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不需要花招百出

20131117Stock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03812

最近的金融消費市場真的是相當熱鬧,從保本基金保單,到現在有保險公司陸續推出月配息型保單,形態真是越來越多元,也顯示保險公司希望搶食客戶投資資產這塊大餅的野心。

以前想到要投資基金,客戶最習慣的應該還是在銀行的通路做定期定額或是單筆的投資,保險公司雖然也早就推出投資型商品,但是因為前五年扣除的費用高達150%以上,讓不少客戶望之卻步,後來雖然有變額年金等每年僅扣除3%費用的商品出現,看起來費用較為合理,基金檔數有的一張保單內400多檔,到700多檔都有,一年也提供免手續費的至少6次轉換,看起來條件都還不錯,但是卻一直沒有造成銷售熱潮。

主要的問題是出在產品本身,包括:

1. 業務員無利可圖,保險公司收取每年3%的費用,分到業務員手上可能拿不到0.5%,對於習慣拿到30%、40%以上佣金的業務員來說自然是沒有吸引力的,除非是客戶的累積資產已經達到相當的規模,否則單靠這樣微薄的佣金很難生存。

2. 動輒幾百檔的基金,對一般業務員本身是一項困難的挑戰,如何為客戶做基金篩選、資產配置等都是一大問題,專業上就是一大考驗,也因為這類商品的叫好不叫座,可能保險公司才會另起爐灶,推出保證保本與月配息等投資型保單來吸引客戶。

固定收益型態商品一向是最受國人青睞的投資工具,從以前的配息高收益債基金大賣,到最近的保證保本基金保單熱銷。有趣的是,不管是保本或是月配息保單,在投資行為上都是一種風險趨避的行為,在行為財務學上,傳統的財務理論假設投資人都是理性的,因此有所謂的效率市場假說,此理論是建立在以下的三個假設下:

1. 投資者是理性的,因此能理性地評估證券(投資工具)的價格。

2. 即使有些投資者是不理性的,但由於他們的交易是隨機的,所以能抵消彼此對價格的影響。

3. 若部分投資者有相同的不理性行為,市場仍可利用「套利」機制使價格回復理性價格。

但是後來發現,其實個人在做投資決策時,並不是如傳統財務理論般的假設:所有人會很理性的對所有的可能情境及可能性做詳盡的分析,反而是常常不能充份瞭解到自己所面對狀況,通常會有認知的偏誤,也經常會以經驗法則或直覺作為決策的依據,反應在投資行為上,就會有過度反應或反應不足的現象。

Kahneman & Tversky後來在他們提出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中有描述了此種現象,此理論以三個效果來解釋一般人在不確定情況下的決策行為

1. 確定效果(certainty effect)

此效果是指相對於不確定的結果來說,個人對於確定的結果會過度重視,舉例來說你有二種選擇:
(1)有33%機率可以得到2,500元,66%機率得到2,400元,有1%機率是零什麼都得不到。
(2)有100%機率得到2,400元

問卷調查結果是有82%的人會選(2),就是確定會拿到2,400元,這是在有利得的狀況。

2. 反射效果(reflection effect)

另外一種是反過來,如果考慮損失的結果的話,可以發現說個人對利得和損失的偏好剛好相反,因此稱為反射效果。一般人在面對損失時,有風險愛好的傾向,對於利得則有風險趨避(risk aversion)的傾向。

舉例來說你有二種選擇:
(1)有80%機率得到4,000元
(2)確定可以得到3,000元

這時有80%的人會選(1),但是如果換成是損失的狀況,你有二種選擇:
(1)有80%機率損失4,000元
(2)確定會損失3,000元

這時有92%的人會選(1)。

一般人在面臨獲得的情況下是風險趨避的,但是在面臨損失的情況下卻又是風險喜好的。

3. 分離效果(isolation effect)

你有二種選擇:

(1)不確定的狀況
假設有個賭局,一開始你有75%會什麼都得不到,只有25%的機會可以進到下一輪賭局,一旦你到了下一輪了,你有二個選擇:
a. 有80%機率可以得到4,000元
b. 確定得到3,000元

這時你的機率是:有20%機率得到4,000元(因為25% X 80%=20%),有25%得機率得到3,000元,問卷調查結果有78%的人會選擇b. 確定得到3,000元。

(2)確定的狀況
如果直接問你,你有二個選擇:a
a. 20%機率得到4,000元,
或是b. 有25%得機率得到3,000元,你會選那一種?

