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痛退休 退休金提領策略:退休投資年金化思維

退休金要怎麼運用,才能讓你在退休後每年都有生活費可用?

有人主張退休金需要的是穩定,所以應該全部放定存,但是以現在的低率環境:三年期定存利率不到1.5%,3,000萬定存一年只有約45萬的利息。如果只靠這樣的利息過活,退休生活品質可能不佳,這樣一大筆錢放在一個連通膨都無法打敗的定存帳戶,實在不是一個好主意。所以,退休後將部分退休金拿來做投資還是需要的。

很多人認為,因為退休後沒有收入,所以不能承擔風險,但這樣意味著必須把所有退休金放在銀行存款內,完全不做投資嗎?我們不妨假設:你有一筆1,000萬,可以把它放在利息1%的銀行存款,也可以用來投資,但在此同時,你要每個月從中提領一筆錢當退休生活費,在不同的年期與報酬率下,每個月可提領多少錢,到最後把這筆錢用完?

Photo Credit: 如何出版
如何從投資中提領退休金?

美國一位財務顧問,同時也是認證財務規畫顧問CFP證照(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CFP)持證人哈洛德.埃文斯基(Harold Evensky), 提出一套「三桶水」退休金提領策略,同時晨星(Morningstar)個人財務部門執行長克莉絲汀.賓士(Christine Benz),也曾多次撰寫相關文章。

這套理論把退休金按照長中短期需求,分三個水桶代表不同時間的用途。第一個水桶:1~2年的退休金,第二個水桶是3~10年的退休金,第三個水桶是11年以上的退休金。

  • 「三桶水」配置退休金用途

你可以根據不同需求,做不同的投資配置、投資管理等。

第二桶是3~10年內需要用的錢,這裡的配置主要以可以固定配息的標的為主。因此可能是投資等級的債券、基金、ETF(指數型股票基金)等,如果是股票,就是配息固定的傳產股、金融股等。

第三桶為11年以上的長期投資,以穩健型配置為主,例如全球型股票、新興國家等類型的標的,建議投資ETF可以做比較好的配置。

Photo Credit: 如何出版

如果以退休後尚有20年,計算如下表:

Photo Credit: 如何出版

透過這樣三水桶法的操作,可以讓你的退休金來源兼顧穩定及投資報酬。當第一個水桶金額不夠時,由第二個水桶提領,或是每年固定提撥多少金額進入第一個水桶。第三個水桶的投資報酬,則用來挹注第二個水桶的退休費用。如此一來,你不用把所有資金放在利率很低的定存上,而是仍然維持一半的金額在做投資,增加整體退休金的投資效益,而如果第三個水桶的金額在投資上有短期波動,也不至於馬上對你產生影響。

但要怎麼讓穩定現金流流入你的退休金現金流帳戶,來支應你的退休支出?你的退休金現金流帳戶可以規畫來自以下幾處:

  1. 社會保險/公教保險/企業退休金給付
  2. 固定型收益投資帳戶
  3. 成長型投資帳戶
  4. 保險確定給付

Photo Credit: 如何出版

退休金現金流帳戶是一個現金存款戶頭,至少應該存有足夠你應付3年退休生活所需的一筆錢,此外,按照這樣的退休資金規畫,從以下幾個來源,也會有持續性的金流流入此一帳戶,以維持你的退休生活:

1. 社會保險/公教保險/企業退休金給付

來自勞保老年年金、勞退新制退休金、舊制企業退休金、國民年金、公務人員、教職人員退休金等來源,其中多數是月給付型式,可以為退休金的現金流提供基本的金流流入。

2. 固定收益型帳戶

這個投資帳戶的投資標80%在投資級公債、政府債等,20%在大型股股票、高收益債券等,運用債券的配息及大型股配股、配息的特性,讓這些固定收益的工具來為你的退休現金流產生穩定收益。

3. 成長型投資帳戶

這個投資帳戶的投資標的60%在股票型基金或ETF,40%在產業型投資標的:如REITS(不動產信託)、生技醫療等。預期此投資帳戶標的,每年會產生8%~10%左右的報酬。把這個報酬率提撥一部分回到退休現金流帳戶,即使碰到股市大跌,投資帳戶價值跌幅達到15%~20%或更多,也不用太擔心。因為這個帳戶總金額只占你退休投資總金額的1/3,扣除社會保險及退休金給付,它占你的退休金現金流還不到三成。

這個投資帳戶如果用ETF作為投資工具,將更容易做資產配置。例如在60%投資標的上,可以利用全市場的ETF做配置,如:全球股市ETF、新興市場ETF、美股ETF等。例如買一檔Vanguard整體股市ETF:VTI,就可以投資美國的中大型股,它的持有成份股包括蘋果、微軟等公司,而一檔iShares MSCI不含美國全世界ETF:ACW,就可以投資在非美國地區的全球股市等。

ETF也因為交易方便,可以單股買賣,也比較方便做資產配置的調整,例如年度結算,整體ETF報酬率已達到你設定的目標,可以把部分獲利贖回,讓它回到退休金現金流帳戶中。

4. 年金型商品/儲蓄險

年金型商品/儲蓄險這種確定給付,是為你的退休金現金流入購買保險,現行銷售的保單報酬率並不高,但是透過其每年或每月的確定給付,可以為你的退休金產生固定現金流入。

在以往定存利率7%以上的年代,若有1,000萬元定存,每年70萬元的利息可能就夠應付退休生活的支出。但現在低利率環境,必須改變你的思維:退休金的運用應以穩健保守為原則,但仍需要維持部分比率在投資上,否則定存利率只有1.5%,在通膨率3%的狀況下,存款的實質利率是負1.5%,意思是說,如果你的錢只擺定存,1,000萬定存10年後,實質價值不但沒有增加反而貶值成了862萬,20年後就只有741萬了。所以運用部分退休金做適當的投資,做好資產配置,可讓退休後可能長達幾十年的退休生活過得安穩舒適,財務上也更加安全無虞。

相關書摘 《無痛退休》:是否先存好子女的教育基金,再來考慮退休金?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無痛退休:戰勝年改、對抗通膨,活到90歲也不怕的實用理財術》,如何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廖義榮、高震宇

錢不夠用的時代如何退休?
面對通膨,你現在的錢不是你的錢!
年金改革上路,本書教你活到老花到老,
無論年金改革怎麼變,都能從容登出工作,安心退休!
年金、投資、信託、繼承等,40歲起,必須知道的財富累積術,
高齡少子化,這樣規畫你的長壽人生,賺飽退休金,養錢防老。

  • 拒當下流老人!利用時間複利預約不為錢煩惱的老後
  • 落實財務自由!觀念、準備、工具三管齊下,財務顧問到你家
  • 提早享受退休生活!只需工作到錢存夠,不需做到做不動
  • 工作與退休無縫接軌!除了存錢,完整規畫退休生活四面向

退休計畫不是未來式,及早規畫,理出千萬退休金,享受人生下半場!

