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

The One Thing CFP Professionals Need to Succeed Right Now

Taylor Liao, CFP By Taylor Liao, CFP, Chinese Taipei
原文網址:http://www.financialplanet.org/2013/cfp-professionals-practice-knowledge/

CFP professionals are held to different education standards around the world. This i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aw and tax rules in the 24 territories where CFP certification is offered. One of the challenges that prevents students from earning their CFP certification in the first place and stops CFP professionals from renewing their certification is how to start a fee-based consulting practice. When people observe others giving up on CFP certification, they give up too and it causes a negative cycle leading to less CFP professionals overall.

Instead of focusing on training new people to pass the examination, FPSBshould put more effort into helping existing CFP certificants become successful in their practices. Passing the CFP examination only provides the minimum knowledge to be a financial planner, but to be a really competent planner, one needs ongoing education to gain knowledge about practice management. This is the reason CFP professionals struggle in my territory; they lack practice knowledge. I feel strongly that the education material needs to be more practical.

To earn CFP certification, one has to do 240 hours of training. The training program includes six modules: tax, investment, insurance…etc. All of the material is theoretical and most of the time, the teachers don’t have any experience in actual practice. So, almost all new professionals have little to no knowledge of how to start their careers as fee-based planners when they receive their certification. I remember when I got my certification, I only had knowledge about the six steps of financial planning: establish relationship, gather data, etc.

Challenges Facing Financial Planners

There are only a few financial planning firms in Taiwan and to be frank, it is hard to treat financial planning as a profession at the moment. Not many people are willing to join the planning practice right now because of all the challenges they have to overcome, including charging fees and mastering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sses (SOPs).

Practicing financial planning requires a vast skillset that includes financial analysis, insurance, investment, law, taxes, etc. It’s hard for one person to be skilled in all these areas. Some people have focuses in financial planning and insurance, but aren’t necessarily good in all areas. There are only 1,100 CFP certificants in Taiwan right now and we are struggling to be successful for this reason.

Some people may argue that it is natural to gain experiential knowledge after the exam through CPD. Unfortunately, the CPD courses offered don’t fit the needs of CFP professionals who need practice knowledge because the profession is only 10 years old in Taiwan. Taiwan only became a Member of FPSB in 2003 – this is not enough time for the financial planning profession to mature. Financial planning firms are not yet well-established and only a few independent advisers are pursuing the challenge of forming a large scale business in a market that doesn’t support the industry. With only 10 years of experience, there is not a lot of expertise to share to new professionals.

According to FPSB’s 2011 Stakeholder Report, FPSB has 24 members worldwide and they all run separately. The total count of CFP Professionals in 11 of FPSB’s territories equals less than 1,000 people. I wonder what problems these 11 territories all share. Are they facing the same problems Taiwan is? Our biggest problems is that CFP professionals are struggling to establish successful fee-based businesses and the certification organization,FPAT, has difficulty maintaining a membership of only 600 CFP certificants.

A World Class Standard

If the financial planning profession wants to have a world class standard, FPSB must play an active role to do something to help to grow the profession in each territory. FPSB has 24 members around the world, and over 147,000 CFP certificants (as of 12/31/2013). It would be so great if CFP certificants shared their experiences and learned from each other. FPSB is in a good position to act as the worldwide resource center for CFP professionals.

When reviewing the 24 territories that offer CFP certification,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and Australia all have decades of experience. They should be sharing their expert knowledge so professionals around the world can benefit. Professionals from these territories could discuss and share their opinions on topics such as finding new clients or communicating with clients. This information could be delivered as an e-learning course that is accessible through a protected website.

The easiest way for FPSB to grow CFP professionals globally is to empower and create mediums for professionals to exchange their knowledge, therefore I would like to see FPSB build a website with the following functions:

A global resource center: This could be a place where financial planning materials are shared: data gathering forms, financial planning books, etc. I think it could be like an app store for CFP professionals. Everyone has something to offer – a video, an article, etc. The local organizations can validate whether the information is suitable to publish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set by FPSB. The cost of the material could vary and could be shared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organizations.

An e-learning center: This would offer a wide range of CPD courses covering a variety of topics regarding the financial planning practice. An issue Taiwan faces is a shortage of trainers since the industry is so young. 

Taylor Liao's Blogs

聰明記帳累積第一桶金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13864

最近到一些企業為他們的員工講解理財課程時,我都跟他們分享一個觀念:「賺多少錢跟你能存下多少錢沒有絕對的關係」。有些人會埋怨說他們薪水太少,連日常開銷都不夠用了,怎麼可能還有多餘的錢可以存下來?