這時大部份人都選擇了a. 20%機率得到4,000元。

但是事實上不管確定或不確定的狀況,他們的機率是一樣的,只是換個問題的型式而已,照道理如果是兩個賭局是相同的,個人的選擇應該是一樣的才對,但是實際上卻不是如此。

人們的投資決策都不理性

個人會因為問題描述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選擇,人們通常都會受到決策框架(對產品的描述,包裝,設計,標籤,廣告代言人)的影響,以不理性的方式做決策。

在投資心理學中著名的心理偏誤便是「框架效應」,指的是運用不同的方式(框架)來描述同一個問題,就可以讓同一個人做出不同的決定。這當然也違反人是理性的假設,畢竟是同一個問題,怎麼會換個問法就有不同的答案呢?

把這些理論用來檢視投資人對於這類商品(保本與配息基金保單),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債券基金存在由來已久,它本來就是投資工具之一,投資本來就有賺有賠,不會因為它換了一個包裝或產品的描述就會有所不同。債券有配息,但是投資本金要看的還是它是否能夠帶來正向的報酬,你的投資才能獲利。因為債券基金的這種配息方式,有可能是拿投資人的本金出來做配息,如果你看到某一個出現當月年化配息率為4%、但是當月淨值報酬率為-3%的負報酬情形,一年結算下來你可能拿到了4%配息,但是投資報酬率卻是負11%,整體下來這個債券基金的投資你還是虧損了7%。

你需要留意的主要不應該是債券基金的配息高低,而應該是配息基金的「總報酬」,它的總報酬就是「資本利得」加「利息收入」,這也才是它真正的投資報酬率。千萬不能只看配息率高低,因為有的時候基金公司只是把你投資的本金拿來當做發放給你的的利息,你領到的可能就是自己的本金而已。

這就是投資人受到「框架效應」的影響,受到這個商品的廣告或包裝等影響,而忽略了它本身是投資工具的本質。而確定效果與反射效果,也可以解釋為何一般人會對保本或月配息的商品趨之若鶩,因為他們誇大了它的確定效果,認為配息或是保本就是一種保障,而忽略了它投資本金可能有虧損,或是保本基金保單到期時,匯率上可能產生的損失。

投資其實應該愈簡單愈好,如果你已經清楚自己的財務目標了,投資只是完成這些財務目標的方式,有了財務目標、知道目標要達成的時間與所需金額,再來選擇適合的工具。

距離完成時間短的,例如1、2年內的,由於時間太短可能放定存,以確定到期有資金可以運用。

如果是長期的目標,要以投資方式來達成的,只要選擇了合適的投資標的、做好資產配置,及有一套有效的投資管理策略,持之以恆的去做投資管理,再適當的做調整就可以了,大可不必大費周章,任何新的投資工具一推出,就緊張兮兮忙著問人家:「我的投資標的是否需要做更換?」

投資工具的本質不會改變,在這些誘人的產品包裝下,更應該關注的是這些投資工具的風險屬性,以及它是否適合用來當成完成你的財務目標的工具。

11/29完善財務規劃──資產配置及ETF投資應用講座歡迎報名

許多人的投資上,希望找到一個長期穩定的正報酬商品,經過了許多上課、講座、理專介紹,甚至參加投顧會員,但往往不得其門而入,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投資不對的商品與沒有用正確的投資方法。

本講座將透過被動投資工具–ETF,告訴您現在最夯的ETF投資、ETF的挑選重點,如何注意市場,以及自己DIY開始建構一個ETF投資組合。並探討如何開始透過資產配置的作法加上ETF投資工具,建構一個「全天候」都可以穩健投資,享受指數正報酬率的投資作法。<繼續閱讀>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http://www.ifa-cfpsite.com/new2.php?id=132

§公益信託行善又節稅:公益信託介紹影片
§了解科學化理財,如何將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法,運用到家庭理財:財務規劃介紹影片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http://www.lifemoney.cc,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Photo: 401(K)2013, CC Licensed.

