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父母紅包不如為他們設立醫療基金

 

又快到過年了,年節時如果留在台北,就會發現一個迥然不同於往日人擠人的景象,台北突然變空了,街上行人少了一大半,想必是中南部的人都趕回家過年了。不管你家在哪裡,農曆新年總是要回老家與家人團聚。在現代這種工商業的社會,平常大家也許工作都忙,在外地的人可能也沒有常回家,因此過年家庭團聚就格外重要,家人不管距離多遠,那種聯繫都還是在的。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大概都是一樣的,不管你多大年紀、多有成就了,父母親永遠把你當小孩,三不五時要唸唸你:要吃飽、要睡好等等。就像唐朝孟郊的這詩: 遊子吟一樣,父母的心思總是掛記著子女生活過得好不好,自古到今都沒變,過年其實就是回去探望父母親,即使被父母親唸,你也會覺得是一種對你的關懷。

孟郊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因此過年時不管再忙,總要回去看看父母親,照例也要包個紅包給他們。包紅包給長輩的用意在祝福、添壽,也許你平常就在給父母親生活費了,過年多給個紅包是沾沾喜氣、大家熱鬧一下。金額應該沒有什麼特別的限定,端看你現在的財務負擔能力,可負擔得起當然就包多一點。但是如果是剛出社會、能力有限,那你還是量力而為就好。如果為了包一個紅包,要打腫臉充胖子,明明沒賺那麼多,為了包紅包,要去跟朋友周轉或是去借信用卡的短期借貸,那也沒有必要,畢竟金額不是重點,心意最重要!一般就是包個雙數的金額1600元, 3600元,數萬元或是更多,就看個人自己決定了。

紅包從財務規劃的觀點看,它可能是支出,也可能是收入,這筆錢應該好好做規畫。你可能包出去的紅包比較多,也有可能是你包的少,但是收的紅包比較多。例如有小孩子,長輩都會給紅包等,如果每年都是同樣的情況,建議你可以讓他做更有計畫性的運用:為小孩子專設一個帳戶,把這些錢部分或是全部存入,專門用來做為以後子女的教育基金。當然現在銀行存款利率太低,你是可以把它拿來做定期定額或是單筆投資的,這種長年期的投資,你可以選擇基金、ETF(指數型股票基金)等做為投資標的。你每年都持續的這麼做,不知不覺它就會累積出一筆錢出來,為你的子女以後國留學等提供一個財務支援。

如果要把紅包拿來做子女教育基金的規劃,父母又該如何處理壓歲錢呢? 最好是趁機教導小孩如何做理財,你可以用一個獨立帳戶管理,讓小孩子用記帳的方式來做管理。讓他們知道這些錢是怎麼來的: 一般紅包都是有來有往,可能親戚長輩包給你的小孩,但是同時你也要回禮包給長輩或是親戚的小孩。因此要讓小孩知道:他們收到的 紅包,其實有一部分是你付出去的,因此有一部份是你要拿回去的。你除了留一點給他們當壓歲錢以外,其他的你要存到特定的帳戶內,為他們以後出國留學等做準備。每年投資的金額是漲是跌,也可以讓他們去記錄這些金額的變化,一方面他們可學到永遠都要為未來做準備、錢不要全部花光光,二方面也讓他們了解一些基本的財務知識。

另一方面,過年時可能是家裡兄弟姊妹難得聚在一起的時候,除了過年的熱鬧相聚外,大家也可以趁機討論一下嚴肅、但是重要的議題。現在多數的家庭都人口簡單,但是人都會老,父母親有一天都會老去、都會面臨醫療、老年安養看護等等問題。假設父母親就醫的醫藥費是30萬,以前家庭人口比較多,例如有5個兄弟姊妹,可能一個人分擔個6萬就好了,但是現在人口都簡單,也許子女才二個人,那一個人要負擔15萬,可能就相當吃力了。

給父母親紅包,不如為父母親成立醫療基金,每年除了包給父母親的紅包外,如果可以共同撥一點錢進入這個基金,為以後的醫療費用做準備。你可能想說現在有健保可以負擔這些醫藥費。但是這些老年安養看護,多數時間可能都是在家療養,並沒有在醫療院所住院,所以你健保用不到,醫療保險給付也無法獲得給付。例如即使你在醫院,請特別看護照顧病人,現在一天費用是2,200元,但是因為你並無法從醫院拿到這種看護費用的收據,因此健保不給付、醫療保險也無法理賠。那如果出院了,可能需要請外勞來照顧,一個月的費用基本薪資17,000 元,但是加上就業安定基金等,加總起來的費用,一個月至少都超過25,000元。這些費用粗估如下:

假設長期照護期間7年

第一年特別看護: 7萬 x 12=84萬

2-7年請外勞照顧:2.5萬 x 12 x 6=180萬

醫療費用: 200萬

特殊器材: 20萬

總共: 484萬

如果加計3%的通膨,10年後照護費用約需650萬/人,15年後需要的金額預計是754萬,因此如果能夠預先做準備是比較好的,臨到需要用到時,不會對大家的財務造成太大負擔,如果父母親都健健康康的,那當然很值得恭喜,那這個錢也可以用來讓他們生活過得好一點。