薪水少也許你可以存下來的錢會比較少,但是它不能做為不存錢的理由,因為很多高所得的人,如果沒有計劃一樣是存不下錢來。如果沒有一套有計劃存錢的方式,不少人會發現他們收入不錯,但是沒存下太多錢,因為收入多,花錢也不手軟,賺多也花得多,可能一段時間之後檢視自己的財務狀況,才驚訝的發現:以自己的年收入來看,每年應該可以省下更多錢來做儲蓄與投資的,但是因為沒有為自己訂定一些財務目標,也沒有有計劃的控制自己的消費,不知不覺的錢就這樣花掉了,5年、10年下來才發覺自己的資產:銀行存款、基金、股票等金融資產累積的金額,跟自己的收入完全不能符合,以自己的收入照道理應該存下更多錢、擁有更多金融資產才對。
所以可以存下多少錢,真的跟你的收入多少沒有絕對的相關性,關鍵不在於你收入的多少,而是在於你有沒有有系統、有計劃的來管理你的財務。當你可以利用這樣的管理,讓你養成一個存錢的習慣的時候,長期下來你就會看到你的資產逐漸的累積,不再是賺多少、花多少,沒有為未來的財務目標的需求做任何的準備。

要做有計劃性的理財,第一個步驟就是清楚自己金錢的流向,進一步才能做收支的控管,讓自己可以把省的下錢用來做儲蓄與投資。在前面幾次的文章,我們也談到了要用記帳把花費記錄下來、輸出成月報表、把資料做分類與分析後,來做收支的控管。

如果你已經透過手機App軟體或是用紙筆把一個月的帳都記好了,接下來要如何做呢?
我們記帳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清楚我們金錢的流向、知道每月的收入都用在什麼地方去了,但是光是清楚金錢的流向是不夠的,我們還要進一步做收支的控管,把錢分配在不同的用途上。當然最重要的是在應付生活開銷維持生活品質等等支出以外,我們可以找出更多的財務資源,讓它可以投入做儲蓄與投資來完成未來的財務目標。

對於收入如何分配到不同的用途,你可以參考利用5122的原則來做比例上的分配(當然這只是我的建議,每個人或家庭可以按照各自的財務狀況做不同比例上的調整),5122的原則是指收入按照以下比例分配:

a.日常生活的開銷:50%
b.年度支出費用:10%
c. 財務上優先的儲蓄投資:20%(先提撥進入儲蓄投資而非每月收入剩下的才來做投資)
d. 生活品質上的開銷:20%
(有關5122的原則的說明請見:一步一腳印,如何訂定目標實現夢想(下)

當你已經有了每月的記帳記錄表後,你可以利用5122原則來做收支的控管。

假設家庭每月的收入本人是35, 000元,配偶是50, 000元:

善用信託保護子女

信託
信託

原文刊載於今周刊: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02308

曾經碰過一位客戶,她的問題是:丈夫發生意外,結果數百萬保險理賠金都被娘家與夫家的人拿走,害得她需要下班後去打工維持生計,她問到,保險金信託是否可以多一層保障?

在財務規劃上,確實會需要利用到信託來做一些規劃,以前有滿多人一談到信託,想到的都是利用信託是否可以用來節稅。在某些情況信託是可以達到節稅效果,但是在多數的情況,恐怕是其他的功能會大過於節稅的需求。

信託在什麼情況會發揮很好的效果?例如:身心障礙信託、保險金信託等,它的主要用意都是在照顧下一代。

信託之基本成立要件就是財產所有人(委託人:例如父母親),將其財產權(信託財產:例如現金、保險理賠金、有價證券等),移轉或設定於有管理能力、且足以信賴之人(受託人:例如銀行),使其依信託本旨為一定之人(受益人:例如子女)之利益或為特定之目的,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委託人透過信託的形式,把財產移轉到信託之下,並且在信託契約內容中規定,如何利用信託財產來照顧受益人。

這樣的好處是因為信託財產已經不在委託人名下,而是轉移到受託人的名下,可以避免此財產被侵占、挪用等等。財產在受託人保管下,依照信託契約內容的約定,可以每個月提供生活費給受益人、或是其他委託人希望照顧受益人的方式,而且是在委託人身故後,這樣的照顧方式可以一直延續下去,不致於因為委託人不在了,受益人的生活就受到影響。

信託是一種財產管理與保全的制度,而信託業者屬於公正的第三者,可以維持財產的獨立性,委託人在移轉財產到受託人後,除非委託人原本有債務,而信託財產存在之物權、或是委託人在移轉信託財產時有侵害債權的行為,否則原則上信託財產不能被強制執行。

因為有了這樣的獨立性(非委託人的財產,不能被債權人強制執行等),因此它可以貫徹父母保障孩子餘生的心願,更可減輕其他家人的負擔。

既然是信託財產,它就必須注意到信託財產有其公示性,才能表彰它的信託之性質,因此應該登記或註冊之財產權為信託,例如:

1. 不動產,信託登記。
2. 有價證券–
2-1. 銀行存單,要在證券上或其他表彰權利之文件上,載明為信託財產。
2-2. 股票或公司債為信託者,還應該通知發行公司,以便讓發行公司明瞭其為信託財產。
3. 現金,應要求受託人在銀行開立信託專戶存放之。
4. 保險金,應於保單中列明受託人在銀行之信託專戶帳號,並要求保險公司直接將保險金匯入該帳號。

信託財產
信託財產

為了達到照顧下一代的目的,有兩種型式的信託是比較常見的:保險金信託與他益型保險金信託,而第一種也是可以用來做身心障礙者的信託規劃。

保險金信託
 

保險金信託
保險金信託
 
父母親先以其中一人為被保險人購買一份保單,一般是利用死亡險,因為死亡險保費較低,可以用較低的保費買到相對高額的保障,這樣的保單可能有壽險加上意外險,以增加它的保障額度。在保單成立後,父母親另外與銀行簽訂保險金信託契約,以保險金受益人(子女中之一人)擔任信託契約的委託人,將保險金信託予受託銀行,萬一發生事故的話,保險公司就會直接將保險金轉入信託財產專戶中,而銀行在信託期間,依照信託契約的約定來管理運用此保險金(例如:投資運用或是放定存等),並依約定定期給付一定金額給信託受益人,以充分照顧受益人的生活。
這樣的保險金信託看是一種蠻完善的規劃,但是可惜的是真正上路後,銀行端逐漸發現問題所在,最後不願意再承接這樣保險金信託的案子。問題在於信託契約委託人及受益人是同一人(例如同是子女其中一人),是所謂自益信託,依照信託法第六十三條第一項的規定:「信託利益全部由委託人享有者,委託人或其繼承人得隨時終止信託。」當保險理賠金轉入信託財產專戶後,就是希望透過受託人的管理,可以持續的去管理資產,並定期的給付一定金額來保障受益人的生活。但因為委託人是子女,一旦其受到別人的慫恿,他(她)可能去終止信託,或是把所有的金額都領出來,讓信託不能再正常運作。

另外可能的狀況是: 子女是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者,一旦父母親過世,子女的監護人將可代為行使權利,萬一監護人有私心的話,其監護人(或法定代理人)也許會去終止該信託。由於保險金信託有這樣可能的風險存在,銀行對於委託人(受益人)的掌握度實在不足:也許保險理賠金早被受益人領走,或是委託人要中途中止信託,因此讓銀行對於擔任受託人,承接這樣的案子意願都不高。
針對這種保險金的自益信託,最好在信託內設定一至多位監察人,信託條款也要限制非經監察人同意,受益人與監護人自己不得撤銷或改約,但是它還是有潛在風險:那就是因為它是自益信託,受益人與監護人還是可以向法院要求撤銷。

他益型保險金信託

他益保險信託
他益保險信託

比較理想的方式,是先設一個他益型的保險金信託。

這樣的信託,委託人變成是父或母之一,而不是子女,以改善子女可能去中止信託或是領出保險金等問題。

但是信託受益人仍然是子女。

方法是父母先成立信託,以現金轉入信託做為信託財產,再由信託專戶代為繳納由父或母為要保人、子女為受益人的保險,例如父或母的壽險,保險理賠金給付時,則進入他益的金錢信託專戶。而信託契約可以訂定相關內容以照顧子女,例如由信託專戶支付生活費、甚至於是身心障礙子女的照護機構費用。另外,為了確保委託人的意志被執行,信託內多了一項是設定監察人來確保受益人的權益。信託監察人之任務,依信託法之規定,係得以自己之名義,為受益人為有關信託之訴訟上或訴訟外之行為。換言之,信託監察人之首要工作,係保障受益人之權益,使受託人能確實依信託本旨履行,以達成信託之目的。如此的信託設計,可以改善原來的保險金信託的風險:保險理賠金被受益人領走、或是委託人要中途中止信託。這樣的方式還是能夠依照委託人(父母)的意願執行,即使父母親不在了,信託還能夠持續照顧到其子女。

 

Photo: Art4TheGlryOfGod, CC Licensed.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http://www.ifa-cfpsite.com/new2.php?id=132

§公益信託行善又節稅:公益信託介紹影片
§了解科學化理財,如何將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法,運用到家庭理財:財務規劃介紹影片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http://www.lifemoney.cc,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夫妻剩餘財產請求權

原文刊登於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v1/blog_content.aspx?id=1555

夫妻剩餘財產請求權

在世界新聞網有這麼一則報導:留一手,才能真正保護自己,以及你所鍾愛的子女,大意是說移民加拿大的夫妻在女兒結婚後,把他們位於溫哥華東區一棟房子,轉到女兒名下做為賀禮。誰知道,多年的感情不敵三年朝夕相處,以離婚收場。簽字離婚後,房子必須拍賣,錢一人一半。房子賣了加幣117萬,扣掉銷售費用,償還貸款後,只剩下12萬,女兒分到6萬,還要付律師費,等於淨身出戶,損失慘重。因為根據加拿大的法律,夫妻財產是共有的,這女婿婚後立即以投資為由,拿房子去銀行抵押貸款,接著又去辦理私人貸款,價值120萬左右的房子,貸款額竟然達到100萬,文中建議的做法是:如果老夫妻先辦理設定抵押,給父母設定110萬額度在自己名字下,就算女兒女婿離婚,變賣房子,他們還是會先拿到110萬。