退休規畫需要全方位完整考量,不該只著眼在錢多少的問題,還有醫療、老年看護、通膨等問題也需要一併考慮。本書為你量身打造,領你評估退休規畫四面向:財務、健康、生活型態、心理社會,並導正退休準備的迷思:

  • 離退休還很久,先存子女教育基金比較重要?
  • 等有錢再來投資?永遠不會有最好的存錢時機?
  • 股票、不動產投資效益較高,不需要退休規畫?
  • 平日花費就很省,退休後會更省?
  • 退休後只要顧好自己就好了?
  • 退休後投資資產只要維持債券的部位就穩當了?
  • 退休後只要有全民健保就夠了?

你需要及早知道的退休資訊及準備:

  • 到底該準備多少退休金?一般勞工可領到哪些退休金?
  • 現代人該有的退休計畫:安養信託加老年看護
  • 「三桶水」配置退休金用途及退休生活安排
  • 勞保到底會不會倒,你的退休金會不會領不到?
  • 退休金要怎麼運用,才能每年都有生活費可用?
  • 公教年金、勞工退休金不足的部分,該怎麼補足?
  • 投資ETF、基金、投資型保險及信託、遺產贈與等如何規畫?

美好未來有多燒錢?到底需要多少退休金?

美好未來有多燒錢?讓高橋一生算給你聽

我的退休生活沒問題嗎?

年金有點少、稅金好像會提高

沒有存款,可是有房貸

真要說起來到底需要多少退休金?

人生大概會活個100年左右吧

距離退休的時間愈來愈短

所以—-咦—-怎麼辦

我要怎麼辦才好?

呵呵 好想找FP諮詢

一輩子的事、金錢的事,找FP理財專員諮詢吧

 

退休規劃找專業、具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人員證照的財務顧問做免費諮詢

預約免費退休規劃諮詢 (請點此連結)

達賴喇嘛嘆:人們因擔心未來而無法享受現在…樂活退休4考量

原文刊登於商周財富網:

達賴喇嘛嘆:人們因擔心未來而無法享受現在...樂活退休有4考量,教你退得有尊嚴

你對退休抱持怎麼樣的看法:憧憬、期待、信心滿滿或是焦慮不安? 美國三家公司Age Wave、Ameriprise Financial及Harris Interactive曾經在2005年做過一份退休心理研究 〈The New Retirement MindscapeStudy 〉,研究人們從退休前到退休後的心理狀態是如何。

這份報告指出人們對退休的感受,依退休前後分5個階段:

階段1: 想像〈Imagination〉
退休前6~15年,這時對退休抱持正面的看法。有44%的人說他們有按照計畫在做退休準備,65%的人對這種冒險抱持高度期待,53%的人願意為退休做積極的付出。

階段2: 期待〈Anticipation〉
退休前5年,隨著退休逐漸接近正面情緒提昇,80%的人說他們可以完成他們退休的夢想。但是退休前2年,焦慮與不安感增加,22%的人說不再工作讓他們覺得有失落感。

階段3: 解放〈 Liberation〉
退休日及之後一年,感到興奮解脫及熱情洋溢,78%的人說他們很享受退休生活。但是就像蜜月一般,這種感覺很快就消失了,回歸到正常生活。

階段4: 重新定位〈Reorientation〉
退休後2~15年,退休的愉悅感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空虛、焦慮及覺得無趣。這時他〈她〉情緒失落、可能發展成4種型態的轉捩點。他〈她〉可能成為以下4種人之一:重掌自主權信心的重建者、無憂無慮滿足者、不確定的搜索者,或者煩惱擔心的掙扎者。

階段5:調和狀態〈Reconciliation〉
退休後16年及以後,這時滿足感、接受度與個人的思考會提升。個人已經接受退休所給予的現狀,少部分人會覺得憂鬱,對生命即將面臨終點覺得感傷。

 

你對退休會有什麼樣的期待與想像?如果像這調查說的:退休後2年退休的愉悅感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空虛、焦慮及覺得無趣,退休生活還是要及早做安排,免得落入這樣的情況。退休後不再工作,生活可以自己安排,不再為繁雜的公事搞得生活都不正常:時常要加班等。但是真的沒工作了,你的生活要如何安排? 有些人健康狀況好的,退休後可能還有20年、30年,或更久的時間要過。你不可能無所事事,或是整天出國旅遊。所以退休的準備,除了退休後生活費來源的準備外,還真是需要做一點想像:把你需要的退休生活的方式先勾勒出來,提早做準備,讓自己的退休生活更符合你的需求。

退休的藍圖如何建構? 以下的圖形可以提供你一些思考的方向,從財務、健康等各個面向做考量。

 

退休生活規劃舉例:

 

 

你會夢想去哪裡旅遊?

你想去的目的地是哪裡?旅遊方式、跟誰去、多久去一次?如果以後時間更充裕了,其實可以不用再去參加一般的大眾旅遊行程。現在已經有不少國內外的旅遊業者,在提供各式各樣的文化、藝術、美食等等深度旅遊、客製化行程。你可以根據你的需求,讓他們為你量身訂做你需要的旅遊,例如2RNJOY(途邇)就是一個跨國的旅遊遊歷平台,他們在各國找尋能夠滿足特定愛好者需求的產品或服務,再將愛好者安排到各國去實地參與身、心、靈上的饗宴。他們的業務著重在有關時尚、藝術、文化方面的異國體驗,例如到法國大廚家中做客,大廚親自傳授烹飪精緻法國大餐的方法和精髓等等。其他像自助旅遊規劃的有背包客棧,旅遊行程規劃App:Togetrip等都可善加利用。

再度就業

退休後也許不用再為五斗米折腰、朝九晚五的工作,不過建議還是保持跟社會有一定的聯繫。有些人可能為了彌補收入的不足,要再找一份有收入的工作。不過國內企業對退休再度就業的管道可能不多,建議你可能在退休前,就要開始思考:你的工作以後可否轉成,是以提供顧問諮詢服務的方式來做。如果你對原本的工作相當的熟悉,你對那個產業的了解,也可以讓你找到可以接受這樣服務的廠商。退休後提供這樣的顧問服務就沒問題,或是提供你以前的工作經驗、能力等協助年輕人創業,你輔導他們,再從中尋求是否有可以投資,或其他機會等,總之這個都是需要事先的規劃提早做安排。

你想住哪裡?

退休後你想搬去跟家裡人住,還是搬去較小的公寓,空間不用那麼大、好整理,因此可能可以省下一些錢來運用?有人是希望搬到離醫院比較近的地方,或是你想在鄉下買農地,自己種花種菜?

