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記帳法讓你看到資產增加,存錢不再痛苦!

記帳是很多人會去做的事情,不過多數人可能一開始興致勃勃地開始記帳,想說要控制自己的開銷,可以多少省下錢來。但是記不了多久就放棄了,可能是因為記帳過程太繁瑣。不過也許多數人可能是還沒找到動力:為什麼需要記帳吧,這源頭應該釐清的是你為什麼需要存錢?

在個人家庭財務規畫領域,有一個觀念是大家都認同的,這觀念是:先付錢給你自己(Pay You First)。這意思是你把你收入的一部分存下來,為未來的退休等做準備,這等於是現在的你把錢支付給未來的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人生的生命週期是:出生→工作→結婚→生子→買房→退休…。因為退休後已經沒有了工作收入,退休後的生活費等,就需要仰賴有工作收入的期間,所存下錢來做儲蓄、投資,經過長時間的累積,在退休時可以累積出一筆資產,讓我們退休後可以安享晚年。

所以這是一個為未來做計畫、做準備的概念,它的核心就是你要把收入的一部分錢先存下來,在做其它的開銷之前就要先存。而且你要讓這個變成是一個自動存錢的系統,這些錢存下來你是現在不會去動用它的。不過問題來了:你還有現在的生活要過,有生活費要支出、帳單要付,如何去挪出這筆錢來存?

所以為什麼要記帳?就是因為我們一定要為未來做準備,但是我們一開始,可能因為不知道自己每個月錢花到哪裡去了、沒法存下錢,因此我們需要藉由記帳來管理支出,讓自己存的下錢。

在這本書《會計思維,你的最強理財武器》中,它對記帳提出一些蠻不錯的觀點:

1.節省開銷就是增加你的淨資產

企業的財務報表中有損益表,損益表顧名思義可以讓投資者了解,一間公司在一段營運期間賺了多少錢與支出多少費用。看了損益表就可以知道這間公司到底賺不賺錢,損益表是計算某段時間內的金錢流向,因此這個時間內所有的資金的進出都需要記錄起來。

另外一個資產負債表是記錄某個時間點上的資金狀況,如果以資產負債表為基礎的家計簿,需要記錄某個時間點上的資金額就好,它能夠以資產負債表為基礎,製作出正確反映當時家庭收支狀況的家計簿(詳見下表)。

損益表

在企業的損益表中損益的公式是:收入-費用=利益,損益表中剩下的稅後淨利(企業獲利),移到資產負債表中儲存起來,以後再購入更多資產,因此企業會更富有。這時費用與利益等值,減多少費用這部分直接等於利益,因此控制費用很重要。不過對個人來講,家庭等同企業營業收入的項目就是薪水,這部分是很難增加的。因此為什麼需要記帳減少支出才會如此重要,因為省下來的錢是跟利益等值的,減少的費用就轉成了淨資產的一部分。同樣道理,你把一部分收入存起來,再藉由儲蓄、投資可以增加你的淨資產。

損益轉資產

家庭收支中的利益=節省下來的錢=儲蓄金額

2.放棄以往的以節約為主導的節流想法,
轉向更積極地讓資產不斷增加的開源想法,以資產負債表為基礎的家計簿

因為以節約的節流方式,就是你要詳細記載每一筆支出,盡量不要多花錢,生活要過的非常小心翼翼,到處要節省。傳統家計簿記帳的方式是以損益表為主,要求要很仔細的記錄每一筆的開銷,其目的是要積少成多的節流,但是這種採取減分方式的記帳法讓人愈記會愈氣餒,例如常感嘆:唉 這個月又亂花了這麼多錢,感覺很沒成就感。

而聰明記帳是完全相反,是以感受資產增加的樂趣為目標,它以資產負債表為基礎, 記帳的成果反映在資產的逐步增加,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存款與其它投資資產等愈來愈多,記帳就不會看來無趣、沒有成就感。

其實記帳不用把自己搞的這麼累,與其去關注你多花多少錢,你可以只關心存下多少錢就好,如果你每個月都有按照計畫,把該存的錢存下來,你的目標就達成了,偶爾吃個大餐獎勵自己,不用把存錢變成苦差事在做。

但是記帳不是存下錢就好,你可以學習用書中提到的「一頁就看得懂的現金及資產負債表」,來綜合整理出自己的財務現況。這個表可以讓你一目了然,現有的資產、負債等,你會知道現在存下多少錢,這些錢現在是在定存或是在投資資產上,現在有多少負債,資產淨值多少等。