這樣的案子如果發生在台灣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的法律並不是直接規定夫妻財產共有,而是夫妻間有不同的財產制,因此夫妻間財產處理的方式也就不一樣。前一陣子影視明星賈靜雯離婚及爭女官司引發媒體競相報導,連帶讓大家注意到「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的問題。當時賈靜雯的前夫孫志浩曾提出「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請求賈靜雯分配2,600萬之剩餘財產給他,孫志浩自稱在自家集團上班,月薪僅三萬多,一年收入只有四十萬,報紙指稱賈靜雯在台灣、上海名下都有房子,婚後依舊拍戲賺錢,資產估算上億,孫志浩「理所當然」向收入較多的賈靜雯要求執行「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

這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到底是如何計算的?舉例來說:張大明於結婚時沒有財產,而李美莉有嫁妝現金200萬元,兩人婚後育有一名子女,張大明因投資股票獲利800萬元,並因努力工作存有積蓄,購置一戶房屋市值1,800萬登記在自己名下,李美莉則是沒有工作,專心在家相夫教子。不幸後來後因張大明外遇,李美莉訴請離婚,假設張大明於離婚當時之現金存款為500萬,則李美莉得請求分配之剩餘財產差額為1,300萬元。其計算方式為:張大明婚後剩餘財產500萬元+1,800萬元-李美莉婚後剩餘財產0(李美莉嫁妝現金200萬元不列入計算)÷ 2 = 1,150萬元。因此如果是上面加拿大的例子,就不是房子賣價直接除以2來看各自可以分到的錢,而是還要把二人的婚後財產,其剩餘財產列入來計算。

依照我國民法規定,在幾種狀況之下,夫或妻的一方可向他方主張「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很多人以為是只有夫妻其中一方死亡時,另外一方才得以請求,事實並非如此,在夫或妻一方先死亡、離婚、結婚無效、婚姻被撤銷、或改為分別財產制或共同財產制等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的情形下,夫或妻的一方均可向他方主張「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

「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是指發生前面所說的任何一個原因時,夫或妻將各自現存的婚後財產,扣除婚姻關係存續中各自所負的債務後(即「剩餘財產」),如有剩餘,剩餘財產金額較少的一方,可以向剩餘財產金額較多的一方,請求二人剩餘財產差額的一半。

依照我國民法規定,夫妻財產制分為「法定財產制」及「約定財產制」兩類,其中「約定財產制」又可以分為「共同財產制」及「分別財產制」二種。若夫妻沒有在結婚前或結婚後,以書面契約選擇「共同財產制」及「分別財產制」中的一個做為他們的夫妻財產制,則法律規定會以「法定財產制」為其夫妻財產制。而「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只有在夫妻財產制是「法定財產制」時,才可以適用的,如果是約定財產制,就不能主張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了。

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1/2婚後財產(除了繼承或無償取得的財產及慰撫金外)剩餘財產之差額

而在此請求權的計算中,現存的婚後財產,並不包括因繼承、無償取得的財產及慰撫金。現在少有人是採用共同財產制,而夫妻間採用分別財產制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台灣首富郭台銘了,郭台銘與太太曾馨瑩結婚時,就辦理了登記夫妻分別財產制,夫妻若是分別財產制,則兩人共同財產都必須一一盤點清楚,即使未來離婚,個人也只能擁有自己名下的財產,無法去主張「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

在人生的很多財務決策裡面,有些都已經不再純粹只有錢財的問題了,它可能會牽涉到法律層面的問題。當然長輩一開始的心意都是好的,希望去照顧兒女讓他們生活無虞,或是一段婚姻從當初的相知、相惜,誰都不會料到有一天兩人竟然必須走到對簿公堂的局面,但是這種人生的連續劇就是會重覆的在不同的人、不同環境中不斷上演,而這些不同的財務決策(贈屋給小孩、離婚財產處理……等),如何做抉擇,恐怕以後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當在做這些決定前,如果能多一些資訊,可以降低做出錯誤決策的機會,如果在事先可以就問題本身,先徵詢財務顧問的意見,由顧問提供客觀的第三方意見,將可以做為抉擇時的重要參考。

 


新北市勞工大學2013年9月4日開課的財務顧問訓練班
預告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sN8ODPuXB8g
授課大鋼
http://uni.labor.ntpc.gov.tw/HP0/HP06_show.asp?id=7358

內湖社區大學2013年9月秋季班課程「理財新主張,理財一點就通」大眾理財課程,開始報名中!
Youtube課程影片介紹:http://www.youtube.com/watch?v=z36UTXERK_s
授課大鋼
http://www.nhcc.org.tw/nhcc/course/course_show.asp?news_id=133009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http://www.lifemoney.cc,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部落格:
1. (大眾)理財與人生 http://ez-financial.blogspot.tw/
2. (財務顧問) IFA財務顧問網 https://lifemoneyblog.com/

 

你的人生夢想是什麼,如何完成你的財務目標?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v1/blog_content.aspx?id=1158
2013/4/22
你的人生夢想是什麼,如何完成你的財務目標?