甚至你也許可考慮像長庚養生文化村,這樣的退休養老的地方,只要年滿六十歲,日常生活能自理,一個月約2萬元住宿費,保證金也不多,其他膳食費水費、電費依實際消費按月結算。這是他們網站上的資料:

 

你希望以後人家如何紀念你?

有人問達賴喇嘛:「關於人性,最讓您感到驚訝的是什麼?」
達賴喇嘛回答:「人類,為了賺錢,他犧牲健康,為了修復身體,他犧牲錢財,然後,因擔心未來,他無法享受現在。就這樣,他無法活在當下,活著時,他忘了生命是短暫的,死時,他才發現他未曾好好地活著。」,所以說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許多人從未真正活過。

我們不能掌握生命的長度,但是至少你握有畫筆,可以在你人生的畫布上添加各種色彩,而幫助別人,肯定能為它添上最絢麗的色彩。如果退休後,你也可以考慮如何為社會貢獻一份心力,例如:參與或創立社會企業,來解決社會環保、教育、就業等等問題。你可以運用以前累績的人脈、資源、能力、經驗等,來協助青年創業,不僅有利於社會,也讓你的退休生活更加充實

甚至你可以成立像社會福祉及社會企業公益信託循環基金的公益基金來做公益,社會企業循環基金是由宋文琪擔任發起人所成立的。社企循環基金提供資金與專業,協助社會企業成長茁壯,他們投資社會企業的方式,是採取股權投資。食農創新、就業促進、公平貿易、環境保護、青銀共創等項目是社會企業循環基金的投資範圍。他們的運作模式是藉由股權投資,挹注資金讓社會企業得以發展,社會企業以後如果獲利了,盈餘也可以藉由股權回流到基金內,讓它持續有財源可以運作下去,這也是一種可以參考運用的模式。

10粒牛肉餃才4元!看完周胖子50年前菜單…不投資只想靠定存,退休月花5萬,你要準備●萬

最近替一本談退休規劃的書寫序,書名是:老後不破產,作者塚崎公義探討退休金準備,也涵蓋了投資與繼承等等方面的議題。對於退休規劃,媒體都只有在討論錢的問題:退休需要準備多少錢、如何準備等。但退休不是只有錢的問題,如書中提到預立遺囑,這不是只有富有人才需要,即使你是中產階級,也要為財產傳承做好規劃。

退休之後蠻多事情需要考量,生活怎麼安排、是否再找其他工作、財產如何做傳承、是否預立遺囑、在遺囑中指定財產繼承的方式等。其中很多人沒先規劃財產傳承,子女也忌諱去跟上一輩討論,事實上,你應該好好預先做規劃,名下財產想分配給誰、比例多少等,否則到時候只有按照民法的繼承順序來做繼承。法律的規定是固定的,但如果你想按照你的意願來做財產分配,你就可以利用生前贈與和預立遺囑的方式來做規劃。常見兄弟姐妹因財產繼承告上法院,這其實都可以避免。

預立遺囑的用途,就是按照你的意願來進行遺產分配。譬如身後剩下配偶跟兩子女,如果沒有做任何規劃,配偶跟兩子女各繼承1/3的財產。但如果你想給其中一人較多財產,你就可以在遺囑中規定繼承人有不同的比例,但要注意每一人所拿到的財產,不能少於特留份的比例,依此案例是1/3的一半:1/6。

如果你擔心子女未成年、沒理財能力,或把財產揮霍光,你可以成立一個信託。信託在生前就可成立,或以遺囑信託的方式,在身後再成立信託。信託成立之後,把你的財產轉入這個信託,在條款中做約定:如每月給子女多少生活費,在什麼特定條件下:創業、出國留學等等,可以從信託中拿到一筆錢,這時信託照顧的對象,可能不只有子女,同時也可包括第三代的孫子女了。

若生前就成立,身故後在信託裡面的財產,還是會列為遺產,必須繳遺產稅。但你可以規劃在不牴觸特留份的前提下,保留下大部分的財產在這個信託中,等到子女長大成人,有理財能力時,再把這些財產再分配給子女。

很多人有做公益的想法,在做退休規劃時,可好好思考這方面的問題。以前你可能都把錢直接捐給慈善團體,但現在你可以挑選感興趣的慈善團體、個人作為捐助對象。公益信託成立要件是:你必須真正拿出財產作為公益信託的資產,這些捐出去的財產就完全跟你的財產是獨立的,往後你也不能再把它拿回來了。

你可以決定信託資產的用途:贊助什麼樣的對象、捐助什麼樣項目等。甚至拜訪這些慈善團體,了解他們所做的公益內容,再看你可以提供什麼樣的協助,如錢財、人力支援、訓練輔導等。如有家育幼院,他們不懂得行銷宣傳,因此每年對外募款募得很辛苦,你可以結合周遭人去協助他們架設網站、部落格做宣傳,協助他們建立行銷系統等。

這本書的主軸是:你的投資應該是可以對抗通貨膨脹的,為什麼對抗通膨這麼重要?我們可以看到底下一張周胖子餃子館在1965年的菜單,上面寫著10個牛肉水餃4塊錢,但現在台北市一顆水餃幾乎6塊起跳。這個就是通貨膨脹,你的錢會因為通貨膨脹,購買力會越來越降低。

如果說你現在做的退休規劃都是15年、20年之後,你沒有把通膨因素考量進去,可能會造成你的退休金準備不足。例如你希望退休生活的月開銷相當於現在的4萬元,如果以3%通膨率估算,20年後的物價可能是現在的1.81倍,所以20年後你每月必須要有7.2萬才夠。

對於如何準備退休金,作者建議可以從55歲開始,少量多次購買股票、外幣物價連動國債,以10年時間建立投資組合,作者把它定調為可以對抗通膨的投資組合。

退休後的投資要怎麼做?最理想的狀況是一筆錢存在銀行定存,每月固定領出一筆錢來用就好。但以現在的利率水準,這麼做會有實質的困難,因為利率太低,你要準備更多的退休金。假設定存利率1%,通貨膨脹率是3%,你退休後希望每月有相當於現在生活水平的5萬可用,退休後還有20年的時間,只放定存你需要準備1,463萬,但如果做投資,年報酬率6%,你只需要919萬的退休準備。

就像本書中所說的,即使已經退休,金融資產有一部分還是要擺在投資,書中提到金融資產到了70歲之後變成:

10%為浮動利率國債
10%為物價連動國債
10%為銀行存款
35%日本股票(ETF)
35%外幣(外國股票ETF或美元MMF(Money Market Fund貨幣市場基金))