為了省錢,你有可能花更多錢!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03614?page=1

 

wine
wine

理財是花該花的錢

當我們在跟人家談到理財時,對方的第一個反應可能是:「理財喔,那不是都要每天記帳,開始過省吃儉用的日子?」這是對財務規劃的一種誤解,財務規劃的目的是要瞭解現況、規劃未來,用意是要減少意外與非必要的支出,做計劃性的消費,把原來漫無目的的財務資源整合,來達成未來的財務目標。

有了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你會去思考錢的流向,只花該花的錢,也因此減少了衝動消費的可能性。你知道少了這些意外開銷,你可以拿更多資源完成你的夢想;少了意外開銷,把它用在你覺得重要的花費上時,反而可以提升你的生活品質,財務規劃並不是要每個人都勒緊褲帶過日子,讓生活品質下降。

花錢讓你失去理智?

最近在TED上看到一段影片:Dan Gilbert談我們對期望的誤解(影片右下角可選中文字幕),他用行為財務學的內容探討一般人消費時的一些行為模式。

正巧幾天看到電視新聞的報導,一家百貨公司週年慶,有人為了賺百貨公司的贈品、禮金等,與同事集資購買了350萬的商品,看了這新聞後,覺得社會大眾的消費行為真的是蠻有趣的。

影片中,Dan Gilbert提到在1738年,荷蘭的Daniel Bernoulli提出一個公式:

我們所有行為的預期值(我們能期望得到的好處)
= 該行為使我們獲益的機率 X 我們從中獲得益處的價值 

他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一般人在財務行為上時常無法做理性判斷,一般人會犯的二個錯誤是:1. 往往沒有耐心等待,2. 比較過去的資訊,而不是客觀的衡量。

例如:當你走進一家葡萄酒專賣店,架子上面擺了三瓶酒,分別標價美金$8元、$17元、$33元,你一定覺得標美金33元的非常貴,買不下手,但是店家如果再多擺了一瓶標價$51元的,你馬上覺得$33元也不會那麼貴了。由於也無法一一試喝,你無從判斷個別的好壞,於是你就取中間值,最後買了$33元的那瓶酒。這是因為你受到前面的價格所影響,當增加了一瓶$51元的酒後,你開始產生轉移比較,$33元的酒看起來就沒有那麼貴了。

另外一個例子,如果汽車音響是美金$200元,只要你開車到汽車修理店去,只要美金$100元就可以了,幾乎所有人都會把車開去修理店安裝以節省$100元。但如果你要買一輛新車價值美金$31,000元,沒有附汽車音響,把汽車開到修理店裝汽車音響,只要付出$30,900元。多數人被問到是否願意把車開到汽車修理店時,卻表示不想這麼麻煩。

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一樣是省下$100元,為什麼第一種情況,大家都樂意把車開去以節省$100元,換到新車時,就不願意把車開去?因為相對於$31,000元來講,$100元只是0.3%的一個小數目,一般人就不願意為了省這樣一筆「小錢」而多費工。事實上,金額都是$100元,卻會產生這樣不同的二種結果,是滿耐人尋味的。  

一般人對$100元會有不同的認知,因為他們也不會在意這$100元是從那裡省出來的,由於轉移比較的結果,你會把它跟你以前所購買的物品的金額做比較,而不是客觀去看「我可以拿這筆省下來的錢做什麼」,這是一般人在行為決策上所犯的一個系統性錯誤,我們在做購買決策時往往根據以往的價格或是資訊來做決策,而不是考量物品的真正價值。

在Daniel Bernoulli公式中,就告訴我們常常在做行為決策時,錯估獲益的機率與獲得益處的價值,而沒有辦法做出理性的判斷。

商人就是要你不理智

商人巧妙的把這些運用在商品行銷上面,例如某種國外品牌的化粧品,一組保濕美容液組原價近萬元,平日頂多打9折,你從來都捨不得買,突然間你在百貨公司周年慶的DM上,發現它居然下殺到5折,只要5000多,你於是瘋狂搶購,刷卡把一整年份需要的量都買下來了,因為你把現在的價格跟以往的價格做比較,就容易得到這樣的決策。

周年慶結束後,你可能無法在下個月完全付清信用卡帳單上的金額,於是變成你要為沒有付清的餘額負擔約19%的利息。你從價格上賺取到的差價,後來完全吐出來去付銀行利息可能都還不夠。