我們之前也提到,用記帳的方式來為個人家庭的支出留下記錄,省下不必要的浪費,把省下來的錢可以用在儲蓄或是投資上面,那這麼做又是為了什麼目的呢? 其實就是為了完成我們的財務目標。
什麼是財務目標,那就是你的人生夢想、夢寐以求的、希望完成的事情,你有多久沒有去想,人生你到底希望完成什麼夢想了嗎? 它不必要是什麼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大事情,可能對別人來說只是小事一樁,但是對你卻是無比重要,你非完成它不可。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對成功的定義不同、對錢財的看法也不一樣,因此在尋找自己的財務目標時,首先要釐清的是:你真正要的是什麼? 也許你可以參考別人的做法,但是不一定要照著別人的步伐來走,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比較重要,不必然一定要依循世俗的價值觀來決定你的財務目標,因為人生是自己要過的,很多事情你是自己可以取捨的。
例如說工作多年後,有了積蓄了一定要買房嗎? 如果接下來的房貸就要佔你收入的1/2,而且一繳就是20年,你需要現在買房子嗎? 還是你心裡浮現的另一個聲音,當初因為家裡沒預算,以致於大學畢業沒有出國唸書,現在想想不無遺憾,如果用這筆錢再出國進修,可能以後可以有更好的工作,人生會從此改觀..等。所以為什麼說理財需要先做規劃,讓自己有一張清楚的理財藍圖,就是因為每個人的人生夢想不一樣,要完成的財務目標不同,有了這樣的理財藍圖才知道自己的財務資源要用在那裡、優先順序如何排列..等等。
當然這裡面還是有些功課需要去做的,比如說有幾個財務目標(3年後存到結婚基金、5年後存到第一桶金、8年後買房….等),這些目標都能達成嗎? 在收入沒有增加、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目標彼此有衝突,要先完成什麼樣的目標? 其他的目標又要如何做調整等需要考量的事情。
如果目標確定了,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要分配財務資源,把資金分配去完成這些財務目標。而這些財務目標不盡相同:預計完成時間點不同(8年後購屋,跟40年後要用到的退休金規劃肯定不同)、資金需求不同(例如購屋是到時需要一整筆金額,但是退休金是需要每年一個固定的現金流),因此最好是做分門別類的管理,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我們常見到的一個狀況是,大部份人因為工作太忙或是對金融工具陌生,於是A家銀行一個帳戶,B家銀行一個帳戶,總共4個帳戶在定期定額扣款做基金投資,這些投資只是每個月在扣款,也缺乏管理,買了一堆基金也沒有做資產配置、風險分散等等。
財務規劃就是一種科學化的理財方式,把各項財務目標單獨拿出來檢視,看如何去達成這些目標。例如說8年後要買房子:需要多大的房子、以現在的目標地區價位是多少? 這是目標的現值,但是8年後可能是漲是跌,價位多少? 這是目標終值,以目標終值來決定要投入的儲蓄/投資金額多少。那要如何達成目標的金額,要儲蓄放定存或是投資? 端看距離離目標完成時間還有多久,如果是2,3年這種短期的時間,為了資金避免波動性,那可能大部份要放在定存。但是如果時間還很久,那還是做投資,運用金融工具來創造時間的複利效果,才能達成財務目標,否則要準備的金額就需要增加很多,達成目標就有困難了。
我們要檢視還有多久需要完成目標,以現在的投資金額,如果以符合市場現況的報酬率來推估,預期到時可以達到的金額會是多少? 財務規劃裡面的投資跟一般所謂的投資理財有點不一樣的是:一般投資理財講的都是短期的績效,財務規劃的投資卻是長期累積的報酬。 它主要是要在一定年限達成目標,因此風險的控管比較重要,不能像一般投資一樣,不考慮風險追求高風險的絕對報酬。為了要符合這樣的要求,金融工具的挑選就很重要。這種工具必須要適合做風險的分散及資產配置,不僅要兼顧到合理的報酬,也要考量資產的安全性。如果自己本身因為能力與時間的問題,可以找財務顧問協助做這樣的投資資產管理的工作,財務顧問的工作在這裡就是要做到第三方理財顧問的角色、站在客觀中立的立場為客戶建議合適的金融工具。如果這個財務顧問從頭到尾都只能推薦你他自己公司的商品,對其他的金融工具的特性、運用等一問三不知,那你可以合理懷疑,他可能只是在銷售他的商品,而不是在替你做完整的財務規劃。
商品的銷售沒有什麼不對,這個世界如果少了銷售這個行業,大概世界就要停擺了。問題在於今天我們講的是:財務規劃要怎麼去運用金融工具,來完成你在特定時間點的財務目標。一個合格的、而且盡責的財務顧問,在為你提供投資工具選擇的建議時,他必須先拋開他的本位主義、衡量各種工具的優缺點來提供你較佳的建議。他所銷售的商品可以是這些建議工具中的一項,但一般不會是全部。很難說有一種工具是可以適合所有的需求的,每種通路的商品都有它的好處,可能也有它的侷限性存在。
金融投資工具瞬息萬變,以前基金投資有二位數的報酬大家覺得還不夠,於是有人把錢貸款給了根本不符合貸款條件的購屋人,投資銀行又把這樣的貸款債權,包裝成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賣到全世界,造成2008的金融風暴。這樣的市場危機(金融商品複雜到連銷售機構跟銷售人士都不知道它的運作機制跟風險何在)也許一直會存在,消費者的自保之道應該是弄清楚自己的財務目標,選擇合適的金融工具再做投資,看懂什麼是銷售術語、行銷手法以減少衝動投資,可以儘量避免錯誤的投資,如果有需要可以找財務顧問協助,以提供客觀的建議,對完成自己的財務目標會有所幫助。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您可以來信: taylor@lifemoney.org或是上我們的網站: http://www.ifa-cfpsite.com, http://www.lifemoney.cc, 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 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 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給30歲的你的理財建議