這個表格同時也可以把你預計要存多少錢的目標寫下來,譬如你銀行帳戶希望增加多少存款,基金投資想要增加多少投資金額等。我們碰到很多人,他們記帳所以無法持續下去的原因,除了記帳是蠻繁瑣的一件事外,主要的是他們也沒有目標:記帳應該要存下多少錢,如果存了這些錢,是要做投資、買房子,還是為退休規畫做準備等,可能他們也沒有仔細的去想過。

表格上面也列入了現在的負債:房貸、信用貸款等,減少這些負債金額等於增加你的淨資產,因此減少負債也等於是存錢。如果在一張表上面就可以顯示你整體的資產、負債的狀況,你的存錢目標、現在差距有多少,存下來的錢轉化成什麼樣的資產:股票、基金、債券等,可説是一目了然。看著這些資產項目金額變多、負債逐漸減少,淨資產逐步增加,這可以激勵你一直持續的存錢下去。

而記這樣的現金及資產負債表,並不需要你每天去更新它,把數字弄到完全正確無誤。你只要隔一陣子再去更新一下表格中的數字就好,只要確實把每個月該存的錢存下來,放到投資帳戶內做投資或做儲蓄,這樣子你已經完成記帳的目的了。

聰明家計簿

3.用拿鐵因子清單減少無意識的花費

大衛巴哈David Bach在《讓錢為你工作的自動理財法》書中,把無意識花掉的錢稱為拿鐵因子。這些可能都是你日常習以為常花掉的錢,開銷一旦變習慣,就會讓我們不經意的把錢浪費掉。而這些開銷金額不大,但是日積月累、頻率高的話,累積出來也是一筆不少的錢。因此你可製作一張像這樣的表格做統計,看你的拿鐵因子開銷多大,減少支出,砍掉不必要的花費,會讓你每月有更多的錢放入做投資儲蓄 。

拿鐵因子清單

4.開立幾個銀行帳戶專款專用做儲蓄、投資

開立不同帳戶的目的是專款專用,儲蓄或是投資用的錢不要跟生活開銷混在一起,這樣子你就不會無意間把辛苦存的錢花掉,也方便做目標管理:例如投資用途的錢都是要為中長期的財務目標做準備——退休、子女教育基金等用途的。分開帳戶做管理,你方便做目標管理:投入金額多少、現在做了那些項目的投資、累積投資報酬多少等。除非碰到非常緊急的狀況,你不會去動用到帳戶內的錢,這樣的專款專用,你才能確保持續做投資,逐步的完成你的財務目標。

這本書建議開立3個銀行帳戶
1.日常生活開銷帳戶。
2.儲蓄帳戶(只進不出:緊急預備金)。
3.投資帳戶。

我們在以前的文章有寫到: 除了日常生活開銷帳戶外,你會有每年要支付的較大筆的錢,例如所得稅、年繳保費等,可以在平日就建立年度支出的帳戶存錢做準備。另一個是投資帳戶,而你一些進修、旅遊等,可能也要花比較多錢,你也可以用一個生活品質的帳戶,專門做這樣的準備。至於這些帳戶各自應該要提撥多少比例的錢進去,你需要從記帳的結果,去找出對於你最適當的比例:例如下圖中的50%、10%等比例。

總結記帳的SOP是:
記錄下每月收支——檢視支出項目及金額是否合理——找出每月最適收入提撥比例做投資、儲蓄——運用適當金融工具做投資(儲蓄)以完成財務目標。

運用這書中的一些方式來做記帳,應該可以讓你的記帳更輕鬆、更容易完成你的財務目標。

開立幾個帳戶

保險別傻傻買,保障、投資這麼做就對了

有次一個上過我的課的學員跟我說,她一個準客戶因為看了我一篇,寫保險公司可能會出問題的文章,就在猶豫要不要買保險。我從來沒有反對人家買保單,只是我們在替客戶財務做財務規畫的過程中,看到蠻多人花了一堆的錢、但是沒有買到應該有的保障。例如夫妻年薪60萬,1年保費就花了19萬,結果買的都是儲蓄險、終身醫療等,不僅保費貴,醫療、壽險保障卻明顯的不足。

在預算範圍之內,買到合適的,而且是需要的、最大的保障,應該是投保時首先要考量的事。保險最主要功能是保障,儲蓄、投資只是保險可以有的附加功能。但是我們看到現在的金融業的銷售環境,儲蓄、投資現在是保單銷售的主要訴求,保險公司拚命推出短期的儲蓄性質的保單,在吸收客戶本來放在銀行定存的資金。金融從業人員一直在銷售商品,可能就忽略了:應該從整體財務規畫的角度,去看客戶需要保障多少、保費支出占家庭支出,是否在合理範圍等。以下根據人生不同階段、不同需求,提供你一些保險規畫的建議:

1.30歲~40歲已婚、有家庭重擔的人

如果你是剛結婚、有家庭重擔的人,你會需要的應該是:萬一你發生風險的時候,因為你買的這份保單,可以提供給家人生活的保障。這保障是讓他們至少有5年的生活費的準備、把現有的房貸、負債等等還清。如果配偶沒有工作、需要再就業,他(她)會有些緩衝的時間,其他像是以後子女教育基金等也一起準備,把它列入所需要買的壽險額度內了。

在這個階段你應該考慮到的是:如何用最少的錢、獲得最高的保障。我們前面所講的這些保障,要轉嫁我們可能發生的意外、疾病等風險,保險規畫運用的商品都是壽險而已,不是講意外險,因為壽險是不管意外或疾病都會理賠的,但是意外險就只有意外事故才會理賠。

這個階段你不要再糾結於到底該不該買儲蓄險,或是壽險一定要買終身壽險了,先把你需要的壽險保障額度買夠了再說。如果預算有限,但是又把錢花在買儲蓄險與終身壽險,其結果就是你的保障額度與範圍可能會嚴重不足。

因為終身的保費會貴很多,在剛開始建立家庭的時候,可能沒有太多的預算來花在保險上面,購買終身壽險會讓你無法買到足夠的保障。

舉例:終身壽險100萬年繳2萬9,500元,定期壽險只要4,000元,同樣的錢買終身壽險只能買100萬,但是定期壽險可以買到737萬的壽險,你首選的不是終身壽險,而是應該買定期壽險。

人生最大的風險是來自於:子女還沒有長大成人之前,你的負擔是最重的,因為你有家庭、有小孩,你會希望萬一你有風險的時候,你的保險可以提供他們最多的保障。所以在30歲結左右結婚,到約55歲小孩子長大成年前,這個階段是你最需要壽險保障的時候,你應該用有限的預算,盡量把壽險保障拉高。否則年繳2萬9,500元,20年總共繳了59萬元,保障卻永遠只有100萬元,這樣的保障額度是不夠的。

這樣的資訊,你可以在這幾個網站:Finfo保險資訊站保險e聊站查到各家公司的費率(詳見下圖),不過保險e聊站費率偶有錯誤,最好再點選費率表再行比對:

終身顯試算
定期顯試算

同樣的狀況不要執著於:你的醫療保險是不是終身的,在買終身醫療之前,你應該先購買定期實支實付型的醫療,因為它保障範圍比終身醫療大、而且保費便宜很多。終身醫療一般給付每日住院病房費、手術給付等,但是它有幾個缺點:1.對於住院可能花費最大項目、健保不給付的:部分負擔費用:材料費、醫師指示用藥…等等,我們要自行負擔的部分,它是沒辦法給付的;2.它是定額給付、固定賠多少,不會因為你住院花比較多錢,它就會增加給付;3.給付金額固定、不會隨著通膨調高,因此你現在買的日額病房費給付,在20、30年後可能變的微不足道了。

在網站上以30歲男性、每日病房費2,000元做查詢,某壽險公司的費率如下:
1.終身醫療險:安福一生終身健康保險年繳3萬1,640元(14單位;每日病房費1,400元;出院療養金700元;定額手術給付及7項重大疾病給付)。
2.新住院醫療定期健康保險附約:年繳6,353元(每日病房費2,000元;雜費限額10萬2,306元;手術限額4萬5,000元)。

從這2個險種的保費,你就可以知道終身醫療與定期醫療的保費差距多大了,其他的終身醫療,有的會加入還本功能,因此保費會更貴。

終身醫療與定期醫療理賠上有何差別:
舉例:子敏因病住院3天,此次住院部分負擔費用如下:病房費1萬2,000元(每日4,000元)、材料費3萬5,000元、醫師指示用藥5萬元,她分別買了病房費給付每日2,000元的實支實付型醫療,及終身醫療險日額2,100元(含出院療養金),子敏可獲得多少保險給付?

醫療給付

所以會有這種差別,是因為定期醫療的理賠項目有:病房費、手術費、住院醫療費(材料費、醫師指示用藥…等),終身醫療理賠項目:病房費、出院療養金、手術費等,它沒有住院醫療費這個項目,但是這些材料費、特殊用藥等,可能會占我們自費金額的大部分,如果只買終身醫療,這方面就無法獲得理賠。

2.40~50歲存退休金的人

如果你到40幾歲想要開始做退休金的準備,你會有幾種選擇:你可以用投資工具,或是用保險來做規畫。這中間的差別只在於說你選擇的工具適不適合、成本多高、預期的報酬率與風險等。在保險上面你可以選擇儲蓄型保險或投資型保單,後者因為是風險自負,所以純就投資風險來說,它跟你投資基金、股票等是沒有什麼差別的。但是因為你是透過保險公司,來投資基金、ETF等標的,成本當然會比你自己買基金、ETF等要多一些。