只有10%是存款,20%的債券,其他70%是指數型股票基金ETF或貨幣市場基金。

這樣的比例看起來,可能股票類資產較多,似乎風險較高,不適合做退休後的資產配置方式。但指數型股票基金ETF,本身是一種可適當分散風險的投資工具,如果慎選ETF標的,避開槓桿型等較不適合做長期資產配置的ETF,以全市場標的的ETF做資產配置。如以類似先鋒(Vanguard)的全世界股票ETF(VT)、美國整體股市ETF(VTI)等標的做資產配置,可分散風險,又可預期有合適報酬。

如VTI的投資組合,總共就有3,613檔美國股票,前10大持股佔其16.5%,包含了蘋果、微軟、亞馬遜、臉書、波克夏等公司,其他還有3,600多檔美國公司的股票,其總資產規模達5965億美金,這樣的風險也夠分散了吧。

如果是把股票與債券按照合適的比例做配置,買入相對應的ETF,其中股票型ETF,可能包括了全球型、美國市場、新興國家等ETF,債券型ETF可能包括了美國公債、投資級公司債等ETF。這樣不僅降低波動風險,也因為低費用率(總管理費VT:014%,VTI:0.05%),投資成本比一般基金更低,就可提高投資報酬率,如此一來應該是比較有機會去避開通貨膨脹的影響及老後生活資金縮減的風險。

ETF這種被動投資的方式,不需要你每天費神看盤追蹤等,因此利用ETF來做退休準備是蠻合適的。

(本文純粹是做退休投資研究,並非投資建議,讀者請自行評估合適的投資標的)

買錯險的代價太大,真的別再犯這3種錯

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你的保險業務員專業嗎?》, 探討怎麼判斷保險業務員專不專業,比較合適與正確的檢驗標準應是:業務員為客戶規劃的保單,有沒有真正滿足客戶保障的需求?文中有個觀點我蠻認同:專業的保險業務員,應先賣給保戶需要的足夠保障型保險,再賣給客戶想要的儲蓄型與還本型保險。如果客戶的保障型保險金額不夠,就應教育保戶,保險的本質是保障;這是保險業者責任。

結果在LINE群組針對這篇文章的討論中,有人寫下這樣的訊息:去年有位保險公司窗口到我們單位宣傳,期間談到2016年過年前的台南大地震,某家公司有一位保戶身故,理賠金卻只有200多元,結果沒有人敢去送理賠金,最後是用雙掛號寄出支票。

有人推測說他可能買的是終身醫療險,因為不是壽險,因此身故不會理賠,這個保戶收到的只是保險公司退還的未到期保費。如果你買了保險,這應該是你不樂見的結果:買保險付了一堆保費,但真的發生事故,因保險規劃不當,沒有買到需要的險種,因此你的家人、受益人等無法從保險公司拿到理賠。

保單規劃需要注意什麼?以下幾個方向提供參考:

1 .先做好保障再談其他

如果你的業務員為你規劃保險時,不先問你的需求是什麼,而是一來就跟你談商品,那大可謝謝再聯絡了。保險需要的就是:你怕疾病、意外等突然發生,家人頓失依靠,因此事先做好風險轉嫁,期望萬一風險發生時,家人有這保險給付,可以繼續過生活,不致生活發生困難。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跟客戶的關係相當密切,它也是需要從業人員對客戶付出愛與關懷的,業務員需要的是為客戶著想,為他們規劃需要的保障。

如何算出自己需要的保障,請看:坊間的保額算法都太不準了,這個公式,幫你算出最適合自己的保額。當你知道你的保障需求後,當然還需要根據你的財務狀況來決定購買什麼樣的保險,最好是用最低保費買到最高保障。

當你把這個保障的需求都已經做完,再來談儲蓄或投資的需求。不要忘了保險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保障,所謂的保障,就是要利用保險的槓桿功能:少少的保費換高額的理賠。就像意外險一樣,你付出一年1,200元保費,它提供你100萬的保障,這樣的槓桿倍數足足有833倍了。如何利用最少保費買到最高保障,應該善用定期險,低保費、高保障的特性,不要有一定要拿錢回來的觀念。你利用終身險或儲蓄型保險,來做你的壽險保障規畫,其結果就是你付出很多保費,但保障沒多少。

2. 做好財務規劃,買負擔得起的保險

常看到有人沒做好財務規劃,買了超過經濟能力的保險,一個真實案例是:家庭年收入40萬,結果一年保費支出要19萬,以致於家庭財務上捉襟見肘,因為繳不起,所以買保險事實是替他們增加了更多的債務。

請你把家庭一整年的收入支出整理一下,把幾個月的支出項目金額列出來,還有每年度的年度支出:稅金、保險等也列上去。最後整理成一張表,你會知道你在每個項目的支出金額有多少,如下圖:

他們的食、衣、住、行等日常開銷占了51%,年度費用(保險、稅金等)占了9%。當你把這些年度支出的比例都規劃好,再來規劃保險,不要讓它超出你的負擔能力。否則保險還沒幫你發揮風險轉嫁的能力,就為你帶來更多負債。

尤其如果買的是長年期保單,它在前幾年的現金價值通常非常少,如果繳不起保費,保單能替你墊繳的時間也沒多長,你的保單很快就失效沒保障了。(怎麼記帳、做支出管理,請看:月薪30K也能做到!掌握「5122原則」,把收入分成4等分,就能定期出國玩,還能存第一桶金

3.讓保險回歸本質,不同功能不要混淆在一起

現在因為保險的預定利率太低、保費貴,金融業者在推展傳統壽險上碰到蠻大困難,於是想出各種辦法來推銷保單,譬如把保單包裝成每月可以配息,讓人覺得是相當不錯的保單。因為固定配息5%、6%比定存高很多,但事實是:它本質就是一種投資的保單,本金不但不保證保本,而且它的配息可能多數來自本金。

有些金融從業人員更厲害,他們慫恿客戶去做房屋貸款,貸款下來,再讓客戶去買這種類全委的投資型保單。房貸的利息約2%,如果保單配息5%、 6%,這中間有3~4%的差距,他們美其名為活化資產、賺利差。

但這樣的規劃,其實都沒考量到利率變動的風險,萬一房貸升息到4%,那情況又會如何?而且投資本身有風險,你的本金有可能會虧損,加上以現在的投資環境來看,它的配息來自本金的機率很高,本金虧損加上用本金來配息,這些因素加起來,這保單的配息有可能越配越少。

所以,還是讓保險回歸它的本質,保險公司本身的功能及強項就是提供保障,要做基金的投資,你大可直接購買就好,透過保險公司的類全委保單做投資,你的成本就會比較高,因為中間的保險公司及代操的投信公司都需要再賺一手。而平常學一些財經、金融方面的知識,讓你選擇金融商品時,有基本常識可以判斷,避免走入誤區,讓你的理財投資能持盈保泰,也是需要去做到的。

51%台灣老人後悔沒早一點存退休金!