而化妝品進口商則為了成功的行銷策略而開香檳慶祝,他們旗下品牌的化妝品平常訂價都很高,而且很少下殺促銷,為的就是要塑造消費者高品質、高價的印象,等到百貨公司周年慶時再下殺至5折,讓消費者用過去的價格資訊做比較,就會覺得買下他們的商品非常划算。但也許5折才是他們應該賣的正常售價,因為平常都維持高價,所以銷量普通,但是百貨公司一檔周年慶下來的業績,可能就佔他們全年業績目標的一半了。

省錢反而花更多錢

另外一個例子可能是你每天都會碰到的。

當你走進超市想買衛生紙時,幾種品牌擺放在一起,一串標價從125元到139元都有,其中,居然有一個牌子只賣105!你很高興的拎了就去結帳,回到家仔細看衛生紙外包裝的標示,才發現每包只有100抽,而其他牌子都是正常的130抽。

原來它之所以便宜,是因為裡面可以用的抽數比較少,當然就相對便宜了,但是由於過去對這個品牌衛生紙價格的資訊,讓你無法做出合理的判斷,覺得很便宜就買了,這也是業者行銷的手法。

投資需要耐心與對未來的用心

一般人在行為決策上的沒有耐心,也反映在投資行為上。

投資股票時,通常很少人會花時間去研究自己投資股票公司的營業內容、財務報表、營業項目、在該產業中所佔的位置…等,這些可能對股價長期影響的因素,反而寧願聽信股市名嘴或是報章雜誌的小道消息。這種人的投資行為大多是短線進出,不是因為看好該產業與該公司的前景而做長線的布局,等到股價下跌時,由於執著於以往股價曾經漲過50%的歷史記錄,而在股價下跌時無法根據未來產業前景、公司競爭力等做出合理的判斷,該出脫的時候一直捨不得賣出,或是在出脫股票時賣掉有升值潛力的股票,留下沒有競爭力的公司的股票。

Dan Gilbert在影片最後講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他說:「我們往往高估現在的快樂,而低估未來的痛苦。」也許對行為財務學有更多的認識,能讓我們在行為決策時,做出更理智的判斷。

如果在自己的財務上已經做了完善的規劃,掌握每月的收入、支出流向,把錢的用途安排好,哪些是日常支出、哪些可以拿來做娛樂、血拼用的,透過計劃性的理財讓自己生活過得充實快樂,同時又能夠即早為未來做準備,收入當中有一部份的錢拿來為未來做準備,就不至於因為只顧著現在享受的快樂,忘記未來可能會因為沒有準備而遇到的窘境。

未雨綢繆,才是上策!

11/29 完善財務規劃──資產配置及ETF投資應用講座歡迎報名

許多人的投資上,希望找到一個長期穩定的正報酬商品,經過了許多上課、講座、理專介紹,甚至參加投顧會員,但往往不得其門而入,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投資不對的商品與沒有用正確的投資方法。

本講座將透過被動投資工具–ETF,告訴您現在最夯的ETF投資、ETF的挑選重點,如何注意市場,以及自己DIY開始建構一個ETF投資組合。並探討如何開始透過資產配置的作法加上ETF投資工具,建構一個「全天候」都可以穩健投資,享受指數正報酬率的投資作法。繼續閱讀;

11/14 企業內勞務管理專題講座歡迎報名!  

從勞動契約撰寫、工作規則報核、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的爭議,乃至開除一位員工時,於勞工權利意識高漲及公權力強力介入的勞動檢查中,代表事業主處理勞工有關事務的雇主們【基層主管及人資經理等】,究竟應該注意哪些事項?是勞務管理者一場不可錯過的免費研習機會。繼續閱讀;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http://www.ifa-cfpsite.com/new2.php?id=132

§公益信託行善又節稅:公益信託介紹影片§了解科學化理財,如何將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法,運用到家庭理財:財務規劃介紹影片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http://www.lifemoney.cc,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

別買無效保單

20131103 Love

原文刊登於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9-103444?page=1

我們在幫客戶做財務規劃時,理所當然的要幫他們檢視現有的保單,目的不是在做商品比較,而看是否買的足夠、是否符合他的需求,或者在可支出的家庭預算內,保費支出是否合理等。我們常常看到的狀況是:客戶投保的跟他所需要的保額、保障範圍、保費預算等,常有不小的落差,顯示他並沒有做適當的保險規劃。

