,如果要投入經營這樣的事業,他們是否有一個比較完整的過規劃? 當然創業不可能是完全沒有風險的,我們只是盡可能的會去幫客戶設想到,跟他討論到一些細節,希望可以協助他們創業更加的順利。

直接預約免費諮詢

希望針對自己的財務狀況做深入討論, 請下載財務規劃預約諮詢單 , 於填寫完後再以E-mail回傳資料

決定你財務幸福感的四個因素

原文刊登於天下文化未來Family:決定你財務幸福感的四個因素,

獨立理財師: 决定你财务幸福感的四个因素

美國的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簡稱CFPB)是一個新成立的聯邦政府機構,成立的目的在使金融產品及服務爲每一個人服務: 不論是買房子、選擇信用卡、向國外的家人寄錢、或是以其他各種方式使用消費者金融產品。

消費者金融保護局為了研究什麼是財務的幸福感,他們與59位消費者及30位專業人士(為消費者提供財務建議、教育服務或是產品等),做面對面的訪問。

訪問內容主要是談他們如何定義自己的財務幸福感,根據他們及周遭人的經驗,什麼因素跟財務幸福感有關。結果他們發現有二個項目是一直會出現的:財務安全感與財務上自由做選擇。

傳統的方式從收入及財產淨值等,無法衡量一個人財務是否健康及覺得幸福,有些人可能收入很高,但是他沒有財務上的幸福感,因為他支出也多,財務常常無法平衡。而一個收入不多的中產家庭成員,可能覺得他財務無虞,他的財務幸福感反倒是蠻高的。

財務自由可能代表著你可以對家人、朋友或社區比較慷慨,或是你隨時可以回到學校再進修、離開現有的工作去尋找一個更好的工作、外出享用精美晚餐、去度假,或是可以縮短你的工作時間、可以有更多時間陪陪家人。

而可自由做選擇代表著:你有足夠的財務資源做支撐,因此你可以在財務決策上有更多的選擇。

總括來說,財務幸福感可以被定義為:一個人可以完全承擔現在與未來的財務負擔,對未來的財務有安全感、為了享受人生可以自由做抉擇等。

這研究指出財務的幸福感來自四個因素:

1.可以控制日常的財務

2.有足夠財務資源來應付財務上的重大衝擊

3.正在按照計畫完成你的財務目標

4.有財務的自由可以做選擇,讓你享受生活

1.可以控制日常的財務

能夠控制日常財務代表著有很高的財務幸福感,因為你可以控制你的財務狀況,而不是被財務所控制(例如因為負債,因此收入有一大部份必須用來償還負債等),所以這樣的人可以應付日常的開銷、準時支付帳單,可以把財務管理做得比較好。

在財務規劃上,我們常用一些指標來檢視客戶的個人/家庭財務是否安全,例如以下幾個指標:

(1). 流動比率

流動比率=流動比流動資產+金融資產 / 短期債務
這個流動比正常值是應該在1~2倍,也就是說一個家庭的流動資產+金融資產加起來應該至少是短期債務1~2倍的金額。這些可能是現金存款、基金投資、股票投資等等易於變現的資產,萬一家庭碰上什麼樣的財務危機時,就有足夠的財務資源來做應變。

(2). 緊急預備金

一般建議在銀行活存或活儲,保留可以支應家庭開銷3~6個月的金額,以應付家庭可能發生緊急需要用錢的狀況。

(3). 負債攤還支出比(負債收入比率)

負債攤還支出比率=每年償債額/年收入,負債攤還支出比率是指家庭到期需支付的債務本息與同期收入的比值,它是衡量家庭一定時期財務狀況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標,一般而言維持在 50%以下比較合適,負債收入比率過高則家庭在進行借貸融資時會出現一定困難。

這些的家庭財務指標平常應該多做留意,讓自己的家庭財務趨於健全,一個健康的財務狀況應該是:你可以應付日常的開銷之外,收入的一部份還可以留下來做投資或儲蓄,可以為未來做準備的。

2.有足夠財務資源來應付財務上的重大衝擊

個人與家庭的財務可能會因為意外、疾病造成失能或就醫,需要巨大的醫療支出等等,或是投資失利造成資產減損等等。為了避免造成財務上的重大衝擊,平常應該適度保留一筆緊急預備金,以備不時之需,對於意外、疾病、失能等等風險,也應該規劃合宜的保險保障,做風險轉嫁,當事故發生時可以由保險公司取得理賠,以彌補財務上的損失。

3.正在按照計畫完成你的財務目標

知道自己正在一步一步的,在往達成財務目標的路上邁進,也是可讓人感到財務幸福感。而這方面,當你做完了完整的財務規劃、有了清楚的財務目標,可以把自己的財務資源做適度的分配,再運用適當的金融工具做儲蓄或投資,就可以逐步的去完成財務目標。

4.有財務的自由可以做選擇,讓你享受生活

在財務上做好管理(例如及早開始將收入的一部份,用來為未來做準備),將讓你有更多餘裕可以享受生活。

在應付日常開銷外(需要),可有餘力去追求你要的生活品質(想要),或是興趣、嗜好等,而這需要你有充裕的財務資源的準備,才能讓你有更多的財務上的自由,可以做這種選擇、過你想要的生活。

直接預約免費諮詢

希望針對自己的財務狀況做深入討論, 請下載財務規劃預約諮詢單 , 於填寫完後再以E-mail回傳資料

 

顧問要不要跟客戶維持社交關係?

原文:Should I … socialize with clients?

選擇要不要跟客戶維持社交關係不是一個單純的決定,有些顧問發現他們很容易把朋友變成客戶,也把客戶變成朋友,但是有些顧問還是喜歡這是二個不同的族群。

一家波士頓財富管理公司合夥人的Scott Bishop說,跟客戶社交是不錯的方式,它可以更加鞏固你們的關係,他們也會比較願意跟你分享,以及讓你接觸他們家庭其他成員,這會讓你有機會跨世代為他們提供財務規劃,如果他們有需要的話。

在跟客戶維持社交關係的幾項守則:
1. 跟你真正喜歡的人交往
2. 默默觀察以後的人脈機會,但是這是附帶的效益,不是你跟客戶去交往的主要目的
3. 適量飲酒
4. 你的活動要符合你們的關係,你也許喜歡客戶,但是你們不會有夠多的共通點,可以讓你們聊一整個下午

在市場投資趨勢下跌,或是客戶人生的艱難時刻,跟客戶有社交關係比較容易留住客戶,這讓彼此連結更緊密,如果你們是朋友,客戶較難以去開除一個顧問。

比起單獨跟客戶個別建立關係,如果你跟一對夫妻都建立關係,這樣的關係會更加牢固。如果你只認識先生,萬一他過世了,要維持關係就有點奇怪,但是如果我太太跟他太太是好朋友,我會是第一個她想聯絡的人。

但是跟客戶互動社交,最好是真正是朋友的感覺,同時也要區分界線。Bishop說他如果跟客戶在辦公室以外場合碰面,他會把公事跟朋友之間的交往做一個區分,他也期望客戶這樣對待他…………..

Should I … socialize with clients?我是否該跟客戶維持社交關係?

https://www.financial-planning.com/news/should-financial-advisors-socialize-with-their-clients-the-pros-and-c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