20151122 30歲理財建議

工作了5,6年了人生正要踏入另一個階段,30歲的你會想到什麼? 104人力銀行在2010年曾經針對七年級生進行調查,詢問它們對30而立的定義是什麼?超過7成的七年級生對30而立的定義依序為:經濟獨立、不用向家裡拿錢、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立定人生志向,決定自己的職涯發展方向、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也就是100萬元、以及買到人生的第一間房,多數還是以財富與工作作為主要奮鬥目標。如果從財務規劃的觀點來看,人生在30歲時又該注意什麼?
首先在工作上–

  1. 三十而立,工作上應該要找到你的方向

有些人在進入大學前選填科系時,其實對這些科系並不是那麼瞭解,大學出了社會找工作有時是碰運氣,不見得能找到你有興趣的工作,而在學校學到的都是理論,跟工作實務上可能差距蠻大的。於是乎有人頻繁換工作:也許是工作環境不理想、公司福利不好或是工作內容不是你想做的,換工作似乎是唯一的方式。

但是在工作5,6年後,你換工作就應該更加的謹慎,因為頻繁換工作在你的履歷表上面不但不能加分,反而是一項的扣分。你可以說你換工作是因為環境問題、你懷才不遇,但是一旦你去應徵新的工作時,人家看到的感覺可能會認為你穩定性不夠,因此工作都做不久。撇開工作環境、福利等等因素不談,其實你更應該關注的是在工作上你可以學到什麼,能夠找到完全符合自己理想的工作可能不容易,但是換個角度看,不同的公司各有優缺點,小公司你要負責大大小小一堆事非常忙碌,福利、制度各方面可能都不理想,但是它卻能讓你學到最多事情。一旦你進入大公司工作,部門分工很細,每個人只負責一部份的業務,福利制度各方面都不錯,但是你可能只孰悉一二樣業務,離開了大公司的光環後,你能再找的工作可能會受限了。

古人說的三十而立,意思是人在三十歲時就應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尤其在工作上更是如此,不要只抱怨薪水低福利差,而忽略了挖掘工作中可學到的寶藏,來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找到自己有興趣希望追求的目標,有計畫性的轉換工作,歷練一個個的工作後,你的能力將能不斷的提升,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機會就大多了。

在財務上如果工作一直無法穩定下來,對財務規劃也是一個致命傷,因為工作上的不確定因素太多:失業工作空窗期太長等等,都會讓自己的收入不會是一個穩定現金流入的狀態,要談投資與儲蓄相較之下變的很困難。因此30歲時你應該思考自己想做什麼、想從事什麼工作? 好好規劃你的人生和職業生涯,這比什麼都重要。

 

  1. 培養自己的能力比存第一桶金更重要

工作中往往需要的是多方面的能力,學非所用是正常的,我以前一個同事唸的是地政系,結果在公司卻是負責設計電路板的。在工作上不要跼限自己嚐試各種可能,利用不同的機會培養自己的能力,甚至是工作一陣子後,發現自己不足的地方再去進修學習新的知識、技能等。這樣的進修的花費也許就讓自己無法存下錢,但是進修與存下第一桶金的目標比起來,如果二者不能同時進行的話,建議你還是寧願選擇進修,因為能力提升了,工作上更容易獲得加薪、晉升等機會,對於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是有利的,以後要累積財務資源的速度就更快了。