據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統計,今年上半年保險申訴案件中,壽險業申訴案件約1304件,佔總申訴案件約50%,是申訴案件最多的金融產業。從壽險業申訴案件來看,爭議類型以「業務招攬爭議」佔29%居冠。可見也許在投保前,從業人員沒有跟消費者做有效的溝通、了解客戶的需求,才會產生這麼多的申訴案件。
以下整理常見的投保迷思,提供給各位做參考:

1. 別管什麼雙十原則了,你的需求跟預算最重要


媒體上常常看到買保險應該花的預算有所謂「雙十原則」(也就是保額是「年收入10倍」,保費則是年收入1/10),你可以把它當成是檢視你在購買保險的預算上是否合理的參考,但是不要把它當成需要購買多少保額的唯一參考指標。

至於應該怎麼決定需要多少壽險保額,在我之前的文章〈運用定期壽險彈性補足人生保障缺口〉有談到,你需要的保額應該是根據你有多少責任負擔而定,年收入不是唯一需要考慮的因素。

如果只考慮年收入,那一個剛步入社會、月薪3萬的年輕人所需保額360萬,跟一個35歲月薪5萬的人所需保額600萬比起來,這二者額度差異不大。但後者的狀況是:已婚有二個小孩、還有800萬的房貸餘額,如果真的發生風險時,即使拿到600萬理賠,光還房屋貸款都不夠,更不用談說能夠提供家人往後的生活保障與子女教育基金的提供了。
你真正的需要的保障只有你清楚,而一個合格的壽險從業人員/理專等要銷售你保單時,你應該問:「請問你給我的建議書上面寫的壽險保額是如何算出來的,為什麼我需要買這樣的額度?」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壽險從業人員/理專,都應該協助你整理出你的個人/家庭的責任額度(提供家人的生活保障、現有的負債、貸款、子女教育基金準備…… 等),以及你現有的準備(已有的壽險額度、現金定存、投資等等)。從中再去算出你應該要買的壽險額度,算出來後,再依照你的可用預算(從你的家庭收入、支出數據中算出的合理分配數據),來選擇合適的商品投保。

不少案例是消費者投保時沒有仔細考慮,在業務的推銷下匆促購買一些保單,結果付了一堆保費,保障卻相當少,因為保費多數用在購買還本儲蓄險;有些人則是保費支出超過其負擔能力,繳了一陣子保費後,保險無法續繳因而中斷,之前所繳的保費也拿不回來,非常可惜。
保險要能夠持續提供你保障的唯一前提,是要這張保單是還在有效的狀態,如果是一張失效的保單,是任何保障都沒有的,所以在規劃保單時,什麼是合理的保費支出預算是非常重要的。

2. 定期壽險是萬能仙丹?

定期壽險確實有「保費低廉」的優點,用低廉的保費就能取得高額保障,不過它並非萬能仙丹,在財務規劃上你還是應該注意幾點:

a. 定期壽險保費是一種無法回收的費用支出
定期壽險因為只保障一個固定的年期:10年、20年等,年期一到,保單現金價值也歸零了,完全不會累積任何的價值存在,因此每年的保費支出其實就是一項的固定支出而已,不會有任何的回收,要投保前就應該要有這樣的準備。
b. 買定期壽險慎選適合的年期投保
定期壽險有分不同的10年/20年/30年等年期,有的公司可以投保至60或65歲,你可以挑選適合的年期投保,例如說你買了房子,房屋貸款是20年期、貸款額度800萬,為了去轉嫁這一部份的風險,希望萬一有風險時,它理賠的額度可以讓家人用這金額還清房貸,不用再為房貸擔心,這時你可以買一份800萬保額的定期壽險,你可以800萬一次買齊,也可以把10/15/20年期的,依比例組合起來購買以節省預算,因為你的房貸未還金額是會隨著時間過去慢慢降低的,它並不是從頭到尾都維持一樣的額度,保險的額度當然也要因應做調整。

c. 身體有狀況時可能無法再新購保單
保險公司所以願意讓保戶投保,一定是投保當時保戶身體是健康的,如果身體有了狀況時,保險公司可能就不會接受這個人的投保,因此投保年期就必須注意一下,儘量選擇年期較長的年期投保,因為你無法保證說你已經擁有的定期壽險保單到期後,到時身體依然是健康的狀態,萬一到時需要體檢的話,保險公司要求的體檢項目是否可以通過,而得以再購買一份新的保單。

3. 被妖魔化的投資型保單就一無是處嗎?