如果你要用儲蓄險的保險做規畫,因為現在保單預定利率很低,所以如果說你要創造出同樣的退休金的收入,你要花更多的成本。有一個72法則就可以做簡單的計算:在不同的投資報酬率下,你的投資本金多久會翻一倍。計算的方式就是用72除以報酬率,除出來的就是本金翻倍的時間。例如利率2%的時候,72除以2等於36,所以你用100萬做儲蓄,利率2%,36年才會變1倍的200萬,但是如果有6%的報酬率時,12年100萬就會變成200萬了。

不是說不能用儲蓄險來做退休規畫,而是你可以做分配,比說你的退休收入可以分成3種來源,第1種是社會保險、公教保險等等的退休金,第2種來源可能來自於你買的保險儲蓄險,年金險等,你可以把它當成一個比較穩定的退休金的來源。但是最重要的是第3種,你還是要有一部分的預算拿來做投資,利用投資才能夠產生比較高的報酬率,讓你的退休金的規畫可以創造出更多的退休金收入來源。所以我們只是利用保險箱對穩定的特性,讓它成為退休收入來源之一,至於這個比例應該要占多少,那就由你自己來做決定了。

如果你要用較儲蓄險做退休規畫,其中的險種大概分3類:增額型、還本型、利變型等。這時如過要算投資報酬率,不是看預定利率或宣告利率等,而是要用內部報酬率(IRR)來算。在實務上,保單可能會繳幾年後開始領回,若是將每一筆錢進出的時間點以及金額納入考量後,所得到的報酬率,我們稱之為內部報酬率,這才是一個投資方案的真正報酬率。

舉例某壽險公司網站上的還本終身保險的例子:從50歲年繳40萬3,920元,至65歲開始,每年領24萬元直到99歲,如果用內部報酬率來算,它的IRR是1.35%。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活的沒那那麼久,例如到79歲、只領了15次就身故,這時會有身故給付,金額是426萬1,320元,如果把這金額加入計算,它的IRR算出來是1.36%。

如果你是把錢放在銀行跟買還本終身做比較呢?假設從50歲開始每年存40萬3,920元,年利率都是1%沒變,存到64歲時這筆錢是656萬6,877元,從65歲開始你每年領一筆錢做退休金之用,這時利率如果調升了,你每年可領的錢如下圖:

定存比較

如果在65歲時定存利率還維持跟現在一樣的1%,從65歲到85歲,你每年可領34萬4,798元,但是利率調升時,可領的金額就會變多。但是如果你是用終身型保險做規畫,每年領的金額是固定的,它並不會調高,所以它會有這種利率的風險。

你也可能用投資型保單做退休準備,其中有一種類全委投資型保單之前銷售的不錯,因為它號稱每月可配息(提解撥回,提解是每月會撥回給保戶的錢,可領現金或轉入再投資)。這種保單像在投資基金一樣可配息,又有投資專家代為操盤,不用自己操心投資的事,感覺是可以利用做退休規畫的好工具。

不過提醒你,這種保單的報酬不能只看配息多少,它的整體報酬率的計算是:以往配息+淨值漲跌幅度,這2個相加總才是它的整體報酬。舉例:如果它5年來每年配息6%,結果現在淨值跌了35%,整體報酬=5X6%+(負35%)=負5%,報酬率整體算下來其實是負的。

這些類全委投資型保單的資料,你可以下載一個精財網的APP,裡面可以查詢到類全委保單的淨值、績效等資料。以下的截圖即為其中的2種保單(圖片查詢日期:2020年1月2日):

類全委保單
類全委保單

這張保單你可以看到,如果沒有配息,它從2015年到現在報酬率是3%,但是算配息後淨值報酬是負的31.8%,因此成立至今虧損31.8%。類全委保單原始發行價格都是10元,現在淨值6.82元就是跌了31.8%。而且它每年還要支付1.25%的管理費,及0.15%的保管費。

類全委保單
類全委保單

這張保單從2104年成立至今,未配息前淨值績效是負2.7%,配息後是負27.6%。所以可以合理懷疑:這保單配息可能都是來自於本金。如果保單長期沒賺錢、一直在配本金,到最後你結算時,你會發現領到的配息加上淨值的虧損,算下來你的整體報酬率是虧損的。當然裡面還是有投資績效還不錯的保單,如果真的長期績效不理想,建議你還是找業務員,做適當的轉換。

不管用保險做保障、儲蓄或退休規畫,這中間還是有蠻多細節需要注意的,投保時建議還是要專業,及不會只是要做銷售、不管你的需求的從業人員。當然你也可以尋求財務顧問的協助,在評估你的財務現況與目標後,再提供你適當的建議。

預約免費財務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