滙豐集團最近公布一份「未來的退休生活」調查結果,他們在16個國家調查超過1萬8000名受訪者。調查發現:全球超過31%已退休人士表示,他們很後悔沒有提早為退休做準備,如果可以重來,他們希望能更早開始為退休做準備。而台灣已退休人士,後悔沒有提早為退休做準備的比率高達51%,排名全球第一。而全球已退休人士與未退休人士覺得退休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的比率,全球平均是:未退休人士是64%,已退休人士67%,台灣則排在倒數幾名:未退休人士是54%,已退休人士53%,顯示台灣人對退休滿意度或期望值不高,這份報告也點出幾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20160815後悔退休

 

這份報告指出全球有24%的尚在工作中、未退休人士,還沒有為退休做準備,而已經開始做準備的人,平均其中有46%的人因故停止,或遇到困難就沒再繼續。而這個比率,在16個國家中台灣居然是排名第二、高達54%的人還沒開始做退休準備,或因故中斷了。

20160815未準備退休

20160815退休期待

 

 

對於退休金來源的期待顯然全球都類似,多數人會以現金儲蓄存退休金,但對於政府退休金的期待,已退休及尚未退休的人差異很大。上圖中比率:未退休的30%,對比已退休的45%,可見因為經濟疲軟,各國政府財政困難,未退休人士對於以後是否可以拿到政府退休金的期待,已沒那麼有信心了。台灣人對退休金來源是來自於政府退休金的期待是37%,低於全球平均的45%,顯示大家對於退休,是否可以領到勞保老年給付及勞退新制退休金的期待都很沒有信心。

退休金來源是否有什麼替代方案?報告指出可能選項包括:換小一點的房子、賣掉房子,或由子女提供資助。在已退休人士的財務支出方面,全球41%的人有借貸、欠款,50%的會對其他人提供財務上支援,而台灣比率是:借貸25%,財務支援他人50%,顯示在退休前要對可能的財務支出做好管理,免得退休後還有債務或需要資助子女,影響到自己退休生活品質。

這份報告指出台灣人對退休金準備的情況是:已退休人士有一半以上,都後悔沒有早一點做退休準備,但同樣有高達54%的人還沒開始做退休準備,或因故中斷,這二項比率台灣都是名列前茅,可見在退休準備上,跟全球比起來,台灣人在退休準備這件事上非常需要加強,退休準備應該怎麼做?以下提供幾點建議:

1. 人生理財藍圖先理清楚

很多人知道要存錢,但不知為什麼要存錢,存錢有什麼用途、需要存多少才夠,因此時常好不容易存了一大筆錢,突然要修車、房子要裝修等又把這筆錢用掉,因此就像這報告中說的:高達54%的人還沒開始做退休準備或因故中斷了。

改善方法是:利用一點時間把自己想完成的財務目標列出,每個目標要有明確需要完成的時間,以及需要準備的金額,配合自己的財務現況(收入、支出狀況,每月可以有多少錢用來做財務目標的準備等),整理出來後,每個月就固定撥多少金額投資或儲蓄。因應不同需求,可能選擇不同金融工具投資(如5年後要買房,跟20年後要退休,投資方式與工具選擇會不一樣)。一旦規畫出來,儲蓄投資這件事就要長期做下去,不能因為其他原因去挪用計劃中的錢,你才有可能在需要錢完成這些目標時,有足夠的錢可以用。

2.退休準備有其不可替代性

一般人因為退休時間還早,只看到眼前的需求:購屋、買車等立即的需要,卻忽略退休的準備,可能到了45歲、50歲才意識到,需要開始為退休做準備。因此在時間有限狀況下,可能造成準備不足的狀況。

大家應該要體認:退休準備有其不可取代的必要性,你不能把它排在購屋、買車、存子女教育基金等目標之後,等到即將退休時,才來著急退休準備不足。其結果就是因為準備時間太短,你必須要花更多成本或冒更多投資風險,才能達到所需退休準備。你也不要對政府退休金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一般上班族能拿到的勞保老年年金與勞退新制退休金,頂多可以支應你退休所需生活費的2~3成,大部分退休金還是得靠自己,而且必須提早開始做準備,才能事半功倍。

3. 存退休金最好是獨立帳戶長期投資

退休金準備往往長達10年、20年,要怎麼維持不中斷?除了固定提撥收入一部分儲蓄與投資外,你必須用對管理方式。除了要獨立帳戶、專款專用,不要跟其他日常開銷混在一起,還要慎選投資工具、做好投資管理。這份報告指出:尚在工作且有做退休金準備的人,有68%有從專業人士等處取得資訊與建議,他們覺得會有快樂的退休生活;而沒有從專業人士等取得資訊與建議的,只有55%覺得他們會快樂退休。如果有需要,可以尋求財務顧問的協助,提供退休規劃、投資管理等諮詢服務。

就是想用「保險」來投資?千萬別選儲蓄險,你聽過「利率變動型還本保險」嗎

原文刊登於商周財富網
http://wealth.businessweekly.com.tw/GArticle.aspx?id=ARTL000025639&p=0

文智與月娥剛新婚沒有多久,一個在保險公司任職的朋友來拜訪他們,介紹他們購買保險,他尤其大力推薦一種只要繳兩年之後,就可以每月領回的「利率變動型還本保險」。因為他們婚前各有積蓄,現在戶頭有一筆錢放定存,準備幾年後可以購屋用的。

一聽到朋友說:兩年繳387萬後不用再繳錢,每月領取6,000元(金額可能還會增加),利率比放定存還高,兩夫妻不禁大為心動。他們想,把錢拿去投保此利率變動型還本保險,等到五、六年後他們想買房子時,再把保單解約贖回來。朋友又告訴他們,這張保單現在的宣告利率是2.7%,比銀行定存利率還高,他們一聽當下真想馬上簽約了!

但是,月娥是一個比較冷靜的人,她勸文智還是先研究一下再說,他們其實對保險也不了解。

以上述情形為例,的確不應該衝動:在五、六年內就要購屋,他們其實不適合買「利率變動型還本保險」。因為中途解約會有解約金的損失。在第五年末解約,即使加上四個年度領取的每年72,000元的年金給付,他們還是有12萬多的損失,保單會有相關的保障成本、行政費用等,因此解約可能會損失到本金。

類似文智他們這樣的情形,你可能也會有同樣的問題:以前認為保險公司就是提供保障,銀行提供儲蓄、定存等服務,做投資找基金公司、投顧公司購買基金。但是現在這些界限似乎愈來愈模糊了,銀行吸收存款,保險公司也鼓勵你買短年期的保單。甚至於保險公司還有一種投資型的變額年金險,裡面有數百檔基金可以讓你做選擇,沒有保險的保障,你也不用額外支出保險保障的成本,投入的金額純粹做投資之用…

保險到底該如何做規劃?如果把它拿來做為理財的工具的話,該如何做運用?以下提供參考的方向:

1、轉嫁風險用:規劃需要的保障額度

保險最強大的功能,就是可以讓我們做風險轉嫁,把我們可能發生的疾病、意外等風險,藉由購買保險的方式讓保險公司來承擔。例如用一年1,200元的保費購買一年的意外險100萬,意外事故發生時保險理賠100萬,是保費1, 200元的833倍,這才是保險應該發揮的功用,只有當你的保障做好規劃了,你才能安心做理財、做投資,才不會有後顧之憂。

需要買多少的壽險額度才是符合你的需要?底下是一個簡單的公式:

所需要購買的壽險保障額度C=A-B

A. 所需要的準備:
1. 每月日常生活費乘以希望留給家人的保障年期
2. 未償債務(信用貸款、卡債、其他債務)
3. 房屋貸款餘額
4. 子女教育金準備
5. 最後一筆費用(醫療費用、人生禮儀最後處理費用)
6. 留給父母的孝養金

B. 已有儲蓄準備:
1. 已有儲蓄準備(定存或已有投資、可以立刻變現者)
2. 壽險有效保額(契約有效的保單中的壽險額度)
3. 其他的準備

假設文智想這樣規劃:

家庭支出每月8萬(他希望提供家人5年的保障)
沒有負債,子女教育金希望準備600萬,(預計有二個小孩,每人準備300萬)
醫療、後事處理費預估100萬
留給父母100萬孝養金
銀行現有定存是400萬
已有壽險保額過低不予計入

套入計算他所需要的保障額度是:8萬x12月x5年x70%=336萬(家裡少一個人,預估開銷減少30%)

所需要購買的壽險保障額度=336萬+600萬+100萬+100萬-400萬=736萬

這時再配合預算,以終身壽險或是定期壽險來滿足其保障的需求,另外可搭配意外險、醫療險等附約。

2、資產配置用:利用保險商品

如果把保險商品細分,可以用來做理財投資用的工具的,大約可分成幾類:

(1) 固定利率的傳統儲蓄險
(2) 非固定利率的利率變動型保險
(3) 傳統投資型保險(附壽險保障,前5年會收取約150%計劃保費的費用)
(4) 變額年金投資型保險(無壽險保障,沒有高額計劃保費的費用負擔,扣除單次保費費用)

在現在低利率的環境下,傳統儲蓄險因為還有保險成本、行政成本等費用,因此很難有比定存利率還高很多的投資報酬率;而傳統投資型保險也因為偏高的前置成本讓客戶望而卻步。因此在現階段環境下,利用「利率變動型保險」與純投資性質的「變額年金投資型保險」來做投資工具,應該是比較好的選擇。

在投資上我們可以利用不同的投資工具,來組合成一個投資組合,因為每種工具有不同的風險屬性、預期報酬率等,而在投資組合中每種工具的投資金額有不同的投資比例,如此一來所組成的一個投資組合,我們就可以去計算其預期報酬率。

同樣的,如果我們用銀行定存、利率變動型保險、變額年金股票基金,與變額年金債券基金 (變額年金投資型保險中,有各種不同性質的投資標的,假設我們把它分為股票型與債券型二類標的)來做不同的投資組合。假設有保守型及穩健型二種投資組合,其中投資標的的比例如下圖:

/

我們可以算出投資組合的預期報酬率,當然投資是一定有風險存在的,但是藉由配置一定的比例在投資型商品上,你有可能會獲得比較高的投資報酬率,如下圖:

投資組合預期報酬率:

b

 

在理財工具的選擇上,為了因應低利率的環境,如果固守傳統上以銀行定存,或是預定利率與定存利率連動的傳統儲蓄型保單,在完成財務目標上,因為其投資報酬率偏低,因此將需要準備更多的成本來達成財務目標所需要的目標金額。這時不妨考慮以承擔適當風險的方式,選擇把部份或全部資金以投資型保險做投資,透過適當的資產配置與投資管理來累積你的資產,讓你的財務目標可以順利完成。

財務規劃諮詢:http://goo.gl/V4F7Xu

 

一步一腳印,如何訂定目標實現夢想(下)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11655

20141102Target

前一篇文章我們談到了訂定財務目標要把它寫出來、讓它具體化,但是接下來要如何做才能真正的把這些財務目標付諸實現呢? 我們訂定這些目標,無非是我們對人生有所期待,希望我們的生活不是每天朝九晚五,如果能替它加一點驚喜、人生多一點期待,豈不更有趣? 工作也不是只是領取一份薪水,來應付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這些開銷而已,工作如果可以結合你的興趣、理想等,可以自我實現那豈不是更完美? 但是再怎麼美好的人生夢想,沒有把它落實到財務規劃的過程中去按部就班的實現它,就只是流為空談而已,而要怎麼去實現這些目標呢? 以下是財務規劃上的一些步驟:

1. 評估你的預算

如果已經清楚你的財務目標了,要如何把預算分配到完成這些目標上? 在這篇文章:30怎麼立?30歲必備理財建議(下),我們有談到有幾大類的個人或家庭的支出:一是日常生活的開銷(房租、水電、伙食…等),二是年度支出費用(例如壽險、產險的年度保險費用),三是財務上優先的儲蓄投資(這部份金額是你會從收入中提撥固定比例的金額,來做儲蓄或投資以達成以後的財務目標),四是生活品質上的開銷,諸如你用在健身中心的費用、在嗜好興趣的開銷、外出用餐享受美食、購買3C產品等等,這四個項目,而原則上你可以利用5122的原則來做比例上的分配:

a. 日常生活的開銷:50%

b. 年度支出費用:10%

c. 財務上優先的儲蓄投資:20%

d. 生活品質上的開銷:20%

所謂財務上優先的儲蓄投資,就是指每個月的收入要把這個比例的金額先存入儲蓄投資的帳戶內。

這些錢是專門用來做儲蓄與投資,以便完成你的財務目標的,它是一個單獨的戶頭,跟你的日常開銷支出用的錢是分開的。

2. 設定財務目標的優先順序

你可能有多個財務目標要去完成,這些目標的需要完成的時間、先後順序可能是不同的,你需要依他們的重要性設定先後順序,但是有幾個原則需要注意到:

(1). 要先準備一筆緊急預備金

由於財務目標的規劃都是中長期性質的,你需要準備一筆3至6個月的緊急預備金,萬一生活上有急需時可以拿出來支應。如果沒有這個準備,你可能必須去中斷某些財務目標的投資準備,這將會影響到未來你的目標的達成。

(2). 退休規劃需要列入優先準備

由於退休規劃基本上是長期的規劃,時間可能是15,20年後才會開始,退休生活由於通貨膨脹的因素,會讓退休準備的成本加高。人類壽命又因為醫療的進步逐漸有延長壽命的趨勢,退休後的年限增加,也讓我們的退休規劃準備的金額需要再增加,凡此種種因素都讓我們需要提早為退休規劃做準備。