在財務上–

  1. 不要負債購買你需要的東西

人總是會期待得到一些自己負擔不起的東西,尤其是看到周遭的朋友、同事背名牌包、穿名牌衣服、拿簇新的3C產品時,忌妒攀比的心態讓自己不由自主的,利用刷卡、免費分期等方式買下超過自己經濟能力的東西。但是這會造成一個惡性循環,當你習慣超支消費的時候,這些債務的累積速度將會超乎你的想像,你可能從最開始的信用卡只繳最低金額,到ㄧ張信用卡累積到銀行容許的信用額度上限時,你只能再辦一張新卡來以債養債,最後幾萬元開始的卡債幾年後可能累積到數百萬遠遠超出你的還款能力了。
但是在30歲以後,你即將進入你收入的高峰期,如果你背負著債務將阻礙你完成人生的目標,光是這些債務每個月要還的利息,可能就佔去你收入的大半,更別提說你會有餘力來為未來的財務目標做任何準備了。
在財務管理上,你應該有部份的錢是可以自由花用的,我提出的5122的原則可以做參考(日常生活的開銷佔50%,年度支出費用:10%,財務上優先的儲蓄投資:20%,生活品質上的開銷佔20%這裡所謂生活品質上的開銷,指的是你可以用在購物、旅遊等等的花費,與其漫無目的看了喜歡就買的消費習慣,你其實可以透過事先的計劃把錢存下來,享受一次高品質的旅遊、吃大餐等等,不但不用過著負債的生活,享受也提升了。

  1. 不要受情緒影響而衝動購物

 

有些人可能習慣在壓力太大、心情低落,或是碰到值得慶祝的事時就大肆採購,看著剛買來的新商品:手機、名牌包等,似乎情緒找到宣泄的管道,但是30歲以後你應該更有智慧來處理這樣的情緒問題,避免讓你辛苦賺的錢白白花掉了。

下次再碰到這樣的狀況時,建議你可以暫時離開1,2小時喝杯咖啡,想一下你要買的這些東西真的是你想要的嗎?現在網路購物這麼方便,也是造成衝動購務的原因之一,建議如果不能免除掉這種誘惑,可以把網路上訂閱的廣告行銷電子報取消訂閱,也把時常會去衝動購物的網站上面留的付款資料(信用卡付款)清除。現在在網路上購物太方便:iPhone 、Android手機上點一下就完成付款了,這無形中會造成衝動消費的機率增加,減少這種消費的方式也可以避免自己的財務失控。

 

作者信箱:jose.b123@gmail.com ,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Facebook粉絲頁:HappyGoal 樂活理財粉絲團,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下載員工理財教育課程大綱),員工理財規劃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預約2小時財務諮詢: 預約免費財務規劃諮詢

 

 

從類全委保單談投資

maple

最近一篇文章:最熱賣投資型保單8成虧損的秘密,文中指出:近期對於不少銀行來說,由類全委保單衍生的客訴,有增多的跡象。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郝充仁憂心指出,「在我看來,現在的類全委,已演變得有點像2008年的連動債風暴,是隱藏在台灣社會的『不定時炸彈』。2008年9月15日雷曼投資銀行宣告破產,台灣共持有雷曼兄弟相關產品約為新台幣800億元,波及了數萬名投資人,而類全委保單的規模更大,據悉類全委保單整體銷售業績已經達到2000億元以上。所幸這些保單是由28家投信公司在管理操作,風險性不會像雷曼兄弟連動債一般風險完全集中在一家銀行,發生像2008年的金融風暴這樣:雷曼投資銀行破產讓投資人一夕間血本無歸的機會應該不高。

但是這二件事情有個共通點就是:金融業者長期存在一個可能不當銷售的問題:有部份消費者可能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買了這樣的商品,銷售人員如果以類全委保單的撥回機制當成固定配息,遊說客戶把它當成定存的替代商品,消費者以為買到的是穩定配息的商品,沒想到在配息的背後它其實是一種高風險的投資型保單的話,那這個確實是有可能會引起很大的消費者糾紛。

目前全台灣有17間保險公司發行類全委保單,分別委由28間專業投信公司操作把關,總共發行209檔類全委商品。只有41檔淨值在10元以上,8成類全委保單虧損(如果想看類全委保單績效,你可以下載精財網APP)

這其中有幾點是值得探討的:

  1. 你是在做定存還是在投資

如果當初銷售類全委保單給你的銷售人員跟你說的是:它是每年固定配息5%,6%的商品,就跟定存類似,那你真的應該好好考慮一下是否要繼續持有,因為它跟你的需求可能是天差地遠完全不一樣。銀行定存現在的利率相當的低,但是至少它是保本的,類全委保單雖然有提減撥回的機制:月配息或季配息等,但是你絕對不能誤把它當做是「固定配息」。因為這種保單本質就是投資型保單,投資人必須自負盈虧,它既不保本也不保證配息,若投資績效不佳,為維持配息,它的配息可能就是來自於本金,即使是高配息率,也並不等於它就有高報酬。在某家保險公司的商品說明中就有清楚的說明:

“本投資帳戶每年提解固定比率予投資人並不代表其報酬率,本投資帳戶淨值可能因市場因素而上下波動,委託投資資產提解後,本投資帳戶淨值可能受到影響下降,保單帳戶價值也可能受到影響下降。委託人應當了解依其原始投資日期之不同,當該固定提解比率已超過本投資帳戶之投資報酬率時,本投資帳戶中之資產總值將有減少之可能”

2. 這種商品符合你的投資需求嗎? 你要的是配息,還是要投資績效?

既然是投資的工具,大家都清楚報酬與風險常是相隨的:想要獲得高報酬,相對的你也要承擔可能的高風險。在現在的經濟情況下,不可能有低風險又高報酬的商品,如果定存的利率只有1%的情況下,會有甚麼商品可以每年有6%的配息又沒有風險的?

低風險又高報酬–這顯然是消費者一種不合理的期待,為了滿足消費大眾這種高配息的期待,類全委保單的投資標的當然就會包含高收益債券基金等高風險的標的。高收益債券基金多數投資於垃圾債券(非投資等級的債券),因此它的風險也會比較高,它的波動度跟股票型基金類似,可能是大起大落型的。

高收益債券基金跟類全委保單一樣有配息的機制,還有一樣是二者相同的就是:配息可能部份來自於本金。 現在高收益債券基金依規定需要揭露,配息有多少比率是來自於本金,但現在類全委沒有規定要揭露這項訊息。類全委保單209檔中,有80%淨值都是低於其發行價格10元,它撥回的配息有可能是來自於本金的,其中有的類全委保單自發行日至今已經虧損達33%,它事實上就是不保本及不保證配息的。

3. 金融業需要提升服務品質,消費大眾更應該加強本身的理財知能

2008年雷曼兄弟連動債風暴發生前,一個中小企業主因為他投資的連動債淨值已跌掉80%、銀行理專每天打電話給他,希望他趕快把連動債贖回或轉成其他投資標的,他請我幫他去跟銀行談判如何解決他的投資虧損。 我們到了銀行以後,我指著銀行給客戶的連動債商品說明文件上的文字給該銀行的經理看,我說這上面清楚寫著:本商品只能銷售給法人、不得銷售給個人,你們銀行知道嗎? 銀行經理聽了當場臉色大變:真的有這條文? 是的,文件上頭寫得一清二楚,不能賣給個人,只有法人機構可以投資,但是金融機構可能根本就沒有人在注意這條文,也不知道它的風險何在。

2008年金融風暴殷鑑不遠,它的餘威繼續在影響著全球經濟,在低利環境下消費大眾一直不斷在尋求更高報酬的金融商品,這無可厚非。我從來的認知都是:沒有不好的商品,只有不稱職的銷售人員。如果金融業銷售人員已經把可能有的風險都已經跟客戶說了,他們評估自身的需求後也願意購買,當然是風險自負、責任在客戶,問題是有多少消費者當初都是衝著理專說那是跟定存類似、固定配息的商品去買的連動債? 如果他們知道它的本金是完全沒有保本的,他們還會想要購買嗎?

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說過一句名言 :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的相似(History does not repeat itself, but it does rhyme.), 類似的事件總會不停地出現。連動債風暴跟現在類全委保單有一點相似的是:消費大眾可能誤以為這是固定配息的金融商品,不知道這是高風險性的投資型保險:不保本也不保證配息。

如果我們的金融從業人員在銷售類似的商品給客戶時,能對客戶付出多一點關心,除了做KYC(客戶投資屬性評估作業(Know Your Customer, KYC))外,可以了解客戶現在是處於退休、尚在工作..等階段,要用來做投資的錢是他(她) 準備拿來做退休生活費用的、還是有其他用途? 你所銷售的商品可以符合他們的需求嗎? 讓客戶了解可能的風險、銷售時也不加油添醋的運用行銷話術,過度包裝商品,導致客戶可能誤判商品可能的風險,如此一來可以減少消費糾紛,也讓客戶對從業人員多了一份的信任。

消費大眾更應該加強自己的理財知能,平常就要多學習投資相關的知識,讓自己有能力判別金融商品的投資屬性、可能的風險,碰到金融從業人員銷售金融商品時,以平常心看待、不貪求,多方詢問確定符合自己的需求後再購買,這樣自然能降低錯誤購買的機率,讓自己可以因為投資資產的增加而得以完成自己的財務目標。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 預約免費財務規劃諮詢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下載員工理財教育課程大綱),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