投資型保單的收費架構常被人所垢病,例如把保費分為計劃保費及增額保費,計劃保費部份前五年會被扣取相當高的比例的費用,1~5年依序為:60%、45%、15%、15%、15%,總共是扣除150%的費用。以計劃保費年繳24,000元為例,前五年除了管理費及保險成本外,它還會扣除36,000元,剩下的金額才會進入做投資,之前就曾在電視上看到名嘴對此大加撻伐。
不過,投資型保單並非一無是處,它所提供的壽險保障也是可以善加利用的一個功能。它的壽險保障是一種定期壽險保險,成本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提高。我們以一個25歲男性、壽險保額100萬為例,比較投保投資型保單與30年期定期壽險保單,二者在保險成本上的差異。投資型保單(甲型、保額固定為100萬),每年繳費24,000元,繳費20年,除保險成本外每月管理費100元,定期壽險是繳費30年。最後的數字你可以看到經過30年,投資型保單的總成本是141,964元,而定期壽險是133,200元,二者的差異其實並不大。

但是別忘了,定期壽險的特性是一種消費型保險,在30年期滿後,消費者完全拿不到任何還本、也沒有任何現金價值,但是投資型保單卻有可能因為投資標的的報酬,而累積了相當保單帳戶價值。這裡為了方便做比較,我們拿掉投資報酬率的部份,假設投報率為0的狀況做比較;因為繳費只有繳20年,第21年起其保險成本就會直接從保單帳戶價值內扣除。

如果以這樣的保險成本來做比較的話,其實可以利用投資型保單來投保其中的壽險保障,你有可能因為它的投資報酬率而額外累積一筆金額,不致於像定期壽險般,付出的保費完全無法回收。

它也有限制在,例如最低的保費金額一般是月繳在2,000元以上,無法像定期壽險一樣,一年保費可能才數千元。另外一項是投資型保單的壽險是定期壽險性質,因此當年齡較大時(例如60歲以上),其保險成本會變得相當高,投保上可能就要衡量是否划算。

但是年輕時投保倒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當然每家壽險公司的商品不盡相同,如果要投保前最好還是諮詢財務顧問為你提供建議比較妥當。

 20131103 投資保單120131103 投資保單2

11/29 完善財務規劃──資產配置及ETF投資應用講座,歡迎報名

許多人的投資上,希望找到一個長期穩定的正報酬商品,經過了許多上課、講座、理專介紹,甚至參加投顧會員,但往往不得其門而入,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投資不對的商品與沒有用正確的投資方法。
本講座將透過被動投資工具–ETF,告訴您現在最夯的ETF投資、ETF的挑選重點,如何注意市場,以及自己DIY開始建構一個ETF投資組合。 並探討如何開始透過資產配置的作法加上ETF投資工具,建構一個「全天候」都可以穩健投資,享受指數正報酬率的投資作法。

11/14 企業內勞務管理專題講座,歡迎報名! 

從勞動契約撰寫、工作規則報核、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的爭議,乃至開除一位員工時,於勞工權利意識高漲及公權力強力介入的勞動檢查中,代表事業主處理勞工有關事務的雇主們【基層主管及人資經理等】,究竟應該注意哪些事項?是勞務管理者一場不可錯過的免費研習機會。

如果你希望了解財務規劃服務的內容、對自己的保單規劃有問題,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希望找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點選此連結來預約2小時的免費諮詢:http://www.ifa-cfpsite.com/new2.php?id=132

§公益信託行善又節稅:公益信託介紹影片
§了解科學化理財,如何將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法,運用到家庭理財:財務規劃介紹影片

對本內容有疑問?或者需要其他EAP(員工協助方案)或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您可以來信:jose.b123@gmail.com 或是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http://www.lifemoney.cc,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E-mail, 電話或是駐點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
作者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 證照,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