(3).債務優先清償

如果你還欠有信用卡未償餘額或是消費性貸款,由於其利息一般都比較高,在財務目標規劃上可以規劃優先去清償掉這些利息較高的債務。

3. 分配財務資源

針對每項目標做模擬試算後,可以找出每個目標需求的金額,以及該選用何種金融工具來完成目標。根據這些工具的預期報酬率,可以推估我們的財務資源需要投入的金額與比例是多少(舉例如下圖)。當然這時候,你有可能經過試算後發現:你的財務預算不足以完成所有的財務目標,這時候就必須進行財務目標的調整,可能是降低目標所需的額度或其他方式的調整。

例如所設定的退休生活費目標達成上有問題,解決方式可能是降低退休生活費額度,或是做其他調整如延後退休時間等。

20141102資源分配

4. 讓你的計劃自動執行

財務目標步驟的執行一般是需要蠻長期的時間,因此最好是設定好相關的步驟,讓它可以自動執行。例如每月收入的20%匯入儲蓄投資帳戶後,再由此帳戶內設定自動扣款、定期定額購買基金等。

5. 監督財務目標執行進度

財務目標的執行進度如何,需要定期做追蹤以便做適當的處理,例如投資資產內的金融投資工具的資產配置需要做調整或是等或是人生事件的發生:工作轉換、結婚、生子、離婚…等等,造成需要重新檢視整體財務規劃,做必要的調整等。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 預約免費財務規劃諮詢 >

§公益信託行善又節稅: 公益信託介紹影片 

§了解科學化理財,如何將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法,運用到家庭理財: 財務規劃介紹影片

§ Facebook粉絲頁:Happy Goal 樂活理財粉絲團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下載員工理財教育課程大綱),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圖片來源:Allen )

有目標,就是「不敗投資」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05101

很多人都在尋找所謂的「不敗投資術」,在投資上花了不少時間、也繳了不少學費,最後才發現投資是多麼捉摸不定的東西,可能投注了很多,卻也沒有看到資產的增長。建議你還是回到原點思考一下:你為什麼要做投資?你希望藉由投資達成什麼目的?如果能夠把投資跟你想要完成的財務目標連結起來,或運用投資策略說明書來建立自己的投資哲學及長期的投資策略,不用盲目的追高殺低,用一種比較理性的態度來面對你的投資,讓投資可以隨著你的人生各個階段,逐步來完成你的人生夢想。

以下的步驟可以協助你來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投資策略:

568820140112投資策略

步驟一:為投資建立自己的長期理財目標

如果你沒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你的投資是要完成什麼樣的財務目標」的話,你很容易隨著市場行情的波動而心情起伏、患得患失,投資標的只要有個小動盪,在媒體資訊的推波助瀾下、急著殺進殺出,最終才發現投資績效並不是很理想。

要做好投資,你必須找出自己的長期理財目標,注意,必須是長期的目標,一般理解,三年內的目標都是短期。譬如說你想要籌措自己的退休金,如預估65歲退休,希望退休後每個月可以有2萬塊生活費。根據內政部101年臺閩地區簡易生命表,65歲退休後的平均餘命:男性17.76年、女性21.06年,那你就可以利用這些數據來估算,扣除社會保險(勞退新制退休金、勞保年金、企業退休金等)後,你所需要準備的退休金要有多少?因此你現在的投資金額需要投入多少?在保守估計的預期報酬率下,是否可以完成你的退休金準備的財務目標?

因為你有這樣的長期目標存在,你在意的是到時5年、10年或更久時間後,投資是否可為你完成財務目標,中間的投資過程只要方向對了,其實不用太在意市場的波動起伏。

步驟二:利用IPS投資政策說明書建立你投資的哲學

很多人以為IPS(Investment Policy Statement的簡寫,譯為投資策略說明書)僅僅是規範基金經理人與客戶之間的合約,其實你自己就應該建立自己的IPS。一個好的IPS就像是GPS,導引你如何投資,在眾多紅綠燈及交叉路,做出正確的選擇,在一個期望中的速度之下,最後可以順利到達目的地。有了IPS,你不需要擔心市場已經漲了20%,你是不是應該見好就收,或者跌了20%,你究竟是要停損還至停利,一個好的IPS加上一個好的指數化投資習慣,就可以安然達到目的地。

投資策略明書有助於把你的投資策略明確的寫下來,這可以讓你做目標性的投資管理、不再盲目投資,運用策略性的資產配置,加上定期的監控,讓你的投資穩健的朝向達成財務目標的方向前進!

你可以下載以下的投資策略說明書來使用:(下載投資策略說明書

步驟三:將財務目標化為實際的數字

有了財務目標,你還需要把它化為實際的數字,這樣才能明確的知道這個目標,需要多少錢才能達成。假設退休後每個月需要2萬塊生活費,這個數字還依照通膨率調整,以及估算平均餘命多長,來折現回來,換算為財務目標所需準備的金額。

步驟四:找出你可用以準備投資資產有多少

查詢你自己的投資帳戶,可以看到你已經有的投資資產有多少,最好的是你有自己建立資產負債表以及收支儲蓄表,從這裡面你可以找出你可以用以投資的整筆資產,以及後續你每個月可用投資金額有多少。

步驟五:定義你的目標投資組合的比例

你應該定義一個區間,而不是一個精確的比例,譬如說股票佔50~60%,債券佔35~45%,現金佔0~10%。定義之後,當資產價格隨著市場在區間內波動,你不需要作任何動作,當資產價格出發到對應的上下限時,在進行投資組合的再調整(Rebalancing)有關再調整,市場上往往有一些投資謬論,說好股票跌到多少再買進,或者D檔投資法,或者台灣50(0050)跌到幾塊以下買入,對一個成功的指數化投資者,只要定義好可以接受的市場波動,就將資產依照比例投入,在未達到上下限前,任何動作都不需要作,隨意的買來賣去,都不是科學的作法,我們常常發現許多人看似投資報酬率很高,但對整體淨值報酬率很低,原因就是在於不敢馬力全開。如果你是採用指數化投資,只要有策略,且可以忍受市場波動,堅持下去,你都是最後的贏家。

步驟六:估計你的投資報酬率

你可以為你的投資組合做一個合理的長期估算,預估它的投資報酬率。如果你的投資組合包括50%股票、40%的債券及10%的現金,股票預期年化報酬率為6%、債券3%及現金0.5%,你的投資組合投資報酬率就是4.3%(6%x0.5+3%x0.4+0.5%x0.1=4.3%)。