從高雄氣爆談愛心捐款

20140817公益信託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09832

最近災害頻傳,想不到繼澎湖空難後居然又發生了震驚社會的高雄氣爆的慘劇,在各方陸續捐款的同時,一個話題又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 慈善團體的可信任度的問題。加上立法委員陸續在媒體爆料某些慈善團體善款使用不當等,都造成社會大眾對這些慈善團體的不信任感加深,開始在思考如何在捐款做愛心的同時,讓愛心捐款真正用在需要的地方。

據報導台灣的公益團體有3萬間,每年台灣約有四百億的愛心捐款,但是其中約有80%的款項流向伊甸、心路等五大社福勸募機構,剩下的20%才分配到其餘的一萬多個中小型社福團體。民眾都很有愛心,有些人是平常就固定在做捐款,尤其是碰到各種災難發生時,民眾的愛心捐款就大量湧入慈善團體。但是愛心捐款最後是否都真的用在做公益上面,就讓人覺得值得懷疑,台灣公益團體為此成立一個網站自律聯盟,它的成立的宗旨為:推動公益團體財務透明,募款誠信,服務效率,良善治理。目前加入自律聯盟的公益團體有111個,包括社福、文教、醫療、環保、媒體等五大類別。所有加入自律聯盟的公益團體,都會把他們的財務報告公佈在此網站上,社會大眾可由此評估NPO的運作及效率,提高捐款的效益。(自律聯盟網站:www.twnpos.org.tw)你可以查看一下你想要捐助的團體是否有加入此聯盟)。

目前我們接觸到的公益機構多為財團法人基金會,例如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依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等。但是另外一種公益團體是以公益信託的方式存在:例如–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公益信託慶寶社會福利基金(台塑集團所成立的兩個公益信託之一)等。

財團法人基金會與公益信託,兩者成立之目的都是為了做公益,但在法源、設立方式、法律關係、組織、辦公場所、存續期間及資金的使用等方面有所不同。最大的差別是,基金會係以捐助行為成立財團法人,因此須向法院辦理法人登記,基金會的運作須透過董事會,須設置專責人員及固定主事務所,且原則上不得處分其基本財產只能使用孳息做公益,成立後不得任意解散;公益信託則是依信託契約將信託財產移至受託人名下,由受託人處理一切事務,無須另設置專責人員及固定主事務所,可依信託契約約定動用信託財產,並可約定一定之存續期間(例如信託期間只有50年,之後信託中止)。

目前在台灣由於部份基金會空有基金會之名,但是實際並未從事公益相關活動,甚至淪落為企業家個人節稅,或是政黨酬傭的工具,造成社會大眾的負面印象。因為部份基金會並不公開財務報表,外界也難以了解其運作狀況。二相比較,公益信託因為必須設立監察人、受託人(接受受託人委託者,一般是銀行信託部)必須每年至少一次將信託事物處理情形及財務狀況,報請主管機關核備並公告,因此在財務上相對的透明公開,你可以直接在各家銀行的網站上看到各公益信託的財務報表。

如果要透過公益信託做善事,大小金額都適合,你可以以較低金額(例如100萬)成立公益信託後,再對外募款來增加信託資產。所以除了一窩蜂的把善款捐贈給大家所熟知的慈善團體外,另外一種參與公益的方法,你可以找到一個適當的公益信託,再以捐贈或加入公益信託的方式辦理,只要您捐贈或加入之公益信託符合一定規範,還可享有稅賦之優惠。

有關公益團體的資訊你可以在這個網站看的到:台灣公益資訊中心

相對於設立財團法人,公益信託具有不同層面的優勢,包括:

1. 成立門檻低:一般全國性財團法人設立門檻約3,000萬元,公益信託則設立無最低額限制。

2. 人事成本低:財團法人須有專任職員及主事務所,公益信託則無。

3. 財產運用彈性高:財團法人之成立本金不得動用,投入公益活動僅限於孳息及捐贈收入,公益信託則無限制,財產可全數投人公益。

在所得稅的優惠方面,公益信託跟基金會一樣享有免納所得稅的優惠,個人捐贈人若捐贈予符合條件之公益信託,可享有最高不超過年度綜合所得總額20%的列舉扣除額。若採遺產贈與捐入公益信託方式者,則所捐助財產將不計入遺產總額;營利事業捐贈則得以不超過所得額10%的範圍內,列為當年度費用或損失。

20140817公益信託表

在財務規劃的實務上,一些企業主在事業有成後,對其人生的規劃會考慮到不同的層面。除了為防止後代子女爭產,希望子女善加利用其即將遺留給子女的財產,因此成立私益信託,對其財產運用方式做限制外。他們也會考慮選擇他們所關注的項目(社會福利、環保、教育等等),以成立公益信託的方式來回饋社會。公益信託可以選擇捐助對象與項目,在企業方面也可以配合公關公司做公益行銷;以提昇企業形象,做CSR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規劃等等,讓個人的財務規劃擴大到做社會公益的層面。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 預約免費財務規劃諮詢

§公益信託行善又節稅: 公益信託介紹影片

§了解科學化理財,如何將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法,運用到家庭理財: 財務規劃介紹影片

§ Facebook粉絲頁:Happy
Goal 樂活理財粉絲團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下載員工理財教育課程大綱),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圖片來源 kakey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