步驟七:找出你適合的個別投資標的

你可以找出手續費、管理費都相對低的投資標的,畢竟成本跟你的投資報酬率是息息相關的,手續費、管理費愈低,對提高報酬率是絕對有正面影響的。

指數股票型基金(ETF:Exchange Traded Funds)由於手續費較低,愈來愈受投資人的青睞,也是可以考慮的投資標的之一。

ETF一般是追蹤特定指數(或商品)績效表現,投資於指數成分股,ETF可以有效性的分散風險。ETF涵蓋全球各資產、各市場及各產業,只要投資人看好的投資趨勢,幾乎都可運用ETF找到投資標的做多元化的選擇。你可以利用諸如SPDR標普500指數ETF、〈SPY〉Vanguard整體股市ETF〈VTI〉、Vanguard FTSE歐洲ETF〈VGK〉、Vanguard FTSE新興市場ETF〈VWO〉…等等標的做全世界的資產配置,它也適合長期持有以達成財務目標規劃。

步驟八:定義你的監控頻率

許多人常常上班還要關心股價,其實每天關心股票,對投資績效的影響不會有加分,反而工作不專心,投資不順心,其實最好的方式是每個月做做資產負債表,每季關心投資組合的變化狀態,然後依照是否達到區間上下限,進行調整就可以了!

步驟九:開始追蹤績效表現

當你開始進行投資,就是步驟八的開始,定期(每月,季或年)追蹤你的投資組合是否符合你的預期,你採用的(被動式)策略是否自己可持續進行(而不受到市場誘惑)。

(本文感謝部落客麥道森提供資料)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ttp://www.ifa-cfpsite.com/new2.php?id=132

§公益信託行善又節稅:公益信託介紹影片
§了解科學化理財,如何將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法,運用到家庭理財:財務規劃介紹影片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http://www.lifemoney.cc,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Photo: Sean MacEntee, CC Licensed.

 

小夫妻不只愛情,還有麵包要顧!

20131229新婚-2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04820

兩個人經過一段時間交往,彼此覺得合適,並決定共組小家庭,是很值得恭喜的事,不過從兩個獨立的個體變成一個家庭、要共同生活,難免有很多事情需要適應與調整,家庭的財務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項目。很多人原本甜蜜相愛,最後走向分手一途,都是因為錢的原因,因此既然決定共同生活在一起,就有必要把家庭的財務狀況,透過溝通跟共同的努力讓它步上正軌,也為家庭幸福建立穩定的基礎。

新婚夫妻需要知道的理財建議:

1. 坐下來溝通彼此的財務觀念

當兩個人在結婚許下彼此廝守終身的承諾時,並不一定代表錢財的處理觀念是一致的。

在實務上,我們偶爾會碰到很多夫妻雖然結婚了,但在財務上卻形同獨立,兩人的錢財各自獨立、各自管理,先生可能連太太有多少財產都不知道。最糟糕的狀況是,彼此的用錢觀念都不一樣:一方想省錢來存子女教育基金或其他財務目標,另一半卻不願意配合,還是我行我素,賺多少就花多少。還有人是太太收入較不固定、生活費全部要靠自己賺,常常戶頭花到月底剩下3位數,先生雖然收入很高,但是也不會資助她半毛錢,說真的,我還真不清楚這樣的婚姻有什麼意義?

婚後也許各自保有隱私與財務部份獨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彼此對錢財處理的態度差異太大、不能有所共識的話,長期可能會造成兩人相處上的問題,建議在婚後找個時間坐下來討論彼此的財務狀況。

財務雖是各自獨立,但是有些共同的花費(房租、水電費等)如何共同負擔?還是兩個人的錢就交給一個人管理?你們可以討論諸如家庭的收入開銷多少,如果有負債要如何償還等等,做個開誠佈公的討論,然後在財務管理上達成共識。

例如:所有的錢都在一個戶頭做管理,還是有一個聯合帳戶?誰管理財務?多久時間彼此要坐下來檢視一下最近家庭的財務現況?即使是交由一個人做管理,另外一半也應該知道狀況。而一些用錢習慣也需要溝通,例如多少金額的東西算是重大花費,要先跟另外一半討論過才買,如果朋友親人向你借錢,處理的原則是什麼等等,這些事先的溝通往往避免以後衝突的發生。

2. 建立共同的財務目標

即使是財務各自獨立,二個人還是需要建立彼此的共同的財務目標。你們可以建立緊急預備金(3~6個月的家庭開銷)、設定一些1至5年的目標(旅行、購車預算等等),及長期的目標(子女就學基金、退休金等等)。

你們可以開始利用記帳來記錄家裡的開銷都到那裡去了,把家裡的收入支出都弄清楚了,才能開始做計劃:如何用每月可以省下的錢來做投資儲蓄,以完成你們所訂定的財務目標。

要做這樣的規劃,會牽涉到一些較複雜的財務數據,例如財務目標所需的金額多少?什麼時間要完成?以及有多個目標同時要做準備時,這些目標的先後順序該如何拿捏?用什麼工具可以來完成財務目標,要投入多少的錢來做準備?以你們現在的財務狀況,這些目標都可能達成嗎?如果有需要,可以尋求財務顧問的協助,他們可以協助來完成這樣的家庭財務規劃。

3. 養成記帳的習慣

為了完成你們的財務目標,建立家庭財務報表的資料是必須的,由這些資料可以找出哪些是合理的開銷,哪些是可以再做調整的支出。從建立每月的收支報表開始,最終在年度末可以產生如下的年度收支報表,藉由這些報表的協助,你們將能夠好好控制家庭的收支,把有效的財務資源用來完全財務目標。

要建立這樣的每月與年度的資料,記帳是需要的,記帳至少持續幾個月,一直到把家裡的開銷都可以有確切的記錄,以便開始做家庭支出的控制。家庭支出的控制就是希望盡量把家庭意外的支出降低,把省下的錢做計劃性的消費,例如:逛街常常會增加不少意外的購物,也許省下幾次購物的意外支出,明年的國外旅遊的錢就有著落了。

如果你們一開始不知道要如何開始,不知道記帳要包括那些項目,你可以點選以下的連結直接下載此財務規劃資料問卷來使用:下載財務規劃資料問卷

 

4. 檢視彼此的保單

你們應該找一個可以信任的壽險業務員或是財務顧問,把二人的保單做一番調整,有幾個方向是需要注意的:

a. 更改受益人
結婚後應該把保險受益人第一順位改成對方,以免理賠時才發現另一半無法拿到保險理賠金。

b. 調整保障額度
結婚後總會希望萬一自己有風險時,另一半與未來的子女會有保障,不致於因為事故對生活造成重大影響,因此可以跟壽險業務員或是財務顧問討論如何做調整,在你們的家庭預算內增加保障,讓家人都能夠得到一份安心。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http://www.ifa-cfpsite.com/new2.php?id=132

§公益信託行善又節稅:公益信託介紹影片
§了解科學化理財,如何將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法,運用到家庭理財:財務規劃介紹影片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http://www.lifemoney.cc,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